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2章 慈善组织:分工的视角
2.1 慈善与慈善组织的含义
2.2 慈善的经济属性
2.3 慈善组织的产生:分工的产物
2.4 慈善组织的历史:一条分工线索
第3章 慈善组织绩效及其影响因素与公共政策
3.1 慈善组织绩效的含义与评价
3.2 慈善组织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3.3 公共政策对慈善组织绩效的影响途径
第4章 我国慈善组织绩效状况及原因分析
4.1 我国慈善组织绩效状况分析
4.2 我国慈善组织绩效状况的成因分析
第5章 我国慈善组织公共政策及其对慈善组织绩效的影响评价
5.1 登记管理与资格认定政策
5.2 财政支出政策
5.3 税收政策
5.4 财务监管与信息披露政策
第6章 我国慈善组织公共政策优化
6.1 改革慈善组织登记与认定制度
6.2 增加财政支出,优化支出方式
6.3 完善税收激励政策,加强税收监督与管理
6.4 健全财务监督,加强信息披露和社会问责
第7章 结语
附录1 我国非政府组织的扶贫机制及其政策启示——基于宁夏扶贫与环境改造中心的研究
附录2 我国生态环境领域公私合作治理机制研究——以自然保护区“协议保护”为例
附录3 我国社会组织评估指标体系
附录4 美国慈善导航(Charity Navigator)制定的慈善组织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后记
近年来我国一系列自然灾害和危机事件的爆发,催生了民间慈善捐赠的井喷式增长,社会大众对慈善事业的热情和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当社会财富有了较快增长,社会大众对于慈善具有普遍意愿的条件下,人们所关心的已不再是“是否捐”的问题,而是“向谁捐”、“捐给谁”、“捐什么”、“捐多少”等问题。怎样做慈善才能使慈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这已经成为关系我国慈善事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与传统社会一对一的直接慈善方式占主体不同,现代社会通过专业慈善组织的间接慈善方式成为主导,慈善效率主要靠各类分工明确、更加专业的慈善组织的运作得以实现。然而,目前我国慈善组织的发育水平还比较低,官办慈善机构由于体制原因而运行僵化,透明度不高,效率低下;大量草根慈善组织无法获得合法地位,普遍面临资金短缺、人才短缺、能力不足、公信力不足等瓶颈。许多情况下由于无法找到可信赖的慈善机构,人们的慈善捐赠意愿难以实现,慈善救助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当前我国慈善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还很不健全,慈善事业发展要走组织化和专业化的道路,亟须明确政府的职责范围和公共政策作用的空间、领域和着力点。
黄春蕾编著的《我国慈善组织绩效及公共政策研究》站在经济学的视角,综合运用分工与交易理论、公共产品供给理论、公共管理理论、组织理论等,对慈善组织的产生、慈善组织绩效及公共政策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在理论部分,本研究将慈善视为一种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活动,基于分工与交易理论,比较了慈善组织为媒介的间接慈善方式与捐赠人一受助人间一对一的直接慈善方式,提出慈善组织的出现是慈善活动实行分工后所产生的生产成本节约与交易费用增加之间的均衡结果。从历史角度看,分工与专业化是慈善事业发展的一条主要线索,慈善活动实现方式呈现出从个体到组织,从不分工到分工,以及分工与专业化程度逐渐提升的过程。《我国慈善组织绩效及公共政策研究》认为慈善组织绩效的内涵包括三个维度(业绩、效率与效果),慈善组织绩效受到其需求发现能力、服务供给能力、监督激励机制和市场结构等内外部复杂因素的共同影响。公共政策是慈善组织绩效的重要外在影响因素之一,它不会直接作用于慈善组织绩效,而是通过调节慈善捐赠规模和流向、培育慈善组织能力、强化慈善组织监督激励机制和规制慈善市场结构等若干环节,间接影响慈善组织绩效。
目前我国慈善组织绩效水平普遍较低,具体表现为捐赠收入少、公益支出十分有限、慈善资源使用效率偏低以及社会满意度与社会影响力不足等。这些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是,慈善组织的自身发育不足、需求发现能力与服务供给能力偏低、监督激励机制匮乏、市场垄断程度高等。我国现行的慈善组织公共政策仍然存在许多缺陷与不足,制约了慈善组织的发育进程,对慈善组织提升绩效水平产生了不利影响。今后,应进一步改革我国慈善组织的登记管理和资格认定政策,增加对慈善组织的财政支出、优化支出方式,完善税收激励政策、加强税收监管,健全财务监督、加强信息披露和社会问责,从而为我国慈善组织的快速成长和绩效水平的不断提升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
黄春蕾编著的《我国慈善组织绩效及公共政策研究》站在经济学的视角,综合运用分工与交易理论、公共产品供给理论、公共管理理论、组织理论等,对慈善组织的产生、慈善组织绩效及公共政策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在理论部分,本研究将慈善视为一种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活动,基于分工与交易理论,比较了慈善组织为媒介的间接慈善方式与捐赠人一受助人间一对一的直接慈善方式,提出慈善组织的出现是慈善活动实行分工后所产生的生产成本节约与交易费用增加之间的均衡结果。从历史角度看,分工与专业化是慈善事业发展的一条主要线索,慈善活动实现方式呈现出从个体到组织,从不分工到分工,以及分工与专业化程度逐渐提升的过程。《我国慈善组织绩效及公共政策研究》认为慈善组织绩效的内涵包括三个维度(业绩、效率与效果),慈善组织绩效受到其需求发现能力、服务供给能力、监督激励机制和市场结构等内外部复杂因素的共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