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聪明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中国家教力丛书
分类
作者 钱元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探讨了天下父母共同操心而又往往不能如愿的问题——如何培养聪明宝宝?更可贵的是,它给出的题解又是如数字1、2、3、4、5那样的轻松,那样的简单。

本书由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会长徐惟诚和《父母必读》杂志特别推荐。

内容推荐

聪明能培养出来吗?——能!

孩子越聪明越好吗?——当然!

聪明就等于智商吗?——不绝对!

聪明到底为了什么?——为了成才,为了幸福,为了快乐!

开发孩子的智力会不会给孩子造成负担?——恰当的方法只会带给孩子轻松和快乐!  通过家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轻松实现的方式把孩子培养得更加聪明,使孩子的聪明最终能为成才所用,并且,让孩子聪明着、健康着、快乐着——这便是本书极力阐述的内容、思想和方法。

在本书中,作者以通俗而不失深刻、严肃而不乏趣味、轻松又富含哲理的笔触,边讲故事边说理,边提建议边给方法,仿佛读者就坐在面前,在与他们促膝长谈、亲切交流中,深入浅出地娓娓道出了一套既简单易行又其乐无穷的家教方法,是所有家长、准家长以及儿童教育工作者们都不容错过的一次愉快且耐人寻味的阅读。

目录

第一章 1个“必须知道”

 培养一个聪明孩子需要什么/003

 一个最好的老师——家长/004

 一个最终的目标——成才/007

 一个最高的标准——创造/013

 一个最好的环境——家庭/016

第二章 2个“确实可以”

 1.出生前——聪明确实可以预订/021

 胎教——奏响聪明的序曲/022

 完美胎教的密码:健康+快乐/026

 2.出生后——聪明确实可以塑造/032

 神奇的大脑,沉睡的巨人/033

 教育的使命就是恰当地开发潜能/033

第三章 3个“非常省钱”

 1.交流——省钱而不可替代/041

 妈妈的脸是孩子的第一个玩具/042

 手势语一孩子与人交流的第一种工具/045

 让你的耳朵通向孩子的心灵/048

 让只顾表现的孩子学会倾听/053

 让沉默寡言的孩子学会表达/057

 2.多感官刺激——省钱而意义非凡/063

 感官越发达,孩子越聪明/064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类型的学习者/066

 多感官刺激使孩子的感官优势派上用场/067

 调动的感官越多,学习的效果越好/071

 多感官刺激让学习变得像玩一样/074

 借助多感官刺激每个孩子都能学好英语/077

 3.睡眠——省钱而不可低估/082

 睡眠不足影响大脑发育,083

 打鼾和过长午睡对智力发展不利,083

 用黄金(GOLDEN)理念打造优质睡眠/085

第四章 4个“非常常心”

 1.运动——与大脑发育一脉相承/091

 运动本身就是一种智力/092

 运动是一种自然的学习方式/092

 活动的身体造就了活跃的大脑/095

 指尖流动着智慧/D97

 一箭双雕的运动体验:用身体阅读/102

 2.游戏——童年的主要功课/108

 孩子的任务就是玩/109

 游戏见证着孩子的成长/114

 最好的玩具不是花钱买来的/11 8

 大自然是绝佳的游乐场/124

 教你忙里偷闲陪孩子玩游戏/128

 3.阅读——智慧的点金石,终身受用/135

 阅读是成才的必经之路/136

 务必正确认识早期阅读/139

 让阅读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144

 一堂值得欣赏和借鉴的阅读课/147

 确保有益和有效阅读,选对读物是关键/150

 让孩子对阅读着迷的秘诀/156

 4.艺术——既是智力。又是智力发展的“催化剂”/161

 音乐的魅力妙不可言/162

 带孩子走进“整体活动音乐”的殿堂/165

 画中的世界也精彩/171

 音乐与美术相得益彰/175

第五章 5个“非常常力”

 1.快乐——聪明的坚强后盾/181

 有爱才有快乐/182

 快乐需要尊严的支撑/183

 “挫折”有时更能让孩子快乐起来/187

 2.兴趣——-聪明的原动力/192

 孩子的兴趣从哪里来/193

 成才,需要将兴趣转变成才能/197

 3.好奇——聪明的内驱力/201

 问号,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202

 要鼓励而不要拒绝孩子提问/204

 允许孩子犯错并给他犯错的机会/205

 让孩子充分体验发现的乐趣/208

 4.自信——聪明的基石/211

 只有最恰当的目标才能增加自信/212

 成功的体验能唤起巨大的自信/213

 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助长自信/21 5

 表扬——必须用,但必须正确用/218

 5.习惯一左右聪明的生活力量/223

 一切从习惯开始/224

 优秀是一种习惯,让孩子不只聪明而且卓越/228

后记/230

试读章节

妈妈的脸是孩子的第一个玩具

孩子刚出生时的交流是从和妈妈脸对脸的“对话”中开始的。

妈妈的脸是会说话的!高兴时嘴角翘翘的,眉毛弯弯的;惊喜时嘴巴张张的,眼睛圆圆的;害羞时笑容甜甜的,面颊红红的;生气时嘴唇嘟嘟的,目光凶凶的……这些都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而且还伴有各种有趣的声音。对于一双天生充满好奇的眼睛,难道在这个崭新的世界里,还有比这张生动的脸更奇特的玩具吗?

可千万别小看了这个“玩具”!它与孩子最初的视觉、听觉、注意力、记忆力、模仿能力、社交能力、协调能力、情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好“看”不过妈妈的脸

妈妈的脸是特别能吸引婴儿注视的目标。婴儿调节视焦能力差,太远或太近的物体他都看不清楚,物体和他眼睛间的合适距离是20厘米左右。妈妈抱婴儿喂奶时,妈妈的脸和婴儿的脸之间刚好就是20厘米左右这个距离,所以,妈妈的脸是婴儿可以看到的物体。因为容易看到,所以很喜欢看。这种状态会一直持续至出生后3—4个月,在这期间,增加母子注视对发展婴儿的视觉能力十分关键。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智力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与视觉能力有关,因为大脑80%的信息是靠眼睛获得的。外界信息通过双眼传入大脑,再由大脑加工处理,从而使人产生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传入大脑的信息又进一步刺激了大脑的发育,使大脑具备各种能力。一双“慧眼”对于婴儿期的孩子来说基本上就是他聪明的标志;反之,如果视觉功能存在障碍,势必就会影响他智力的发展。

临床医生们还有一个发现:用红外照相技术观察到,婴儿看妈妈脸时,先看脸的轮廓,再看眼、嘴等,并且婴儿不但会注视妈妈的脸,而且还想用手接触她的嘴,这说明视觉和手活动之间已经开始有不寻常的协调动作了。

值得注意的是,婴儿的视觉能力和他所处的状态有关。由于婴儿在安静、觉醒的状态下才会看东西,所以妈妈在和婴儿做这一特殊的视觉训练(即对视交流)时务必抓住时机,最好是在喂完奶后1小时左右进行。在良好的状态下,妈妈或温暖或开心或滑稽的表情都会引起婴儿的高度关注,从而使他获得有效的视觉刺激。不仅如此,这种高度关注还能大大提升婴儿的注意力水平。

好“听”不过妈妈的脸

俗话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除了视觉,听觉也是大脑获得信息的重要通道,对于智力发展的影响同样不可小看。早在胎儿期第6个月的时候,听觉系统就建立了。所以,妈妈在与婴儿对视交流时,不仅要尽可能呈现丰富的表情,而且要配合相应的语言。妈妈句式简短、语速缓慢、语音清晰、语气亲切的说话声能集中婴儿的听觉注意力。虽然还不会回答,不过即使再小的婴儿也会本能地捕捉妈妈的语音语调,并储存妈妈说话时所用到的各种句式信息,以备将来说话时所用,从而为语言学习打下基础。

专家认为,一个人的语言智力与他在婴儿时期听到的词汇量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和他说的话越多,他的词汇量就越丰富。

随着听觉功能的产生,一个新生命“自主学习”开始的同时还伴随着记忆力的形成。心理学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婴儿出生后不久就能辨别妈妈和其他女性声音的不同!这说明妈妈的声音已经储存在了他的脑海里,形成了记忆。

好“玩”不过妈妈的脸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妈妈微笑着注视着婴儿的脸时,妈妈慢慢地张嘴、闭嘴,婴儿也会跟着张嘴、闭嘴;妈妈慢慢地吐出舌头,婴儿也会随后吐出自己的舌头。有位妈妈还做过这样一个帮助新生小女儿入睡的“打呵欠”游戏:她冲着女儿做出一个接一个打呵欠的动作,她的女儿便也一个接一个地打呵欠,重复做数次后母女就会双双入睡。心理学家把这些模仿性动作称为“共鸣动作”。据研究证实:新生儿出生后仅20小时就能诱发他跟着妈妈做类似伸吐舌头的动作。

当婴儿注视妈妈的脸部时,他的双眼会集中到妈妈的眼睛和嘴上,然后,按照他所见到的来改变自己的眼睛和嘴的表情。当他模仿悲哀的表情时,他会紧皱眉头,并撅起小嘴。婴儿到底需要接受多少刺激才能联系到他的模仿行为呢?科学尚无定论,也许这是人类特有的天赋,也许真的因为一张活灵活现的脸实在好玩从而激发了婴儿本能的模仿冲动。

英国著名精神病学家韦尼考顿博士通过精细的观察了解到,妈妈对婴儿来说,就像是一面镜子,尤其是在婴儿出生后第1个月。他在“妈妈的镜子作用”中评论道:“当婴儿看见妈妈的脸时,他到底看见了什么呢?看见的是他自己。”这种杰出的模仿能力对于一个刚刚降临人世的婴儿来说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妈妈要知道喂奶不仅是使婴儿消除饥饿,同时也是使婴儿获得发展认知和感知觉,并且建立最初与他人交往能力的关键。

好“爱”不过妈妈的脸

从婴儿哇哇坠地到能睁大眼睛和妈妈对视的第一刻起,在那无言而热切的感情交流中,母子之间便擦出了“爱的火花”。

当妈妈接下来开始喂奶时,总会发现婴儿边吃边用眼睛直视着自己的眼睛,这是婴儿情感发育过程中的视觉需要,妈妈会回赠给婴儿温暖的微笑。而一旦失去这种视觉上的交流,婴儿吃奶时便会频繁转身摇头,甚至烦躁不安。

在以后的日子里,当妈妈每次对着婴儿说完一句话停顿一会儿的时候,用充满爱意和期待的眼神看着婴儿,他多半会以咯咯的笑声作为回应。多唱歌给婴儿听,无论唱得好坏,他都喜欢听,因为倾听时,他不仅在练习听力,而且还会捕捉到一个重要的信息:妈妈喜欢他。这一点非常重要,它能增强婴儿学习与交流的信心,更能增进婴儿与妈妈的感情。在婴儿感受到妈妈浓浓的爱意之后,也会深爱着妈妈。

正是在一次次的对视中,妈妈和婴儿得到了交流感情、相互了解的机会,进而从彼此的脸上一直到心里,凝固了亲子之间真挚恒久的爱。

看,这个没有花一分钱的“玩具”如此轻而易举地就能打开孩子“心灵的窗户”,作为妈妈,又何乐而不为呢?

P42-45

序言

我很喜欢钱元女士写的这本小书。

因为她探讨了天下父母共同操心而又往往不能如愿的问题。更可贵的是,她给出的题解又是那样的轻松,那样的简单。

她做得是对的。因为事情本来就应该是那样。

我们看到过古往今来无数成功人士成长的经历。这些人都被别人认为是绝顶聪明或者至少是相当聪明的。可是这些人的童年,在我的见识范围之内,好像没有一例是经历过类似许多现代父母对孩子的折腾的。

我在这里说的“折腾”,往往正是现代许多父母认为的“必要”,包括精心设计的“必要”,也包括不经意的“必要”。恰恰是这些“必要”的折腾,扼杀了孩子的快乐,扼杀了孩子与生俱来的浓厚的求知欲,妨碍了孩子成长得更聪明。我不想在这里举出那些随处可见的事例,钱元女士在她的小书中已经记录了许多这样的例子。

我的夫人爱好种花。我家的阳台上种了上百种花,种了30多年,别人都说她种花种得好。她写了一本书,讲她种花的过程。她的经验实际上就是一句话:花需要什么,就给它什么;不需要的,就不给;不需要的时候,就不给。因为,花是自己长的。

我看,培养人也是一样的道理,要顺应人成长的需要。人也是自己长大的,不可能由别人替他长大,也不可能在别人(包括父母)的强制底下长得聪明起来。还是顺其自然为好。

说顺其自然,并不是说为人父母者可以放弃责任,可以放任自流。我们制造了一个小生命,当然就要对他负责。这就要从了解和理解这个小生命开始,要了解这个小生命成长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这种需要会经历什么样的成长阶段,会有什么变化。在这样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够努力为这个小生命的成长创设最适合的环境。随心所欲,把自以为是的想当然强加给刚刚开始成长的儿童,既是不公平的,也只能收到事与愿违的效果。所以,既然为人父母,要担负起做父母的责任,就需要学习,要学习关于儿童成长的必要的科学知识,要学习他人教育子女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和教训,要学习了解和理解孩子的需求。可能后面这一条是最重要的一条。

我希望钱元女士的这本小书对于为人父母者学会怎样做父母有所帮助,从而会有更多的孩子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出现更多聪明的有创造力的社会主义新人。

后记

1,2,3,4,5,我一边数着一边写成了这套“聪明培养法”。在写作的过程中,收获了许多乐趣;截稿后最大的感受,还是乐趣。

就像有人喜欢唱歌,有人喜欢跳舞、绘画一样,我喜欢琢磨孩子的心理和家长教育行为对孩子心理产生的影响。而这个兴趣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几乎可以追溯到我三岁记事时起。刚刚三十出头的我还曾因此笑言:“我研究教育已经近三十年了。”

三岁就对教育感兴趣?——并不夸张!谁的童年没有快乐、冤枉、委屈?谁又在小时候不想给自己“讨个公道”?其实孩子的心生来是带着一把尺子和一杆秤的,所有的是非、对错,他在心里自然有个衡量,只是因为词汇和胆子有限,有口难言罢了。我想这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本领,如果他的记性好点儿,那么待到他的语言能力、思考能力渐渐成熟完善,再用反思和审视的眼光将自己的性格、行为追根溯源到儿时后,就会形成一种所谓的教育观。我呢,恰恰就是这么一个好记事儿、好琢磨、好“讨公道”的孩子,所以后来选择了儿童教育专业,从事了儿童教育工作,又研究起儿童教育问题。不过这一切最大、最直接的动机皆因两个字——兴趣。

直到不久前结识“知心爷爷”徐惟诚老先生后,我一向单纯而稳固的“动机”起了变化。

年近八旬,本该待在家里颐养天年的老人,却如精力旺盛、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一般,朝九晚五、风尘仆仆地过着家与单位之间两点一线的繁忙生活。和徐老见面的那天很匆忙,前后不到半个钟头,但老人嘴里、眼神里谈论、关注的全是孩子。提起孩子,他就精神抖擞、劲头十足,而且思维敏捷、话题不断。在最后一次被秘书催促后,徐老起身,伸出食指向秘书示意:“一分钟!”接着,又和我们谈了一分钟,内容还是孩子。

尽管公务缠身,却依然忙里偷闲、矢志不渝地为祖国教育事业全力奉献数十载,这是何等浓烈兴趣的驱使,然而又岂止是兴趣的驱使?那背后有着怎样一颗拳拳责任之心啊!

人常常会“近朱者赤”,尤其是在适当的时间、地点遇到适当的人的时候。我即如此,近三十年的兴趣在不到三十分钟之内被无形中的影响力升华为一种叫做“责任”的东西。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当许多人的心灵渐渐被世俗的世界抹上一屡尘埃之后,我庆幸自己还能始终持有一颗童心和对童心世界的一份敏感、一种悟性。虽然学识和经验有限,但我坚信兴趣加上责任必能焕发出一股能量,至少让我有能力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带着孩子的心声,扮演一个孩子与家长之间小小“传话筒”的角色。告诉家长:“让你的耳朵通向孩子的心灵”、“允许孩子犯错并给他犯错的机会”……这些都是孩子无法表达却热切期望的话,是孩子的心声。倘若家长能通过我这个“传话筒”捕捉到一点他们认为正确和有用的声音,并从而增加一点教育智慧,那么我想我付出的努力或许也能有些意义。毕竟家长每多一点智慧,孩子都会多许多机会!

谨借上述文字表达我对“知心爷爷”徐惟诚老人的感激及敬慕之情。

搁笔之前,有几位与促使我写成本书有着间接和直接关系的老师,在此也一并献上我由衷的谢意。

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梅玲老师,只有在张老师主讲的“教育心理学”的课堂上,我才会变成一个忠实的学生;

美国心理学会会员、原新东方实用英语学院院长——王彦彬老师,他让我看到了一位丈夫的魅力、父亲的魅力、老师的魅力!感谢那个“如何使一个衣服上有好多扣子、套袖上有一个机器猫的小女孩感到自豪”的问题,让我时刻关注那些对儿童心理产生深刻影响的细节小事;

北京学前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王喻元老师,每当想起王老师的鼓励和称赞,总会油然而生一种温暖和一股力量;  北京华普隆教育集团总经理——蒯文岱老师,感谢他在十几年前,将我领向儿童教育这个令我钟爱的行业。

另外,对于《父母必读》杂志给予本书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荐,还要特别表示感谢。

让孩子养成“优秀”的习惯,还记得我在本书末尾提出的这条建议吗?这里,我想将它当做一个虔诚的祝福,送给每位家长,衷心祝愿你的孩子——聪明、卓越!

最后,我十分愿意与大家共同分享孩子成长中的点滴成绩以及趣事,并愿和你一起解决孩子不可避免地出现的一些问题。qianyllan08@sina.com这个信箱随时恭候你的来信。

作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1: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