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杨嘉墀院士传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杨照德//熊延岭
出版社 中国宇航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2.丝业世冢实业救国

震泽镇底定街,旧名底定坊,因毗邻底定桥而得名。这里自古以来是一个连接城乡的繁华之地。老年人记得,底定桥单孔拱形,南北走向,连接市河上下塘岸,气势雄伟,其宽度及高度为震泽各桥之最。登临桥面远眺,四望皆景,两岸市廛尽入眼底。在杨嘉墀的记忆里,底定桥俗称为大桥,是他年少上小学时,早中晚必经之地。大桥桥面宽阔,人们在桥面上搭棚,棚檐下开了白铁作坊、水果店、皮鞋店、百货店、鲜肉店、土丝行、帽子店和灯笼店等好几家铺子。桥即是街,街即是桥,桥街不分,熙来攘往,人气极旺。清晨农民上街,得先在桥坡上抢占一席之地,摆出自产的蔬菜瓜果鸡鸭鱼虾。点心摊档亦上了桥面吆喝招徕。甘蔗摊、地货摊、香烟摊、爆米花摊、丝网摊、竹器摊、农具摊、秋苗摊、皮匠担、铜匠担、箍桶担等充斥其中,五花八门。桥下则渔舟划子船等聚集,虾蟹鱼鳖蚌蚬等活水河鲜满筐,吊下竹篮,满篮活蹦乱跳的水产品立等可拎。

大桥北堍临底定街,这街也就是杨嘉墀儿时心目中的大街。当年杨嘉墀的爷爷杨文震看到这里是商业风水宝地,抢先在大街上买了一幢旧宅,进行翻新扩建,开设隆昌震丝经行。此宅门面宽广,极有气魄;前店后宅,数栋进深;出则烦嚣,入则隐逸。最里面为内宅花厅,是朝南的楼房;内眷住宅,面阔四间,其中三间为花厅,一间为厢房。亦有前后翻轩及枋梁雕饰。在前翻轩檐下还装有木雕挂落,图案简洁,左右对称。楼上设有统阳台,冬可孵阳,夏可纳凉,还可俯视其下花园景色。随后,诸多老字号丝经行也在底定街上抢占一席之地。此处一时丝行、经行林立,全镇丝行、经行皆集于此,并延伸至斜桥东,称之为丝行街。其他各种老铺店亦跻身其间,茶馆、酒肆、面饭店、旅馆、书场等行业亦是见缝插针,设法挤得一问半壁之隙。

震泽地区是吴江县内丝经的主要产地,农家将自育的鲜茧用手工缫成丝售于市,称乡丝。直至机器缫丝问世后,称乡丝为土丝,以区别于厂丝。土丝经过分档整理,重摇而成经丝,俗称经。原产丝经“以二丝纺为一”,摇成小条,再以若干条为一经,名为苏经。苏经原为由左至右摇成经,后仿照日本逆摇成经,称为“东洋经”。而杨文震虽然幼时读过几年私塾,经营丝业曾几度春秋,只惨淡经营。可是自设隆昌震丝经行后,他高瞻远瞩,专营丝经加工、出口业务,竟经营成了震泽镇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丝经行。先后创立的“纺织娘”“金字塔”“金孔雀”“银孔雀”等辑里干经牌号,曾风行于法国、瑞士。在20世纪20年代与日丝进行殊死较量时,他深悟复兴丝业必须抓质量、必须抓科技、必须抓人才;要时刻关注国际行情,了解外国丝商的需要。他在收购湖丝后,对湖丝分级、重摇加工、收回成品和复验品质等环节,始终以质量为前提,环环紧扣,在数十年的经营中,从未发生因质量问题而引起索赔等纠纷。他所创的“金字塔”牌特优干经,送展于1923年在美国纽约举办的第二次万国丝绸博览会,深得好评;送展于1929年西湖博览会上两种“金孔雀”商标的干经获优等奖。底定街杨家隆昌震丝经行,全盛时期拥有资金20万两银子,职工20余人,丝经年销量四五百担,最高近千担。

杨嘉墀的爷爷为人宽厚,办事公正,乐为同行调停纠纷,排忧解难,在同行中颇有威望。1912年杨文震被同行推为震泽丝经业同业公会会长,连任此职长达23年。面对国家危亡,他忧国忧民,受维新运动思想影响,接受西洋文化熏染。他主张实业救国,通过丝业实践,进一步认识到实业与教育有至亲至密的关系。他办学堂,兴教育,培养丝业新人才;他建商会,设钱庄,办电厂,发展震泽的实业。1912年杨文震与杨澄中、庄严等合作,创办震泽丝业小学(震泽私立丝业第一初高等小学),以解决丝业子弟的就学问题。学校委托杨澄中为首任校长,由丝业公会出资建校舍,购图书仪器,聘任教师。杨文震历时四年负责筹建丝业公会会馆,并主持与蚕丝业有关的重大活动。1923年12月,他邀请美国丝业代表团到震泽考察,放映反映国外蚕丝业发展概况的纪录片,进行学术交流,促进改良缫丝旧法,增强与外商的联系,扩大国外销售市场。1923年冬,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师生到震泽地区宣传科学养蚕及改良制丝,杨文震前往参观、听讲,深悟振兴丝业之路。为了复兴丝业,他大力支持江苏女子蚕校在震泽地区推广科学缫丝技术,筹措经费开办土丝改良传习所,培养新法缫丝技术骨干90人。1918年杨文震集资开设了震大钱庄,办理存款、贷款及汇兑业务,有益于当地丝经业和其他行业的资金周转。他参与震泽电灯事务所筹建,促进南浔、震泽两镇商界合办浔震电灯公司,事成后他兼任震泽电灯事务所副主任、主任。1919年浔震电灯公司的第一台发电机组投产,并向震泽送电。杨文震这一系列举措,促进了人们观念的更新,开阔了视野,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P10-13

后记

中国航天事业50多年的成就举世瞩目。回顾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历程,深感我们的事业能有今天的成就,与一批富于创造的科学家、科技专家的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他们是中国空间事业的开拓者,是中国卫星事业的带头人。

我们先后在中国科学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工作,多年来深受老一辈科学家的教诲。作为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往事历历在目,备感亲切。2000年年初,我们欣然接受了宋健主编《“两弹一星”元勋传》撰写杨嘉墀传记的任务。在写作过程中,曾得到杨嘉墀先生的大力支持,他向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照片。我们于2000年8月完成了6万字的第一稿,送请杨嘉墀先生审阅指正。随后将第一稿送交编委会,收入《“两弹一星”元勋传》一书。该书分上、下册,由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01年4月出版。

根据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需要,钱伟长院士、朱光亚院士和杨家福院士主编“中国当代著名科学家丛书”,入选科学家每人单列一本。经主编组的推荐,应杨嘉墀先生的邀请,我们欣然同意编写《杨嘉墀》一书,完稿后,我们于2004年1月送请杨嘉墀先生审阅,获“稿件已阅,内容基本属实”的批示。该书约13万字于2005年5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近几年,我们参与“钱学森与中国航天”课题组,对中国卫星发展史做了较深入的研究。翻开张劲夫、裴丽生、谷羽、钱学森、王大珩、杨嘉墀、钱骥、陈芳允、庄逢甘、宋健、孙家栋、王希季、屠善澄、闵桂荣、戚发轫、徐福祥等回忆中国卫星研制历程的资料,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创建、中国卫星事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以及各种关键技术的储备,无一不凝聚着航天院士的智慧与心血。

按照《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编委会的要求,我们首先继续研究杨嘉墀先生的生平事迹,挖掘他的科学思想,查阅有关史料,除了对《杨嘉墀》一书进行修订外,还补充了杨嘉墀参与星际航行卫星规划、卫星与卫星应用及高技术领域发展建议以及培养人才等方面的内容。我们在取材和叙述上,力求忠于事实,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努力提供史料而让读者自己思考、判断。由于各种条件和我们的水平有限,更由于时间仓促,本书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专家、读者给予补充与指正。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杨嘉墀先生之女杨西女士给予了我们充分的信任与帮助,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与照片;屠善澄、叶培建、吴宏鑫、王南华、李铁寿、鲍百容、陈祖贵、刘济生、张学会、边东子等同志回忆了杨嘉墀先生的许多往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杨保华、书记李开民、副院长李明,院科技委侯深渊、卢春平、李民、王春香、张秋梅等同志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杨照德 熊延岭  2013年11月于北京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人生之路古镇启蒙

 1.故土寻根尚文重教

 2.丝业世家实业救国

 3.“求富”“自强”文化拓展

 4.“丝小”求学“自我”觉醒

 5.“震中”少年志存高远

第二章 勤奋踏实蔚然成才

 1.“上中”五年千锤百炼

 2.乌云孤岛“交大”求索

第三章 寻求报国初试锋芒

 1.投奔“联大”助教生涯

 2.草创载波电话样机

第四章 留学生涯创新之路

 1.几经周折跨洋深造

 2.“哈佛”攻坚开阔视野

 3.发明专利“杨氏仪器”

 4.胸怀祖国赤子之心

第五章 迎头赶上新的使命

 1.果断决策安家落户

 2.参与创建自动化所

 3.参加自动化调查团

 4.学会外交获取信息

 5.空间探索访苏思考

第六章 秘密使命协同攻关

 1.火箭试验仪表先行

 2.核潜艇反应堆控制

 3.核弹试验火球测温

 4.导弹试验设备创新

第七章 宇航论坛推动卫星

 1.星际航行学术报告

 2.规划预研初见成效

 3.卫星任务专委立项

第八章 新的起点发展卫星

 1.首颗卫星方案论证

 2.《东方红》星太空奏乐

 3.返回卫星规划预研

 4.“红海洋”中研制卫星

 5.卫星返回控制有功

 6.科学春天卫星总师

 7.实践系列开拓创新

 8.对外开放卫星通信

第九章 战略前沿创新航天

 1.倡导发展高新技术

 2.催生载人航天工程

 3.促进航天产业发展

 4.指引深空探测战略

 5.积极推动卫星应用

 6.提出北斗导航建议

第十章 “杨嘉墀星”照耀后人

 1.爱国情怀最高奖赏

 2.亲情、情趣,故乡深情

 3.师生情谊呼唤创新

 4.“杨嘉墀星”闪闪发光

杨嘉墀自述

杨嘉墀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已经走过5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英明领导下,中国航天人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不仅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和月球探测工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孕育形成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也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

航天系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是这支队伍的杰出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先后有50多位科学家和航天工程专家当选为两院院士。其中,有7位院士获得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位院士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不仅是航天成就的主要创造者,也是航天精神的重要孕育者和忠实践行者。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工业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很薄弱,帝国主义严密封锁,苏联撕毁协定、撤走专家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顽强拼搏,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创建起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航天型号研制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很多领域,需要众人参与,必须大力协同、集智攻关才能完成。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航天工程研制实践中,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实现了一次又一次技术突破,铸造了一项又一项辉煌成就。他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却淡泊名利,不计得失,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

航天事业属于尖端技术领域,难度大、风险高、技术复杂,在发展历程中碰到过很多难题,经历过各种坎坷,甚至遭受过重大失利。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困难和失败面前不动摇、不退缩,树立百折不挠、锲而不舍、脚踏实地、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树立了一座又一座丰碑。

今天,在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征程中,航天院士的科学思想、创新意识、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怀是全体航天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决定出版《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不仅是为了宣传航天院士的科研成就,总结航天院士的成长规律,更是为了传承航天院士的宝贵精神,使之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为“续航天梦、筑强军梦、圆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

许达哲

2014年1月

内容推荐

杨照德、熊延岭著的《杨嘉墀院士传记》以传记的形式记述了杨嘉墀院士的成长环境、求学过程、工作内容、家庭生活等,生动翔实地记录了航天专家杨嘉墀院士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光辉历程,旨在弘扬杨院士孜孜求实的科研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编辑推荐

杨嘉墀是我国著名自动化和空间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我国自动化与控制技术、航天技术领域的主要开创者之一,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863计划”)倡导人之一。

杨照德、熊延岭著的《杨嘉墀院士传记》记录了杨嘉墀的生平事迹,能让读者阅读之后,以虔敬之心去了解和品味他的生活和事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14: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