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师杜威--开启教育智慧的12把钥匙》(作者邱磊)是凝聚“杜威读书小组”多位优秀教师两年多时间的智慧之作,既有他们的读书感悟,又有他们将自身读书所获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经历,值得参考、借鉴。
从杜威庞大的思想体系中提炼出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12个关键词,助你找到汲取教育大师思想的路径和方向。
西方教育大师思想与中国一线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有理论,有案例,有反思,有启发。
不管是想解决实际教育教育问题,还是想突破专业成长瓶颈,都可以从这里找到那把打开教育智慧之门的钥匙。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偷师杜威--开启教育智慧的12把钥匙 |
分类 | |
作者 | 邱磊 |
出版社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偷师杜威--开启教育智慧的12把钥匙》(作者邱磊)是凝聚“杜威读书小组”多位优秀教师两年多时间的智慧之作,既有他们的读书感悟,又有他们将自身读书所获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经历,值得参考、借鉴。 从杜威庞大的思想体系中提炼出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12个关键词,助你找到汲取教育大师思想的路径和方向。 西方教育大师思想与中国一线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有理论,有案例,有反思,有启发。 不管是想解决实际教育教育问题,还是想突破专业成长瓶颈,都可以从这里找到那把打开教育智慧之门的钥匙。 内容推荐 杜威是教育史上无法绕过的一位大家,他对近现代美国及世界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教育实践改革更是对一线教师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偷师杜威--开启教育智慧的12把钥匙》(作者邱磊)从睿智深刻的“经验改造”“实用主义”,到具微可感的“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等,本书以“草根”的笔触,为读者全景呈现了杜威的教育世界。 《偷师杜威--开启教育智慧的12把钥匙》 细细品来,杜威或谈笑风生,或低吟警语,或当头棒喝,或俏皮打趣;一时时空恍惚,仿佛“大师”已然在侧。全书“挫万物于笔端”,文辞清新,笔墨洗练,颇具寓意,给现实的教育突围提供了新的思考和观照。 目录 前言 “偷师”杜威,锻造更好的自己 第一章 经验改造 一盎司之重 教育,需要个人哲学 一起做“3D课堂” 经验即实验 第二章 从做中学 什么是“从做中学” 不同学科中的“从做中学” “从做中学”的困境与出路 第三章 教育即生活 教育的回归 教育的真义 教育的联结 第四章 学校与社会 学校,毁灭人还是成全人 学校,应让学生更好地交往 学校,一个雏形的社会 第五章 儿童中心 “儿童中心论”是什么 “儿童中心论”不是什么 站在儿童的立场处理教材 儿童立场下的课堂教学 第六章 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的前世今生 给教育重建一个空间 我们应该如何改善教育行为 第七章 道德教育 杜威的道德教育原理 令人忧虑的德育现场 好教师,带来好德育 第八章 教育无目的 教育目的之辨义 教育目的之践行 教育目的之内蕴 第九章 教材心理化 为教材“正名” 与教材“共生” 给教材“民主” 第十章 思维与教育 “思维”的秘密 让“思维”成长起来 让理念生根 第十一章 过程哲学 走近“过程哲学” “动词观”里的世界 过程即意义 第十二章 教育民主 少有人走的路 杜威的教育民主思想概略 去伪存真的辩思 教育的民主实践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我们仔细品读一下,整首曲就是一个个画面的衔接,作者根本就不需要所谓的“介词”,甚至连动词也省了,但这样读出来的作品,却特别美。若直译成英文,人家根本不知所云。 所以,在谈杜威的思想时,需要注意文化上的异同。这么说,并不是指他的思想错了,更不是影射可以跳过逻辑来探究事物的联系,而是要适当“本土化”,学以致用。杜威认为,在经验的形成中,需要有“身心合一”的参与实践,这种统一性的确是非常重要的,对东方人来说,更需要讲一点感性。所以应该在身体、心智、情感上“合一”,以获知事物间联结的奥义,推动儿童成长。教师要能与学生“共情”,将自己还原成他们中的一分子,并提携之,劝诫之,引导之,探究教育之妙。可以说,只有这样的经验改造才极富现实意义和建设意义。 “经验”,杜威将之分为两种:“尝试错误式”和“反省式”。前一种没有积极的思维参加,只是通过低效的重复来帮助我们修正自己的行为,在生活中常表现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盲目自信。在学校里,通过耳提面命等生搬硬套的方式,学生也的确可以获得不少的“经验”,一如前文所列举的罚抄、罚背,但他们却没有理解知识内在的真正“联结”。所以,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曾说,这种个人的经验,只要情况稍变,以后可能就失效了,杜威将这种经验称之为“直接经验”。联系当下的教育,不难发现,这正是很多人抱怨连天的“类似的题目,你怎么老是做错”的根由。 客观地说,“尝试错误式”的经验在一个人年龄很小或思维能力不足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办法,但人总在成长,一直如此实施,则是明显反智的。实际上,这样的初级经验往往更容易得到教育者或是学习者的青睐,因为它们都可以被物化——被印在书上,被设计成题目,被拿来作为标准答案反复记忆。于是,教育的麻烦也就来了:流于形式和机械化。 2011年“两会”期间,一位代表给在座委员们出了一道幼儿考小学的试题:“1、3、5、7、9,2、4、6、8是按照奇数、偶数来分的。那1378、59、246是按什么分类的?”结果身为教授、副教授和大学老师的委员们.没有一个人能找到所谓的正确答案。其实,真正的原因仅仅是音调的不同。 2009年,《钱江晚报》曾爆料这样一道小学试题:“一个春天的夜晚,一个久别家乡的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思念起了故乡,于是吟了一首诗。请问这首诗是什么?”一学生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结果被判卷老师打了个“×”,标准答案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种唯“标准答案”是瞻的现象,虽然是应试教育的流毒之一,但其实也是理解“经验改造”时需要注意的一种偏差。很多人不求甚解,认为“经验改造”就是转变过去错误的看法,以为“经验”只是一个“过去式”的静止物,通过外力扭转就可以了。他们甚至将学校教育理解成个人成长中必受的苦难,这场苦难或是为今后攫取利益铺平道路,或是让自己沦为别人升迁的垫脚石。于是大家一起陷入为利益和功名而战的怪圈,整个教育的定位完全被歪曲了。人们一方面无法从中得到应有的生命体验和觉悟,另一方面又要被灌输海量的现成经验,而丝毫不承认“经验改造”的能动性和阶段性,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剧。 “反省式”经验脱胎于前者,因为既然是“反省”,就必然有错误的尝试。这时的经验开始触及思维的训练和开发,主张让学生“有意识地努力去发现我们所做的事和所造成的结果之间的特定的联结,使两者连接起来”。所以,“反省式”经验也叫“间接经验”。套用时下流行的词汇,就是“探究式学习”——不给你现成的资料,不给你现成的结论,只给你某种情境、视角或基本要求,让你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假设、推演、修改、论证,得出结论。这样的思维训练可以将人的诸多能力(观察、分析、理解、整合、再现)调动起来,形成合力,攻克难关。实际上,杜威强调的“经验的改造”,其灵魂就在于此。按这种方法教育出来的学生,就不是下笔千言、胸无一策的“理论家”,而是身心协调、全面发展的“践行者”。 哈佛商学院是世界各地学子心中的圣地“麦加”,其毕业生总能成为行业翘楚,令人艳羡。秘密何在?原来,通常的学校看重原理教学,只会让人坐而论道,而这里的学生需在两年内,以实际经营者的立场,对800多个案例加以深入的分析和把握。这种实战仿真训练,也许比其一生经营中所遇到的问题还要多得多,所以,哈佛商学院的学生日后常常能够游刃有余,如鱼得水。 哈佛商学院所实行的教育方式正是对“经验改造”的最好诠释,将“尝试错误式”经验过渡到了“反省式”经验,帮助学生实现了人生发展的一次跨越。 至此,我们对杜威的“经验改造论”算是在框架上建构起来了,若细心体会,大家或许能对时下纷纷扰扰的教育现象看得愈加清楚。杜威有句名言:“一盎司经验所以胜过一吨理论,只是因为只有在经验中,任何理论才具有充满活力和可以证实的意义。”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经验”在杜威教育思想中的不俗分量。的确,只有让学生寻求到知识内在的逻辑性、关联性和客观性,学会追根溯源,学会合理地“用情”,学会“动手动脚”,学会以一当十,他们才算是学会了思维,并得到真正的“理性经验”。P7-9 序言 当出版社最后敲定“‘偷师’杜威”这个名字的那一刻,我作为见证这本书诞生全程的杜威共读小组发起人,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由于时代的缘故,我们没有机会像胡适、陶行知等名家那样成为杜威的正门弟子;即使有幸和杜威同时代,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也很少有可能直接师从这样的大家。努力阅读杜威的原著,理解其教育教学思想,并在自己能把握的领域内,努力践行,寻找教师个人可以作为的些许空间,也许就是我们所能选择的“偷师”之门道。因此,整个过程中,我们学到了多少理论精髓,我们的践行有没有走样、变调之处,在“偷师”的名义下,心理压力便可以不那么沉重了。 “偷师”在中国文化中还有一种解释,即古代师父授弟子技艺,通常会留一手,害怕将来徒弟抢自己的饭碗,所以徒弟只有通过执着地“偷师”,才能学到真正的本事。杜威的思想与智慧作为全世界的共同财富,不需要我们做这样的争取,但,毕竟,文化的差异、翻译的隔膜以及当前中国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都使得我们不能将杜威的思想观点仅仅看作静态的理论,而必须进一步思考,他为什么这样思考问题,他的思想观点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纹理、路径。 …… 对我而言。我的背景就是一所农村学校,一所薄弱的农村学校,这是我无法回避的,而我会尽可能让这个背景构成我的意义。深入其中而锲而不舍,也许是我可以选择的唯一目标。 信心并非全部来自理论,还来自身边那些良师益友。他们的行动让我们看到信心和希望。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给他们以支持。 不论怎样,我们都在努力。 是的,不论怎样,我们都在努力。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王丽琴 2013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