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如果想在日趋激烈的考场上脱颖而出,独领风骚,要靠什么呢,靠天分,靠勤奋,靠思考,靠多问,……不,这些都不够。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同学们,聪明的你要学会借助外力!如果你想鹏程万里,你要借助「风」,如果你想成为『君子』,你要借助「物」,如果你想「撬动整个地球」,你要借助「支点」,如果你想『比别人更远」,你要借助「巨人的肩膀?…同学们,你再也不用「众里寻他千百度」了,为了你能登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由智汇精心编写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精华版共2册)》,旨在给你「风」,给你「物」,给你「支点」,给你「巨人的肩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瞭望,你看到的将是更远的视野,更新的天空。
由智汇编著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精华版共2册)》收集整理古今中外历史文化名人80多位,以哲理故事、人物事略、精彩片断、诗歌链接等专栏的形式进行介绍。古代的人物如孔子、孟子、庄子、陶渊明等。
什么是大学?蔡元培理想的大学是他在德国观察到的大学,即拥有独立地位的、追求纯粹学问的一个思想与知识的生产、交流和传播的机构。早在100年以前,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就提出:“学术应该是自由的、纯粹的,是不应该包含任何功利主义思想的。”洪堡尤其反对大学教育的功能只是为了就业,他认为大学是“对各学科进行研究的机构”。蔡元培力图引进德国的教育理念,纠正中国自古以来就根深蒂固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模式,他就像与风车作战的堂·吉诃德,怀着单纯的理想、无私的心灵和坚贞的信念出发了。他的梦想在北大只是得到了部分的实现,但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在他捧起的双手中慢慢成形了。
大学的灵魂是“兼容并包”。蔡元培执掌北大的时代,差不多实现了“和而不同”。
蒋梦麟先生在《苦难与风流》中写道,蔡元培时代的北大“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谈。”
新潮社的骨干杨振声回忆说:“可能有一些学生正埋头阅读《文选》中李善那些字体极小的评注,而窗外另一些学生却在大声地朗读拜伦的诗歌。在房间的某个角落,一些学生可能会因古典桐城学派的优美散文而不住点头称道,而在另一个角落,其他几个学生则可能正讨论娜拉离家后会怎样生活。”这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风格在同一个地方交错重叠的现象,在北大的历史上、甚至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当然,自由是有限定的,即“自由”是学术研究的自由。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主张学术研究自由,可是并不主张假借学术的名义,做任何违背真理的宣传,不只是不主张,而且反对。”他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强调说:“教育事业应当完全交给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政党或各党派教会的影响。”他坚持认为,只有教育从各党派的纷争中独立出来,才能使教育方针保持一贯而不会因政权的交替而屡屡变迁,这样的教育才可能有实效,学术才可能有发展,学者才可能成为独立的“知识分子”。
“兼容并包”的前提是自身的独立,而独立的支撑点则是人格的完整。所以,蔡元培特别关注大学教育对人格的培养。1917年1月9日,他在北大的就职演说中谈到:“诸君为大学生,地位甚高,肩次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唯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辱,更何足以感人。”大学是精英的圣地,是孜孜不倦地探求真理的人们的一个栖居所在。当时还是一名普通学生的罗家伦,后来回忆听到蔡元培先生讲话时的感觉说:“那深邃、无畏而又强烈震撼人们心灵深处的声音驱散了北京上空密布的乌云,它不仅赋予了北京大学一个新的灵魂,而且激励了全国的青年。”
把人格的培养作为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当时的中国看起来有些迂阔,但这恰恰是大学的真义所在。蔡元培多次说:“人言有良社会斯有良大学,吾谓有良大学斯有良社会。”他把因果关系颠倒过来。中国社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社会道德的沦丧,是人心的死灭,所以大学有责任去扭转这种趋向。培养健全的人格,甚至比第一流的研究成果还要重要。
在蔡元培先生看来,道德教育是国民教育之根本,一个民族的道德水平才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他指出:“公民道德为中坚,旧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他呼唤一代新型的知识分子的诞生,这将是具备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纯洁的道德情操、具备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敏锐的审美能力的一代人,他们就是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遗憾的是,蔡元培先生的这一教育理想,在他之后成了空谷回音。
蔡元培既是一个理想主义气质很浓重的人,又是一个实干家。他采取了种种措施,让自己的理念在北大得以贯彻下去。美国学者魏定熙特别注意到蔡元培支持创办《北京大学日刊》的意义。《北京大学日刊》定期报道关于评议会和教职工会议的情况,使校方负责的内部事务公开化,从而取得了学生的信任。顾颉刚回忆说:“如果学生们的建议有助于学校的进步,而且这些建议又是可行的话,那么它们将登载在《北京大学日刊》上,这将是促成校方把这些建议付诸实施。这样,学生与学校之间就不再有距离感,而且,长期以来他们所深恶痛绝的校方的官僚习气将不复存在。”这是一个利用舆论的力量进行监督的典型例子。这样的做法,对于一般的领导人来说,无疑是自掘坟墓。而对于蔡元培先生而言,则是“泰山不让寸土,乃成其大”。
蔡元培先生在北大的作为,真正能够领会其实质的,罕有人在。即使是陈独秀、胡适、沈兼士这些他的亲密朋友,也未能全面理解他的大学理念。他是孤独的,他的思想与时代相差太远,时代所给予他施展的余地只有方寸之大。
他执掌北大期间,北大获得了崇高的地位,但是这只是昙花一现,随着他的离去,北大很快沉寂下来,正如鲁迅先生叹惜的那样,20年代中期以后的北大,“射一支响箭也没有一点回音”。这在中国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蔡元培先生既不幸又很幸运。
说蔡先生幸运,是因为他在新旧政权交接的空当里出任北大校长,可谓把握了千钧一发的时机。
P6
作者把一本厚厚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书稿,放在我的案头,让我作序。我仔细看了这些稿子,觉得应该写一篇序。一者是很多名人的事略感染了我,一者是值得推介给如我一般的语文爱好者们。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是牛顿的话。试想一下,我们,以及我们的前人,甚至我们的后人,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所以,我们是承前启后的,我们要把我们的智慧建筑在前人智慧的基础上,再前进一步。
何谓巨人?就是为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这些巨人,或在思想、意志、品行、精神,甚至创造方面,帮是独树一帜的,是令人景仰的。这让我想起了清代学者沈德潜的一句话:“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有了第一等的襟抱、学识,才有真正的人生。
有人会问:何为第一等襟抱?
有人这样作答:太史公虽受腐刑,犹忍辱负重苦作《史记》;曹孟德酒酣赋诗,放眼四海,昂然超拔;李元礼高自标持,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杜少陵流离颠沛,写尽民间血泪,书生愤懑;王介甫锐意革新,罔顾天变人言;文丞相屡遭解难,一心向南,矢志不渝;李卓吾不同俗音,与腐儒割席,殉道守身;林文忠公不避祸福,宁为国家兴亡以碎骨。凡此种种,皆第一等襟抱也。
这种襟抱,是一种精神的铸炼,意志的守望,情感的孤寂,善恶的清明,以身为之倾献的独绝。
这些人物,以及我们看到的本书涉及的中外人物,都有一种高贵的襟抱与学识,自然他们就创造了高贵、高尚、高雅、大气磅礴的人生。
如果我们的学生,借助这些事例,借助中外名人的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的人生经历,写入作文中,就丰富了写作的素材,丰厚了作文的文化底蕴,因而你的作文就会异彩纷呈、纵横捭阖。
高尔基说:。t文学是人学。,,就是说。文学是写人的,文学的主体是人,文学反映了人的内心世界。那么,我要说,中学生的作文,也是“人学”,也是写人的。学生作文,也离不开写人,记叙文是写真实的人,人的真实生活;而议论文,是展示自己观点的,也要用典范的人物事例来证明观点。本书涉及的中外典范人物,都可以经过你的联想、加工、提炼、升华,成为你文章论证的组成部分。一篇优美的议论文,必须用典范的事例来支撑,而这些丰富的中外名人素材,是你作文最佳的选择。
周恩来曾有一副对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如果我们每一个中学生都能与“有肝胆人”对话,跨越时空的隧道,肯定会在人生的认识上、写作的灵感上、作文的丰厚上,进一大步。你可以捡起牛顿在海边遗漏的贝壳,你可以激越贝多芬在琴键上忽略的音符,你可以凝望托尔斯泰那新做的皮鞋,你可以沉浸瓦尔登湖那一份纯静、超脱与惬意;甚而,你可以同李太白一起追随仗剑报国的丹心,你可以携杜工部踉跄奔突在石壕与潼关的荒野,你可以为文天祥的··不指南方不肯休’’担心,你还可以与郑板桥一同写下“八分半书”的创新书法,嘘叹不已。
如何使用这些事例呢?
下面是我试写的两个段落。一个是“点”的段落,就是重点列举一个人物的段落:
秋风吹拂起他那零乱的发丝。他为了仁,为了爱,为了义,周游列国。泰山登临,齐国闻韶,沂河咏归,杏坛施教。在风雨飘摇中,七十二贤人逐渐壮大。一部《论语》洋洋洒洒,仁义、礼治、施教、安邦,儒学大方,代代流芳。他积极入世,为拯救民众,为国家长治久安而不辞辛劳,碰壁、讥讽、嘲笑、无助,甚至问津无途,饥饿冷落。他无悔。他就是孔子。入世,积极地入世,是一种对人生的选择;他选择了参与,积极地参与,为治国安邦。参与,是刻在孔子心头的神圣。他没有学庄子的旁观,没有“游曳于涂”。
当然,旁观也是人生的选择。姜太公的垂钓是等待,介子推的旁观是躲藏于森林,陶潜的旁观是回归田园,归去来兮与世外桃源。(《参与与旁观》)
一个是“面”的段落,就是连续用事例来证明:
万物静观皆自得。曹雪芹在怡红院中沉思,红楼十二钗的命运是那样令人怜悯;雨果在巴黎圣母院那静静的钟楼里思考,卡西莫多与爱斯梅拉达那些普通人身上展示的人性美,竞超过威严的教皇;堂吉诃德也在静静的河岸上思考,为何富人总是欺负穷人,列强总是欺负弱者,我的长矛要发挥作用啊!简爱也在静夜中体悟:我与你站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我要追求我的自由。
静观万物。静是思想的根,静是思维的条件,是认识的前提,是思想的基石。有了静才会拒绝烦杂喧嚷,才会心有所得。(《万物静观皆自得》)
我想用哲学家蒙田的话来作本序的结旬:“最伟大的学者,不是最聪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