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昌传:新中国刑法的拓荒者》由彭卫东编著。
他是新中国刑法学的创立者和奠基人之一,参与对林彪、江青范凤鸣集团的世纪审判,深受法学界尊崇。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汹涌的黄河与奔腾的长江共同见证、记载了他百折不挠、上下求索的人生轨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马克昌传(新中国刑法的拓荒者)/大家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彭卫东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马克昌传:新中国刑法的拓荒者》由彭卫东编著。 他是新中国刑法学的创立者和奠基人之一,参与对林彪、江青范凤鸣集团的世纪审判,深受法学界尊崇。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汹涌的黄河与奔腾的长江共同见证、记载了他百折不挠、上下求索的人生轨迹。 内容推荐 《马克昌传:新中国刑法的拓荒者》由彭卫东编著。 《马克昌传:新中国刑法的拓荒者》讲述了: 马克昌,著名法学教授、博导,河南西华县红花集镇人,法学家。195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律系,后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班,师从前苏联刑法学家贝斯特洛娃教授专门从事刑法学研究。1952年返回武汉大学任教。参加过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修订工作。现任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与人大高铭暄教授合称为我国刑法学界的“北高南马”。2011年6月22日在武汉去世,享年85岁。 目录 第一章 中原之子 1.豫东少年 2.乱世求学 第二章 结缘珞珈 1.缘定武大 2.寒窗四载 3.知心爱人 4.独钟刑法 第三章 崭露头角 1.留校执教 2.保送人大 3.初露锋芒 第四章 峥嵘岁月 1.风云突变 2.劫后余生 3.再起波澜 4.皓首穷经 第五章 重振法学院 1.众望所归 2.延揽英才 3.呕心沥血 4.盛世华章 第六章 铁肩担道义 1.特别辩护 2.经世致用 3.仗义执言 第七章 妙手著华章 1上下求索 2.流金岁月 第八章 厚德载物 1.创立基金 2.泽被后学 3.天下桃李 4.文人雅趣 5.侠骨柔肠 第九章 蜡炬成灰 1.身染沉疴 2.病榻时光 3.最后篇章 4.哲人其萎 主要参考文献 留住先生(代后记) 试读章节 2.寒窗四载 抗战结束以后,国内时局动荡,能够考人美丽的武汉大学,生活在几乎是世外桃源的珞珈山,实在是非常幸运的。珞珈山上的学生绝大多数都过着一种典型的大学生活,一种别具风格的“武大人”生活。 1946年武汉大学复校珞珈后,法律系招收学生约140人。全班民主选举班代表(班长)时,由于大家互不认识,选票非常分散。马克昌当时得了5票,但已是全年级得票最多的,就这样他当选为班代表。 1930年3月开工建设、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武汉大学学生宿舍“老斋舍”,是顺着山的斜坡一层一层建筑的,并以千字文中“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来排序命名,四层十六个斋,既各自独立,又形成了一个统一整体。 1946级本科生分配宿舍是自由组合的,马克昌与法学院政治系李昱、文学院外语系王应暄、理学院生物系何鸿恩、工学院矿冶系汤西林5个人合住在最高一层的“黄”字斋中,他们中除李昱是河北人外,其他都是河南人。宿舍窗外便是穿过罗马式拱门直通老图书馆的露天阶梯,这为马克昌流连图书馆创造了便利条件。当时号称“白宫”的女生宿舍单独建筑在东湖旁边,只要推开窗户,湖光山色即映人眼帘,那种宁静幽美的环境,实在是令人艳羡的“仙境”。但无论是男同学或女同学的房间好像都是圣地,任何同学绝不会去侵犯另一房间的独立和自由。 那时同学们的穿着是很自由的,完全根据自己的爱好,但却十分的朴实。在男同学中穿全套西装的只是屈指可数的极少数,最普遍的是穿普通布料的中山装或长衫。女同学多数都是穿着布料的旗袍,特别是一种叫做“安安蓝”的旗袍,烫发、擦口红的基本没有。 武汉大学校园相当大,但马克昌总是步行,甚至珞珈山到武昌市区虽然有那么一段不算太短的路,而且也有两三辆校车在黄鹤楼下面的江边和学校之间行驶,他还是常常徒步往返。事实上城市里的花花世界对于他和同学们似乎没有什么诱惑,他们也都以珞珈山为生活中心。 武汉大学实在是人间仙境,世外桃源。清晨,只要走出寝室,就可以听到鸟鸣,嗅到花香,可以自由自在地做点健身运动或读读英文。黄昏,又可以绕着山悠闲漫步,看看夕阳,欣赏暮色。春天,满山遍野开满了各色各样的花,特别是男生宿舍前的那一片樱花,马克昌只要站在自己房间外面的阳台上就可以一饱眼福了;夏天,马克昌和同学们到东湖边上的小茶馆里,泡一杯清茶,看书、探讨,或者一叶扁舟荡漾湖心;秋天,在月色特别美好的夜晚,他们在山上赏月、高歌、沉思;到了冬天,当漫山遍野银装素裹的时候,他们结伴去林间踏雪寻梅、赏严冬腊梅,感受这冰天雪地的银色世界。 从四川乐山回迁之后,武汉大学的学术活动非常活跃,武汉迅速成为学术文化研究中心,众多名家贤达应邀来武大讲座,马克昌每场讲座必听,对著名学者胡适先生的讲座印象尤其深刻。 在大学期间,马克昌饱览《雷雨》、《安娜·卡列尼娜》等中外文学名著以及1940年代流行颇广的战争言情小说《北极风情画》。据马克昌的大学同学王应暄回忆,当时的马克昌生活十分俭朴,用的是河南人自己家里织的带横竖条纹图案的布被子,冬天盖在身上,夏天铺在身下。马克昌学习非常勤奋,兴趣也很广泛。他依稀记得有一个礼拜天,马克昌把自己从旧书摊上买的两本书送给他,一本是剧本《南寇草》,还有一本是《白香词谱》。王应暄说马克昌经常与他谈论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知识面非常广,读书很多。 那时的大学生活非常强调学生自律。在课堂上,学生如果觉得某位老师的课讲得不好,可以中途夹起书本静静离开,也可以不去上课,当然也没有上课点名制度,更不会受到处罚,只要学生自己能跟上学习进度,考试能合格就行。马克昌曾回忆说:“有些课,老师讲授的内容与讲义差不多,如果老师讲课不吸引人,自己看看讲义就行了,所以有些课我也没去上。” 马克昌在读大学一年级时课程较少,主要是各个学科的基础课、大学语文课和体育课。据他生前回忆:“那时用的教科书跟现在的也不一样,比如经济学概论,会详细介绍经济学的各个学派,让我们了解学科的整体情况,非常有用。哲学概论讲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扩大了我们的视野。”二年级后,马克昌开始学习法律专业课,他生前还清楚地记得本科时学习的课程有民法总论、债法、刑法总论、刑法各论,学期课程有:宪法、物权法、亲属法、继承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私法、行政法和商法的4门课公司法、票据法、破产法、海商法。南京国民政府末期,“六法全书”已较为完备,马克昌有幸成为中国大陆最后一届系统学习了“六法全书”的大学生,这为他以后的专业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由于身在司法组,马克昌还修完了“司法实务”这门课。 马克昌的任意选修课选修了中文系的音韵学,他经常和同学们聚集在学校附近杨家湾的茶馆里吟诗作对,探讨合辙押韵。 由于日本法对近代中国立法的巨大影响,当时图书馆及资料室的法律书籍绝大部分是日文的,所以马克昌在大学一年级时除了必修的英语,还自己选修了日语。似乎是命运的安排,就这样他遇到了精通日语的老师陈尧成先生。 陈尧成先生生于1900年,1986年去世,原湖北宜昌县城人。1922年考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教育系,获学士学位。1927年任武昌中山大学讲师,从1931年起,任武汉大学教授历时50年之久。对日文特别是语法有很深的造旨,武大所开设的日语课多半由他主讲,编有《日汉词汇》一书,还著有《现代日语句法》书稿。据马克昌的同学王应暄教授回忆,马克昌当年告诉他别人讲外语课都是按照听说读写的顺序进行,陈尧成教授则是从语法人手,方法甚为独特。由于日文与汉语的密切关系,加之马克昌的聪明勤勉,大约一年后他就能看日文书籍了,只是口语尚不能流畅表达。 P17-20 后记 留住先生 由于生活的历练,我应该算是一个比较理性的人。比同龄人相对丰富的人生阅历使我目睹了不少太平盛世里的腥风血雨与世态炎凉,“宠辱不惊,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天上云卷云舒”,渐渐心如止水,波澜不惊,对现在充斥影视作品的廉价煽情自然也甚为不屑。但在撰写先生传记的过程中,历历往事常使我不得不停下写作,平复情绪。我一直以为时光会无情地冲淡一切。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的记忆不仅没有渐渐模糊,反而越来越清晰。先生还在世时,我们就有意为先生写传记,并不仅仅是为了先生,也希望先生的精神、思想与品格能以一种适当的方式留传下来以激励后人,我们甚至为此做了不少准备工作。但先生一贯不喜欢宣传自己,写传记的事也就不了了之。 后来先生因白血病住院,医生说最多也就一年时间,由于对先生隐瞒了病情,询问他的过去怕他生疑,写传记的事也就更无法提上日程,尽管我们知道先生在世时搜集传记所需资料最为便捷。现在先生辞世已一年多了,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大家丛书,请我们为先生写出传记,这当然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尽管时下人物传记汗牛充栋,法学家的传记应该会引起年轻一代的兴趣。西方一位哲人说过:法律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其他的发明都是为了征服自然,而法律却是为了征服人类自己。在现代社会,无论你是否法律专业人士,了解甚至研究一些法律成为日常所需,法律已经日益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阅读法学家的传记无疑是了解法律的有益途径。 爱因斯坦在悼念一位荷兰物理学家时曾经说过:“如果我们能在我们的孩子和年轻一代中继续活着的话,我们的死亡就不是结束。因为他们就是我们,我们的肉体不过是生命之树上枯萎的叶子。”是的,肉体会死亡,精神则可以不朽。先生的精神财富,他的民主法治特别是刑事法治思想、自由独立的科学精神、伟大的人格与恢宏的气度,如果能够被我们年轻一代继承下去,他就还活在我们中间。为了能够留住先生,我在资料甚为匮乏、师母也于2012年5月去世、诸多知情的当事人均年事已高甚至作古的情况下,倾注大量心血完成了这部传记。 记得当江苏人民出版社与我联系并商谈签订出版合同时,我明知其中有难以想象的困难,基于上述考虑,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尽快完成交稿,其间的艰辛自不待言。采访中我曾多次满怀希望却又一无所获,失望后又重新燃起希望,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我只能义无反顾,冷暖自知。但我依然十分庆幸自己能够以这种方式留住先生。从此以后,天南海北的师兄弟们只要随手翻开这本传记,先生就又回到了我们每个刑法学子身边。想到这里,心中不禁感到些许温暖与慰藉。 感谢师姐武汉大学法学院莫洪宪教授、马克昌法学基金会理事长刘少雄律师及刑法教研室的每一位师友,感谢令人尊敬的王应暄教授、法学院办公室胡克勤和刘超同志以及其他同仁,感谢先生的子女马重慧、马霄汉、曹琳及其家人以及所有我采访过的先生的亲友,特别是洛阳的马温萍女士,你们提供的各种帮助与创作素材使我倍受激励与鼓舞。 感谢天各一方的所有刑法专业的师兄弟们以及法学院其他校友,包括来自先生家乡的法学研究生胡静阳同学,你们撰写的纪念、回忆文章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素材,你们不同方式的支持使这部传记得以完成。从此无论海角天涯,先生都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感谢央视科教节目制作中心、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特别是“大家丛书”出版统筹戴宁宁女士,你们秉承“记述历史,分享光荣,憧憬未来,再造辉煌”的宗旨倾力打造的“大家丛书”必将在年轻一代中点燃理想火炬,照亮智慧人生,而这正是当下浮躁不安的社会所最需要的,也是我们这个伟大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所在,你们的名字也会被我们所有武大刑法学子所铭记。 武汉大学法学院95级博士 彭卫东 2012年11月23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