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怀祺主编的《中国史学思想通论(总论卷·历史思维论卷)》在总结各卷成果基础上,论说中国史学思想发展大趋势,分析近代史学的转变及新世纪全球化趋势下的史学理论,概说传统史学与当代史学的联结,讨论中国民族史学思想在当代史学理论上的贡献,瞻望历史学的前景,思考未来中国史学发展走向。对于涉及史学理论的重大问题,如什么是历史、历史事实如何求真、历史可不可以认识、历史学有怎样的功能、如何发挥史学的功能等,本书以民族史学的认识,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史学思想通论(总论卷历史思维论卷)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史学理论 |
作者 | 吴怀祺 |
出版社 | 福建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吴怀祺主编的《中国史学思想通论(总论卷·历史思维论卷)》在总结各卷成果基础上,论说中国史学思想发展大趋势,分析近代史学的转变及新世纪全球化趋势下的史学理论,概说传统史学与当代史学的联结,讨论中国民族史学思想在当代史学理论上的贡献,瞻望历史学的前景,思考未来中国史学发展走向。对于涉及史学理论的重大问题,如什么是历史、历史事实如何求真、历史可不可以认识、历史学有怎样的功能、如何发挥史学的功能等,本书以民族史学的认识,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目录 总论卷 题记 3 第一章 史家修史的主体意识与治史论 11 第一节 史家修史的主体意识 11 一、史家修史的追求 12 二、良史忧世的情怀 15 第二节 史家的治史论 17 一、史事、史文与史义的整体要求 17 二、兼综融会以成一家之言 19 第二章 史学二重性与史书的编修 37 第一节 史学的二重性 37 第二节 史学二重性的多维思考 43 第三章 四部文化形态与博学传统 52 第一节 四部文化与史的因缘 52 一、四部文化中的“史” 53 二、文献的多重意蕴 57 第二节 博学传统与史学思想 60 一、民族史学的博学传统 60 二、博学传统与近现代史学 65 第四章 几个重大史学理论问题的初步思考 70 第一节 从易之三义,说历史是什么 70 一、问题的提起 70 二、从易之三义,说历史是什么 73 第二节 从科学的定义,谈历史学的属性 77 一、经验科学与实验科学 77 二、历史学是科学 79 第三节 历史学功能:以史为鉴与经世洽用 81 一、历史借鉴观 81 二、史学经世致用思想 86 第五章 民族史学思想的时代价值 91 一、通变思想 91 二、以民为本的思想 97 三、人才强国的理念 98 第六章 全球化趋势与民族史学 102 一、全球化趋势与历史走向 103 二、全球化趋势与历史发展的差异 106 三、全球化趋势与研究的新视域 109 第七章 结语 113 附录 各卷简介 119 本卷主要参考书目 124 后记 129 历史思维论卷 题记 135 绪论:思维、历史思维与民族文化 144 第一节 思维与历史思维 144 一、历史思维:中外学人关注的热点 146 二、历史思维的特性 153 三、思维学:一门亟待发展的学科 155 第二节 传统文化与民族历史思维 163 一、从经籍源于史谈历史思维 164 二、诸子学与历史思维 167 三、富有民族特色的三大历史思维 169 第一章 象思维、意象思维与历史的解喻 173 第一节 从图腾崇拜谈象思维的特性 173 一、图腾崇拜、神话的象思维 173 二、图腾崇拜、神话与先祖追念 174 第二节 意象思维与历史文化的重要特征 181 一、《周易》意象思维与历史解喻 181 二、关于具象思维、意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189 第二章 天人关联的整体思维与历史变化的思考 193 第一节 天人联结的整体思维特性 195 一、《周易》:系统的整体的思维 195 二、“究天人之际”:司马迁修史的整体系统思维 197 第二节 天人感应的历史解喻 200 一、天人感应的历史解喻 200 二、天人感应论的整体思维的变化 203 第三章 通变思维与历史大势说 207 第一节 易学与通变思维 210 一、通变思维的理论价值 210 二、通变思维的史学观 214 第二节 历史通识与历史思维 217 一、历史通识的多样性 217 二、通变思维与历史运动大势说 222 三、通变思维的历史变革观 225 第三节 历史运转的元会运世说 232 一、元会运世说 232 二、历史地气运转说 243 第四章 太极说:社会和谐的思维 248 第一节 “诚”:理学思维的纲领性的转换 253 一、太极学说:天人整体思维的深化 253 二、以“诚”为中心的理念 255 第二节 阴阳运转中的和谐 256 一、天人和合的思维 257 二、阴阳和合运转以“人”为中介 258 第五章 史学二重性思维的理路 261 第一节 直笔实录与书法褒贬 261 一、直笔与书法 262 二、《汉书》:正史的二重性思维范式 266 三、直笔的背后 283 四、疑经与尊经崇圣 287 第二节 先王的虚拟性与后王实存性 289 一、关于先王的理想坐标与先王的实有验证 289 二、“不法古”、“不循礼”的思维路径 295 第三节 五行说、三统说与正统论的解喻 296 一、历史运转的五行说 296 二、历史运转的三统模式 304 三、正统论的解读 307 第六章 致用的多样与历史思维的路径 318 第一节 通经致用的思维意蕴 318 一、通经致用的思维模式 319 二、事功之学的经世致用 324 三、畜德致用 325 第二节 稽古与资鉴:思维上的同与异 327 一、稽古论的思维特点 327 二、司马光与王夫之的资鉴思维之比较 332 第七章 “类例”思维的意义 345 第一节 “区允类聚”思维的思考 345 一、史书编纂的“区分类聚”思维 346 二、“类例如持军”的学术归纳思维的普遍价值 348 第二节 清人治学的思维特征 349 一、关于“质测”与“通几”的思维 349 二、清人治小学的思维 354 第八章 兼综百家与成一家之言的求新思维 356 第一节 “述”与“作”的理念 357 第二节 成一家之言 359 一、“学术汇于一”的理路 359 二、成一家之言思维的特点 360 三、史学批评与史学更革以求新的主张 366 四、众手修书与史书的主旨 372 第三节 学术宗旨与独断之学 373 一、学术门户与学术宗旨 373 二、独断之学 375 三、史识与史德 380 第九章 史学近代化与历史思维 384 第一节 中西文化碰撞与近代民族历史思维 385 一、社会变动与文化转型 385 二、史学转型与史学近代化 387 第二节 史学近代化与历史思维 388 一、西学的输入与回响 388 二、史学近代化与历史思维 390 第十章 全球视域下历史思维的发展 407 第一节 十七年的中国史学与思维的思考 407 一、历史思维的根本转换与曲折变化 408 二、历史新时期的开放思维与历史认识 411 第二节 历史思维的新发展与史学创新 413 一、科学发展思维与史学创新 413 二、加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盟 419 本卷主要参考书目 4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