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转折点(毛泽东转战陕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昙
出版社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转折点:毛泽东转战陕北》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描写了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转战陕北的战斗生活。歌颂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解放事业奋斗的历程。作者王昙忠于史实,全景式描写,气魄宏大,有演义小说的特点,但又毫无戏说之词。情节曲折复杂,细节引人入胜,作战双方人物性格鲜明,事迹感人,是一部史诗般历史体裁的文学作品。

内容推荐

延安,中国历史曾在这里发生了伟大转折。《转折点:毛泽东转战陕北》写的是毛泽东在此扭转历史车轮,使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这段辉煌历史。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即发动全面内战,毛泽东以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开始了解放战争的伟大斗争。当蒋介石发起向陕甘宁边区根据地进攻时,毛泽东站在自卫的立场,坚决反击。组成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为核心的精干司令部,指挥以彭德怀为首的西北野战军,转战陕北,与敌周旋,采取蘑菇战术,以消灭敌军有生力量为目的的歼灭战。在胡宗南军队进攻延安的1个多月里,我军三战三捷,消灭敌军3个旅,接着在沙家店消灭敌王牌整编第三十六师,在清涧又消灭敌整编第七十六师,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春,我军在宜川、瓦子街战役歼灭敌整编第二十九军3万之众后,彻底改变了西北战争的局面,也影响到全国。此时此刻,毛泽东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告别陕北,东渡黄河,前往西柏坡,指挥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

在这场战斗中,毛泽东充分发挥了高超的领导艺术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同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导演了一幕幕以一当十、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惊心动魄的活剧。他们那种为革命、为人民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以及不顾个人安危、勇于牺牲和吃苦耐劳的高尚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崇敬和学习。

《转折点:毛泽东转战陕北》再现了解放战争初期的那段光辉历史,勾画了当年宏伟的战争画卷和两军对垒的战斗画面,生动描述了当年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临危不惧、指挥镇定、敢打必胜的坚强决心和全局在胸、埋兵布阵、降敌退兵的计谋韬略。作者王昙忠于史实,全景式描写,气魄宏大,有演义小说的特点,但又毫无戏说之词。情节曲折复杂,细节引人入胜,作战双方人物性格鲜明,事迹感人,是一部史诗般历史体裁的文学作品。

目录

第一章 欢乐的延安

第二章 蒋介石暗藏杀机

第三章 争夺东北

第四章 针锋相对

第五章 内战大爆发

第六章 谈论纸老虎

第七章 坚决反击

第八章 蒋介石到西安

第九章 周恩来回延安

第十章 给朱德祝寿

第十一章 迎接新高潮

第十二章 蒋介石急召胡宗南

第十三章 彭德怀请战

第十四章 从延安出发

第十五章 枣林沟决策

第十六章 途经青阳岔

第十七章 最小司令部

第十八章 彭德怀遇险

第十九章 强夺蟠龙镇

第二十章 真武洞祝捷

第二十一章 雨里急行军

第二十二章 小河村会议

第二十三章 蒋介石督战

第二十四章 踟蹰张冠道

第二十五章 毛泽东脱险

第二十六章 沙家店获胜

第二十七章 豪情朱官寨

第二十八章 神泉秋月夜

第二十九章 解放全中国

第三十章 铜墙铁壁

第三十一章 进驻杨家沟

第三十二章 杨家沟曙光

第三十三章 胡宗南乱中失策

第三十四章 西北大捷

第三十五章 东渡黄河

尾声走向胜利

后记

试读章节

蒋介石说:我要脚踩两个球(美、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出现了美、苏争霸世界的格局,争取中国站在自己一边,成了美、苏重要的外交政策。在激烈的争夺中,美国的主动性大大超过了苏联,他们除对中国派驻军队和大量军事物资的援助外,还给运送军队和出谋划策。蒋介石在东北之所以能打起来,主要是靠美国的支持。美国于1946年3月在中国设立了军事顾问团,由陆军750人、海军250人组成,帮助蒋介石策划内战。1945年9月至1946年6月,美国用飞机和军舰将国民党军队14个军、41个师、8个警察总队共54万人,由大后方西南、西北等地,运往东北、华北、华东等地。美海军陆战队9万人进入中国,还有空军“飞虎队”,兵力最多达11.3万人,他们支持蒋介石打内战。

马歇尔偕夫人于1946年4月18日再次来到中国,宋美龄及国民党要员,还有周恩来夫妇,到重庆迎接。中共把他看做和平的使者,国民党把他当做打内战的靠山,两方都欢迎,马歇尔显得很是神气。马歇尔在机场对周恩来说,“保证和平休战”。其实他这时的态度与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对国民党格外亲热,这大概是总统杜鲁门的旨意。

第二天,蒋介石和夫人在他的山洞别墅接见了马歇尔夫妇。当马氏夫妇刚一迈进蒋宅,蒋介石连说:“欢迎,欢迎!”

宋美龄热情地说:“我正在上海,一听将军和夫人来到,就赶来相见。”

马歇尔:“谢谢。我一见到你们就很高兴。”

蒋介石:“因为东北前线吃紧,长春失守,忙于战事,有失远迎。”

双方就座后,马歇尔说:“我这次再度来华,支援如故,务必平息内乱,和平建国。”

蒋介石:“那当然。共匪不除,国无宁日。”

马歇尔:“我看中共有恃无恐,剿共不要操之过急。”

蒋介石马上说:“东北已经打得不可开交,我军连克数城,正是旗开得胜时,怎能松劲?我们要打败共军,占领整个东北。”

马歇尔问:“那苏联的态度呢?”

蒋介石:“苏联军队已撤走,我们就能大胆动手。有约在先,他不敢支持中共。”

马歇尔:“他们是一个鼻孔出气,斯大林的话靠不住,要提防。”

蒋介石:“待我们把中共消灭了,他就没指望了。”

马歇尔夫人:“你们谈得挺有意思。”

宋美龄:“朋友嘛,就应该亲热。和共军打仗,全靠你们援助。”

马歇尔马上说:“援助无疑,我们将要立法。现在我们再给你装备11个师,连同以前装备的已有50个师。我们再拿出96架B-29型轰炸机,帮你们建立两个轰炸机队。”

蒋介石高兴地说:“那我们就可以轰炸延安了!”

这次会谈在友好的气氛中结束,蒋介石一头扎在美国的怀抱里,当然对苏联就冷淡了。

蒋介石对苏联的态度,是既离不得,又觉得碍事,但仍不敢得罪。他表面上对苏联表示友好,背地里骂苏联是“赤色帝国主义”。他与苏联拉关系的目的是为制约中共,并不是真诚友好。当然苏联对他也是利用,为的是制约美国,也想控制中国。于是,蒋介石对苏联采取了既利用又排斥的手腕,说穿了就是狗脸亲家。当他的军队还没运到东北时,他担心苏军一撤,害怕中共的军队占领东北的城市和军事要地,因而一再要求苏联推迟撤兵时间,便于他抓紧调兵。他还曾派代表团恳求苏军推迟到2月1日撤走。还摆出友好的样子,派宋美龄去东北慰问苏军,百般献媚。但当他的大军进入东北后,又希望苏军快些撤走,以便他能很快占领东北,好与共军作战。可是苏联见他与美国活动频繁,又不想放弃东北,还幻想争取蒋介石,眼看到了4月,苏军仍然没有撤走。急得蒋介石大骂苏联别有用心,是为了抢夺东北物资,是暗中支持中共。因此,他又不断派人去与苏方商谈,催着苏军早些撤走。当他忽然得知苏联军队真的撤走时,他高兴得不得了,即令杜聿明快速进攻,迅速抢占城市和战略要地。

国民党的军队向东北发起大举进攻,几十万大军齐头并进。1946年3月13日进入沈阳,21日占领抚顺、辽阳,4月2日占领了鞍山、营口。这时运到东北的部队已有7个军,4个保安总队,还有8个军将投入战斗。

根据国民党的攻势,东北民主联军将主要力量部署在东起火石岭、西至八面城的百里战线上,同国民党军队对峙,并继续坚持四平保卫战。这时国民党的增援部队新六军已达四平前线,并集中10个师的兵力,采取正面进攻和两翼迂回相结合的战法,对四平发起总攻。参加这次总攻的都是其精锐部队,战斗甚是激烈。守卫四平的东北民主联军虽然顽强抗击,仍不能挡住国民党军的猛烈攻势,难以再战。因为鏖战1个多月,部队疲惫困乏,加上左翼防线被敌突破,退路受到严重威胁,林彪致电中央要求撤出四平。毛泽东接到电报后,立即回电,指出:四平我军坚守1个月,抗击敌军10个师,歼敌万余,表现了人民军队高度英勇顽强的精神,这一斗争是有历史意义的。接着令部队主动放弃四平,以一部在正面迟滞敌人,主力撤至两翼休整,准备由阵地战转变为运动战。毛泽东强调指出:如果采取此项方针,我军必能从目前的被动与不利地位转变到主动与有利地位。

国民党军队占领四平后,马不停蹄地继续向北推进,先后占领了公主岭、长春、德惠等地,直抵松花江南岸,甚是猖狂。  这时的蒋介石,春风得意,不可一世。斯大林还幻想拉一下蒋介石,他命苏联驻华大使馆武官罗申,通过蒋经国,向蒋介石传话说,斯大林元帅邀请蒋委员长访问莫斯科或在边境会晤。蒋介石这阵子洋洋得意,没有把斯大林放在眼里,竟给了个冷脸,不予理睬。还对人说:“斯大林邀余访俄,此乃离间中美关系之最大阴谋。斯惯玩弄他人,而余则不受其欺诈也。”

蒋经国得知马歇尔来到中国后,只怕马氏又搞停战,急忙去重庆见他父亲,欲了解有何新动向。他一见面就说:“父亲,听说马歇尔又来了,东北我们正得势,可不能停战啊。”蒋介石却反问:“你以为马歇尔将军真的是为和平奔走吗?”蒋经国回答:“我以为他是来督促实施东北停战协定的。”蒋介石教训似的说:“我早就对你说过,协定那只是一种手段,看怎么用,看谁用。今年1月不是与中共签订了停战协定,为什么要把东北除外?我们的目的是,先把关内军事行动冻结起来,限制中共活动,加紧向关外运兵,从东北打起,占领东北,切断中共与苏联的联系,然后在关内关起大门,把中共消灭个干净,这叫做关门打狗。”蒋经国这才明白了老子的意图,赶忙说:“高明。还是父亲高明!”

蒋介石又进一步向儿子直述心怀:“3月份马歇尔又主持国共两党参加搞了个东北停战协定,这是因为我们运到东北的兵力不足,对付不了中共的军队,才签这个协定,目的是为了把中共手脚捆绑住,我们好动手。现在我们进入东北的军队已经50多万了,用不了多久,东北就是我们的天下。”

蒋经国一听,高兴极了,说:“还是父亲英明,我即回东北。”

蒋介石自傲地仰头说:“马歇尔这一回来,马上就会打开新局面。阎锡山能在三个鸡蛋上跳舞,我要脚踩两个球(美、苏),要叫他们随着我转。”这话的意思显然是依靠美国、利用苏联,对付共产党。

蒋经国甚是佩服这种手腕,只是说:“好、好。我牢记心中。”

蒋经国走时,蒋介石一再叮嘱:“别理苏联。”

斯大林这时也看到美国给蒋介石大量军事援助,其与蒋的关系大大超过了自己,倍感到失望了。于是态度开始转变,疏远了蒋介石,转向支持中共。

P34-37

后记

《毛泽东走进延安》出版后,我打算写《红色延安》3部5卷系列长卷。写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在延安和陕北13年的光辉历程。这是因为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中国共产党在这片土地上发展壮大,走向成熟,走向胜利。延安之所以被誉为革命圣地,是因为这里是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是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走进延安》写的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长征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在延安站住脚跟的这段历史。按照我的写作计划,本应接着写《延安年代》(上中下3卷),叙述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在延安10年的革命活动,也就是抗日战争这段历史。因工程量大,难度也大,一直不敢动手,只好暂时放下,于是先写《转折点——毛泽东转战陕北》,描述解放战争这段历史。前后写了三四年,终于脱稿面世。

我写《红色延安》,这是一项大工程,也是难度极大的事情。对此,我总是信心不足,抱着“走着瞧”的态度,也曾打算放弃写《延安年代》。我研究延安革命历史30余年,写《红色延安》已经十几年了,还出了几本相关的书,可以说对写延安革命史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也掌握了大量翔实的资料,还是应该坚持写下去,力争在有生之年完成自己制定的计划,为中国革命事业和延安的文化事业做出一点贡献。

在《转折点——毛泽东转战陕北》再版重印之际,我感谢延安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党校的支持,感谢解放军出版社的支持。

作 者

2013年12月26日于延安黄龙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2: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