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日:人之初,性本善。荀子、韩非子一派日:人之初,性本恶。基督教则认为:人是有原罪的。
实际上,上述三种说法都过于片面。
我们都知道人是有善恶之分的,有时在特定条件下二者是可以转化的。足见人性的善与恶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入之初”。
我们可以做两种辩论。
如果“人之初,性本善”的立论成立的话,那么恶从何而来?难道是教育的结果?那岂不是给教育扣上了个大帽子。同样是接受教育,为什么有的人是“善”,有的人是“恶”?同一个人,为什么此时表现为“善”,而彼时则表现为“恶”呢?
反过来说,如果人性本恶,那么善从何而来?每个礼拜一次忏悔,就能变恶为善吗?那样的话,还要教育干什么?
经过简单的推敲,我们便可清晰,关于善与恶的根源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让我说:人之初,性本自然。
人之初,从父母那里遗传下来的因素大概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形体特征
中国人讲一个字,叫作“随”。孩子是随父亲、母亲,抑或是其他什么亲人等。西方人说:亲代与子代好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这些说法都是一个意思。当然也有不同,所谓“~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指的是变异。同样~个人,其形体特征在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也会有很大的变化,这是环境造成的。
可见,即便是遗传的因素,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受客观环境影响也是很大的。这方面,我们可以在生物学中找出更加系统的答案。
二、血型
不同血型的性格在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各有不同。一个人走向社会,从参加工作届,由新手成为骨干,由下级成为上级,由工作直到退休,这期间其性格也都在不断地变化。在这种变化中,可以看到不同血型的许多特征。当然,血型与性格之间也并不是必然联系,只能作为一种参考。三、机体各器官的功能特征
我们知道,每一个人的各器官功能有强弱之分,比如说眼睛。 在这里讲一个故事。
那还是在我读高中的时候,因为读初中不够努力,高中的求学之路就很是坎坷,我进入班级上课才半个月,第~学期就结束了,所以我的高中生活很紧张,可以说“那是相当的用功”。
周六的晚上,是学生的欢乐时刻,那时候可以去看电影。几乎是所有的学生都去看电影,学校为了鼓励学生休息一下,换一换脑筋,教学楼不给电。我和几个一向用功的同学就在教室点蜡烛学习,个晚上四五个小时,那是很费眼睛的。一个学期下来我就近视了,成为一个“二饼子”了。
我班有个王同学,爱看小说。白天在教室看,晚上熄灯以后,他就站在走廊里,借着微弱灯光,忍着飕飕寒气或夏目蚊虫的叮咬,尽享着金庸、梁羽生、古龙的“侠骨柔情”。放假了,他说过几天再回去,租书摊点又来了几本新书,把它看完了再回去过年。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