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熊国的国君,被称为少典。有蠕国把两个女子嫁给了他,做了妃子。
长妃到华亭游玩时,来了一条神龙,相伴左右。长妃就此有孕,生下一子——榆冈。
榆冈很神奇,生下来3天就能说话,5天就能在地上到处跑,7天就长全了牙齿。他到5岁时,就懂得了很多关于庄稼的知识。
榆冈长得难看,非常丑陋,身体是人,头却是牛,脾气还暴躁。少典不喜欢他,觉得怪异,便将他们母子迁居到姜水旁。
榆冈长大后,就以“姜”为姓。他就是华夏民族的始祖——炎帝。
他的母亲,也就是那位长妃,名叫女登,也叫任姒。
长妃的名字中,都有一个“女”字。这是母系氏族的产物。
原始时代蒙昧无知,人类没有姓氏。最早的姓氏,是在这一时期的中期出现的。那时候,有了一些有名的人物,他们成为古人的崇拜对象,古人便用某种符号称呼他们,代表他们,姓氏也就应运而生了。
“姓”,最开始是族的标志,指女子生下的孩子,也代表血缘关系。
古老的姓,很多都用“女”字为偏旁。这是母系制度的产物。孩子生下后,不知父亲,只知母亲,所以,“女”加“生”,成了姓。
“氏”,是象形字,甲骨文中就有,本意是“木本”——木之根本,也就是植物的根。
春秋时,鲁国有个很有名的人,叫叔孙豹。别人问他,什么是死而不朽?他说:“立德、立功、立言,就叫不朽。”这个名人很风流,他曾在一个叫庚宗的地方,与一个女子同居,之后离开。后来,这个女子来见他,述说往事。他便“问其姓”。这里的“姓”,不是问叫什么名字,而是问她生的孩子。
古代,姓属“奢侈”品,不是每个人都有姓,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有姓。
姓里面,还隐藏着婚姻制度:同姓的人,不能结婚。
周朝时,有了名。有人用被杀或被俘的敌军将领之名,当成自己孩子的名,以纪念战功。
这样一来,名很多,很重复,太复杂。一个人经常有很多名。
伴随着名,字也出现了。称呼别人的字,比叫其名更庄重。字,表现了敬重之意。一个年轻人若是有了字,就说明他成年了,被社会接受了。
汉期后,姓名大致确定了今天的格局。
古代,医疗科技落后,常有小孩死亡。古人觉得,死亡是因为灵魂被鬼神带走了。所以,汉朝有了取贱名的风俗。他们想,给小孩取低贱点儿的名字,鬼神就不会注意到小孩,而去注意那些名字响亮的小孩。他们注意到,狗、猪等牲畜比人的生存时间长,便用猪狗给小孩取名。
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小名,就是贱名——“犬子”。
唐朝人喜欢取乳名,常用“小”字开头,是怜爱子女的一种表现。
在给婴儿取名时,唐朝人还爱在后面加个“儿”。上官婉儿的乳名,就是婉儿,听起来显得亲昵。
唐朝的男孩,叫“郎”,女孩叫“娘”。唐玄宗的小女儿泰安公主,就叫虫娘。
隋唐时的名字,灵活、繁盛、五花八门。
P4-5
时光倒流到1000年前,一群宋朝人正蹲在地上,聚精会神地摆弄着猪羊的膀胱。他们在这些奇形怪状的尿脬中,放了些肉脂碎末,然后,小心地置于蚁穴旁。一时,成群结队的蚂蚁都跑了过来,钻进了尿脬,密密麻麻,层层叠叠。这群宋朝人很满意,开心地把尿脬拿走了,妥善放好,然后,去大街上卖蚂蚁。为什么要贩卖蚂蚁呢?谁会购买蚂蚁呢?原来,时人栽种了许多柑橘,但柑橘甜蜜,易受虫害,有人偶然间发现,蚂蚁可以消除这种虫害,于是便做起了蚂蚁买卖,催生了一种新职业。而用蚂蚁除虫害的这个方法,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最先进的方法之一。
这个小小的故事,这个妙趣横生的社会小景,作为民俗史上的一朵小花苞,亲切,可爱,撩人心弦。
民俗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它逶迤了几万年,沧桑了几万年,从人类告别低级动物时,就出现了。
如果民俗可以烧化的话,那么,它将得出3颗合利:人、事、思维。
这三者,构成了民俗之核;进而,又构成了社会生活。
民俗现象繁密、细小,无所不在。它弥漫在社会生活的犄角旮旯,见缝插针,密不透风。它用各种婚俗葬俗、生产生活、岁时节日、信仰娱乐等,把人类历史夯得结结实实,严丝合缝。
民俗,犹如一座殿堂,里面有许多房子,房子里有许多人,许多人忙碌许多事,许多事牵涉许多事务,许多事务衍生许多关系。这些关系,有串联的,有并联的,若链若网,错综复杂,深邃丰富。若想探访,可直接,亦可间接。
然而,有一个现象不得不提,探访民俗的人,大多只走到了门口,便以为已经深入了内庭。实际上,很多人都对民俗知识不太了解,或对民俗现象了解得不大正确,认为民俗是土气的、不入流的,是大红大绿、俗不可耐的。
这是极为肤浅的看法,是不应该出现的看法,说明我们对造就了自己的文化缺乏认识,很陌生,很疏远。这不仅是我们的过失,也是历史的遗憾。
民俗来自社会,若无社会这层土壤,民俗难以生长。所以,从萌芽时,从最初的源头上,民俗就注定了是一种广阔的孕育,一种深厚的积淀。
民俗史与人类史互相交叉,与考古史互相渗透,与宗教史互相感染,与语言史互相弥补……总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进入民俗史,都是庄严的、严谨的,也是活泼的、活色生香的。
人是理性加感性的动物,人的许多行为都找不到明确的原因,或者都只是感情直接作用的结果。这也决定了一些民俗现象是复杂的、细腻的、不可复制的,因而也是不可多得的、宝贵的。
了解民俗,就是了解真实的生活,就会明白生活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而阅读此书,就是步入生活腹心的快捷方式。
陈长春
很多人都对民俗知识不太了解,或对民俗现象了解得不大正确,认为民俗是土气的、不入流的,是大红大绿、俗不可耐的。
这是极为肤浅的看法,是不应该出现的看法,说明我们对造就了自己的文化缺乏认识,很陌生,很疏远。这不仅是我们的过失,也是历史的遗憾。民俗史与人类史互相交叉,与考古史互相渗透,与宗教史互相感染,与语言史互相弥补……总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进入民俗史,都是庄严的、严谨的,也是活泼的、活色生香的。
了解民俗,就是了解真实的生活,就会明白生活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而阅读陈长春编著的《活色生香的民俗/祖先的生活青少年文化寻根之旅》,就是步入生活腹心的快捷方式。
民俗来自生活,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它是对民生最全面、最细致、最深入的关怀。它的内容广泛,思想纯朴。陈长春编著的《活色生香的民俗/祖先的生活青少年文化寻根之旅》本着最朴素的态度,把从远古时期开始的民风习气进行了树立,并撷取有深意的历史片段,进行展现。内容丰富多彩,表现了古人奇奇怪怪的生活方式、处事态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