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要到厦门旅游,这本书让你发现不一样的厦门;如果你生活在厦门,这本书让你更爱厦门。
翻开这本书,就能触摸到老厦门的历史脉搏。浏览这本书,便能寻觅到老厦门的人文地图。带上这本书,还能品味到老厦门的特色美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爱上老厦门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高振碧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如果你要到厦门旅游,这本书让你发现不一样的厦门;如果你生活在厦门,这本书让你更爱厦门。 翻开这本书,就能触摸到老厦门的历史脉搏。浏览这本书,便能寻觅到老厦门的人文地图。带上这本书,还能品味到老厦门的特色美食。 内容推荐 厦门作为国内外著名的港口旅游城市,以其优美的环境深受大众的喜爱。本书作者是中国知名电视人文纪录片导演、摄影家,多年来他把镜头聚焦在家乡厦门行将消逝的老市区,以人文拾荒者特有的视觉,记录、展示近代海洋文明浸润熏蒸下的老厦门,用文字和影像定格海湾、码头、老街、深巷的迷人瞬间。 本书是城市旅行者的指南、摄影发烧友的导航、人文探索者的宝典。书中以新颖的视觉、轻松的笔调、丰富的配图,结合鲜见的珍贵老照片、传奇的小故事等为您揭开老厦门悠久历史的神秘面纱,是一本难得的厦门城市行走手记。 如果您喜欢旅游,喜欢人文、历史、风光,那就同我们一起推开老厦门这扇“门”吧! 目录 推开这扇“门” 寻找老厦门 “厦门”在哪里? “厦门”的由来 “厦门”的人文原点 “路头”的由来 融入市中心的古渡头 定格在路头的粥摊地名 嵌入窄巷的清代渡头碑 《重修洪本部渡头碑记》 《增修洪本部路头碑》 《洪本部路头告示》 清代鹭江沿岸路头拾遗 从“路头”到“码头” 《码头延伸了历史》 第一码头 第二码头 第三码头 第四码头 第五码头 第六码头 第七码头 第八码头 内河客运码头 海滨码头 第九码头 厦门轮渡码头 中山路头码头 水仙宫码头 妈祖宫码头 和平码头 鹭江道码头前世今生 穿越历史的马路 半城烟火半城泪 “开元”第一路 海与港的对话 天人合一“骑楼街” 民生市井“第八市” 九大市场风云榜 二王街“讲古” 防空洞与大墓围 光彩街与夹舨寮 “厦禾”城乡第一路 路起“厦门” BRT线路快览 走进“担水巷” 工业文明的遗迹 黑白“厦门”的风采 “大同”金银路 走“大同”之路 从“同兴”到“同英” “建成”的本色 大同“三金砖” 大井出“活源” 大同也娱乐 城市的心灵 “思北”娱乐一条街 “浮屿”无心任意留 思明戏院 开明戏院 龙山戏院 消闲别墅 20世纪30年代厦门戏院一览 拥抱大海的路 海后滩的风云 海关的钟声 中国邮政第一局 无德的“德记” “大千”惊魂录 风水融合“竹树脚” 水天一色“水仙宫” 鹭江海上狂欢节 茶源与茶缘 两个风靡世界的单词 开禾“双狮戏尧阳” “文圃茶行”的兴衰 厦门“茶桌仔” “五湖”飘茶香 “龙山”聚茶缘 鹭岛美食汇集地 百年老号“黄金香” 磁街“庆兰斋” “厦门虾面” 厦门烧肉粽 厦门面线糊 厦门炒面线 花生汤与“黄则和” 赖厝埕“扁食嫂” 大元路“好清香” “吴再添”的小吃 营平路“咖喱陈” 厦门沙茶面 厦门蚵仔煎 “芋包”新生代 小城佳肴源流长 深巷名宅 大同路“商勋别墅” 暗迷巷“林驷安堂” 双莲池“花园别墅” 古营路“古厝奇井” 道平路“鸦片楼” 老厦门的红色记忆 土堆巷的“总工会” 九条巷的“姑妈” 古营路的“诊所” 开禾路的“市委” 后记 试读章节 “厦门”在哪里? 20世纪90年代初,厦门媒体曾有过一次热议,主题是:厦门在哪里? 那时,厦门已经结束了台海战争带来的封闭状态,成为中国大陆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一时,带着各种目的和任务的人员和车辆从四面八方潮水般地涌向这座岛城。有省政府机关到厦门指导工作的,有兄弟地市到厦门学习取经的,有经济嗅觉敏感的到厦门寻找商机的,还有怀着好奇心到厦门探秘的。那时,进入厦门岛的陆上通道,只有一条石筑的“高集”(高崎一集美)海堤,汽车行走在海堤上,能欣赏到集美学村“穿西装、戴斗笠”这种独特的风貌,头一次来厦门的客人,兴奋点在这里就引爆。可是,过了海堤后,映入眼帘的全是不起眼的农村景色。一天,一位外地司机在驾车进入厦门岛经过江头镇时,看到高悬在公路上空的巨大指示牌写着:“距离厦门3千米”,顿时满脑子雾水,他怀疑自己是否走错了道,就停车就近找了家小卖部询问:“厦门在哪里?”店主是位老人,他用闽南话夹带着普通话回答:“你们要去厦门,车向前直开,还很远。”司机还没搞懂,又问:“您这里不是厦门?”老人很肯定地回答:“我们这里是江头啊。”司机为了保险,最后找到电话直接咨询厦门市政府值班室。 此事后来一经披露,电视媒体很快做了专题访谈节目。“厦门在哪里?”、“你在厦门吗?”、“走进厦门”等话题一下子成了厦门街头巷尾的热议,平面媒体也不甘寂寞开始做深度报道。这其中有历史地名称谓沿革的问题,有行政区域划分变迁的问题,还有公路里程“零公里”原点设置的问题。 对当地江头人来说,到厦门市区要么乘汽车走厦禾公路,要么乘船经筼筜港到鹭江的码头。用最本土化的表述方式叫“落去厦门”,大有从高处往海边走去的态势。 江头镇地处筼筜港的东北端,地理上处于厦门岛坐标中心,这里还不是厦门,那么,厦门到底在哪里? 打开民国以前的厦门老地图,会发现传统的“厦门”区域概念只是现在厦门岛的西南部,沿着篑筜湖、顺鹭江至虎头山,从将军祠、万石岩、虎溪岩到麒麟山这一狭长地带。其他广袤的山乡是“禾山”。当时,南普陀和厦门大学就在“禾山”(一度为思明县建制)地界。1926年9月,当鲁迅“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见《鲁迅自传》)时,由于镇南关山路交通不便,他是从虎头山下的太古码头(今和平码头)搭乘“双桨仔”小舢舨到厦门大学的。9月16日,鲁迅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厦门大学“此地又是一离市极远之地”。在与时居广卅I的许广平通信中,鲁迅入乡随俗地使用了“去厦门”这个动态方位概念。有意思的是,老厦大的人至今还沿用至少有八九十年历史的老词组表达自己的行动方向,只有后来的新人和学生才会说,“到市区”或“到中山路”。 鼓浪屿和厦门岛,开天辟地隔海相望浮悬海中。鸦片战争后,鼓浪屿被帝国主义列强辟为“公共地界”,与厦门的关系如两个不同的国度。“屿”上的居民渡海到“岛”上,就是“过去厦门”。多了一道必须跨越的阻隔,才能到达目的地。 有一幅20世纪初外国人绘制的地图《厦门的周边》,此图的可贵之处在于第一次运用科学测绘手段,准确明了地向世人展示“厦门”(AMOY)和“厦门岛”(AMOY ISLAND)的地理关系,而这只不过是印证了数百年来原住岛民对生活环境的认识。 可见,在老厦门人心目中,至少到20世纪末,“厦门”的概念还只是厦门岛这个自然实体中的一小片人居社区。说到“厦门”,人们第一反应是有码头、街道、骑楼、商店的市区,而不是全岛。 这种认知深入至9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公路里程牌等公共识别系统的设置,这才会出现本文开始所出现的那个问号。 “厦门”的由来 “厦门”地名出现得很晚。这大概与厦门在地理上孤悬海中,历史上长期归同安县管辖有关。 自从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同安县,五代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同安属泉州以来,厦门就是地方三级政府治理下的一座无名岛屿。 唐朝开元至天宝年间,就有大陆的陈、薛两大姓氏汉人先后渡海入岛“发川为田,垦原为园”,繁衍生息。陈氏族人居住在这座岛的南边,薛氏族人居住在岛的北边,清·道光《厦门志》溯望历史,感叹“厦门人物,以南陈北薛为最古”。 一千一百年前,先民们把这座岛上得以安身立命的村落起了个顺口好记的名字叫“新城”。这从1973年泉州发现的唐大中年间墓志铭和2004年厦门出土的唐代“陈元通夫妇墓”墓志铭中能得到清晰的印证。“新城”无疑是一座天然粮仓,这里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稻禾一茎多穗,于是“嘉禾”就开始作为地名,带着农耕经济社会人们朴实而美好的心愿传播开来。至少在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开始,“嘉禾里”和“嘉禾屿”作为这座岛屿的名称,伴着半耕半渔的悠然景象延续了数百年。 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中央政府第一次在嘉禾屿设置军事机构,“嘉禾千户所”便成了这座岛屿新的官方地名,下设四个都。明代朝廷,面对海上民间贸易和倭寇袭扰边疆,推行“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嘉禾屿内外海域成了重点设防的地方。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福建,为沿海戍兵防御倭寇,“城厦门,移(泉州)永宁卫中、左二所兵戍守,为中左所”(见清道光《厦门志》卷二“沿革”)。这就是海防史上有名的“中左守御千户所”。这段简约的文字透露出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信息,“城厦门”说明,在“中左所”之前,嘉禾屿就有“厦门”的地名存在。 嘉禾屿地处九龙江入海口“海门”岛的下方,是漳、泉两地的门户,民间按地理方位称此地为“下门”。明万历《泉州府志》卷十一记载:“同安县寨十有四……西南日“夏门”,说明“下门”也曾写成“夏门”并在万历年间的文书中使用,后来才雅化成“厦门”,沿用至今。海门、厦门、金门是拱卫闽地漳、泉平原的海上天然屏障,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纂修的《鹭江志》,指厦门(时别称“鹭岛”)“四面环海,为漳泉之咽喉,台澎之门户,诚海疆要地也”。主编薛起凤在“总论”中写道:“鹭岛者,泉南海岛也,以其为泉南之门户,古日‘门’也。” 有必要澄清的是,厦门地名的演化都以闽南话“下”的发音“e”作为依据,才会出现厦门的“厦”字在汉语普通话中和“下”字同读“xia”,而不读大厦的“厦”(sha),成为地名孤字。此中,而绝无“祖国大厦”的含义。 江夏侯周德兴为了提升驻岛军事机构的统一指挥功能,进一步强化对海上来犯之敌的威慑力量,选择在俯瞰港湾的高坡上建筑石头城池。明洪武二十七年,作为军事设施的所城竣工,“周四百二十五丈,高连女墙一丈九尺”。城堡取名“厦门城”。历史日晷的时针指向公元1394年,“厦门”第一次以官方确认的地名载入史册。但此时“厦门”指的是山坡上的那一小圈子军事城堡,“中左所”代表的才是方圆五十里的全岛。 这也给“厦门在哪里”的话题预留出历史的答卷。 P6-11 序言 厦门,六、七百年前当地人称她为“下门”。在人们的心目中,这座孤悬海中的岛屿是江海交汇的一个节点,是登临大陆的门户,是扬帆蹈海的码头。 一座傍着渔村的城堡,从山坡直泄大海。由军港而成的商港,天风海涛哺育出亲海的城市和向海的住民,这就是厦门。 郑成功让世界知道了厦门,华侨把厦门带向了世界。后来由闽南话译成的“Amoy”,由欧洲传教士和探险家传遍他们的家乡。厦门,这时已是“近城烟雨千家市,绕岸风樯百货居。” 鹭江之滨的这座小城,吞吐气象、海纳百川,把海洋文明化做成长的养分。中外多元文化在水陆码头交汇的老市区融合积淀出和谐宽容、精华荟萃、中西合璧的人文风貌。 郑成功收复台湾,把厦门老城区选为屯兵习武的基地;鸦片战争后的“五口通商”,把厦门辟为商埠之一;台海军事对峙,把厦门变成了战争前线的“英雄城市”;中国改革开放,把厦门推到了试办“经济特区”的最前沿。近年来,“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优美环境,使厦门成为世界公认的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数百年来,厦门在世界的知名度一路飘红。 当您翻开这本书,您就推开厦门这扇古老的“门”。走进她的人文原点,探究她的长盛不衰,透过新、老照片和古地图,零距离触摸老市区的沧桑历史和浪漫时尚。 在纪录片的叙事语境下,码头、街道、商铺、洋行,小巷、民居、官庙、教堂,美食、茶肆、戏院、市场,情景一一再现。在文字和影像的平面叠化中,经海风蒸熏的人文印迹还原出多维的景象。 爱历史的,可以读到一湾海水一座城市的故事; 爱旅游的,可以流连一盅清茶一厢热情的民风: 爱摄影的,可以定格一扇窗户一个传说的瞬间; 爱美食的,可以品尝一道小吃一方水土的奥妙。 站在历史街区的十字路口,您会体验到老厦门的美。人美、景美、物美、声音美,发自内心,洋溢其外,让您不得不驻足,使您不得不倾听。 老者的淡定,青年的爽朗,孩童的阳光,是这座城市的表情; 港湾的波光,白鹭的翻飞,码头的倒影,是这座城市的风光; 闽南的大厝,欧陆的小楼,骑楼的街市,是这座城市的符号; 抚岸的涛声,温雅的南音,河洛的古语,是这座城市的声音。 翻开这本书,就是一次面对即将“被”消逝的老市区的发现之旅,历史街区的不可复制性使得这种行走带有深度品味的意义。寻觅老厦门,爱上老厦门。于是,温馨和恬淡包裹着你,一丝念念不舍、不弃、不离,只有海关的时钟吟唱着报时的歌声。 发现是一种享受,阅读后的行走更是一种高雅的享受! 后记 这是一本采访札记,连同把几年来的研究心得汇编在一起。纪实是本书的特点,也兼顾到实用,同时努力把褪了色的历史话题,用当下泡茶的方式闲聊。图文并茂是本书的另一个特点,一起进入现实的场景,延伸视觉的感受,才不至于浪费读者的宝贵时间。全书11万字,配图400多幅,除老照片之外绝大多数为作者所拍,尽可能让喜欢人文旅游、纪实摄影、美食享受的读者按图索骥,寻找到想去的大街小巷。 三年多来,一听说是写关于老市区的书,一些金牌老字号、名门后人、知情者都把采访者让入客厅,搜肠刮肚地回忆,翻出未曾在外人面前晾晒的箱底之物,老厦门人的热情飘溢在清醇的茶香里,所以有许多第一手信息,纠正了曾经的讹传,让我们爱老厦门,可以爱得更纯正,爱得更轻松。本书信息庞杂,涉及人、事、物繁多,如果没有无数热心人伸出援助之手,恐怕难以完成。首先,要感谢“老厦门”主要版图里的思明区鹭江街道办事处鼎力协助,没有街道社区朋友的指路,很多城市的细节连门都摸不着;感谢厦门市图书馆、档案局开辟方便之门,让作者得以查阅许多馆藏资料,使本书历史事实的叙述更为可靠;感谢集邮家翁如泉先生提供了厦门清末民初集邮史料;感谢老照片集藏好友洪凯杰、林耸、郑家琳、林以诺、张忠勇慷慨提供历史影像,厦门博物馆原馆长龚洁先生提供了早期厦门“中左所”地图,让厦门百年来历史情景的再现有了视觉的依据,读者也有机会欣赏到难得的老照片;还要感谢徐玲老师协助翻译校对了许多英文史料,使一些鲜为人知的陈年故事生动地浮现在读者面前;还要感谢厦门“答嘴鼓”行家李小航,她协助校对了本书所有的闽南话拼音,使这本书“更厦门”。 之所以有这本书,源于一段QQ的留言,未曾谋面的何郑燕女士盛情约稿,这种慧眼识珠的职业修养,让我不得不推掉原定拍摄电视纪录片的年度计划,坐了几个月的硬板凳,用左手独指敲打出这本记录厦门老市区人文遗珍的书稿。 在撰写过程中,摄影助理高山做了很多幕后工作。还得到邱璇璇、柯朝凯、蔡世泽、颜呈育、徐若克等至亲好友的尽心协助,借此机会一并致谢。 虽然我长期从事电视人文纪录片的采编,近几年也沉醉于厦门地方人文历史的拾荒,但系统地写成一本书还是尝试。所以,只截取厦门老市区中较为熟悉的一部分作为茶后话资,难免挂一漏万或因孤陋寡闻而错误,敬请读者朋友指正。 高振碧 2010年12月于厦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