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当代著名学者、作家,他的“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坛最美的收获”,在世界文化和思想宝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他的作品被人们广泛阅读、关注、讨论,并引发了“王小波现象”。乐文城编著的《王小波传》以王小波的生平经历为纵轴,以王小波对时代、文学创造和思想横向铺展开来,以点带面,以人带史,描述了王小波精神世界的心路历程,呈现了王小波幽默机敏,理性清澈、特立独行的人性特点,评价了王小波及其文学思想的价值与当代意义,是一部较为详尽、客观的个人传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王小波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乐文城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小波,当代著名学者、作家,他的“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坛最美的收获”,在世界文化和思想宝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他的作品被人们广泛阅读、关注、讨论,并引发了“王小波现象”。乐文城编著的《王小波传》以王小波的生平经历为纵轴,以王小波对时代、文学创造和思想横向铺展开来,以点带面,以人带史,描述了王小波精神世界的心路历程,呈现了王小波幽默机敏,理性清澈、特立独行的人性特点,评价了王小波及其文学思想的价值与当代意义,是一部较为详尽、客观的个人传记。 内容推荐 他是一位自由思想者,他是苦难与荒谬结晶出来的天才,他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他的作品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他就是王小波。 王小波一生经历丰富:1952年出生在北京一个书香家庭,十年动乱年代曾在云南、山东插队,回北京后当过工人,上了大学,接着又赴美留学,1988年回国后,他先后曾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他辞去工作,专职写作。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王小波被誉为中国最富创造性的作家,其代表作“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坛最美的收获”。 《王小波传》是国内外首部完整再现王小波惊艳一生的唯一传记,以王小波的生平经历为纵轴,以王小波对时代、社会深刻思考的文学创造和思想横向铺展开来,以点带面,以人带史,描述了王小波精神世界的心路历程,呈现了王小波幽默机敏、理性清澈、特立独行的人性特点,反映了王小波及其文学思想的价值与当代意义。 《王小波传》由乐文城编著。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童年时:撒野、挨揍与饥渴阅读 用一生去写一首诗 荒诞的是生活本身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 缺钙的“福相” 吃猪食和练身体 饥饿是最大的真理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王小波停笔十年的原因 把书读成了一堆碎纸 光荣的荆棘路 第二章 在云南:沉默、苦痛与尝试写作 对平庸生活的狂怒 王小波的“云南形象” 自封“愁容骑士” 急性肝炎和盲肠手术 如果有一天要去孤岛 救世情节与瞎浪漫 被诱发的创作冲动 从云南回到北京 第三章 归北京:自学、农活与工人生涯 疯狂学得“哑巴英语” 推猪粪上山 荷兰牧场给人的反思 王小波的工人生涯 投石机在现实中的原型 第四章 爱情路:碰到、爱上与特立独行 因《绿毛水怪》与李银河结缘 为值得付出的人付出所有 愁容骑士的思念 爱上了,就没办法了 平庸的生活,把人都榨干了 从此认认真真地生活 过于敏感甚至有点神经质的灵魂 带着些傻气的人 把生命贡献给人类的事业 第五章 上大学:高考、求知与秘密婚事 有关高考的那些事 让人困扰的文理分科 老远一看不是好人。走近了却是好人 科学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与众不同的婚姻 成立“断子绝孙俱乐部” 第六章 出国去:教书、打工与欧美旅程 出国前的日子 联系出国留学事宜 让王小波深受影响的老师 没有钱的拮据生活 在美国的打工经历 在美国完成的小说集 穷游欧美的美好旅程 旅行途中的各种际遇 引人深思的环境问题 酷爱武术及伟大的友谊 有关回国的种种考虑 国外生活中的衣食住行 第七章 文坛外:才能、渴望与艺术心灵 在北大和人大当教师 信息技术方面的才能 遵循内心渴望的抉择 他有一颗艺术家的心灵 在那个毫无希望的时候写作 严肃作家的写作窘境 文坛外的高手 第八章 成名路:出书、获奖与情色文学 获《联合报》中篇小说大奖 遇到出版阻碍的原因所在 好朋友以及好编辑 《黄金时代》的出版历程 关于《黄金时代》的讨论会 王小波笔下的性描写 再次获得《联合报》中篇小说大奖 第九章 思考者:杂文、恳求与个人自由 独特的杂文思路和文字特色 在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 作者的特殊恳求 合理的道德敏感度 对待国学应该有的态度 狭隘的民族主义蛊惑和笔仗 东西方文化的自激现象 维护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 第十章 生活范:优雅、智慧与生命尊严 优雅地活着 科学和迷信的探讨 科学家和江湖骗子的区分 推崇科学、理性、智慧 活着要有尊严 第十一章 小说家:艺术、事业与虚构才能 追求小说艺术的无限可能 用伟大的真诚去写作 追求对作者自己来说的完美 文学作品的格调问题 幽闭型小说和想象力 第十二章 创作观:幽默、性爱与严肃文学 王小波写作三要素 追求智慧的道路充满美好 一本关于性爱的书 强忍着绝望活在这个世界上 严肃文学的天平两端 第十三章 同性恋:研究、善意与爱的方式 他们的世界 科学研究和善良原则 历史中的同性恋现象 每个人都有爱的权利 学术研究的客观态度 第十四章 写剧本:张元、虐恋与《东宫·西宫》 与张元导演合作 电影中虐恋的意义 获阿根廷电影节最佳编剧奖 导演张元的感受 第十五章 辞人世:心脏、死亡与藏身之所 等待最好的时机 做个健全的人 因心脏病突发离开人世 曾经拥有美好的一切 纪念王小波 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后记 王小波思想的现代意义 传统文化和科学态度 道德与实事求是 理性对待同性恋问题 参考书籍 试读章节 用一生去写一首诗 王小波逝世已经十六年了,生前他无论如何都出版不了的书,在这十六年间一版再版,吸引了许多读者。他的粉丝不断地冒出来,他们对王小波的文学才能佩服得五体投地,对他的天才和霹雳激赏不已,纷纷声称自己愿意做王小波的门下走狗,甚至有一位女作家调侃称,自己愿意做王小波门下的一头母驴。如果王小波到现在还没有去世,他简直可以去开一家小型动物园了。 王小波写杂文、写小说、也写诗歌,在生前他的杂文影响最大,随便写点期刊报纸就抢着要发表,编辑得到他的杂文无不欢天喜地,看过之后有时激动得甚至连觉都睡不着了,但是对于自己的杂文,王小波其实是很不欣赏的,写的时候也不用心,不会像小说一样精心地谋篇布局。对王小波来说,写杂文只是讲道理,他看到道理在哪里,就去讲一讲,讲完收工,不会再去修改润色。 王小波看重的还是自己的小说,小说他是花费巨大心力去写的,写完之后还要不断地修改,往往文字让他感到满意了,他也还是不罢休,会花写原稿三到五倍的时间,把小说的情节全部打乱,重新组合。他考量着故事发展的无数种可能性,反复调动着每一个段落,直到找出一种最好的方式加以表述。 这样写小说简直就像在发神经病,从世俗的角度来讲,这也是吃力不讨好的,他再怎么用心写,他的稿费也不会多,更严峻的问题是他写的小说根本出版不了。王小波在做的完全是一件看不到收益的事情,他的朋友见他这么写小说,也觉得很不理解,但是王小波却依旧苦心孤诣乐此不疲,做着大家认为在发疯的事情。他根本不在乎这一点,他唯一追求的就是希望写出卓越的作品来。 相比杂文和小说,王小波的诗歌作品少得可怜,我们只能找到寥寥几句,并且还是穿插在小说中的,但这其中却已经有闪光之处了。在他的小说《绿毛水怪》里,形容夜色中的水银灯光,他写道:“大团的蒲公英浮在街道的河流上,吞吐着柔软的针一样的光。”形容主人公走在人行道上,昏黄的灯光照着他们,他写道:“我们好像在池塘的水底,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这是多么美的描述! 王小波喜欢诗,虽然他很少写诗,但是他却把自己称为行吟诗人。事实上,王小波是把他的一生当作一首诗来写的,智慧、自由、有趣是这首诗的主题。这首诗只写一遍,并且无从修改,但是读之却让我们神往。王小波曾说过,好的诗就像星星,他希望自己也是一颗星星,他希望自己能够发光,驱散黑暗和恐惧。现在我们可以说,他成功了,他的一生就是一首闪烁着夺目光辉的诗。荒诞的是生活本身 王小波出生于1952年5月13日,北京人,他是家里的第四个孩子,上面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底下还有一个弟弟。在家里的男孩子中,王小波排行第二,所以小说里他常把自己叫作王二。王小波似乎懒得去想主人公名字,一部中篇小说集《黄金时代》,里面的主人公全叫王二,后来在《白银时代》里,他的舅舅也叫王二,以至于现在有不少读者就用王二来代指王小波。 王小波的父亲名叫王方名,是一个四川老地下党员,一个逻辑学家。王方名本身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在学校里的时候,组织过各种社团,很多工作往往都是由他主持的。王方名后来没有读大学,因一腔爱国热情,他投身于革命事业了,但是他自学成材,最终成为大学教授、著名逻辑学家。 受限于当时严酷的客观条件,尽管王方名对学术充满了热爱,却并没有从中体会到任何乐趣。在老年时,他对王小波说,他一生的学术经历,就如一部恐怖电影。王方名曾有志写出一部“人类思维史”的皇皇巨著,后来却因环境所迫不得不把厚达34厘米的手稿付之一炬,让人感到十分痛心和惋惜! 王小波偶尔会在作品里面提到他的父亲,在小说和杂文中都有写到。在王小波的笔下,父亲的形象并不好,通常他是以一个暴君的姿态出现的,写来写去情节只有一个,那就是把王小波暴揍一顿。王小波不挨揍,父亲是不会出现的,但是只要王小波一挨揍,他就立马出现了。王小波小时候没少挨他父亲打,在书里面他曾写道,父亲揪着他的耳朵,把他拎得离了地,以至于他到医院看耳朵的时候,那医生惊叹说,这根本就不是耳朵,是起重机的吊钩! 看到这样的情节,我们总以为是荒诞的、夸张的,却不知道,其实这件事是真的。在现实生活中,王小波的耳朵真的曾经被他父亲拉得成了吊钩。有一次他去理发的时候,理发师见到他的耳朵,就是这样感叹的。同样,王小波小说里面的很多情节,看似荒诞,其实也是真的。那跳楼的贺先生、司机班的凤师傅,甚至是被一脚踢成龟头血肿以至于贴出大字报一论再论的李先生,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事故,都是真的。他的故事并不荒诞,荒诞的是那时候的生活本身! 在《黄金时代》的后记里面,王小波写道:“20世纪初,有一位印象派画家画了一批伦敦的风景画,在伦敦展出,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在他的画作之中,天空是红色的。有人认为,他这是在故意标新立异,但当他们走出画廊,抬头看天时,发现因为污染,天空的确呈现出一片砖红色!”我们的生活就是如此,当它以故事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总以为故事是荒诞的,却没有发现,生活原本就是荒诞的,只不过一直被我们忽略了而已。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 王小波的母亲名叫宋华,胶东半岛烟台牟平县(现牟平区)人,国家教委干部。在十几岁的时候,她的家乡就被日军占领了,小小年纪的她在那时就加入了共产党和八路军,天天背着一杆日本三八式步枪和四颗手榴弹。当时她上过小学,还有些文化,成了妇救会会长,到处作宣传,以至于日本人和汉奸全在抓她,但是都没抓住。后来她到胶东抗大学习,在那里认识了王小波的父亲王方名。P3-6 序言 不知不觉间,小波离世已经16年了,他已经从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成为一个知名度很高的作家,拥有大量的读者,被许多人深深喜爱。 这是我见到的第一本王小波传,由一位他的粉丝写成。作者的写作出于对传主发自内心的喜爱,读起来感觉非常亲切,字里行间真情流露,加之所有的材料都有凭有据,全书像是一幅小波的素描,虽然没什么浓墨重彩,倒也真实可信。 由于王小波在文学史中的地位,我相信还会有专业人士的传记作品问世。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传记可以算作一部抛砖引玉之作。 后记 传统文化和科学态度 李银河曾经说,虽然王小波已经去世十多年了,但是他的思想不仅没有过时,反而还很前卫。这句话让我深感赞同,因为王小波所反对的那种迷信和不理智,在现如今依旧是存在的。就拿传统文化来说吧,现在还是有不少人在讲解传统文化的时候喜欢加进去一些玄之又玄的东西。在王小波那时候就有人说,从儒家道家、阴阳五行、周易八卦之中,即将产生震惊世界的科学成就!现在这样的话还是有人在说,随便在网上找一些传统文化的讲座,就能看到这样的东西。 在写王小波传记的时候,朋友惠我一本讲《易经》和科学的书,在书里面作者就不遗余力地从《易经》中挖掘出现代科学的一些东西,类似的还有人讲解《道德经》的时候也是如此,至少现在已经有人从《道德经》中发现宇宙起源论,基因学,以及人口论了。在佛法之中,这种东西似乎还要多,物理学中的弦理论已经在佛学经典中找到影子了。此外还有人说,《心经》里观自在菩萨对舍利弗说的那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正是在表达爱因斯坦的质能转化定律! 这就是说,当初释迦牟尼佛从王宫出走,不是去刻苦修行的,而是去做科学发明的,最终不仅他自己成了一个大科学家,他的弟子们也全是科学天才,连爱因斯坦等人也被横扫出十万八千里!作为一个一直以来都特别喜欢佛法、推崇佛法的人来说,我当然很愿意相信这一点,但是恐怕不给我后脑勺上来上一棍,我还是相信不了。在我看来,就算是释迦牟尼佛也未必乐意背上这一论断。倘使有机会回到两千多年前,见到释迦牟尼佛,告诉他说,两千多年后的科学发明在他的话语里面全都找到了依据,估计连他自己也要把大牙给笑掉。 在以前,我心智未开时,也特别相信这些东西,那时候我看到一句话说“当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在此等候多时了”,就觉得特别振奋。现在我想到这句话不会觉得振奋,只觉得脸红。科学和佛法毕竟是不同的东西,就拿弦理论来说吧,在科学之中,倘使你问一个专门研究弦理论的物理学家,他会告诉你一些数据,一些公式,一些推导的过程,那些有把握的他会说出来,没有把握的暂且就不下达结论,但倘使你就此问一个佛学大师,那他多半是一句话也说不出,说出来的话也是经不起科学验证的。 因此,假如科学家到达山顶的时候,看到佛学家已在此等候,丝毫不能证明佛法比科学优越,因为接下来他们的对话很可能让人大跌眼镜。原来,佛学家根本就是迷路了,他完全没打算登上科学之巅,只是想去西藏高原烧束香罢了,莫名其妙就上了山。了解了这一点之后,科学家依旧会停留在山顶,而佛学家则会很自觉地走下山去,寻找一条适合自己、他真正要走的路。对于儒家和道家、阴阳五行和八卦之类的东西,也是如此。我想说的是,尽管我们热爱那些大师留下的精神财富,也不必把所有的一切都附加上去。 道德与实事求是 除此之外,在伦理领域,王小波的看法也让人拍案叫绝。那些看法基本上都是他从切身的经历之中总结出来的。往往他遇到了一件事,经历了一件事,最后就会从这件事中总结出一些经验看法。所以,要了解王小波的思想,最好搭配着他的经历一起来看。从他的切身经历之中所得出的这些结论,往往也比较具有说服力。在伦理领域,那些没有切身经验的人,通常就会流于人云亦云,在道德方面就是如此,大家反反复复说的不过是千百年来人们都说过的那些话。 王小波曾在文章中提到过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件事,这件事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是他和他的丈母娘。起因是这样的,王小波家的卫生间里没挂镜子,因为那是水泥墙,钉不进钉子。有一天王小波的丈母娘就拿了面镜子和一根钉子来,让王小波把镜子挂上去。王小波看了看那根钉子,发现钉子又粗又钝,知道除非用射钉枪来钉,否则谁也没有能力把钉子钉进墙里面,倘使用锤子钉,钉上十七八下,墙上的水泥肯定要碎掉,不仅仍然钉不进钉子,还会把墙破坏掉。 王小波也这样和他丈母娘解释了,但是不行,他丈母娘大老远跑过来,给他拿了镜子,又拿了钉子,他怎么好意思试都不试。最后王小波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动起手来,结果当然是如他所预料的,镜子没挂起来,墙面倒被弄得坑坑洼洼。后来他到他大舅子家,发现他们家的卫生间墙面也是这样一副坑坑洼洼的样子,也是用钉子钉出来的,因为没办法,他也不想让老太太伤心。 王小波说:“按照儒家的标准,我岳母对待我们符合仁的要求,我们对待我岳母也符合仁的标准,结果在墙上打了些窟窿。假设她连我的PC机也管起来,这东西肯定是在破烂市上也卖不出去,我连吃饭的家伙都没有了。”由此王小波推导出来,“善良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所以让我去选择道德的根基,我愿选实事求是”。这样的结论真是非常之好,那些不孝的事情我们当然应该反对,但是在孝的领域,那些对大家都没有好处的做法,是应该反对的。 最普遍的一个事例是,父母总是喜欢插手子女婚姻方面的事情,明明对象是自己子女所不喜欢的,或者自己的子女没想这么快结婚,但是父母却不答应,强硬地插手,如果子女不听他们的,他们就表现出伤心难过的样子,通过让子女的良心经受谴责来顺从他们。理性地看,我们不应该随随便便就听从父母的安排,特别是在婚姻这件事上,害了自己不说,还要赔上一个路人甲,最后就连自己的父母,恐怕也未必会从这种事里获益,这当然很要不得。因此,在伦理领域,实事求是才是最重要的。理性对待同性恋问题 王小波会关注伦理问题,是从他的同性恋研究开始的。对于同性恋者,王小波还是持宽容和同情的态度,希望大家能够平等地对待他们,给他们应有的权利。同性恋圈子里有些事是他所不喜欢的,譬如性乱、不安全、不卫生等,但是公正客观地看待同性恋者,王小波觉得还是应该接纳他们。在文章中他也曾这样写到过:“我对同性恋的处境是同情的,尤其是有些朋友有自己的终生恋人,渴望能终生厮守,但现在却不可能,这就让人更加同情。” 在之前因为要写一篇同性恋者的爱情小说,我曾在网上找过不少关于同性恋者的资料,也在一些同性恋者聚集的论坛、贴吧里待过不少时间,还曾加入过几个同性恋者的QQ群——当然,我是冒充同性恋者加进去的。那时候我看过几个同性恋者写的关于自己的爱情故事,也在群里面和他们聊过几次天,我感觉他们都是不错的人。那些爱情故事和异性恋者没有什么两样,在里面也能体会到浓浓的爱意,因此我和王小波一样,不明白大家为什么要反对他们。 王小波也说,假如有一对同性恋者要结婚,他看不出有什么不可以。但是,尽管到21世纪,时代已经非常进步了,却依旧有许许多多的人反对同性恋,他们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如同性恋是罪恶的、同性恋会毁灭人类,等等,尽管这些理由没有一个是经得起推敲的,事实上他们自己也未必认真地推敲过,但是当他们举出这些理由的时候,却是那么的义正词严。看到别人打算要和他们争辩,他们马上就竖起全身的武器准备攻击。 面对着这样一群人,你根本无法跟他们把道理讲清楚,如果要在和他们的争论中取胜,除非自己十分善于吵架才行。正如王小波所说,知识分子最大的长处是讲道理,遇到了无道理可讲的人,就算一个观点是对的,我们最终也无法把它实施出来。所以,当王小波看到有人对同性恋者妄下价值判断的时候,他就觉得很难过,不过后来他又不难过了,因为“在我们这里,人对人的态度,有时过于粗暴、太不讲道理。按现代的标准来看,这种态度过于原始”。 王小波说,这可能是传统社会遗留下来的痕迹,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或许可以期望将来的情况会变得好些。乐观地看,时代越来越进步,人们的态度也的确在渐渐趋于宽容,至少现代社会对同性恋者的态度比以前要好很多了。或许,一百年以后出生的人们会对同性恋者以及他们的婚姻习以为常,对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能等同视之。他们找不到任何反对同性恋的理由,因为那些同性恋者,他们是自愿的,他们是无害的,他们之间也有着美好的爱情。 书评(媒体评论) 我真正用心读他的作品是从知道了他的死开始的。一个人的死,尤其是不适时的死,可以让我们想很多事情,所以“蹈海”是可以“唤醒民众”的。 经济学家汪丁丁 我没有想到的是历史以诡异的方式让王小波的声名传播。他以他奇特的人生应了生前寂寞,死后哀荣的老话。颂赞的热烈与他已毫不相干。 学者余世存 王小波是中国最聪明的男人之一!他的思想影响成就了一批人,因为影响太深也摧毁了他们! 作家安意如 王小波是体制外的天才,仅仅是天才是不够的,必须是体制外的天才。这个看上去吊儿郎当、不务正业的兄弟,本应该活在神的身边,却不料误落人间!写下一堆诡异的汉字,让我们这些烂人读,却一辈子读不懂他! 作家苏小和 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这句话同样可以形容已逝作家王小波,在他活着的时候,人们喜欢他的作品,他离开后,人们仍然喜欢。 作家童仝 他的文字蕴藏着一种原始、粗砺而蓬勃的情感。王小波与李银河的爱情会成为中国爱情世界中的经典标本,它的意义会一天天地彰显出来。 学者叶匡政 王小波不是一个无情的人。他多情,温暖又浪漫,还有智慧,原来这些肉麻的词,用在他身上一点也不为过。他自由自在,他真的不冒犯任何人,却又那么独立。 歌手吴虹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