节肢动物的雌雄区别——蟹、蜘蛛、蜈蚣,可作甲壳类、蜘蝎类和多足类的代表。它们的两性多属异体,副性也颇显露。此中详请,下文还有更多详述的机会,目前只知其大概就好了。
雄蟹触角上的嗅毛数目必较雌者为多。倘使有钳的话,则雄钳必较雌钳发达。但是雌蟹腹部,因有抱卵作用,故较宽大,共分七节,常折于头胸部之下面,俗名蟹肚袒(图2)。雄蟹腹部形较狭小,而且他的中区确有三节互相合并,故总数只有五节(图3)。此外,还有若干寄生生活的下等甲壳类,雌雄结构、形态和习性大相悬殊(图1和图17),将来另有专论,此地暂时按下不提。
说到蜘蛛类,雄的颜色较黑,而形较小。但有少数种类雌雄相差甚巨:竟有达2000倍以上者。在交合时,雄者若不小心谨慎,见机行事,即有被雌者杀害的危险。
蜈蚣雌雄的颜色颇有分别。雄者脚上具钩爪,在交合时,能抓住雌体不许逃脱;雌者无此器官。
昆虫类在动物界中数目最多,两性都属异体(同体的事实,即或有之,当属例外)。雌雄的区别,或在触角,或在脚趾,或在翅膀,或在头形(图15和图16),或在体相,或在色彩,或在发声……一言以蔽之:雄者体躯通常比较细弱,色彩和装饰器官比较显目而动人;但亦有若干昆虫,雌雄差异发展到了极度,它们的形、色、声、相和心理、习性都大相悬殊,以至那些专在死标本上考察的昆虫学家,竞将它们认成异科,而演出许多科学史上的趣闻。
脊椎动物的雌雄区别——雄鱼身材较小,颜色鲜丽,尤以生殖时代最为显著。有的雄鱼具有特别器官,使在交合时,藉以包围雌体,勿使逃遁。例如缸鱼胸鳍外方的长刺,就有这种作用。有的雄鱼(如海马、杨枝鱼等)腹部长有育儿袋,以承雌体所产之卵,并负保护幼体的责任(图5)。雌鱼无此器官,①也没有爱护子体的本能。
说到两栖类,则蛙与蝾螈可作代表。这里雌雄的相貌和颜色微有分别,尤以生殖时代最为显目。雄的蝾螈身虽较小,但色彩比较耀目;在生产时代,背和尾上皆长鳍膜(图6)。雄蛙前脚大趾,在生殖时,常现黑皮(名:趾腺),乃是最容易见到的副性(图213)。至于拥抱、呜叫更是雄蛙恋爱时期的专长。
说到爬行类,则龟、蛇、蜥蜴和鳄鱼可作代表。龟的雌雄身材虽然不相上下,但雄龟的尾部比雌的长大。美国有一种雄龟(chryremyx Pictatus)前肢具爪,藉以捉住雌体,迫其接受交合。鳄鱼不论雌雄,皆属同形,性之副性不易明辨。雄蛇尾部较细,颜色较显;稍有经验者,即易识别。蜥蜴的雌雄身材,无大差异;惟雄者头上,或背上,或嘴下常有皮肤向外凸出,奇形怪相,不一而足。这都是外国产的物种(图1l和图12)。至于本地常见的石龙子,雌雄分别有限,只是雄者的色彩较为美丽而已。
大都鸟类雌雄最易明辨:有在冠上,有在喙上,有在羽毛上(图13和图14),有在脚趾上。雄鸟毛色美丽,长于啼叫,善于角逐;雌鸟毛色较差,然而孵蛋育儿为其专长。
兽类雌雄的相貌亦有互相近似的,亦有大相悬殊的。雄鹿有角,雌者无之(图8和图9)。雄狮颈有长毛,雌者无之。印度象中,雄者独具长大的象牙(惟非洲象雌雄皆有长齿)。这都是最显明的特征。至于马、牛、羊、犬之类,雌雄身体大致相若,别种副性,非经细查,不易判断,惟体外生殖器则有不同。
雄猴身材较大,面部常有胡须,犬齿亦较雌者发达。
男女的分别,人所共知。男子体干强劲,面部多毛,喉头软骨容易变硬,故发音粗大。女子身体柔弱,面部少毛,喉骨不易变硬,故声音细软;但女子胸部有发达的乳房,皮下多长脂肪,故其皮肤比较柔软,此又为男性所不能及。P3-5
有人估计自清朝末年以来,我国科学家用本国文字所写的科学书册最多的是朱先生,写通俗科普读物最多的也是朱先生。这并非过分之言。
——童第周
从前人类创造科学,今天科学教导人类。
——朱洗
中国近代百年的科普作品桂冠,应献给朱洗院士。
——历史学者钟少华
这套丛书不是根据通俗读物或教科书写的,而是根据原始文献和专书写的,这是第一等手眼,非学识极深极专,无以致此。
——张之杰
这是一套不该被遗忘的伟大著作。原为《现代生物学丛书》第一辑,共6本:《蛋生人与人生蛋》《我们的祖先》《重女轻男》《雌雄之变》《智识的来源》《爱情的来源》,从1934.年开始由文化生活出版社陆续出版,到20世纪50年代再版6次之多。
作者朱洗,也是一位不该被遗忘的现代著名生物学家,我国细胞学、实验胚胎学开拓者之一。他1931年从法国蒙伯利埃大学毕业,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历任中山大学教授、北平研究院研究员、上海生物研究所主任、台湾大学动物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所长。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8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62年因病去世。
朱洗先生享有崇高的学术地位,与茅以升、华罗庚、竺可桢等齐名,但他的这套丛书却是大科学家所写的小科普读物。他从“科学教导人类”的理念出发,以极大的热情,用生动而富于文采的文字,写出了这套贯穿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伦理学、哲学等多种学科的伟大著作。
整套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从单细胞直到人的精神,几乎涵盖与人相关的一切生理心理现象。他从到底是蛋生鸡还是鸡生蛋这个古老话题出发,追溯和阐述了诸多问题:最初的生物从何而来,最初的人类从何而来,人怎样从胚胎成长为人,动物何时别雌雄,人类何时分男女,为什么女重男轻,智力如何从低等动物的向光性发展到高等智慧,爱情的本质基于什么样的生理心理基础,等等,体现了作者试图从生物学的角度将人类乃至整个生物界完整剖析的宏图大愿。
台湾著名学者张之杰曾说,在科普方面,朱洗的这套丛书至今无人能出其右。这套书是根据原始文献和专书写的,这是第一等手眼,非学识极深极专,无以致此。
科普绝非小道。学术层次的高低,不决定于作品内容的深浅、读者的高下,而决定于其哲学性的多寡,能否以寻常言语说明事物的普遍原理,能否从科学出发而与人文、社会挂钩。大陆学者钟少华在《科普:中国现代化的先导》一文中说:“中国近代百年的科普作品桂冠,笔者认为应献给朱洗院士。”
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曾撰文指出:“有人估计自清朝末年以来,我国科学家用本国文字所写的科学书册最多的是朱先生,写通俗科普读物最多的也是朱先生。这并非过分之言。”
近些年来,一直被人们遗忘的朱洗开始重回人们的视野。著名作家叶永烈将朱洗列为古今中外最重要的百位科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入选台湾推出的“百年千书、经典必读”书单。
科学在不断进步与发展,生物学也在不断更新,这套书难免有个别观点跟不上时代。此次重版,为了保留原汁原味,文字没有改动,但对个别明显错误的观点加了注解。
《雌雄之变》讲述了:朱洗认为这是一个对人类有直接关系的生物学课题。以往人们对两性的区别和男女来源问题争论繁多,所以今天必须从动物界出发,叙述雌雄异形异性的事实,然后来探讨雌雄分性的根据,从外部形态直至内部细胞结构,再从化学领域来说明两性区分,和某类物质的分子构造有关。他还特地指出:“两性的区别是比较的,是变动的,决不是板定的”。同时,他对男女变性的事证也有专门的叙述。
中科院院士所写,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
从小孩的提问到人类的终极问题,贯穿科学与人文。
朱洗的这套“科普经典文库”至今无人能出其右!
《雌雄之变》讲述了:朱洗认为这是一个对人类有直接关系的生物学课题。以往人们对两性的区别和男女来源问题争论繁多,所以今天必须从动物界出发,叙述雌雄异形异性的事实,然后来探讨雌雄分性的根据,从外部形态直至内部细胞结构,再从化学领域来说明两性区分,和某类物质的分子构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