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风雨九十春--王朴庵同志光辉的一生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秉直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秉直主编的《风雨九十春--王朴庵同志光辉的一生》介绍的主人公王朴庵老先生的学生或生前战友所撰写的文章,文章从各个侧面反映了王先生革命一生的各个侧面,从历经千难万险参加党的地下斗争,到和平年代坚定信念,从教育革命到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再到离而不休,老有所为,这些生命的点点滴滴都反映了王老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对事业的热爱。

内容推荐

张秉直主编的《风雨九十春--王朴庵同志光辉的一生》从各个侧面反映了王先生革命一生的各个侧面,从历经千难万险参加党的地下斗争,到和平年代坚定信念,从教育革命到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再到离而不休,老有所为,这些生命的点点滴滴都反映了王老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对事业的热爱。《风雨九十春--王朴庵同志光辉的一生》分为五编,分别是:风雨飘摇度童年、读书未敢忘忧国、肩担道义救亡国、烽烟川北播火行、红旗飘飘迈新城。

目录

上篇 脚印

第一章 封建世家风波起

第二章 童心霏霏向涅槃

第三章 脱离豪门步平家

第四章 读书未敢忘忧国

第五章 肩担道义忙救亡

第六章 烽烟川北播火行

第七章 巴山桃李浴春风

第八章 川陕道边迎解放

第九章 红旗飘飘迈新程

第十章 科大呕心育人才

第十一章 青山满目尽余晖

下篇 缅怀

一片丹心献事业两袖清风为人民

毕生献事业 夕阳晖巴蜀

沸腾盐都血拳拳爱国心

亲历绵阳师范学生运动

同舟共济迎解放

指挥若定破敌顽

王朴庵同志三进中江纪实

敢同魔鬼争高下

忆老书记王朴庵二三事

开展对敌策反迎接彰明县解放纪实

王朴庵同志与川北大学中共地下特支

黎明前的战斗

王书记与广播台

难忘的教诲

我政治上的启蒙老师——王朴庵书记

永葆共产党员本色

一九四九年王朴庵同志在中江

党的优秀地下工作者——王朴庵同志

令人难忘的良师益友

终生学习的楷模

悠悠万事功石乞石乞当年苦

巴山寒夜响春雷

附:王朴庵同志年谱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封建世家风波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理”。世间之人,均有自己的出生时间、地点。王朴庵同志原名王志先、王信诚,1915年11月3日出生在盐都自贡自流井的杨家冲。杨家冲虽属自流井郊区,但为盐水源地,车水马龙。

志先来到人间时,中国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帝国主义势力侵入了中国各城市和广大乡村。自流井有盐税监督分子(督收盐税,偿还《辛丑条约》之赔款),有进行思想文化侵略的洋教堂和传教士,有国民党反动军阀、特务机构这三股势力,他们勾结一起,狼狈为奸,把传统文明的贡井和当时相对发达的盐都搅得乌烟瘴气,人民深受其害:反动派镇压了大革命时期的进步势力,破坏了中国共产党在自流井的组织,屠杀了革命人士,有的人脱党而自弃,使发展起来的民族盐业和因盐业发展而拉动兴起的船舶、机械工业走向萧条。因为盐税过重,不少中小盐商被迫停业;广大工人、农民惨遭压迫剥削,无吃无穿,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被迫用生命和鲜血去同反动统治阶级进行斗争。

在这种情势下,志先的家庭情况又如何呢?

志先的先祖是明末清初从广东迁移到四川的,俗称“湖广填四川”。王氏家族后在杨家冲繁衍生息十余代,创建了基业,发展成书香门第、封建世家。到了近代,王家已拥有30多口盐井,正常岁月,月收入达300多元(银元),王家在盐商界已小有名气。

王家宅房,三幢三十多间房。后幢是宗厅,神龛上的“天地君亲师”5个大字苍劲有力,贴有“金炉不断千年火,玉盏常明万岁灯”等对联;土神堂贴着“珍珠玛瑙珊瑚现,禧祗祯祥福禄神”等;各间门联,均是木牌金字对联,耀眼夺目。封建之家,根深叶茂,五世同堂,二十多人。  志先祖父王君左,儒生,文墨匪浅,“打鼓吹唢呐——响得很远”,后来,成为开明绅士,信仰孙中山,成了同盟会会员,曾任团总数年。他,沿用《朱子治家格言》治家。早晨早起,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家人听声,即起床从事。吃饭时,不准掉撒一粒米,遇饭中的谷子,也要求剥壳而食。志先祖父常常教育家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他常诵“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再穷再苦,需送子读书”。志先祖父性格倔强,接受“三民主义”思想后,反对军阀统治,结果“树大招风风撼树,人强出名名丧人”,后被蔡玉龙(国民党军旅长)抓去坐大牢。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翁,忽被逮捕,全家震撼,全家悲愤,全家伤心。真可谓六月降霜。国难现忠臣,家难出孝子。在志先祖父被捕后,大儿子宇,即志先的父亲替父坐牢,使祖父得以出狱,继续操持家政。1945年志先祖父离世时,留下了《山海经》和一本没有封面的《资本论》。

志先祖母邹氏,吃长素,带发修行,两个姨侄女(志先叫她张大娘、张二娘)来家作陪。年迈时,她拄着龙头拐杖,侍女搀扶,家人早晚参拜。她一生有11个儿女,虽早折过半,也算“命大子多”吧!

志先父亲王子宇,系“为无知而羞”之人,自幼勤奋读书,至成都绅班大学堂毕业后,加人国民党。在“孝悌忠信”的家庭中,他“资父事君,日年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在替父坐牢中,因受折磨,身染疾病,35岁时(1925年)吐血而故。

志先母亲张氏,宜宾孔三场人,其父系清朝举人,喜欢谈天说地,张口便是“明治维新”、“康梁变法”、国家强盛.等。她心地慈善,兼之祖父以“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利,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的训导,对相邻一位30多岁的涂氏寡妇(家穷,全靠用木盆接滴滴盐水维持全家生活)常予粮、衣、钱相济。张氏与夫君,情笃,子宇离世后,守节,抚子。膝下二女三男,志先在姊妹排行中本是老三,由于一哥二姐早折,便成了老大。

志先下有两个弟弟。大弟王志清,后改名王育平,曾在《新华日报》任科长,后去延安,曾任中共中央城工部长,新中国成立后任甘肃省委统战部部长、甘肃省民委主任。“文革”中遭受了“四人帮”迫害,失踪,大家在寻找他的过程中,发现黄河岸边有一双鞋,经确认,是王育平平时所穿。“文革”结束,甘肃省委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幺弟王志贤,爱读书,爱写字,自学成才,华西函授大学毕业。因受志先影响,他曾参加救亡运动和地下党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自贡盐管局党组成员、总支书记,后任自贡市房管局局长、党委书记,现离休在家。

这个家庭,随着政局风云的变化而起起伏伏。

P1-3

序言

王老朴庵,今年九十大寿。他的学生们,有的是地下党时期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有的是在教学工作中从师生到忘年之交的同志,不约而同地要为他祝寿,王老婉言谢绝了。学子们和一些共事多年的相知回首往事,感慨良多,纷纷写出一些回忆材料,并要我写个序,以便成册付梓。我认为,邀请众多在革命斗争年代与王老并肩战斗、新中国成立后又建树良多的离休老学生来写更为恰当。但他们执意要我完成,推让不如从命。加之,从1957年王老到成都工学院担任党委副书记以来,我们已有四十七八年的交往和情谊,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老领导,我应当写一些自己的感受,作为对他九十大寿的献礼!

历经世事胸襟阔,阅尽人情眼界宽。

志薄九霄云雾外,处身永拒白圭玷。

这是共事半个世纪我对王老的印象,也是拜读各个时期他的学生们和战友们所写回忆文章后的感受。

九十载物换星移,沧桑巨变。从这位饱经风霜的革命老人身上,我体会最深的有这么几点:

一、地下斗争,历经千难万险

王老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献身革命,1939年从川南调川北开展党的工作。当时革命斗争形势日益尖锐复杂,在白色恐怖时代,王老历经艰险,是一位出色的地下工作者,他发展的大批共产党员,现在都已离休。

他们称赞王老是“革命引路人”、“政治上的启蒙老师”,是“立场坚定、思想敏锐、机智干练、大智大勇的优秀共产党员”。他的足迹遍及大巴山区、涪江两岸、川陕沿线和川中丘陵,到处撤布革命火种。在公路上、田坎边,在很多隐蔽场所,他曾为很多新党员主持过入党宣誓仪式,上党课,给任务,进行纪律教育和气节教育。在风雨如磐的岁月里,为了革命,他隐姓埋名,不断变换身份,他做过老师,当过泥水匠,做过小商贩,在国民党团长那里当过勤务兵,在“舵把子”面前扮过卖布商。他曾对我讲过,读书人要扮走乡串户的小商贩,困难不少,如果皮肤嫩白就容易被识破,只有在河边暴晒太阳,用树叶擦身,乔装打扮一番才能过关。他机敏过人,善于与敌人斗智斗勇。在川西地下党遭到破坏,负责人蒲华辅叛变后,他在成都被敌特盯梢,经过巧妙周旋,终于脱离虎口。伪宪兵团长曾怀疑他“不是商人,而是‘匪谍’”时,他应对自若,谈笑风生,请对方吃饭,大讲生意之道,蒙骗愚顽,平安脱险。他告诉梓潼地下党可能有敌人混入,并进行了防范,事实证明,怀疑对象就是中统特务。他出门戴墨镜,走路拴鞋带、买香烟,这些动作都是为了观察身后有无敌情。在地下斗争中,他与工农广交朋友,还做了大量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特别是在巴中创办了奇章中学,为党培养了大批人才,建立、发展和壮大了党的组织,使此地成为大巴山区地下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他发动过江油县、彰明县策反,绵师学运,塘汛农民运动,中江武装阻敌,绵阳迎接解放等不胜枚举的革命活动;不断壮大自己,打击敌人,有力地配合了川西北解放。我认为,当时在四川好些地方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并蒙受了很大损失的情况下,朴庵同志在上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与王叙五、魏文引等一批老同志带领大批机智勇敢的共产党员共同奋斗,使川北地下党未遭受大的破坏,是有很大历史功绩的。这段传奇式的斗争,值得永远传颂。

二、坚定信念,永葆革命青春

王老一生,坚信马列主义,认定社会主义道路、共产主义目标是正确选择。有了这些坚定信念,在白色恐怖时期,为党的事业出生入死,毫无惧色。20世纪50年代初的“胡风事件”中,他蒙受不白之冤,平反后又热情地投入到党的事业中去,作为中央下放支援四川高校的领导干部,总是悉心尽力地作好党委领导工作,受到师生们的爱戴。“文革”伊始,他第一个被抛出来打成“反革命”和“死不改悔的走资派”,受到残酷迫害,以致身罹重病,步履维艰。但当重新恢复工作后,他又不计得失、无怨无悔地积极工作,总是以党的事业为重。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大学德育工作会上,针对一些人提出“还有无必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主义理想”时,他旗帜鲜明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和帝国主义最终走向衰亡的历史必然性。“八九年政治风波”甚嚣尘上时,他告诫师生“这是一股反社会主义的自由化逆流,是一片过眼烟云”,号召大家“保持清醒的头脑”。九十年代苏联东欧事件发生后,世界共运处于低潮,他积极支持老学生、老战友周永开(原达县地委副书记、全国表彰的先进老干部)、李范九(原达县地区科协主席)、赵湘(广元市人大原主任、全省表彰的先进老干部)等同志发起筹措巴中奇章中学和化成小学共产主义奖学金。周永开等人还在巴山渠水筹划,把创建于老革命根据地,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十二所中小学组织起来,建立“巴渠共运友好学校联谊会”,使这些学校坚持共产主义理想教育,落实培育“四有”新人的措施,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在朴庵同志号召下,我也前往支持这项活动,并到万源固军坝学习革命先辈李家俊烈士的事迹,受到了一次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朴庵同志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同时,注意结合当代实际,与时俱进。他积极钻研、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为“在改革开放中,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对马列主义的坚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党在当前国内外新形势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政策措施”。他还积极参与发展市场经济的探索与实践,被选任为一个股份公司的董事长,促进了企业的健康成长。他强调,一个老共产党员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继续发挥先进性,就必须坚持马列主义与当代实际相结合,就必须注意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我认为,这些认识对我们离退休的老同志是很重要的。

三、钟爱教育,作出很大贡献

王老一生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在地下斗争时期,他和战友们既以办学作掩护,又通过办学,引导一批批热血青少年走上革命道路。像化成小学、奇章中学、绵阳师范等都是他倾注过不少心血的地方。这些地方,既是学校,又是地下党的重要据点,培养出不少党的骨干。新中国成立前夕,朴庵同志又涉足川北大学,开展统战212作,发展壮大组织,为迎接解放做了不少有益工作。

20世纪50年代后期,他从中组部下派地方,支援高校工作,在原成都S-学院、原成都科技大学担任党委副书记、副校(院)长,一干就是26年,直到离休。这26年,学校由地方高校发展为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学生数量增长近十倍,教育质量也有明显提高,毕业生逾两万人,出了大量科研成果。虽然这些成就是各级党政领导与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奋斗的结果,但朴庵同志长时期作为主要领导之一,倾注了大量心血,是功不可没的。1983年,朴庵同志离休,但仍大力支持地方教育事业发展。自贡职业大学、广元大学聘他作为名誉校长,他不愿挂虚名,全程参与了两校办学特色、方针、规模的研究,出面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讲学,还在领导班子建设上办了一些实事。成都军区办军地两用学校请他做名誉校长,他动员我也去参与支持这项对军队建设和地方经济建设都大有好处的工作。王老长期担任巴中奇章中学的名誉校长。为了办好这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他到省、地为学校争取办学条件,指导办学路子,给师生作传统教育报告,深受大家欢迎。此外,他还被聘为晏阳初学校名誉董事长,也办了不少实事。

四、关心后学,良师益友情深

从这次大家写的材料可以看出,不管是20世纪40年代的老学生,还是七八十年代的毕业生,都异口同声地称赞王老的这个优点。40年代川北大学的何鹏程说:“王老既要求严格,又待人平等,和蔼可亲”。50年代成都工学院的贺师虞说:“他对同学无话不说,真诚与学生交朋友,因此我们很喜欢他,信任他。”60年代的学生沙正刚说:“在我人生道路上,他是我的恩师和引导我成长的一位慈祥豁达的老人。”60年代末的学生鲜开值说:“他关爱青年……经常在学生中走走看看,问寒问暖,很快就和同学们打成一片,成为大家信赖的良师益友。”关爱青年使朴庵同志有了大批忘年之交。他和很多离校几十年的学生总是互相惦记着,时有书信来往。逢年过节,登门看望他的更是络绎不绝。同学们说:“王书记话匣子一打开,滔滔不绝,从为人交友、治学求知到兴国安邦,无所不谈,并很有见地。”对此,我也有亲身体会。与朴庵同志交谈,总是推心置腹,倍感亲切。  由于王老在广大学生中有威望,有知已,离休后,原成都科技大学校领导特别委托他筹建各地校友会。他不负重托,经常深入市、地、州,一鼓作气协助校方在广元、达州、自贡、绵阳、内江、宜宾、南充、乐山、攀枝花、凉山和当时还属四川的重庆、万县等地筹建起了校友会,并指导他们工作,受到普遍欢迎和好评。

五、勤奋学习。基础广博深厚

王老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好榜样。他勤奋学习,努力实践,在职时如此,离休后也如此。虽已耄耋高龄,还自费订了十多种报刊杂志。读书、看报、看电视新闻是他每天不可或缺的必修课,而且往往要学到深夜,并常和一些多年相知的老同志定期聚谈学习心得体会。例如他和几位离休老干部周启亚(四川省教育学院原党委副书记)、杨介卿(原四川省盐务局副局长)等十来人组成了一个学习组,事先定题目,分头学习,定期座谈,每次都有中心发言人,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十分认真。王老学习涉猎广泛,除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形势任务、时事政策上下了很大工夫外,还在不少其他领域,特别是哲学、社会学、历史、党史、古汉语、文学、易学、医学、人体科学……诸方面,也有相当深厚的造诣,人们都夸他“学识渊博”。广博易良,使他在分析认识问题时总是谈古论今,说中话外,旁征博引,头头是道。

朴庵同志多年来,每有见闻思忆,感时感事,往往信笔而书,信口而吟,诗词创作,成果累累。几年前,他曾手抄了几十首送我,我读后深感内容丰富,情感真挚,融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于一体,殊为难得。

朴庵同志钻研古代典籍不少。他在“易学”上的真知灼见令人佩服。他与国内知名的易学专家邹学熹教授经常在这方面切磋琢磨,为邹的学术专著审稿,并为《元包经浅解》作序,言简意赅,颇有深度。虽然邹教授也几次赠我易学专著,无奈我在这方面基础浅薄,读起颇为吃力,总是似懂非懂。因此我佩服王老在这些领域功夫独到,确非一日之功也。

六、离而不休,坚持老有所为

王老离休时已近古稀。虽年岁已高,但他继续全身心地投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去,身兼三十多个社会职务。他认为一个革命者应该“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做到“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离休以后,他花了很多精力帮助编写四川不少地方的党史。1983年被聘为中共四川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顾问,并被选为四川党史学会副理事长。他不辞辛劳,到过川内多数市、地、州、县基层调研,与领导交谈,宣传党史工作重要性,协助解决存在的问题。强调党史编写要突出三个重点:一是写好党的建设和发展经验;二是写好党领导的各种群众运动(学运、工运、农运、兵运等);三是写好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他认为,要做到以史为鉴,就必须秉笔直书;是就是,非就非,不为亲者讳。他还为不少地方编写工作提供了大量的“三亲”史料,协助审核稿件,妥善处理了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这些贡献,都是实实在在的。

离休以后,他还在人体科学和保健养生上开展了不少研究与实践活动。他曾参与四川人体科学学会并担任领导职务。一段时间还动员我去兼任会长,具体支持这方面的工作。在任职期间,我和王老与会员们一道开展过一些有益的活动,但也深感这个群团鱼龙混杂。有少部分人或以气功为名,大肆敛财;或宣传异端邪说,散布封建迷信;或大搞个人崇拜,违法乱纪。对于这些,朴庵同志如鲠在喉,公开在大会上指出问题,批判当时盛极一时的气功“大师”张某某提倡的“与灵魂对话”是一派胡言,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揭开所谓“心物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实质。为了抵制这些歪风,朴庵同志与我商定,一起退出这个学会,并组织了一批知名教授在科委申报课题,从多学科的角度,开展了一些有真正意义的人体科学研究。

王老离休后的“老有所为”事迹还很多,有的前面已经提到过,如组建校友会,有的我还知之不深,列举以上几件,我觉得已能够反映出他把一生献给党,献给祖国和人民的襟怀和追求。真是:

老而不衰赤子心,老骥伏枥志凌云。

老马识途蹄奋进,老当益壮焕青春。

谨以这个《序》,作为祝贺朴庵同志九十华诞的礼物,并请王老和王老的门生、战友们指正。

韩邦彦

2005年3月18日

后记

2004年,周永开、李范九、赵湘三同志倡议,在王朴庵同志90寿辰时,撰写出王老生平事迹的文稿。随后,在原副省长韩邦彦同志主持下,召开了一次座谈会,就有关问题进行了商榷。编委会随即行动,征集了材料,写成了《风雨九十春》书稿,韩副省长作了序。王老对书稿各章节进行了详细审改。准备付印时,王老考虑到他健在时不宜出版此书,予以搁置。王老逝世前,曾同周永开等同志谈及“这本书还是要出出来”。王老2011年5月辞世后,周永开根据王老遗愿,同其家人商量,一致意见:出版此书。由此,周永开同志上下奔波,重新启动人员,提笔耕书。在撰写、修订中,完全遵照了王老生前的审改意见。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2003年,王老的好友、学生等写了祝寿文,经打印后,连同书稿一并送与王老审阅。王老逝世后,在其住宅找不到这些文稿了,后在电脑中查,仅查到目录,这些文章的目录为:

我在朴庵同志培育下走上革命道路(王超)

拳拳报国心款款师生情(米贤才)

难忘的教诲(李书方)

母校老师王朴庵(何平)

深怀师情颂师魂(庞怀)

忆朴庵老师的一些往事(贾远法)

庆王老九十大寿(杨汝茂)

朴庵老师对我(们)施教二三事(吴显福)

良师指迷津我走革命路(余放勋)

朴庵老师叫我管图书(张崇珍)

回忆锻炼成长恭贺九十大寿(郭斌)

再添一半(高洪烈)

宽待人严律己(绿竹)

四支赞歌(黄明武)

春去春又来(谢长庚)

冰心在玉壶(张秉直)

本书在撰写,修改、审校、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多方关注,四川大学党委、巴中市巴州区委的重视和支持,四川大学老干处、巴州区党史研究室、巴州区奇章中学倾力协作,很多同志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各章作者分别为:第一章至第九章张秉直(原巴中县[市]党史研究室主任;第十章何人(原成都科大教育部主任);第十一章杨万贵(四川大学老干处党总支书记)、谭仕禅(四川大学老干处研究员)、王仲华(四川大学老干处活动中心主任)。

这本马拉松式的书稿,错漏肯定不少,望读者指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4: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