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伊·波特是当代最富盛名的医学社会史教授,《剑桥医学史》主编。创作力旺盛,著作与编辑的书超过一百本,以医学史、特别是精神医学史著作为主。《疯狂简史》是罗伊·波特的最後力作,他以迷人的文笔,对从古至今的疯狂及其治疗方法提出完全不同的看法与角度,并透过作家、艺术家、病患诊疗者及疯人的亲身叙述,来了解现今有关如何定义与处置疯狂的争议的起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疯狂简史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变态/病态心理学 |
作者 | (英)罗伊·波特 |
出版社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罗伊·波特是当代最富盛名的医学社会史教授,《剑桥医学史》主编。创作力旺盛,著作与编辑的书超过一百本,以医学史、特别是精神医学史著作为主。《疯狂简史》是罗伊·波特的最後力作,他以迷人的文笔,对从古至今的疯狂及其治疗方法提出完全不同的看法与角度,并透过作家、艺术家、病患诊疗者及疯人的亲身叙述,来了解现今有关如何定义与处置疯狂的争议的起源。 内容推荐 疯狂与人类一样古老,但直到近代以前的历史记载上却对它诸多隐讳,甚至到了今天,社会大众对它仍多不愿重视。人为何陷入疯狂?显然这个问题至今没有正确的答案。也正因为几乎没有疾病像疯狂这样引起揣测和议论,它的形成原因与治疗医学经常受到误解与怀疑。罗伊·波特的这本《疯狂简史》自2002年年初问世以来就备受瞩目,被认为是近年来精神医学史的杰出入门书。它从没有历史记载的时代而只有若干考古学遗迹以神魔力量解释疯狂的起源开始,到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理性化医学理论,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传统对於疯狂的礼赞,古典时代(17、18世纪)对於疯人的监禁、精神医学的兴起,18世纪末到19世纪有关疯狂的理论、精神分析,最後来到现代精神医学的治疗模式(如百忧解)。罗伊·波特都做了概略却极为精准的介绍,并有许多深刻洞见贯穿其中。 目录 序 第一章 诸神与恶魔 1.开端 2.基督教式疯狂 3.我感到深深地恐惧,颤抖不止 4.有违常理 5.启蒙思想 6.世俗化的疯狂 第二章 理性看待疯狂 1.关于疯狂的理性思考 2.从医学的角度看疯狂 3.临床观测 4.仍在延续的传统 5.朝心理学方向发展 第三章 傻瓜与笨蛋 1.污名 2.机智的傻瓜 3.傻瓜特权的沦丧 4.疯子与天才 5.神经 第四章 囚禁疯子 1.在收容所出现之前 2.一种伟大的监禁 3.精神病学的温床 4.理想化的收容所 5.收容所成为灵丹妙药 第五章 精神病学的崛起 1.将疯狂的行为机械化 2.心理上的转变 3.法国式精神病学 4.德国式精神病学 5.退化论 6.精神病学和社会 第六章 疯子 1.聋子的对话 2.令人迷惑的信号 3.抗议 4.与上帝结合 5.令疯狂可见 第七章 精神分析的世纪 1.科学与精神病学 2.精神动力学 3.潜意识的征服者 4.精神分析运动 5.新兴的打击 6.化学革命 7.反精神病学和收容所 8.职务照常 第八章 结论:延续至今的古老病症 试读章节 荷马(Homer)曾写过发了疯的埃阿斯(Ajax)将羊群当成敌军而大肆屠杀的故事,正如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大战风车一样。暴力、悲怆、嗜血和吃人肉等行为通常都与疯狂相关。希罗多德(Herodotus)在描述疯狂的波斯王冈比西斯(Cambysees)嘲笑宗教时这样写道:“除了疯子还有谁会轻视上帝?” 一般来说,情绪、语言和行为上的严重失调都被归咎于超自然力量。印度教里有一个特殊的恶魔加罗希(Grahi),她被认为是引发癫痫抽搐的元凶,同样在印度还有一个跟狗有关的恶魔,他会缠着患者不放。犬类特征通常都与疯狂联系在一起,譬如广为流传的狼人传说,也就是人狼或者“狼一样的疯子”,传说患病的疯子常在坟墓边徘徊并对月嘶吼。通常人们还用“黑狗”(the black dog)比喻意志消沉和沮丧。 古巴比伦和美索不达米亚人则认为精神错乱是由于灵魂附体、巫术、恶魔怨念、邪眼或者破坏禁忌所造成。附体是一种审判也是一种惩罚。公元前650年,亚述人的文献记录中曾将明显的癫痫症状描述成了恶魔附体: 如果被附体时人是坐着的,那么他的左眼珠转向一边,嘴唇起皱,口水从嘴角直流下来,他左侧手脚和躯干像被屠杀的羔羊一样抽搐不止。如果附体时他神志清醒,那么恶魔可以被驱逐出人体,如果附体时神志不清,那么恶魔将占据他的身体。 早期希腊人对疯狂的看法可以从各种神话和史诗中发现端倪。在这些神话和史诗中,缺乏诸如理性和希望这样存在于后世的医学和哲学里的习惯和态度;而且它们的主人公也不具备像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笔下的俄狄浦斯(Oedipus)一样强大的心灵,就连莎士比亚(Shakespeare)和弗洛伊德(Freud)笔下的人物都不如。荷马(Homer)笔下的人物不像几百年后出现在苏格拉底对话中的人物那样具有内省和自知的能力,事实上,在《伊利亚特》中根本没有出现“人”或者“自己”这样的词语。人物的生存与行为,正常与异常皆由外界或神力而定,人类则受愤怒、痛苦或复仇之心的驱使而出现精神错乱。《伊利亚特》中的人物皆是傀儡,均受他们自己无法控制的外力所支配,例如上帝、魔鬼以及复仇女神的惩罚、报复和摧毁,而他们的命运很大程度上也都是由诸神和魔鬼的意愿决定的,通常借由梦、神谕或预言的形式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不具有决定性影响,他的良知和选择陷入无能为力的窘境,因此,我们看到的大多是人物的行为而非他们的思想。 然而,在雅典的黄金时代,精神病学界浮现出一派较为现代的风貌。公元前14~公元前15世纪对人心智的思考为西方世界关于精神和疯狂的主流观念提供了最初的模型,同时,弗洛伊德在索福克勒斯戏剧的影响下正式将婴儿时期的性冲动命名为“恋母情结”,也就是俄狄浦斯的矛盾(Oedipus Complex)。希腊戏剧中融合了精神领域内传统和新颖的多种因素。 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索福克勒斯(sophocles)和欧里庇得斯(Euripides)的戏剧都描写了悲剧性基本冲突,例如一方面男主角或女主角沦为神的玩物而遭受折磨与痛苦或者被自己无法逃避的命运压垮,另一方面他们又为了爱和荣誉,为了责任和渴望,为了自己、家人和国家而奋起反抗。有时候疯狂就成了无法逃脱的结局:他们或发狂,或暴怒,或彻底失控,正如美狄亚(Medea)残杀了自己的孩子们。然而,与荷马笔下的主角不同,这些悲剧作家笔下的人物是有主观意识的,他们会思考,有责任心,会自责,当内心矛盾痛苦时,他们也会选择背叛自我,剧情的矛盾与前后呼应就在这样大声地思考中体现。悲剧中毁灭性的力量也不仅仅来自于预设的命运——傲慢的上帝或歹毒的复仇女神。 毁灭有时候也可能是咎由自取——主角们会因为他们的狂妄自大、野心勃勃和傲慢无礼而招来厄运,饱受折磨,承受羞愧、悲伤和内疚的情绪。他们将自己撕裂,把自己逼疯,心灵的内战是人类独有的特征。 戏剧中也蕴藏了解决之道——或许可以这样说,看戏也是一种“治疗”。当然,所有的罪恶可能都简单地以死亡作为惩罚,然而,对于俄狄浦斯来说,痛苦能指向更高的智慧,失明能带来顿悟,而戏剧的公演本身也是一种集体宣泄(心灵的净化)。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就是如此,李尔王的自我异化行为最终以发疯的方式达到了自我认识的境界。 古时候有关附体的超自然信仰也曾受到希腊医学的质疑和挑战。如前所述,癫痫的发作通常都归咎于神灵,这种“神圣的疾病”的受害者是以其躯体和灵魂与魔鬼或恶灵进行搏斗却被征服的结果。然而,这种病症据说也能通过宗教的方式得到缓解,人们可以祈祷、念咒,可以在庙里祭祀或供奉治愈之神艾斯库累普(Asklepios)。 对此,《神圣的疾病论》提出了异议。P9-11 序言 非常感谢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凯瑟琳·丽芙女士(Katharine Reeve),正是她最先建议我出版此书,也正是她在整个出版过程中给我莫大的支持和富有建设性的批评意见。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哈尔·库克(Hal Cook)、艾米斯·莱夫顿(Emese Lafferton)、查达克·申古达(Chandak Sengoopta)、黛丝蕾·寇克思·马科斯莫夫(Desiree Cox-Maksimov)以及服部奈津(Natsu Hattori)等人相继试读了本书的初稿,并提出了极富见解的评论和中肯的批评,对此我万分感激。此外,安德利亚·梅耶尔·卢多维西(Andrea Meyer Ludowisy)充分利用维尔康医学史研究中心图书馆里浩瀚的图册进行图片研究,她将想象和功效完美融合,使她的研究独具一格。 另外,我还要感谢维尔康研究中心的同事们给我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我的秘书们:丽贝卡·贝克(Rebecca Baker)和艾玛·福特(Emma,Ford),以及希拉·劳勒(Sheila Lawler),正是她们不厌其烦地帮我将手稿反复多次输入电脑。感谢杰德·劳勒(Jed Lawler),他是我这个电脑白痴的大救星。感谢优秀的文字编辑玛丽·沃辛顿(Mary worthington),最后感谢负责索引部分的简·亨德森(Jane Henderson)。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