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捐赠者传奇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沃尔德马·尼尔森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大捐赠者传奇》是透彻分析美国慈善基金业内运作的著作,向读者介绍了创立这些基金会的男男女女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作为知名的慈善业专家及评论人,沃尔德马·尼尔森深入探究了捐献者在决策中的强烈个人因素,为那些或将成立基金会的人们提供现实的建议。尼尔森将个人观点建立在一系列实例分析之上,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平分秋色。通过生动的案例,他细致探讨了家族基金会容易出现的问题,社区基金会的吸引力,女性在慈善中的重要性,以及针对特定领域的基金会和目标广泛的基金会各自的成就,等等。

内容推荐

《大捐赠者传奇》像一部纪录电影,用一个半小时的片长讲述了一个跨越半个世纪的故事。在这部电影里,作者沃尔德马·尼尔森将聚光灯打在了私人基金会这群“从不需要接受公众监督”的社会恩人身上。

聚光灯之前,这些建立起大型基金会的捐赠者们活像一群各具特色的演员们:冷漠离群的洛克菲勒、贪得无厌又慷慨豪爽的卡内基、精神异常的霍华德·休斯、高喊要投身慈善业却迟迟未有动作的巴菲特……他们当中有社会下层的罪犯和精神病患者,有无足轻重的老好人,有不守陈规的英雄,也有天才的组织家。无论是出于单纯的利他主义,还是为己谋福,这些摇钱树的种栽者们最终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教育、医学、艺术、商业,甚至政治。

素以“直言不讳”闻名的作者用这本《大捐赠者传奇》粉碎了我们对于慈善机构充满敬意的幻想:很多时候,它们都不是高尚动机和精心规划的硕果,而是疏忽、冲动、个人爱好,甚至临终遗愿的产物,源自我们能想到的最个人化、最情感化的因素。

这些传奇性的捐赠故事,让我们嗅到了这些富甲一方的豪门显贵身上凡人的味道,感受到他们捐赠时的爱与愤恨、渴望与恐惧、罪恶感与虚荣心,也让我们透过慈善机构庄严堂皇的外表,窥视到它的内部运作。

目录

致中文读者

前言

代序:“花钱更比挣钱难”

译者序:春寒三月忆故人——记中国艺术的朋友尼尔森先生郑胜天

专访:与资深基金会观察家的对话《纽约时报》

01 关键的问题

第一章 美国公益事业的历史背景和未来潮流//001

第二章 一切从捐赠者开始//008

02 居高领先的潜力

第三章 三位过去的巨人//019

约翰·洛克菲勒/安德鲁·卡内基/朱利叶斯·罗森沃尔德/三位巨人之比较

第四章 三位令人敬畏的后继者//041

玛丽·拉斯克:文质彬彬而又精力充沛之人/阿诺德·巴克曼:科学家

捐赠者/沃尔特·安嫩伯格:传媒事业的赞助人/三位后继者之比较

第五章 新巨富,一个多变的四重奏//056

沃伦·巴菲特/比尔·盖茨/莱斯利·韦克斯纳/乔治·索罗斯/四巨富VS.三巨人

03 妇女能顶半边天

第六章 被遗忘的历史//067

重要的第二阶段变化

第七章 光明的前景//079

04 捐赠行为中的险境

第八章 灾难的警告//089

久为人知的丑闻/意想不到的转变/适得其反:虔诚的奉献者与灾难性的后果

第九章 灾难的来临和出路//097

哈特福德基金会/卫加特基金会/阿伦·戴蒙德基金会/罗伯特·

伍德·约翰逊基金会/福特基金会/麦克阿瑟基金会

第十章 艺术界截然不同的个案//109

波洛克-克拉斯纳基金会/安迪·沃霍尔基金会

05 巨大的中间王国

第十一章 家庭基金会和家庭的问题//117

第十二章 财富的腐化效应//124

F.M.柯比基金会/卡夫里茨基金会/朔伊尔家庭基金会/克尔家庭

基金会/玛丽·雷诺兹·巴布科克基金会

第十三章 社区基金会,一项重大的创造//135

06 企业家的公益事业

第十四章 有理想与影响巨大的基金会//143

劳斯和企业基金会/弗雷德·布朗和监狱劳动

第十五章 杠杆作用//151

弗雷德里克·罗斯/詹姆斯·沃尔芬森/李·艾柯卡

第十六章 赠款、交换和交换方法//161

赠款的市场“价码表”/一笔巨额馈赠的过程/斯坦福大学和胡佛战

争、革命与和平研究所/约瑟夫·赫什霍思:一贯的赢家/沃尔特·安

嫩伯格的“交易工具”/阿曼德·哈默:越轨行为之一例

07 前进中的展望

第十七章 ‘咏世长存”的陷阱//181

第十八章 董事及其可信赖性//187

背道而驰/萎靡不振/得过且过/重振复兴

结束语:公益事业之未来//199

尾声:捐赠者该做和不该做的事//204

出版说明//207

试读章节

在做生意和其他许多事情上,卡内基都是一个相当矛盾的人。作为一个激进的苏格兰改革派的儿子,他总是自称与普通劳动人民很亲近,并同情他们的需求。但是,在处理企业事务时,他又不断抱怨工资率太高。在他位于霍姆斯特德的工厂的一次臭名昭著的打击罢工事件中,他竟然支持对罢工者的血腥镇压。在生意场上他冷酷无情,咄咄逼人;但在家里,他是妈妈的乖儿子,直到母亲去世才成婚,那年他已经51岁了。在美国,卡内基不遗余力地吹捧现存的企业和政治的权势集团;但在英国,他收购了一个连锁报系,来宣传废除君主政体和贵族院,废除英国教会。他坚信适者生存的法则,认为不该纵容穷人;但在他生命的最后20年里,却把自己百分之九十的财产捐给了公益事业。

这个处处自相矛盾的人几乎没有受过正式的学校教育。他自学成才,不仅在商务和政治上,而且在音乐、国际事务,以及今天称之为公共关系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见识。他是一个很能打动听众的演说家,还经常撰稿阐述自己的“财富福音”。他在杂志发表的两篇论述慈善捐赠是富人们应尽的义务的文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当时曾引起一场学术辩论。

其文章的基本观点是,富人有责任树立一个有节制而不炫耀的生活榜样,不铺张奢华;也有责任适度地满足那些隶属和依赖于自己的人的合理需求。除此之外,富人应当把所有到手的盈余收入都看成只是一种信托基金,他们所直接承担的责任是要以自己认为最有效的方式去管理这些资源,使之为社区带来最大的利益。这样,富人就变成了他们穷苦的兄弟们的受托人和代理人。

在卡内基卖掉他的公司之后两年,他退出生意场,把全部时间和精力用于公益事业。他已经有过捐赠的经验,25年前,他为故乡苏格兰的邓弗姆林捐赠了一座游泳池。当有些亲戚要求他再给他们的教会多捐一些钱的时候,他又勉为其难地捐了一架管风琴——他觉得风琴音乐大概是星期日教会礼拜的唯一可取之处。这件事渐渐地竟然发酵成他的慈善活动之一。当他馈赠教会风琴的事流传开来后,全国各地和国外的许多教会都向他提出了类似的要求,使他应接不暇。陆续得到他捐赠风琴的教会多达8000个,其中一半在美国,另一半在其他英语国家。对于一个根本不信教,而且以有理有序的“科学性的公益事业”先锋自居的人来说,这是相当离谱的。但是,卡内基显然并不在乎自己的自相矛盾、前后不一。

1881年,当他的财富积累已相当可观时,他提出捐款给匹兹堡建造一座公共图书馆,但市政府必须负责购置图书和管理。他后来又附赠了一大笔钱,让图书馆开办了八个分馆。他还赠款建立了一个美术馆、一个博物馆和一个音乐厅,它们后来组成卡内基理工学院的一部分。这所学院得到他的更多捐款,又扩建了一些技术学校、一个女子学院、一个图书馆培训学校和一所自然史博物馆。在这一宏大的项目完成时,卡内基捐款的数目已达2800万美元左右。1967年,这个学院与梅隆工业研究所合并成立了卡内基梅隆大学。

从某些方面看,这些早期的慈善尝试很典型地说明了卡内基从事慈善活动的方法,他的优先选择及他设定捐赠条件的理由。他从自己自学成才的经验中认识到,图书馆实在是人们获取知识以自立自强的最佳场所;而技术学校能够帮助人们获得谋生和从事有益工作的技能。至于艺术,特别是音乐,卡内基觉得是给人们提供“精雅的消遣和教养”的有效手段。

在匹兹堡图书馆开馆的那天晚上,卡内基在讲话中指出:“由于匹兹堡市明智的决定,这个图书馆得到了社区的支持,这就避免了公益事业中的一切弊端。匹兹堡的每个市民,即使是最不起眼的,现在走进的是他自己的图书馆,因为哪怕是最穷困的劳动者也直接或间接地付出了他们的一分奉献。”卡内基没有要求市政府为美术馆和博物馆提供经费,他说这些设施“应被看作是文化奢侈品,不该花费公币”。

P27-28

序言

这本书所要讲的是我关于美国基金会和公益事业的个人思考和评判。虽然它主要是写给那些正在致力于筹建和改进基金会的慈善家们看的,但对于在公益事业工作的个人,以及那些对我们的多元制度中这一特殊部分感兴趣的人而言,这本书同样值得一读。

近几年来,因为不同寻常的机会,我有幸结识了相当多的美国富豪,他们都处于创办基金会的阵痛之中。虽然我已经投身于创办基金会许多年了,与他们的交往还是开启了一段令人惊异的发现之旅。

普遍流行的观点__或者说错误的观点是——基金会都是一群有目的的、博爱的捐赠者们依靠冷静的计算和理智创建起来的。但我如今逐渐明白,在很多情况下,它们都源自人们能想象得到的最个人化、最情感化的因素:对死亡的恐惧、渴望被铭记、纠缠不清的家庭关系、权力斗争、罪恶感、虚荣心、旧时的愤恨,以及新的幻想。它们有时候是精心规划和预先策划的硕果,但在许多情况下它们都是疏忽、冲动、个人癖好或者临终遗愿的产物。

美国多元体系下这些重要而独特的美国社会产物是情感和谋划共同催生的产物。这或许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基金会成功得异常耀眼,而另一些则损失极为严重——还有一些则居于两者之间。

因此,这本书就是要试着向人们展现基金会内含的人性的一面。本书中所记录的这些关于捐赠的戏剧性故事,挑战着人们先前关于慈善机构的苍白的、充满敬意的、墨守成规的、官僚主义的、被理智化的解读,同时也让我们离真相更近了一步。

我想借此表达对甘尼特一家、洛克菲勒兄弟、约翰·洛克菲勒三世、利奥·莫德尔以及罗伯特·伍德·约翰逊基金会的感谢,感谢他们为我的工作提供财政支持。同样还要感谢阿斯本研究所,它成了我研究基地。

此外,我还想向海内外为我提供智力支持的朋友们表达谢意。他们是英国的约翰·加德纳、玛格丽特·马奥尼、伊丽莎白·麦科马克、西沃恩·奥本海默·尼古劳、斯蒂芬·格劳巴德、阿萨·布里格斯,西班牙的朱利安·马里斯和乔斯·安东尼奥·穆尼奥斯·罗哈斯,还有已故的保罗·伊尔维萨克。他们的建议和想法给了我极大的帮助。

沃尔德马·尼尔森

于纽约

后记

本书是沃尔德马·尼尔森先生对美国基金会和公益事业的个人思考和评判。本书虽为20世纪90年代的著作,有些资料和数据可能已有更新,但为了尊重作者独特的视角和基于其原始数据所进行的各种分析,我们特意保持图书原貌,并推荐给国内读者。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总体而言作者的叙述是客观而中立的,但终究囿于时代和个人的局限,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观察和评价难免有失偏颇,对资料细节上的考证也偶有疏忽失察,相信读者能对此给予理解和宽容。这也并不表明出版社持有与此相同的立场,作为一家之言,本书的观点仅属于作者本人。

书评(媒体评论)

一般庞大富有的基金会都有许多朋友,但却很少有批评者。沃尔德马·尼尔森就是这极少数的批评者之一。他对基金会的感情显然是很复杂的:既热爱又失望。

《纽约时报》

没有人比沃尔德马·尼尔森更了解美国的基金会。数十年来,他一直是一位关于公益基金事业的直率可信的评论家。他了解公益业的巨大成就、它的不足之处,以及内部的丑闻。而且他写来决不枯燥乏味。

约翰·威廉·加德纳

原纽约卡内基公司总裁、斯坦福大学教授

沃尔德马·尼尔森对捐赠事业内情洞察入微的研究将回答关心这一领域的读者的许多问题,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捐赠者和受捐赠者都会从这本书中得益。

伊丽莎白·麦科马克

洛克菲勒家族机构慈善顾问、麦克阿瑟基金会主要董事成员

沃尔德马·尼尔森之于慈善界就像沃尔特·克尔之于戏剧界一样。在关于美国慈善业的作品中,没有一本能超越《大捐赠者传奇》。

安妮·摩根

美国著名基金会顾问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1:0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