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上,西汉文帝、景帝有“文景之治”的盛世业绩;唐太宗李世民有“贞观之治”的盛事业绩;清康熙、乾隆有“康乾之治”的盛世业绩。张学信编著的《向诸葛亮学管理》以“武侯之治”为基本思路,探求诸葛亮的管理智慧,古为今用。本书采用类似“蒙太奇”的手法“放映”诸葛亮的典型论述、典型故事,从中探析其所蕴涵的管理智慧及其现代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向诸葛亮学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国学与管理丛书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
作者 | 张学信//杨先举 |
出版社 |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我国历史上,西汉文帝、景帝有“文景之治”的盛世业绩;唐太宗李世民有“贞观之治”的盛事业绩;清康熙、乾隆有“康乾之治”的盛世业绩。张学信编著的《向诸葛亮学管理》以“武侯之治”为基本思路,探求诸葛亮的管理智慧,古为今用。本书采用类似“蒙太奇”的手法“放映”诸葛亮的典型论述、典型故事,从中探析其所蕴涵的管理智慧及其现代价值。 内容推荐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汨满襟。”诗人杜甫的认识代表了我国人民对诸葛亮的基本认识。 西晋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诫明也。可谓治世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1950年4月,毛泽东对董其武将军说:“你看过《三国演义》吧?共产党就是以诸葛孔明的办法办事,那就是‘言忠信,行坞敬,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众益’。” 今天,诸葛亮自然已经走下了历史神坛,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融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中,世世代代薪火相传…… 目录 导论 一、诸葛亮其人 二、大哉,诸葛亮 三、诸葛亮之识 四、关于本书 治国第一 一、诸葛亮出山 二、“三顾茅庐” 三、《隆中对》 四、治国重谋 五、治国的天时、地利、人和问题 六、抢占有利地势 七、治国重“方略” 八、治国重“目标” 九、“内修政理” 十、“外结好孙权” 十一、重“法治” 十二、弛世用重典 十三、重“德治” 十四、“治国之道,务在举贤” 十五、用人 十六、平定南中,做好民族工作 十七、关心民生,重视农业 十八、发展其他经济产业 十九、从“攻心联”看诸葛亮的治国思想 二十、介绍《便宜十六策》(上) 二十一、介绍《便宜十六策》(下) 治军第二 一、军,国之“辅” 二、说“治军” 三、说《将苑》 四、“将善”与“善将” 五、严军 六、“庙算” 七、决策 八、预测 九、“先探敌情”——“先知” 十、“先计而后动”——“伐谋” 十一、“知胜而始战”——胜战 十二、“伐交” 十三、智胜 十四、奇胜 十五、奇之用 十六、奇正 十七、用诡 十八、借力 十九、借力之二 二十、应变 二十一、造势 二十二、“心战为上” 二十三、创新/65 二十四、“委积为备” 治吏第三 一、要哉,治吏 二、善处三个关系 三、“择人” 四、举才 五、知人募才之试 六、知人募才之荐 七、知人募才之招贤、观察与争胜 八、用人用其长 九、用人不能求全责备 十、用人不疑 十一、用人忌看长相、忌迷信学历,忌看出身门第 十二、用人忌计前隙、忌拘资、忌看表象 十三、关于择人、择官问题 十四、“考黜” 十五、“阴察” 十六、赏罚务严,务公 十七、爵财厉士 十八、激气厉士 十九、“教令” 二十、“斩断” 二十一、“纳言”、“察疑”、“思虑” 二十二、使用地方官吏 律己第四 一、读《诫子书》说“修身” 二、《诫外生(甥)书》说“立志” 三、“静以修身” 四、“俭以养德” 五、谦谨 六、治学 七、学无常师 八、择妇爱妻 九、育子 十、兄弟之悌 十一、交友 十二、践忠 十三、履仁 十四、崇义 十五、重礼 十六、据智 十七、“大信为本” 十八、生命终极之歌 十九、“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附录1 诸葛亮大事年表 附录2 诸葛亮业绩梳理 附录3 诸葛亮重要战事梳理 后记 试读章节 诸葛亮,又称诸葛武侯。武侯是后主刘禅赐给诸葛亮的一个封号——武乡侯,因此人们称诸葛亮为诸葛武侯。 公元181年,汉灵帝光和四年,诸葛亮诞生。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泰山郡丞。” 据韦曜的《吴书》记载:诸葛亮的先祖原姓葛,居住在琅琊郡诸县。应劭的《风俗通》记载,先祖葛氏为秦末陈涉起义的将军葛婴。葛婴有功,但反被杀害。到汉文帝时,追念其诛灭暴秦有功,遂封其孙为诸县(今山东省诸城县)侯。《吴书》载,葛氏后迁往同郡西南的阳都县。由于阳都县里已先有姓葛氏人家,为了区别,乃将诸县迁移过来的葛氏,称之为诸葛氏。葛氏被封为诸县侯时,应是诸葛氏家族的鼎盛时期。(见《三国志·诸葛瑾传》裴松之注1) 据范蔚宗《后汉书》记载:诸葛亮的远祖诸葛丰,任汉元帝的可持节行事的“司隶校尉,刺举无所避”,为官威严正直,“京师为之语日:‘间何阔,逢诸葛”’(意思是说,由于诸葛丰断案公正,监狱中的犯人少了)。诸葛亮的父亲诸葛圭,任泰山郡丞,为人清正廉洁。 东汉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凡后,在朝代纪年后出现公元纪年时,略去“公元”二字),该年有两个九月,正常的九月与闰九月,该年发生了一次日食,时间在第一个九月初一。传说诸葛圭家的次男诞生在闰九月初一。时任泰山郡丞的诸葛圭,距阳都县有几百里远,获知妻子章氏生下了一个男孩,他在备好的丝巾上写下一个大字“亮”,作为该子的名字,还附上一封信托人带给妻子,内容是:正如九月初一的日食所暗示的,人间面对的是黑暗,取这个名字“亮”,就是希望孩子能为世人带来光明,而且也和其兄瑾的名字含义近似,“瑾”是美玉,它也能发出温柔的亮光。还有另一说法,传说在章氏生下这个儿子的那个夜晚,曾有一颗大星辉耀阳都县城头,诸葛圭因此便为孩子取名为“亮”,取字为“孔明”(非常明亮)。诸葛亮家中还有两个姐姐,一个弟弟。 诸葛亮九岁(一说七岁)丧母,其父续娶一位宋氏为妻,为他们的继母;十二岁时丧父。失去双亲的诸葛兄弟,依靠辞官回乡的叔叔诸葛玄接济良日。童年的诸葛亮在叔父、兄长的帮助下,加之他幼小聪明,刻苦读书,学业大大长进。 东汉后期,统治集团日益腐败堕落,人民赋税、徭役沉重,水旱、蝗虫等灾害频发。公元184年,终于爆发了全国性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天下大乱。汉灵帝允许各地自行募兵防守,于是,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军阀并起,曹操(三十岁)、孙坚(孙权父亲,与曹操同岁),身为朝廷命官,打着讨伐黄巾军的旗号粉墨登场。刘备(二十四岁)是一介草民,也趁机自行聚众募兵,进入了军阀行列。这时诸葛亮四岁。 P2-3 后记 《向诸葛亮学管理》书稿杀青。先写一首打油诗以归纳诸葛亮生平业绩,同时表述我们写本拙作的情结与希望: 诸葛卧龙兮飞天长啸,躬耕村夫兮待时跃起。 草庐献对兮百世决胜,火烧赤壁兮三国分立。 作《出师表》兮武侯尽忠,魂归五丈原兮死而后已。 张杨合力兮写书示敬,不图虚名兮愿竽有益。 人们称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实诸葛亮虽死,据《三国演义》第104回说,其阴魂抗敌未已,他的雕塑之像抗敌未已。从社会事实看,他的人品、业绩更没有死而后已,人们修庙纪念他,写诗歌颂他,演孔明戏赞扬他,播电视剧颂扬他,众口皆碑地夸奖他的治国、治军、治吏、律己的业绩。请看,我们张杨两人不是也不自量力地写起了关于诸葛亮的书吗?但愿我们这个滥竽之作读者能肯定它、欢迎它。 本书由张学信、杨先举合作写出,书的总体思路由张杨合定。本书第一作者张学信写出初稿、二稿。第二作者杨先举在二稿基础上大量地增减内容加工,成三稿。张杨合作再改,成四稿。如此多次反复,最后由杨通纂审定完稿。 我们写本书,是大量地读了他人的著作而就的,主要有三本书:《诸葛亮集》、《三国志》、《三国演义》。需要重点说说《三国演义》这本书。《三国演义》是演义,是小说,是作者罗贯中根据陈寿的《三国志》,南朝裴松之、东晋习凿齿等人所写的有关史料,以及民间流传的关于三国的故事、野史等为素材而编成的。其中有虚构成分,有不实部分。按理说,写本书是不能取材于它的。但是在本书中,却大量地引用了《三国演义》中的某些素材,这是因为我们这样想:一、《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基本是据史料而来的,其内容大部分是真实的,是可信的。人们说它“七分是事实,三分是虚构”。二、《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有很好的艺术性与观赏性,阅读的普及率极高,其中有些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如“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等,社会影响很大。由此,我们在本书中大量地录用了《三国演义》的素材。 我们衷心期盼本书能获读者欢迎,并请读者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