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沈从文小说经典/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名著一本通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沈从文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沈从文小说创作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描绘社会人生苦难,展示湘西健全的生命形态的小说。这些作品展开了一幅幅生气流溢的湘西生活画面,在这里,秀丽的山水与惊人的贫困相伴,勇敢纯朴的民性与野蛮愚昧并存,歌与哭、善与恶,美与丑相缠难分。这是一个奇异的世界,沈从文经由这一题材的开掘,为现代中国文学提供了一个从未有人描绘过的、多彩多姿的湘西世界,极大地丰富了上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开创的乡土文学创作,并把现代抒情小说创作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

《沈从文小说经典》选取沈从文有代表性的篇章,力图全面反映其小说创作的风貌。在注释与导读方面深入浅出,以适应读者不同层次的需求。

内容推荐

作为20世纪中国杰出的小说大师,沈从文描写故乡湘西凤凰的一系列小说《边城》等,曾在国内外文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温情、善良的笔触,揭示出的人性之美好,让人震撼。弘扬人性的真善美,表现为对理想的向往,是沈从文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他的文学创作的全部理想就在于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小说经典》选收了沈从文先生最经典的短篇小说17篇,长篇小说1篇。

为了帮助青少年读者更准确地理解现代文学经典名著,编选者对原著中生僻的字和词做了必要的注释,并在每篇小说后附有简短的解读评点。相信读者朋友翻开《沈从文小说经典》的同时,一定会体验到高效通畅的阅读快感。

目录

导论

更夫阿韩

炉边

我的小学教育

在私塾

入伍后

卒伍

龙朱

媚金·豹子·与那羊

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

会明

萧萧

丈夫

绅士的太太

虎雏

八骏图

贵生

边城

沈从文年表(1902—1988)

试读章节

炉边

四个人,围着火盆烤手。

妈,同我,同九妹,同六弟,就是那么四个人。八点了吧,街上那个卖春卷。的嘶了个嗓子,大声大气嚷着,已过了两次了。关于睡,我们总以九妹为中心,自己属于被人支配一类。见到她低下头去,伏在妈膝上时,我们就不待命令,也不要再有希望,叫春秀丫头做伴,送到对面大房去睡了。所谓我们,当然就是说我同六弟两人。

平常八点至九点,九妹是任怎样高兴,也必支持不来了。但先时预备了消夜的东西时,却又当别论。把燕窝尖子放到粥里去,我们就吃燕窝粥,把莲子放进去,我们于是又吃莲子稀饭了。虽然是所下的燕窝并不怎样多,我们总是那样说。我同六弟不拘谁一个人的量,都敌得过九妹同妈两人。但妈的说法,总是九妹饿了,为九妹煮一点消夜的东西吧。名义上。我们是托九妹的福的,因此我们都愿九妹每天于晚饭时都吃不饱,好到夜来嚷饿,我们一同沾光。我们又异常聪明,若对消夜先有了把握,则晚饭那一顿就老早留下肚子来预备了,这事大概从不为妈注意及,但九妹却瞒不过。

“娘,为老九煮一点稀饭吧。”

倘若六弟的提议不见妈否决,于是我就耀武扬威催促春秀丫头,“春秀!为九小姐同我们煮稀饭,加莲子,快!”

有时,妈也会说没有糖了,或是今夜太饱了,老九那来会饿呢,遇到这种运气坏的日子,我们也只好准备着睡,没有他法。

“九妹,你说饿了,要煮鸽子蛋吃吧。”

“我不!”

“为我们说,明天我为你到老端处去买一个大金陀螺。”

“……”

背了妈,很轻的同九妹说,要她为我们说谎一次,好吃同冰糖白煮的鸽子蛋也有过,这事总是顶坏的我(妈是这样加过我的批评的,)教唆六弟,要六弟去说,用金陀螺为贿。九妹的陀螺正值坏时,于是也就慨然答应了。把鸽子蛋吃后,金陀螺还只在口上,让九妹去怨也俨然不理,在当时,反觉得出的主意并不算坏。但在另一次另一种事上,待到六弟把话说完时,她,也会到妈身边去,扳了妈的头,把嘴放在妈耳朵边去,唧唧说着我们的计划,在那时,想用贿去收买九妹的我们,除了哭着嚷着分辩着说是自己并没有同九妹说过什么话外,也只有脸红。结果是出我们意料以外,妈仍然照我们的希望,把吃物叫春秀去办。如此看来,妈以前所说全是为妹的话,又显然是在哄九妹了。然而九妹在家中是因了一人独小而得到全家——尤其是母亲加倍的爱怜,也是真事。因了母亲的专私的爱,三姨也笑过我们了。而令我们不服的,是外祖母常向许多姨娘。说我们并不可爱。

此次又是在一次消夜的期待中。把日里剩下的鸭子肉汤煮鸭肉粥,听到春秀丫头把一双筷子唏哩活落佃在外面铜锅子里搅和,似乎又闻到一点香气,妈怕我们伤风¨又勒着不准我们出去视察,六弟是在火盆边急得要不得了。

“春秀。还不好么?”盛气的问那丫头。

“不呢。”

“你莫打盹,让它起锅巴!”

“不呢。”

“快扇一扇火,会是火熄了,才那么慢!”  “不呢,我扇着!”

六弟到无可奈何时,乘到九妹的不注意,就把她手上那一本初等宇课侣抢到手,琅琅的又像是要在妈面前显一手本事的样子大声念起来了。

“娘,我都背得呢,你看我闭上眼睛吧,”眼睛是果真大大方方的闭上了,但到第五课“狼,野狗也——”也就把眼睛睁开了。

“说大话的!二哥你为我把书拿在手上,待我背来,”九妹是接着又琅琅的背诵起来。

大门前,卖面的正敲着竹梆梆,口上喊着各样惊心动魄的口号,在那里引诱人。我们只要从梆梆声中就早知道这人是有名的何二了。那是卖饺子的,但也附到卖面,在城里却以饺子著名。三个铜元则可以又有饺子又有面,得吃凤牌湘潭酱油。他的油辣子也极好,大姐每一次从学校回来,总是吃不要汤的加辣子干挑饺子。我们因了妈的禁止,却只能用眼睛去看。

那何二,照例的,捱了一会,又把担子扛起,一路敲打着梆梆。往南门坨方面去了,嚷着的声音是渐渐小下来,到后便只余那虽然很小还是清脆分明的擂着样的柝声。

大门前,因了宽敞,一些卖小吃的,到门前休息便成了例了。日里是不消说,还有那类在一把无大不大的“遮阳伞王”(那是老九所取的)下头炸油条糯米糍的。到夜间呢,还是可以时时刻刻听得一个什么担子过路停下的知会,锣呢,梆梆呢,单是口号呢;少有休息。这类声音,在我们听来是难受极了。每一种声音下都附有一个足以使我们流涎的食物,且在习惯中我们从各样不同的知会中又分出食物的种类了,听到这类声音,我们觉得难受,不听到又感到寂寞:最好的一个方法是大姐礼拜六回家,因了她,我们消夜的东西,差不多是每一种从门前过去的吃物都可以尝试。

何二去后,不久,一个敲小锣卖钉钉糖。’的又在门前休息了。我知道。这锣的大小,是正如我那面小圆砚池,是用一根红绳子挂在手上那么随随便便敲着的。许是有人在那里抽了签吧,锣声停下来,就听到一把竹签子在筒内搅动的响声了。又听到说话,但不很清楚。那卖糖的是一个别处地方人,譬如说,湖北的吧。因为他,我也常是听到口上说着“你哪家”,只有湖北人口上离不得“你哪家”,那是从久到武昌的陈老板的说话就早知道了。在他来此以前。我似乎还不曾见过像那样敲着小锣落雨天晴都是满街满巷走着的卖糖的人。顶特别的地方是他休息到什么地方时,把一个独脚凳22塞到屁股下去坐,就悠悠扬扬打起那面小锣来了。我们因为欣赏那张特别有趣的独脚凳,是以白天一听铛铛铛的响声,就争着跑出去,六弟还有一次要他让自己坐坐看,我们奇怪它不会倒的原由,也想自己有那么一张。每日让我们坐着吃饭玩,还可以扛到三姨家去送五姐她们看。

大的木方盘内,分划成了许多区。每一区陈列糖一种。有的颜色式样虽相同味道却两样,有的样子不一样味道却又相同,有用红绿色纸包成三角形小包的薄荷糖米,吃来是又凉又甜的。有成片的姜糖,味道微辣。圆的同三角形的各种果子糖,大的十枚五枚,小的两枚一枚。藕糖就真像小藕。有空有节。红的同真红椒一般大的辣子糖,可以把尖端同蒂咬去,当牛角吹。茄子糖则比真茄子小了许多,但颜色同形式都同,把茶倾到茄子中空部分再倒到口里去也很甜。还有用模子做成的糖菩萨,顶小的同一个拇指小,大的如执鞭的财神,大肚罗汉,则一斤糖还不够做一个。他,那湖北人,把菩萨安放在盘子正中,各样糖同小菩萨,则四围绕着陈列,大菩萨之间,又放了一个小瓶子,有四季花同云之类画在瓶上,瓶子中,按时插上月季,兰,石榴,茶花,菊,梅;以及各样应时的草花。袁小楼警察所长卸事后,于是极其大方的把抽糖的签筒也拿出来了。签上从一点到六点各六根,把这六六三十六根竹签管束在一个外用黄铜皮包裹描金髹。过的小竹筒内。过五关的抽法是一个小钱只能得小菩萨一名。若用铜元,则过了三次五关以后,胜利还属于自己,则供养在盘子正中手里拿了鞭高高举着的那位财神爷就归自己所有了。三次五关都得吉利的过去,这似乎是很难,但每天那湖北人回家时那一对大财神总不能一路返家,似乎是又并不怎样不容易了。

等了一会,外面的签筒还在搅动。

六弟是早把神魂飞出大门傍到那盘子边去了。

我说:“老九,你听!”我是知道九妹衣兜里还有四十多枚小钱的。

其实九妹也正是张了耳朵在听。

“去吧。”九妹用目答应我。

她把手去前衣兜里抓她的财产,又看着母亲老实温驯的说,“娘,我去买点薄荷糖吃吧!”

“他们想吃了,莫听他们的话。”

“我又不抽签,”九妹很伶便的分解,都知道妈怕我们去抽签。

“那等一会粥又不能吃了!”

本来并不想到糖吃的九妹,经母亲一说,在衣兜里抓数着钱的那只手是极自然的取出来了。

妈又说必是六弟的怂恿。这当然是太冤屈六弟了。六弟就忙着分辩,说是自己正想到别一桩事情,连话也不讲,说是他,那真冤枉极了!

六弟所说是正想到别一桩事,也是诚然。他想到许多事情出奇的凶,……那位像活的生了长胡子横骑着老虎的财神爷怎么内部是空的?那大肚子罗汉怎么同卖糖的杨怒山竞一个样的胖实!那个花瓶为什么必得四名小菩萨围绕?

签筒声停止后,那铛铛铛漂亮的锣声又响着了。

这样不到二十声,就会把独脚凳收起来,将盘子顶到头上,也用不着手扶,一面高兴打着锣走向道门口。去吧。到道门口后,把顶上的木盘放下,于是一群嘴边正抹满了包家娘醋萝卜碗里辣子水的小孩,就蜂子样飞了过来围着,胡乱的投着钱,吵着骂着,乘了胜利,把盘子中的若干名大小菩萨一齐搬走,眼看到菩萨随到小孩子走尽后,于是又把独脚凳收起,心中装了欢喜,盘中装了钱,用快步的跑转家去吧。回家大约还得把明天待用的各样糖配齐,财神重新再做,小菩萨也补足五百数目,到三更以后始能上床去睡,……为那糖客设想着,又为那糖客耽心。着财神的失去,还极其无意思的嗔视着又羡企着那群快要二炮。了还不归家去的放浪孩子,糖客是当真收起独脚凳走去了。

“那钉钉糖已经过道门口去了!”六弟嗒然。的说。

“每夜都是这时来,”我接着。

“娘,那是一个湖北老,不论见到了谁个小孩子都是‘你哪家’的,正像陈老板娘的老板,我讨厌他那种恭敬。”九妹从我手上把那本字课抢过手去,“娘,这书里也画得有个买糖的人呢。”

娘没有做声。

湖北老真是走了。在鸭子粥没有到口以前,我们都觉得寂寞。

P18-22

序言

吴景明

沈从文(1902—1988),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凤凰县(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1917年8月至1922年入伍当兵,浪迹于湘川黔边境地区,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并开始接触中外文学作品,为他日后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1923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沈从文只身来到北京以写作谋生并自学。1928年至1949年。先后在上海中国公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并兼任《大公报》、《益世报》等文艺副刊主编。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主要集中在1949年以前。从1924年,他第一次以“休芸芸”为笔名在《晨报副刊》第306期发表《一封未曾付邮的信》开始,一生创作结集八十余部作品,是中国现代多产作家之一。建国后主要从事文物及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任文物研究员;1978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任研究员,1988年病逝于北京。著有历史学、考古学著作《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等,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空白。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沈从文的声誉或许是中国现代作家中起伏最大的一个。三四十年代,他被视为北方文坛领袖;四十年代末,因左翼阵营指斥其为“桃红色作家”而退出文坛,长期被历史尘封;六七十年代内地学术沉寂之时,香港和海外的沈从文研究,在王润华、司马长风、夏志清等学者的耕耘下,一直薪火不灭。1980年代中期以降,以凌宇等为代表的大陆学者的沈从文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海内外学者丰富的研究成果,为1990年代后期沈从文文学史地位的直线上升作了必要的学术准备。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现代作家重新评价潮流的兴起,20世纪末,催生了一个独特的学术现象:作家排座次。在文学史的序列中,给予沈从文明确崇高地位的,金介甫是第一人。1994年,王一川主编、海南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以“文学大师”标目,沈从文位列现代小说家排名第二,仅次于鲁迅。1996年6月,《亚洲周刊》推出的由海内外著名学者和作家参与投票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鲁迅以小说集《呐喊》位列排行榜第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单篇小说计,《边城》则属第一。早在1930年代中期,沈从文就颇为自信地写道:“说句公道话,我实在是比某些时下所谓作家高一筹的。我的工作行将超越一切而上。我的作品会比这些人的作品更传得久,播得远。我没有方法拒绝。”(《从文家书·湘行书简》)六十多年后,沈从文的预言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认可,当然,这一评说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认识并不一致。

沈从文文学创作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小说和散文方面。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开始,至四十年代刊行的沈从文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文集有《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沈从文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由于沈从文的故乡凤凰县处于湘西沅水流域,是土家、苗、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域偏远,文化落后,丰富的乡下经验,熟悉的湘西风土人情,这些边地生活和民问文化构成了他创作的最重要的源泉,特别是故乡的河流沅水及其支流辰河,在沈从文的创作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成名后的沈从文常自称是“乡下人”。“乡下人”不仅是沈从文对自己身份的自谦性的体认,同时更凸显了他的经验背景、文化视野、美感趣味和文学理想。

自沈从文踏入北京城的那天起,就决定了他不可能是个原生态的乡下人。进入都市之后,他已经成为一个拥有乡下人眼光的都市知识分子,五四的启蒙思想和西方文明的洗礼已经使他深切领悟了宗法制农村自然经济在近代解体的历史过程。沈从文对都市一直没有太多的好感,他认为城市文化是二种扭曲人性的、虚伪的、做作的畸形文化,有悖于人性的正常发展,与湘西自然纯朴的民风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以“乡下人”的情感选择,以都市人的理性认知来审视当时社会的城乡状况,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湘西宗法制社会初始阶段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对乡村生命形式美丽的赞美及与其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的合成显示了沈从文全部作品的张力。情感同理智的矛盾与冲突使他成为中国农村传统宗法制社会的歌哭者和中国现代城市文明的批判者。

沈从文的作品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以湘西社会为基石,精心构筑理想的人生形式和生命形式,是沈从文创作的鲜明倾向。弘扬人性的真善美,表现为对理想的向往;揭示人生的扭曲和堕落,表现为对现实的执著,这两个方面是沈从文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他的文学创作的全部理想就在于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首先在其湘西小说中通过建构理想的人生形式和展示现实的人生形式来描绘一个“乡下人”的梦想。

沈从文理想人生形式的构建方式,一是基于民间传说的理想人生形式建构。《龙朱》、《神巫之爱》、《媚金·豹子与那羊》等小说在浪漫主义的格调中回荡着历史的悠长余音。涂上了理想化的色彩,寄托了作者对具有悠久历史和风俗传统的苗族人民的挚爱以及对原始生命形式的礼赞。二是基于湘西世界完美人生形式的再造。出于对现实人生形式的不满与厌倦,沈从文在回忆中构造着牧歌式的“边城”世界。《更夫阿韩》、《炉边》、《我的小学教育》、《在私塾》、《入伍后》、《卒伍》等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不仅具有作家自传的性质,更在展示湘西童年生活时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人生理想,是表现人性美较为突出的作品。而中篇小说《边城》则把这种审美倾向与艺术追求推向顶峰。

沈从文的湘西现实的人生形式体现为对湘西自在无为人生形式的表现和在城乡冲突中湘西儿女的价值固守。他以冷静客观的笔法表现了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的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牛》、《贵生》、《丈夫》、《菜园》等,倾注了对湘西劳动人民穷苦命运的同情;《萧萧》、《夫妇》、《雨后》、《柏子》等,则以青年男女的性爱作为切入点,表达完美人性的理想。其性格共通之处是湘西山民的纯朴善良与蛮悍粗野。作者关注的不是人物性格自身的完整与丰满,而是变与不变中普通人坚忍顽强的“求生”努力和他们世代相承的命运与人生形式。庄严与悲凉,“野蛮与优美”交织在一起,传达出一种淡淡的悲凉与惆怅。城乡冲突中湘西儿女的价值固守也是沈从文面对战乱中的湘西的人生形式所做的思考。在乡村与都市的交响中,虎雏从乡村社会来到都市世界的结果,表明了“文明”征服“野蛮”的失败,以及“人性”的永恒(《虎雏》);《会明》中的会明,时刻以“乡下人”固有的眼光看取战争与人生,以“乡下人”固有的生活准则对待变化的外部世界。作者充满热情地肯定了体现在会明身上的乐观、忠诚、正直、和善等现代社会所缺少的优秀品质,同时也不无同情地写出了会明身上琐碎可笑的一面。

其次,沈从文在他的都市题材小说中通过都市现实的人生形式,在与乡下现实人生的互衬中来表达一个城市知识分子对人性的拷问。“乡下人”的现实人生与都市现实人生构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在欣赏和赞美湘西山民纯朴善良的品格的同时,也揭露了远离“边城”的都市人的道德堕落和人性沦丧,鞭打了都市上流社会及家庭的无聊甚至糜烂的生活。其中包括“绅士淑女”们精神的空虚与生活的糜烂(《绅士的太太》)、都市爱情的自私与恐怖(《都市一妇人》),以及对高级知识分子作家、学者、教授等人的嘲讽,他们的虚伪、怯懦与自私(《八骏图》)无情地撕下了城里人的道德面纱,作品力图从人性道德的角度切入都市人生,反映上流社会人的本质的失落与人性的扭曲,揭示出都市人生的荒唐与可笑。

在沈从文的散文创作中,1931年8月写成的《从文自传》是传记体散文,记叙作者离开湘西前二十年的生命历程。沈从文的学生汪曾祺说《从文自传》是“一本文学自传。它告诉我们一个人是怎样成为作家的,一个作家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接受哪些‘教育’。”(汪曾琪:《与友人谈沈从文》)这是作者在30岁的时候,通过对“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的回忆(《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进行的自我寻找和确认。

1934年1月,因母亲病重,沈从文回到了阔别十几年的故乡,和夫人张兆和每日通信的基本内容,构成了他的散文集《湘行散记》。 1937年底,抗日战争爆发后,沈从文第二次回到故乡,这次的经历和见闻,写成了散文集《湘西》。

《湘行散记》和《湘西》是作家两次还乡的思想结晶,也代表了沈从文散文的最高成就。如果说,在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中,我们听到更多的是沈从文赞叹理想的湘西“人性美、人情美”的歌声,那么在散文湘西中,渗透于文本之中的则是沈从文面对现实的湘西而发出的酸楚的呜咽。无论是在鸭窠围的船上聆听长河、长夜与长歌(《湘行散记·鸭窠围的夜》),还是在箱子岩(《湘行散记·箱子岩》)感受15年前的鲜艳明丽和15年后的破败萧条;无论是对常德各种船只和船户的描写(《湘西·常德的船》)。还是对凤凰的极少数女人的行巫、放蛊和落洞背后的神秘及凤凰大多数男人游侠者精神的追怀(《凤凰》),在这些人生现象里,作者不仅感受到了湘西社会生活乃至人类生活表层的悲惨与凄凉,更越过这表层的血与泪,体验到了他们被迫接受摊派到自己的那一份命运时,在日月交替中各尽生命之理的人生庄严。

湘楚文化的熏染、意境的创设、心理透视的方法、文体的革新是沈从文文学创作独具艺术特色的四个方面。

湘楚文化的熏染。一部湘西的历史,是一部土家族、苗族、汉族三族关系互动的历史。滥觞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是湘楚文化的源头,而湘西闭塞的特殊地理环境正保留了部分楚巫文化的原生形态。这个文化体系残存着强有力的巫术宗教,充满着奇异想象的神话传说。沈从文的短篇小说《龙朱》、《月下小景》、散文《凤凰》等作品,均以苗族或南方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习俗为依据,展现了楚地信鬼好祠,巫风繁盛的民俗民情。即便是《边城》这样的田园牧歌式的小说,也有苗汉文化冲突及巫楚文化的淡淡背影。

意境的创设。沈从文的乡土题材小说有意借湘西的原始神秘性和特异性来完成自己作品的构图。在人生场景的构置上极有暗示性,常常通过两种方式表现出来。一种是意象内涵的有意“模糊”。如《边城》中翠翠父母爱情悲剧的底蕴,作家并没有明确交待而留下想象的“空白”。另一种是在物境上,不落痕迹地揉进自己的主观情愫。作家的主观情感随作品中人物的情绪游走,将自然景物人格化,使之与人物的命运和情绪相契合。把一种淡淡的忧郁、远远的愁绪,挟裹在平静的叙述里,在微笑的叙述中潜藏着悲哀,形成独特的抒情风格。

心理透视方法。沈从文是一个“对一切无信赖”却只信赖“生命”的作家。而生命,在他的思维中,主要表现为人的精神生活。他的都市讽刺作品,揭示了上流社会的病态精神特征;他的湘西小说,写出了“乡下人”的复杂心理结构;那些抒情散文更是人物内心活动的描绘,以此来表现人的心灵对外界的反应,同时传递了作家体昧到的某种人生情绪。因此,传统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各流派如印象主义、潜意识和变态心理描写等因素,都化为了他作品的血肉,从而使他的一些作品带有心理小说的特征。小说《贵生》中,作者描写贵生在心爱的姑娘金凤被地主少爷迎娶成亲的当晚,听到伙计放纵粗野地议论新娘表现出的复杂心态,是通过咬唇、捏拳、端碗、喝酒等行动表现出来的。散文《凤凰》,以封建宗法制度下妇女在婚姻问题上精神受压抑,导致心理迷乱,来解释“落洞少女”这一特殊人生现象的。至于《边城》中关于青春期少女翠翠的心理透视,更显示出作家刻划人物心理的高妙。

文体的革新。在文体方面,沈从文是个永不知疲倦的探索者。其作品呈现出因不断创新而形成的文体多样化特征,这主要反映在不仅作品开头的形式多变,而结尾更与文体内在结构相呼应。沈从文小说创作初期,曾有意地运用各种体式包括日记体、书信体、游记体、寓言体等来创作小说,力图通过各种文体的练习,在实验中求得进展。创作进入成熟期后,初期小说文体形式的外部变革即为作品内部组织的变化所取代。这种变化表现为小说结尾的安排上。在他的作品中,结尾有“煞尾”和“度尾”两种。“煞尾”“如骏马收组,忽然停住”;“度尾”则“如画舫笙歌”,由远及近后又由近去远。《牛》、《贵生》、《丈夫》等小说的结尾都是极好的“煞尾”,小说往往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作者总以要言不繁的文字点出,一经点出便戛然而止。而《萧萧》、《边城》等作品的结尾则属“度尾”。《萧萧》从唢呐声中开始萧萧的出嫁,又在唢呐声中迎进萧萧的儿子童养媳的过门。《边城》的结尾是很凄美的。悲剧的尾声是在一个雷雨交加之夜,摆渡老人在操劳担忧中去世了,只剩下孤苦伶仃的翠翠在摆渡口苦苦等着情人二老来接她,而“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无论是对湘西人生的展示还是对都市众生的冷观,沈从文所提供的审视城乡文明的姿态和立场,是任何人所无法取代的。正如沈从文所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湘西这块神奇的土地,因有了沈从文而以一个无比纯朴的、自由的、满溢了生命力的王国出现在世人面前,沈从文更因而成为湘西人民情绪的表达者和歌哭者,他本人也正是湘西的魂魄所在。

自1918年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发表至今,中国新文学已走过了九十余年的历程,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在文学世界中描绘自己的梦想,贡献了自己的青春,沈从文所建构的湘西边城世界寄寓了作家对中国社会与未来的希望及历史变动中“常”与“变”的思考,读者最终可通过阅读本书而有所感悟。优秀的文学艺术永远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源泉,有志于文学创作的青年应该重温“从文之路”,不仅要读这本“小书”(《沈从文小说经典》),更应该读那本“大书”(社会与人生)!

本书作为普及性的读物,注释条目较多。注释范围包括风俗、习惯,天文、地理、人事知识、人名、地名、器物、生僻词语、方言土语、外文、成语典故等。既包括一般性注释,也包括特殊性注释即今典。注释过程中兼顾知识性和科学性,取客观态度。凡前文中已注条目,后文不另行注释,仅在文中注明参看前文相同条目的注文。

导读包括介绍和品评两部分。介绍部分简介所选作品的写作、发表或出版时间、刊物、作者署名及历史沿革情况;品评部分对所选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写作亮点等进行评析。在参照经典解析的前提下融入个人观点,尽量做到公允客观,为读者阅读和研究沈从文及其作品提供参考。

沈从文的作品自创作至今已历经85个春秋,吸引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青年,并随时间的推移越发显现出生命力和经典性。随着沈从文研究的不断深化,大陆、香港和台湾都相继掀起了出版沈从文作品的热潮,但多为不同出版社、不同沈从文选本的不同装帧与版式的包装,少有内容和体例上的创新。

鉴于沈从文作品涉及到大量的湘西民风民俗、方言土语、地域人名、生僻词语等,注释条目不仅是湘西文化的历史表述,更是沈从文文学创作地域色彩的精髓所在。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剧,这些词条及其内涵正同古朴的湘西风俗一样日渐消失,不仅湘西本地人难以知晓,大陆其它省份人也颇为费解,对港澳台读者及青年学生而言更是无从理解。而目前国内公认度较高的沈从文著作版本,包括广州花城出版社与三联香港书店联合于1982年出版的《沈从文文集》(十二卷本)、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的《沈从文全集》(三十二卷本)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的《沈从文小说选》中,作品注释条目多是寥寥可数的关于作品发表时间及版本的简单注释,少有详尽的词语注释及深入的作品导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失和遗憾。可以说,对这些词条进行梳理与注释,对所选作品进行精当简洁的导读,不仅对不同地域和不同层次的读者了解湘西地域的历史文化知识,进而深入了解沈从文作品的主题思想与艺术成就是不可或缺的,对深化沈从文研究而言更是势在必行。

本书选取沈从文有代表性的篇章,力图全面反映其小说创作的风貌。在注释与导读方面深入浅出,以适应读者不同层次的需求。选篇、导读和注释中难免存在不足,恳请海内外专家及读者指正并鉴谅I

2010年12月于长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7: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