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1911—2009),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祖籍浙江杭州。1934年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1935年留学美国.后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数学博士学位.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返回祖国。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副院长,并兼任该院一分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后兼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1970年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82年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87年被聘为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1998年被聘为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1991年被授予中国科协名誉主席称号。
2008年春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分别看望了两位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吴文俊院士,代表党中央向他们表示衷心的祝福。
总书记走到已届97高龄的钱学森院士床前,俯下身子,握住他的手说:“钱老,您好。春节就要到了,我今天特意来看看您,给您和全家拜个早年!”“谢谢!”钱学森笑容满面地握着总书记的手说,依然是慈祥而睿智。
钱学森院士是享誉国内外的科学泰斗,中国科技事业的巨擘,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奠基人、爱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典范,被誉为“我国导弹之父”“我国航天之父”。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在校刊上介绍钱学森院士,希望青少年以他为成人的楷模。
聪颖勤奋——在优质教育中成才
钱学森1911年出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是独生子,属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王钱缪之后。他的父亲青年时代曾就读于当时主张维新的杭州求是学院(即后来的浙江大学),以后留学日本,思想比较开明;母亲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理,钱学森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幼时的钱学森特别聪慧可爱,母亲教他背古诗词,他一学就会,往往家中来了客人,他就给“表演”一段,博得满堂喝彩。客人纷纷称赞:“真是太聪明了。”“前途无可限量啊!”父亲对他的管教则十分严格,比如每天要按时起床和就寝,按时复习功课和休息。出门上学一定要衣着整洁,书包整理得井井有条。回家后衣帽、鞋袜、书包放在什么地方都有一定规矩,不能乱放。这对钱学森后来在科学事业上严谨仔细、井井有条、一丝不苟作风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钱学森3岁时随父亲来到北京,父亲没让他进私塾,而是让他接受正规的现代教育。他先后进幼儿园(那时叫蒙养院)、北京师大附小和北京师大附中学习。在师大附小读书时邓颖超在那里任教,所以二人一直以师生相称,十分亲切。北京师大附中分文理科,钱学森读理科。这里名师荟萃,对他日后的成才起了极大的作用。校长林砺儒制订了一套以启发学生兴趣和智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案,很有成效;化学老师王鹤清让钱学森自由地到化学实验室做各种实验,启发了他对科学的兴趣;语文教师董鲁安在课堂上除讲授语文知识外,还常常讨论日寸事,他的教育使钱学森产生对旧社会腐败的深切不满和对祖国前途、人民命运的无比关心;几何教师傅仲孙在课堂上把道理讲得特别透,钱老认为“这使他第一次知道什么是严谨的科学”;生物教师俞谟常常带他们到野外采集生物样本,制作生物标本,培养了钱学森较为广泛的科学兴趣。钱老曾动情地说:“我能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是与中小学老师的教育分不开的。”
钱学森聪颖勤奋,在老师的辛勤培育下健康地成长着。他的作业书写工整,清洁漂亮,“=”画得非常规范,中英文字写得秀丽而端庄,深得各科老师的赞赏。他诚信可嘉,严于律己。一次考试,他答题全对,得了满分,但试卷发下来后,他发现了一个不起眼的笔误,立即举手告诉老师并将卷子退回去,老师扣除了4分。如今,这份考卷依然留在学校,成为师生严谨教学的见证。
1929年中学毕业后,钱学森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怀着振兴祖国的雄心壮志,他选择了工科。1934年,他从上海交大机械工程系毕业后,紧接着考取了清华大学公费留学,专业是飞机设计。在离开祖国时,望着黄浦江浊浪翻滚,他在心中默默地说:“再见了,祖国。我要到美国去学习先进技术,学成后一定归来,为你的复兴效劳。”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