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夕阳山外山(弘一大师赠言故事100例)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章用秀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夕阳山外山》的作者章用秀多年潜心于弘一大师研究,并曾追寻弘一足迹进行过调查,与多位曾与大师接触过的老人见面,书中所及多出自当事者的回忆,部分取自作者在考察走访中的亲闻和相关文献的记载。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歌》)弘一的一生,悲天悯人,行洁志坚,当勤精进,皓月中天。本书虽说是“赠言故事”,却也承载着这位名满天下的高僧大德那“如梦如幻,如露如电”的人生轨迹。她不仅让您体味到一代宗师李叔同与僧俗友生“君子之交,其淡如水”的情谊,更可引领您向着“夕阳山外山”进入“无上清凉”的境界。

内容推荐

章用秀编著的《夕阳山外山》列出弘一大师100条赠予他人的格言、偈语、对联、诗句,点出其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深刻的思想理念,同时一讲出大师与受赠者的关系、背后的感人故事及大师的行止作为。《夕阳山外山》按照内容大体分为10个专题,每个专题各10条,每条字数约在1000字至2000字之间。且多配以弘一书写的赠语原件、相关的生平照片、与对方交往的照片及为寺院、名胜之地所书抱柱联等。全书既展现了一代大师的思想情怀,又使人了解了大师的生平为人;既具有一定的哲理性、故事性,又与现代人的思维和生活相切入,兼具时代性和可读性。

目录

尘世情缘

 书先父联语赠刘质平

 授刘质平珍藏的一件血书

 赠给徐耀廷的对联

 赠旧师赵元礼联

 题梦仙花卉横幅

 赠许幻园

 口占赠李苹香

 自作《喝火令》赠陈宝泉

 写给俗侄李麟玉

 上寂山和尚

君子之交

 书赠夏丐尊以为祝嘏

 勉弟子丰子恺

 赠李鸿梁联语

 写给弟子刘质平

 写给弟子吴梦非

 赠堵申甫联语

 赠予尤墨君的偈语

 写给通如法师的祝寿诗

 书《佛说阿弥陀经》赠质平

 赠予王伯祥

如梦如幻

 呈法轮禅师

 书赠夏丐尊以示别离

 奉西泠印社叶为铭

 为杨白民手书《训言》

 为雷峰塔经卷题写华严经

 赠予胡朴安的横幅

 赠日人内山完造

 鲁迅珍藏的墨宝

 为温州庆福寺撰联

 书赠日光岩《无量寿经》

戒律精严

 华严集联书赠庆福寺

 赠因弘法师联语

 为广洽法师书华严偈句

 赠晋江月台佛学社

 为南山律学苑题联

 写给胜进居士供养

 书赠闽南佛学院学僧

 赠广义法师长联

 为永春普济寺撰联

 为晋江福林寺撰写门联

胜愿无尽

 重刊圆觉了义经偈颂

 为菲律宾信愿寺题联

 为昙昕法师书写经轴

 撰联赠印月法师

 写给牧师谢颂羔

 为晋江草庵石像作联

 为净峰仙祖庙题联

 为净峰寺客堂书联

 为李贽画像写赞

 赠黄福海之韩俚诗

大爱无涯

 为《护生画集》第一集题偈

 为《老鸭造像》题诗

 为侍厨陈阿林写赞

 为童子善念作“生学”联

 赠南安双灵寺供养

 为晋江草庵书门联

 为厦门一贫儿所写

 写给杜培材的联语

 赠给张伯麟的华严经偈语

 为梅石书院题字

行云流水

 白马湖畔赠夏丐尊联

 书赠顾一尘

 对佛教养正院学僧的训示

 《瑞竹岩记》摘句

 答沈鸿烈市长偈

 为怆痕所书律偈

 为惠安龙安佛寺作冠头诗

 书云峰法师偈语于水云洞

 书赠芳远童子

 书奉圆拙法师

艺海慧风

 为《白杨》所写创刊辞

 题陈师曾荷花小幅

 书赠汪梦松

 为李麟玺存玺印题句

 题经亨颐赠夏丐尊画记

 书赠毛善力八言联

 为芗江居士题偈

 为马冬涵印集作序

 为王梦惺文稿题偈

 为张人希家藏书画所题跋语

殷红绚烂

 书印光大师警训赠弗纯居士

 为蔡冠洛书《华严·初回向章》

 为万石岩寺书题山门柱联

 为刘梅生题字

 赠月笙等人

 赠开元寺众僧

 回赠柳亚子

 赠郭沫若寒山诗

 写给石有纪的李益诗

 为昙昕法名所作注释

天心月圆

 赠性常法师联语

 为了识律师书偈

 赠给高文显

 写给胜进居士

 写给黄福海的座右铭

 为叶青眼所写华严联句

 写给友生的遗偈

 临终绝笔

 临终前留给黄福海的书件

 印光大师嘉言

试读章节

“庄敬”写于1928年2月,这一字幅既非宗教的祈祷,更非泛泛之应酬,而完全出于弘一法师内心对亡母的痛苦思念。弘一生前从未将这件血书出示于人,后来才授予弟子刘质平收藏。刺血写之,纯为自励自勉,以报亡母深恩,表达了弘一的孝敬之心。

李叔同生长在一个封建的大家庭。父亲李世珍,清同治四年(1865)进士,曾任吏部主事,后来在天津经营钱庄和盐业。叔同诞生时,父亲已经68岁,其母王凤玲是侧室,才20岁。作为一个小妾,其母在家庭的地位和处境可想而知。更为不幸的是,叔同五岁时,父亲便撒手人寰,母亲更失去了依靠。在这种情况下,李叔同可说是她唯一的寄托。

李叔同18岁时,由母亲做主,娶了天津茶商俞家大小姐为妻。光绪二十四年(1898),即李叔同婚后的第二年,李叔同奉母携眷,离开天津,去了上海。有人认为李叔同南迁是与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有关,以为他与康党有牵连,为了避祸才去了上海。也有人以为,变法失败后,李叔同虽未直接受到牵连,但他已认定“北方事已无可为!”不如去南方发展。然而,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这就是他的南迁更是出于对母亲的考虑。由于身份的原因,李叔同母亲在天津大家庭中的地位是比较尴尬的,远离大家庭对她来说无疑是一种最好的解脱。而李叔同对母亲一向孝顺,他这时已经成人,作为儿子,他对母亲的境遇十分清楚,外加时局有变,家在上海又有资财,他的南迁也是很自然的事了。

李叔同在上海,上可孝敬母亲,下可照料妻儿,深感幸福。可是就在1905年春的一天,他的母亲王氏在城南草堂病逝了。李叔同携妻儿,带着全部家什,将母亲灵柩送回天津。

作为天津富宦的家室,按当时习

俗,父母去世后丧事必须大操大办,借以炫耀与标榜。然而,李叔同极为反感这一套,他力排众议,自己主持丧事。他在报上登出“哀启”,附上自己作的哀歌,配以简谱,以备讽咏;订出文明丧仪,拒收呢缎轴幛、银钱锡箔;提出送葬者如要致敬,可送花圈。他主持母亲的丧仪,安排的议程是致悼词、弹钢琴、唱挽歌。为此,亲友轰动,都说李三爷办了件奇事。

自从没了父亲,李叔同是伴着母亲的殷殷叮咛日渐成熟起来的。他从母亲身上继承的,不但有正直的人格、深切的同情心,还有对佛的虔诚。母亲的去世,使李叔同隐人极度的哀痛中。他清楚地记得,母亲咽气的那一刻,他正往市上选购棺木,没能在床前送终。谈起此事,心里十分悲伤。他说母亲很苦,刚过上好一点的日子便离开了人世,自己没能很好地尽孝。为了表示自己的哀痛和对母亲的纪念,他给自己改名哀,字哀公。许多年以后,每每想起母亲,他总是流露出悲哀与忧愁。

1930年秋,天台山静权法师在慈溪金仙寺宣讲《地藏菩萨本愿经》,那时叔同已出家。当静权法师从经义演绎到中国的孝思时,他忽然当众哽咽起来,一时泪如雨下。众堂听众,都为之愕然。座上的讲师,也怔怔地站着,不敢再讲下去,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原来是叔同听了经义,追思母亲的慈爱,一时感慨万分,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当时他还写了一张座右铭,表示惭愧,对不起母亲。大家深受感动,都开始注意关心自己母亲暮年的生活。

叔同对慈母的爱心,是情真意诚的,随时随事都自然地流露出来。出家许久了,一次将赴庐山参加道场,路过上海,忽动访问城南草堂旧居之念。到了草堂,看到旧居犹存,而人事已非。从前他母亲居住的房间,现已供着佛像,一时大动今昔之悲,顿向佛座五体投地,叩头如捣蒜。肃穆之容,令人同下伤心之泪。

他有一把黑色已褪成暗灰色的布雨伞,收藏在套袋里,袋的两头紧缩,有带子可以背在身上。这把伞是他母亲的遗物,他一生南来北去,都要随身携带,如同伴随着母亲一样……P5-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6:0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