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说不尽的外交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肇星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说不尽的外交》是中国第九任外交部长李肇星的首部外事回忆录。作者全面回顾了自己近半个世纪的外交生涯,记录了与各国政要的私人交往、应对各种外交问题的丰富经验,并首次披露美国炸馆事件、“9·11”恐怖袭击、中美汇率博弈等重大外交事件背后的内幕。

《说不尽的外交》披露了中国若干重大外交事件的决策和谈判过程,包括中俄边界谈判、中日围绕历史问题的外交斗争,在联合国的涉台外交斗争等幕后细节,揭示了历史背后的真相,并第一次系统阐释了中国外交的布局、本质、原则及新内涵。

李肇星用质朴幽默的语言,首次公开自己的工作心得:如何在国与国之间做人情;饭桌上有哪些学问;发言人为何要避免说“无可奉告”,不知道答案、忘记答案或答错了该怎么办,如何巧妙地回答各种刁钻问题……《说不尽的外交》以丰富的实战经验,展现了外事工作的艺术。

内容推荐

《说不尽的外交》是中国第九任外交部长李肇星的首部外事回忆作品。

通过讲述自己从普通农家少年成长为新中国外交官,直至外交部长的经历,作者坦陈外交生涯中的苦乐酸甜。

 通过追忆作者亲历的诸多外交事件,《说不尽的外交》揭示了中国外交为民的宗旨和内涵。

通过回顾为祖国交朋友、为世界谋和平促发展的实践,本书展现了一代外交人勤奋学习、不畏险阻、乐观有为的风貌。

目录

第一部分 大国往事

第一章 美国:对手还是朋友

 我所接触的美国总统

 与美国国务卿打交道

 在台湾问题上针锋相对

 处理“炸馆事件”

 告别“最惠国待遇”

 “9·11”事件发生后

 大道无遮拦

第二章 俄罗斯: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提意见,可以;欺负人,不干

 领导人常来常往,老百姓互谅互让

 苏联为什么会解体

第三章 法国:埃菲尔铁塔披上“中国红”

 我把鹅肝捂坏了

 法国人的礼数真是到家了

 “抽,现在就抽”

 “我的飞机问题就是你的台湾问题”

第四章 英国:走出恩怨

 帝国虽死余威犹在

 翻译也能化解尴尬

 交涉未必那么正式

 吵架也是一种谈判

 “解禁”只为争取平等

第二部分 远亲不如近邻

第五章 朝鲜:友好相处

 北大同学:友情虽无价,公私却分明

 六方会谈:劝美国不易,劝朝鲜也难

第六章 巴基斯坦:不只是喜欢,更是热爱

 中巴是哥们儿

 路过一下就行

第七章 印度:99.9%与0.1%

 印度学者:多亏了“当代玄奘”季羡林

 邓小平:印度无须担心来自中国的战争威胁

 毛泽东:我们东方人有团结起来的感情

第八章 泰国:“我们是亲戚”

 “中泰一家亲”

 天下没有免费的“晚餐”

 海啸无情人有情

第九章 日本:剪不断理还乱

 看日本民族一分为二

 对广岛市民晓之以理

 见小泉首相借古喻今

 与麻生外相“厕所外交”

 对日本大使严词“训斥”

 谈历史问题寸步不让

第三部分 穷朋友·好朋友·真朋友

第十章 肯尼亚7年:我把青春献给了你

 “红卫兵”添乱

 学做外交官

 “秀才”遇上兵

 自负出洋相

 小事见真情

第十一章 在莱索托当代办:第一次做“一把手”

 钱其琛副外长:好好干,没问题

 乔纳森首相:吃饭问题是当务之急

 关宗山二等秘书:我们中国外交官的生活是严肃的

 塞科纪亚外交大臣:这里就是你们的家

 莱齐耶三世:你是莱索托人民的老朋友

第十二章 非洲七国行:心甘情愿苦亦甜

 贝宁:疟疾是这样得上的

 赤道几内亚:石油是这样改变国运的

 几内亚比绍:总统是这样换来换去的

 乍得:“邦交国”是这样被争取过来的

 中非:援助是这样送到心坎上的

 厄立特里亚:兄弟是这样反目成仇的

 博茨瓦纳:“小康之国”是这样炼成的

第十三章 阿尔巴尼亚:关系好过头就容易出问题

 此情难忘

 倾力相助

 反目成仇

 回归正常

第十四章 南斯拉夫:一个国家的消亡

 欧洲“火药桶”

 冷战陪葬品

 对华“一条心”

第十五章 古巴:卡斯特罗为什么能行

 哈瓦那感人的一幕

 “吓不怕、压不垮、打不倒的大胡子”

 古巴的几个“为什么”

第四部分 多边舞台过招

第十六章 世妇会:为中国妇女事业做点事儿

 顶着压力准备

 憋着劲儿开会

 静下心来总结

第十七章 人权会:中国不是任人捏的软柿子

 为的就是争口气

 中国大使好样的

 我在一旁敲边鼓

 美国成了孤家寡人

第十八章 反恐战:阿富汗战争何时休

 “帝国的坟墓”

 拉登的基地

 中国的邻居

第十九章 联合国:文山会海,明争暗斗

 问题不少,作用不小

 开会迟到,听会睡觉

 既是讲台,也是舞台

 会费多少,按规矩办

 台湾二字,重如千钧

第五部分 大事、小事、天下事

第二十章 外交“扩容”:从“非典型肺炎”到“非典型外交”

 “非典”惊动全球

 蝗虫不认国界

 事事都有外交

第二十一章 外交为民:有困难,找使领馆

 领事保护:能管尽量管

 解救人质:有勇也有谋

 外交为民:再累也心甘

第二十二章 人文外交: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音乐:用音符缔结友好

 熊猫:比大使更受欢迎

 体育:我的“乒乓外交”

 语言:学说中国话

第二十三章 公共外交:与老百姓面对面

 学当发言人

 上好“必修课”

 倡导“大外宣”

 网聊天下事

 启动开放日

第六部分 乐在其中

第二十四章 书到用时方恨少

 “半瓶醋”也救急

 词源学挺管用

 “不知者”会露怯

 好学者能感人

 “小学生”快乐学习

第二十五章 我的礼仪入门课

 饭桌上的学问

 外国人的周到

 领导人的风范

 进行中的改革

第二十六章 多交朋友,善交朋友

 送上门的朋友

 聊出来的朋友

 交出来的朋友

第二十七章 动口不动手

 “忽悠”阿根廷外长

 “偶遇”塞内加尔总统

第二十八章 来而不往非礼也

 在不知不觉中宣传

 在依法依规中送礼

 在意外情况下解围

第二十九章 外交官的基本功

 心里有祖国

 言行守纪律

 语言要学好

 时刻准备着

 后记 读者喜欢是我的心愿

试读章节

基辛格:被“忽悠”去澳门

基辛格是美国政坛的常青树,著名的战略家。他先后担任过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国务卿,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第一人。

基辛格对中美关系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他是20世纪70年代初结束中美严重对抗、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关键人物之一。1971年他第一次秘密访华,并于次年陪同尼克松对中国进行历史性的访问,双方谈成著名的“上海公报”。

“上海公报”中有这样一段话:“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不挑战这一立场。”这一经典表述是基辛格正式提出的。2009年,一位中国台湾学者问他:“38年后,您会不会修正这个说法?”基辛格很坚决地说:“不,如果我们现在要重写公报,只会用同样的话表达同样的观点。”

2012年1月,在北京举行的中美二轨高层对话会上,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陈永龙问基辛格当时是怎么想出那句话的。他说:“这不是我的发明,但我是第一个使用者。当年我和周恩来总理谈判很艰难,我讲的意见周不同意,周提的方案我不同意。我们从北京一直谈到杭州。在西湖时,我想起看过的一份材料,美国国务院两个年轻外交官提出这个表述,但被上级‘枪毙’了。我觉得这个提法也许可行,想不到提出一试,中方就接受了。”对双方来说,有关台湾问题的这个表述是最大公约数。那天晚上我是研讨会有关台湾议题的中方主持人,我利用同基辛格一起去洗手间的机会赞扬他在关键时刻虚心向部下学习,并说:“你看,还是毛主席说得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他点头称是。

离开政坛之后,基辛格几十年来一直关注并致力于中美关系的发展,有时在两国领导人之间传递信息,充当中美之间的重要非官方渠道。

2009年5月,我和基辛格一起去参加澳门理工大学校庆。我原先得到的消息说,基辛格表示,李肇星去他就去。我到了澳门后才知道,有人对基辛格说:“李肇星已答应去,他希望你也去。”反正我们一起被“忽悠”去了一趟澳门。

演讲前,基辛格抢先向我建议,两人都把演讲费捐给四川汶川地震灾民。基辛格当时虽然已经86岁高龄,却坚持要站着发表演讲。他说:“现在站着演讲是我唯一的体育运动了。如果我坐着演讲,那就表明我的生命力不行了。”

在基辛格的坚持下,我和他各讲半个小时,各回答问题一刻钟,一共45分钟都是站着说话。我在开场白中说,当基辛格博士1971年第一次来中国时,我在遥远的非洲工作,根本没想到会和这位传奇式的人物同台。我曾非常仔细地研读了基辛格参与起草的中美“上海公报”,并且告诉自己,要成为一个好外交官,就必须从基辛格身上、从大洋彼岸学很多东西。  2009年底,基辛格来北京参加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举办的中美关系研讨会。见到我时,基辛格来了点儿幽默。他说:“李先生,你看我的眼睛。我有只眼睛动过手术,现在看不见了。”我安慰他说:“是吗?我怎么看不出来?说明你手术做得很成功。”他说:“是的,手术的效果很好。我现在只有一只眼睛能看清东西,却得到两个意想不到的收获。一是书法有改进,原来我的字只有我的秘书克里斯能认识,现在大家都能认识了。二是现在精力更集中,看问题更准确了。”我忙笑着说:“那恭喜你了。”

有一次,国内有家电视台拍摄了有关基辛格的节目,找到基辛格请他提意见。他友好地拒绝了,很幽默地说:“相信中国朋友说的和报道的都会比我本人更好。”

2011年,基辛格带着他的新著《论中国》来北京。当他把这本600多页的英文书赠给我时,不无调侃地说:“李,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伟大,但你要是能看完它,一定会成为伟大的读者。”

美国人大多坦诚、直率。和美国人打交道不能假客气,如果我说一定会读完你的大作之类的客气话,基辛格也不会相信,不如实话实说。我笑着说:“我恐怕难以从头到尾读完,但会仔细阅读我关注的部分,争取当半个或四分之一个‘伟大读者’。”这位“伟大的作者”听了很高兴,说他也是忙里偷闲,有选择地读书。

在聊天中,基辛格还问我:“李,我一辈子与无数人打过交道,你知道我当国务卿的时候与哪个国家的外长打交道吃过亏吗?”我想了想反问他:“苏联外长?”他说:“不是,是一个小国的外长。”我说:“真想不到你这么精明的人也会吃亏。”他说:“高明的外交是让自己得到最大的便宜,同时又让对方能够接受。”

我们之间的友谊一直延续至今。原因之一可能是,多年前我跟他提到他很早就提出的一个观点,那就是,不管是否有苏联存在,中美关系都极为重要。我问他:“你怎么这么有远见,那么早就预见到苏联解体?”他说:“感谢你还记得我那句话,我很感动。”

我感激他,还有一个小小的原因。我自常驻联合国代表任上奉调回国前,他专门在纽约华尔道夫饭店设宴为我送行,而且特意安排了“西餐中吃”,就是点西餐,但像中国宴会那样上七八道菜,还上了他不喝、只收藏的中国茅台。我说我不喝白酒,他就把餐厅老板叫来,老板说他什么酒都有。我其实什么酒也不喝,便说:我只要青岛啤酒。饭店老板耸耸肩,说青岛啤酒没有。不久,这家饭店便有了青岛啤酒。我无意中为家乡特产做了广告,也多亏基辛格博士给我提供了机会。

P15-18

后记

读者喜欢是我的心愿

四年前的一天,我在一所大学和年轻人聊天,有几个同学对我说:我们读过你的诗集《青春中国》、散文集《从未名到未名》,可没发现你有外交方面的书,你打算写吗?我们很期待。这个问题把我难倒了,我当时没有答案,只好绕弯子说:谢谢你喜欢我的书,我那些书都是业余水平的,都是业余时间在飞机上、火车上、汽车里写的。

听到那么真诚的话,看到那么渴望的眼神,我还真动了心:这些同学的话像批评我有点儿“不务正业”。我小时候的理想是当记者或作家,但近半个世纪以来外交才是我的本职工作,理应干什么吆喝什么。

思来想去,也听了一些朋友的意见,我决定试着以自己的亲历与思考为素材,说说中国外交。

我是这么考虑的:第一,以讲故事的形式谈外交,夹叙夹议,语言上力求通俗,内容上力求实在,用时兴的话说,就是要“接地气”,让人读得下去。第二,外交无小事,外事有重点。我在多个不同岗位干过,经历的事不少,只能写些可以写的重要事,也不放弃一些值得写的平常事。第三,无论做什么,都会有自己的体会,我想把自己的点滴外交经验和人生感悟记下来供年轻朋友参考。第四,外交关乎国运,外交政策有连续性、传承性,也要与时俱进。把有关事理讲明白并不容易,我愿意尽力而为。第五,有首纪念“七·一”的歌唱道:“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我特别想说,中国外交也是为老百姓服务的,老百姓则是中国外交正能量的源泉。一个前职业外交官同老百姓拉拉外交家常本在情理之中。第六,把还能记得起的东西记下来,是一个学习和复习的过程,有时甚至会产生温故知新的效果。

前前后后写了三年多。令我鼓舞的是,从一开始就得到外交部领导的支持,一些老同事也给了很多指点。我有兴致就写快一点儿,懒毛病犯了,就放一放,还自我安慰说慢工出细活。因涉及的事较多,有的年代已久远,我请年轻同事花了不少精力到档案馆认真核实,力求准确,还找过不少同志共忆当年为国家利益和人类和平辛勤工作的情况。对此,我心怀谢意。

网上说,眼下写书的多,看书的少。我只盼这本小书兴许会有人看一看,并说一句买书的钱没白花、读书的时间没白费。

读者喜欢是我的心愿,也是我的快乐。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9:5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