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生得少,个个都是宝。我们总想给他们最多的爱,最少的伤害,于是,孩子们一个个被“圈养”起来—— 全职妈妈的精心呵护养出了“宅宝宝”;爷爷奶奶的溺爱造就了孩子倔强的脾气;高档社会的优越感培养了个性高傲的孩子。他们没有输在智商的起跑线上,却输了在情商的起跑线上。《小区是孩子的第一社会》在细微处着眼,从生活本身出发,作者王紫君从自己的育儿生活中提取经验,拿事实说明问题。孩子们个性和生活环境本不相同,但面对的问题往往却有共通性,作者曾经面对的问题也许是你正在或即将要面对的问题,希望本书能给家长们带来好的建议。
《小区是孩子的第一社会》作者原本是“全职妈妈带出宅宝宝”的典型案例,为了改变现状,她努力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社区教育”的模式,利用小区资源弥补孩子人生关键阶段的教育。教养之余,作者将自己的体会发表在博客上,打动了无数网友,博客点击率很快突破1400万,作者的文章也被誉为“中国第一本小区教育实践笔记”。正如《家教与成才》杂志评论那样“其实,无论你承认还是不承认,起跑线一直存在。智慧如紫君女士,看到了起跑线的多元化,想到了起跑线的新赢点!”
《小区是孩子的第一社会》的作者是王紫君。
孩子们常在小区一起玩,潇潇的奶奶知道亮亮爱打人的习惯,赶紧拦在两个孩子中间,避免孙子吃亏。
因为亮亮的家长不在场,潇潇的奶奶感觉不方便说教别人的孩子,于是就对潇潇说:“让亮亮看看你的书吧,你去跟小朋友挖一会儿土。”
潇潇的奶奶一向通情达理,从来不偏袒自家的孩子。潇潇也很乖巧。听见奶奶这样说,他想了想.松开手,转身挖土去了。
潇潇玩了一会儿土,大概觉得无趣了就想回家。于是就过去找亮亮要书:“我要回家了,把我的书给我吧。”
亮亮其实也一直没用心看,他只是偶尔随手翻下书,眼睛却一直盯着其他正在玩的孩子,寻找更好玩的游戏。这是很多孩子常有的现象,就是看到别人的想要,其实真拿到手里,并不是多么喜欢。
此时,亮亮见潇潇来要书了,就又把这书当宝贝似的护在胸前,意思很明白——不给!
潇潇于是伸手去抢,并坚持说:“这书是我的,我要回家了。”一边说一边用力从亮亮手里抢书,没想到亮亮竞然对着潇潇的手腕一口咬了下去。
潇潇疼得变了脸色,继而大哭起来。
潇潇的奶奶跑过去拉开亮亮,一看潇潇的手腕,赫然一圈牙印,有的地方还渗出缕缕血丝。
潇潇的奶奶心疼得再也顾及不了邻居间的面子问题了,铁青着脸对亮亮大声呵斥:“你这个孩子为什么咬人呢,这书本来就是潇潇的,也让你看了。现在我们回家了.你不但不把书还给我们,还咬人,你都这么大了,怎么还这么不懂事?!”
想来她也是急怒攻心,自己的孙子一点错都没有,处处让着亮亮,亮亮居然如此得寸进尺,换得是谁心里也会冒火吧。不过说实话,潇潇奶奶当时的态度确实让人害怕,连我都被她的神态给镇住了。
一向胆大包天的亮亮也被潇潇的奶奶吓到了,大哭起来。
因为亮亮的家长不在。我便过去边哄亮亮,边劝潇潇的奶奶消消气,让她带着潇潇回家去。潇潇的奶奶心疼地抱起潇潇走了,一边走还一边回头恨恨地对亮亮说:“以后离我们潇潇远一点儿!你再动他一下,我就掰掉你的手指。”
后来,尽管亮亮的家长也带着亮亮去向潇潇道歉了,但潇潇的奶奶似乎一直无法看淡这件事,她再也不让潇潇在小区里玩了,只有在她带着孩子去买菜时,才能见到他们从小区走过。即使见到亮亮的家长,她也拉着潇潇装作没看见的走过。
潇潇因为奶奶的做法,也失去了与小伙伴开心玩耍的机会。
从这件事情上,家长们都不难看出自己的影子,常带孩子在小区里玩的家长都会有这样的感触吧:孩子被莫名地打了,心疼、气愤,甚至痛恨对方孩子的家长对孩子家教不严,但大部分家长并不会因此就剥夺了孩子出门儿玩耍的乐趣以及与人接触的机会,因为我们知道,孩子很快就长大了,要独自与小伙伴相处,我们是不能一直做贴身保镖的。
潇潇奶奶对待亮亮的态度确实有些失去理智,孩子之间发生冲撞也是成长的一个阶段.被打破头的都有,更何况是咬一口呢。家长可以批评欺负人的小朋友,但是应该采取正确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说.潇潇奶奶的行为也是一种暴力,不但给亮亮留下了心理阴影,对自己孩子的交往能力培养也不利。随着潇潇的长大,他与同伴们相处的时间会越来越多,如果家长时常掺合到他与伙伴间的问题,那么势必会使他在小伙伴心中的印象减分,因为没有孩子喜欢跟总是有大人帮忙的小朋友玩的。
冲突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必要的体验,如果让孩子远离冲突,事事袒护孩子,甚至越俎代庖,替孩子决策,也将导致孩子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
家长在自己孩子被打之后,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在愤怒之下做出不恰当的行为,遇到这种情况趁机教会孩子如何保护自己才是必须的。父母可以告诉宝宝:“不要怕他,你越怕他,他就越欺负你。”当对方动手打人时可以抓住他的手腕,让对方知道自己不怕他。在感觉自己不能抵挡的时候,大喊或是快速离开,到大人那里寻求帮助。同时也教孩子怎么去面对欺负人的伙伴,教他理直气壮地表达自己的不开心,并大声质问对方。
我就是这样教璇璇的,璇璇最初被欺负甚至被打都不出声,只是忍着。我担心她以后受了欺负连大人都不知道,于是就告诉她除了自己要解决之外,实在不行就喊大人。后来有一次璇璇在挖土时被一个孩子跑过来莫名地推倒了,她坐在地上愤怒地说:“你为什么推倒我,你是个坏孩子!”我们在场的家长都听到了,都看着那个孩子。当时那个推她的孩子就愣住了,然后低头玩自己的。过了一会儿,还把自己的工具递给璇璇,以示道歉。
许多矛盾都是可以调和的,何况孩子间小小的冲突呢。大人不要把自己的情绪和成人处理事情的一些不妥方式教给孩子,这样反而让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了,也妨碍了孩子学习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会让孩子今后越来越依赖大人,导致孩子永远处于弱势。让孩子强势起来不是靠动手,而是要让孩子的内心强大起来,不懦弱不怕恶,这样孩子才能不被欺负。P4-6
女儿璇璇进幼儿园以前,小区在她的教育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书基本上是四年“小区教育实践”的详细记录,也有我自己的一些感悟和总结。
璇璇是个让人骄傲的孩子,但那只是源于我对她的爱。客观地讲,璇璇小的时候有一些让我担忧的地方,也正是她的这些不足,促使我更努力地去寻求更好的教育方式。
璇璇刚开始学走路的时候,总是懒懒地不肯直起腰来。我用学步带绑着她,她就弯着腰两手下垂,如果我不用力提着她的话,她的头都可以碰到地面了。小区里的人看到她这副样子都会开玩笑说她像在锄地,也有好心的邻居看我一个人拉着她辛苦,主动替我一会儿。可是我刚把学步带交到别人手里,她就大哭着不走了。我先是担心璇璇的“懒惰”,继而又担心璇璇的胆小。
……
我不是教育专家,也不是专业作家,我深知自己的教育实践,以及这本书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写这本书的初衷,只是把自己几年社区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尝试性的经验与家长们分享。如果有的家长能够从中受到一点点启发,在自己的育儿实践中做得更好一些,这对我就是莫大的鼓舞了。
看完璇璇妈妈的书后,不由自主地感叹,无处不学问,尽管是我们日常得不能太日常的生活环境,也有非常多的角度可以深入思考:对小区环境的要求折射了多少现下中国父母的隐忧?曾经让我们可以奔跑撒欢的弄堂一改为单元楼之间的会所,对于两代孩子有什么潜移默化的影响?邻里之间的关系如何隐隐地影响着孩子之间的交往模式……
——俞燕《为了孩子》杂志执行主编
其实,无论你承认还是不承认,“起跑线”一直存在。智慧如紫君女士,看到了“起跑线”的多元化,想到了“起跑线”的新赢点!
——汪小农《家教与成才》杂志副编审
一个小区,不同的居住人群会给孩子的童年成长影响不一样,好的小区,普遍素质高,所以对孩子的影响偏向于好的方面,吸收的知识也是好的。因此《别让孩子伤在小区》是一本好书,给父母良好的住房选择起参考作用。
——喆喆妈
公益阅读孩子将来成功与否,先天因素占三分,后天教育培养却占七分,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智商都相差无几,而情商和实践能力要靠后天的教育培养。如何让孩子从父母的怀抱勇敢地走向社会,迈好人生的第一步?紫君女士在本书中给了我们最佳答案。
——张晓慧新浪育儿名博
璇妈4年小区教女经验告诉我们:每一位用心的母亲,哪怕是全职妈妈,都可以成为优秀的教育专家!
——大晨妈妈新浪育儿名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