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步青(1902—2003)浙江平阳人。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后入该校研究院,获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受聘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52年到复旦大学任教,任教务长、副校长、校长等职。1983年起任复旦大学名誉校长。1985年起任温州大学名誉校长。历任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专长微分几何,创立了国内外公认的微分几何学派。
苏步青回忆说:我生长在浙江平阳一个偏僻的山村,父亲以种地为生,童年时代放牛喂猪,干过割草等农活。1911年,父亲挑上一担米作为学费,带我到100多里外的平阳县第一小学当了插班生。1914年我以优秀成绩,考进旧四年制的浙江省立第十中学,1919年7月,我刚满17岁,就在中学校长洪先生的资助下,到日本留学。经过一个月的日语补习,我于1920年2月参加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招考,以优秀的成绩,被录取到该校电机系学习。1923年9月1日,东京发生大地震,我从灾难中逃生,衣物、书籍、笔记尽付一炬,第二年3月我在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毕业后,就去报考日本的名牌大学——东北帝国大学理学院数学系,以两门课均满分的成绩,名列90名考生第一,被录取为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的中国留学生。
回望苏步青的百年人生路,走过的路是崎岖泥泞,故事多多,感人至深,值得我们现代青少年学习借鉴,今选几则叙述如下,以慰读者。
“步青”名字的来历
公元1902年9月23日,那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可对祖辈从福建同安逃荒到浙江平阳带溪村的苏祖善家来说,那是一件难得的大喜、大吉的日子。真是老天有眼,天官赐福。苏祖善家添了男丁,夫妻俩笑得合不拢嘴,终于有了世代务农的“接班人”。苏祖善夫妻俩从未上过学,尝够没有文化的苦,出于望子成龙心切,于是给儿子选取“步青”为名,算命先生更是添油加醋地说上一番好话,以“步青”为名,将来定可“平步青云,光宗耀祖”。
名字毕竟不是“功名利禄”的天梯。转眼苏步青已到了上学的年龄,但是由于家境寒酸,父亲无钱送他上学。正当同龄人纷纷背起书包上学的时候,苏祖善交给儿子的却是一条牛鞭。从此,苏步青头戴一顶父亲编织的大竹斗笠,身穿一套母亲手缝的粗布衣,赤脚骑上牛背,鞭子一挥,来到卧牛山下的带溪溪畔去放牛。苏步青家养的是一头大水牛,这头牛体壮力气大,从不把又矮又小的牧牛娃放在眼里。有一次,水牛忽然耍起牛脾气,又蹦又跳,硬是把苏步青摔在刚刚砍过竹的竹园里。刚砍下的竹子留下的竹根,像一把把匕首屹立在地上,看着都吓人,也许真是老天庇佑,他竟然跌在几根竹根中间,免遭了一次皮肉之苦,有惊无险地逃过了一劫。
苏步青每天放牛回家都要经过本村的一家私塾门口,常被那朗朗的书声所吸引。有一次,老师正大声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他驻足仔细地听,不自觉地就跟着念了几遍,就记住了。此后,每天去放牛都要念叨一遍,竞成了顺口溜,放牛时时不时出口当山歌唱。私塾老师教的东西他都爱听,于是便经常在私塾外听老师授课。回家后还不断复习讲的内容。有一天,苏祖善忽然听到儿子在背《三字经》《佰家姓》,心里很觉着奇怪,这是从哪里学的?有一次,苏祖善出门下地干活,忽然看见儿子在私塾门口“偷听”老师讲课,父亲的心终于动了,夫妻俩一合计,既然孩子这么喜欢读书,那咱们就勒紧裤带,凑点钱,把孩子送进私塾识几个字吧。
考试时常坐“红交椅”
苏步青9岁那年,父亲想让儿子进县城上学,于是就挑上一担米做学费,走了50里山路,带苏步青到平阳县城,当了一名高小的插班生。从未出过远门的山里娃到了县城,让苏步青大开眼界,看见什么东西都觉得新奇。在城里他第一次吃到了有肉末的馒头,以后只要嘴馋了,就偷偷地把学校的饭票换成钱去买“肉馒头”吃。本来要吃一个月的饭票很早就用完了,他只好饿着肚子去上课。饿肚子的滋味很不好受,有一天,忽然想起从家里还带来几个生鸡蛋,于是带着鸡蛋来到厨房,正好老虎灶的锅里烧着这开水。他觉得老虎灶很好玩,就蹲在老虎灶旁等水开了把鸡蛋放进去。老虎灶是江浙一带流行的专用来烧开水的古老传统炉灶。老虎灶以形状而得名,因为有一个翘起的“尾巴”和像虎口一样的灶头。不一会水开了,急忙就把生鸡蛋扔进锅里,只听得几声“砰!”“砰!”“砰!”响,瞬间所有鸡蛋都爆炸了,他一下子便惊呆了。殊不知生鸡蛋遇到滚开的水,能不爆炸吗?好好的一锅开水立即变成一锅蛋花汤。烧开水的师父看到后非常生气,揪住他便狠狠地打了他一顿。
进城后,由于苏步青见到的一切都新鲜,于是便整天玩呀、闹呀,功课全丢到脑后,期末考试在全班32人中成绩倒数第一名。
“苏步青背榜了!”“苏步青坐红交椅了!”同学们纷纷地讥讽和挖苦他。
苏步青一个人跑回寝室,躲在蚊帐里偷偷啜泣。不过,他的作文写得还不错,那是私塾里的“偷听”激发了他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作文打了一点基础。然而,语文老师越看越不相信,总认为苏步青的作文是抄来的。因此,每次还是批给他一个很低的分数。这样,更激发了他的牛脾气,老师越说他不好,他越不好好学,一连三个学期,都是倒数第一名。同学和老师都说他是“笨蛋”。
一天,教地理课的陈玉峰老师把他悄悄地叫到自己的办公室里,摸着他的头说:“我看你这个孩子挺聪明嘛,一点也不笨。只要肯努力,能考第一名!”然后又给他讲了牛顿的故事:“牛顿12岁的时候,从农村小学转到城里念书,成绩不好,同学们都瞧不起他。有一次,一个同学蛮横无理地欺负他,一脚踢在他的肚子上。他疼得直打滚。那个同学身体比他棒,功课比他好,牛顿平时很怕他。但这时他忍无可忍,跳起来还击,把那个同学逼到墙角,揿在墙上。那同学见牛顿发起怒来如此勇猛,只好屈服。牛顿从这件事想到做学问的道理也不过如此:只要下定决心,就能把它制服。他发愤图强,努力学习,不久成绩跃居全班第一,后来成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苏步青听得人了迷,眼睛里闪耀着异样的光彩。苏步青见陈老师不批评他,还给他讲故事,心里很感激。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