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铁力所著的《心明(从非主流少年到圣人)》是一部历史小说。用比较轻松的格调和流畅的语句,描述明朝著名哲学家、政治家王阳明的人生和思想,生动地还原了当时明王朝各种政治势力的激烈角逐,呈现了明朝“弘治中兴”之后极盛时期的历史画面,展现王阳明在宦海浮沉中高人一筹的处世智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心明(从非主流少年到圣人)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余铁力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余铁力所著的《心明(从非主流少年到圣人)》是一部历史小说。用比较轻松的格调和流畅的语句,描述明朝著名哲学家、政治家王阳明的人生和思想,生动地还原了当时明王朝各种政治势力的激烈角逐,呈现了明朝“弘治中兴”之后极盛时期的历史画面,展现王阳明在宦海浮沉中高人一筹的处世智慧。 内容推荐 余铁力所著的《心明(从非主流少年到圣人)》讲述一个被誉为儒门最后一位圣人,上下五千年难得的“真三不朽”,一代大儒,心学宗师王阳明的故事和心路历程。 《心明(从非主流少年到圣人)》讲到的一位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是状元,两代帝师的少年,却甚为非主流,偏偏不愿意当一个“读书考试做官”三部曲的传统读书人。他研究过巫术占卜,修习过佛道之学,痴迷过兵法知道,甚至还出塞当过几天游侠,唯独对四书五经不感兴趣。在明代,这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不良少年。不过,这位叫做王守仁的少年,却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让人惊掉大牙的志向——圣人。 这位未来的“圣人”是个三进宫。在他第三次参加会试的时候,才艰难地获得了进士功名。即便如此,他依旧带着混不吝“不良习气”自得其乐,直到他在长城以北,大漠之中,遇到了一个比他还要非主流的少年,名唤“朱寿”。 目录 第一章 边塞 第二章 想成圣的呆子和想自由的疯子 第三章 明“疯” 第四章 整顿京营 第五章 弘治大行 第六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 第七章 刘瑾乱政 第八章 皇城内外 第九章 路在何方 第十章 定计除奸 第十一章 贵州龙场 第十二章 阳明悟道 第十三章 暗潮汹涌 第十四章 权阉终结 第十五章 从龙岗到吉安 第十六章 白鹭洲前 第十七章 阳明治县 第十八章 兴隆寺的春日 第十九章 豹房问对 第二十章 传习之道 第二十一章 正德十一年 第二十二章 巡抚六州 第二十三章 赣南平寇 第二十四章 南北之间 第二十五章 两场战争 第二十六章 平虏乐 第二十七章 王的黄昏 第二十八章 君子危墙 第二十九章 凄雨九连山(上) 第三十章 凄雨九连山(下) 第三十一章 宁王叛乱 第三十二章 回军 第三十三章 大战鄱阳湖 第三十四章 无人喝彩的南巡 第三十五章 正德皇帝的忧郁 第三十六章 乱 第三十七章 恶态 第三十八章 吾之道 第三十九章 时代流年 第四十章 光明 试读章节 时节己至秋日,华夏已是盛景。万物成熟,累累硕果,秋风拂过,夕阳西下,普天之下已是满山层林尽染,金黄色的丰硕让中原的百姓喜上眉梢。 居庸关外北国的秋日,却显得分外的萧瑟。苍天仿佛一片朦胧的混沌,在那浑浊的阴影下,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万物枯黄,幽远宁静却又分外苍茫;阵阵寒风从天外拂过,枯槁焦黄的劲草如同海浪般起伏不定。 荒寂的大草原上,隐约见到三骑正向北缓缓而行。 骑着瘦马的老牧民看着遥远的北方,那天地一线的交际躲藏在雾蒙蒙的天幕之后,阴沉而肃杀,仿佛遮蔽着一头头吞噬人命的洪荒凶兽。 “客官,我们不能再向北走了。”老牧民对着身后的人说。 “哦,这是为何?”问话的是一个骑着骏马的青年,他用手搭起了凉棚挡住额头,也不知是在遮挡凛冽的北风还是黯淡的阳光。 “再向北走,离居庸关就太远了。经常会遇到鞑子的马匪,像您这样城里来的先生,可不知道那些鞑子的凶狠呢。他们不光抢钱抢东西,抢大姑娘小媳妇,还要杀人……”老牧民打量着问话的客人,又补充了一句:“嗯,听说还要吃人呢。” 这客人大概二十七八岁上下,穿着一身朴实无华的绸衫,身材挺拔,清矍俊雅,可仔细一看,眉眼之间却有些木讷,很是有几分呆气。他胯下的褐黄色马儿也是平常的货色,看上去便像个寻常的游学书生——还是那种看上去一辈子都中不了进士的大路货。 听了老牧民的话,书生反而来了兴趣,问道:“哦,那鞑子来得勤吗?” “勤,怎么不勤?若是住在关内还好说,一年半载都遇不到几次,可我们这些人总得到关外放牧吧。真要遇到鞑子,怕是连牲口带命都丢了。前几天,东村的老张头带着小孙子去放羊便遇到了鞑子,啧啧,那可真是惨啊。那大胖小子才五岁吧,看着就是个伶俐的,可惜了……” “那这大明的兵将却都不管吗?” “哪敢管啊?打又打不赢,跑又跑不过,这些个官兵也就敢欺负我们这些老百姓,真遇到鞑子还不跟羊羔见了狼群似地。一个个都缩在城墙后面,可苦了我们这些小民百姓了……” 老牧民还在喋喋不休,书生神情凝重,却回过头对身后的人低声说道:“看来,大明边事之糜烂,比王杨二位大人所料还要严重。如此下去,九边危矣!” 书生身后是个骑着马的矮小少年,最多不过十五六岁,打扮得像个小书童。听闻自家主人的话却也只是无奈地翻了翻白眼,低声道:“少爷,你是刑部又不是兵部的,九边危不危,与你有何相干啊?” 书生用力地拍了小书童的头一下,不满道:“真是朽木不可雕也。国家养士百年,难道就是养来混吃等死的?如果人人都自扫门前雪,还做个劳什子官?” “也就只有您才是这么想的。”小书童低声地嘟囔了一句。 书生看着不听话的小书童还想说些什么,一阵凛冽的寒风却呼啸而过,他打了个哆嗦,不由得连连咳嗽起来。 小书童急急忙忙地去揉书生的背,又赶紧拿起一个葫芦,扭开了塞子递了过去。 书生接过葫芦凑到鼻腔嗅了一口,眉头紧蹙:“怎么是药?王安,我的女儿红呢?又是你换的?” 叫做王安的小书童急忙地摇头:“少爷,我哪有这胆子,一准是少奶奶换的……要不,咱们这就回去问问她?” 书生一本正经地摇了摇头,道:“问就不必了,酒毕竟穿肠,药却可养身补气。药好药好。”说罢还大大地喝了一口。 此时,远处却突然燃起了缕缕黑烟,幽深如墨,张牙舞爪,煞气逼人。老牧民看着黑烟脸色大骇。 “那是狼烟?鞑子又来了?” 小书童看了看黑烟,却突然跳下马来,跑了几步,俯下身子,将耳朵贴到了地面上:·。至少有两千骑,离这里有十里地,向西南方向去了。” 老牧民不由得讶然,这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很多经验丰富的骑手都会这手段。只要将耳朵贴在地上,凭着地面震动的大小和频率就能判断出附近骑队的位置,数量乃至行进方向。这书童小小年纪,白白净净,一看便像是在城里大户人家伺候读书老爷的,想不到竟然也会一手。 “自然是真的。”老牧民似乎还怕对方不信,又指着远处的黑烟解释道,‘‘那地方不就是海宁堡吗?前几天海宁的守备江大人带着马队和鞑子打了一仗,杀了他们十几个人,鞑子这次肯定是来报复的。” 书生顿时来了兴趣:“哦,大明九边上到提督总兵下到参将副将,听到鞑子犯边便只知闭城坚守,想不到一个小小的守备还有这等胆气敢主动出击,看来这江大人还是个将才。那一定得去见识见识。” 小书童一听眼睛顿时便直了,急道:“少爷,您这是又抽的那门子疯啊?” 换作其他书童肯定是不敢这么对主人说话的,但书生却毫不在意,而老牧民也没来得及关心对方仆人的大不敬,也劝道:“客官,这兵荒马乱的……那些鞑子可一个个都是杀人不眨眼的,出点什么事情都不好说啊!” “是啊,少爷,老爷也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小安,看来最近你还是看了不少书嘛,孺子可教也。”青年书生点了点头,“不过,君子若不能保境安民,牧守一方,只知寻章摘句,皓首穷经的话,那也不过是些酸丁腐儒,伪君子罢了。所谓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然后再功德传家,教化万世。如此才方为君子……” 一长串的理论说得王安不断地翻着白眼,良久才回了一句:“您说的哪里是君子,分明便是圣人。” “嗯,如此便当个圣人吧。也没什么不好的。”书生郑重地点了点头,却换来了小书童的抚额长叹外加一个隐蔽的白眼。 好在这个想着当圣人的书生多少也知道抽疯不能连累他人,他向老牧民礼貌地抱了抱拳:“多谢老丈,如此便就此别过。”王安掏出一块银子硬塞到老牧民手中,然后主仆二人便拨马向黑烟的方向飞驰去。 老牧民好半天才反应了过来。他用力捏了捏拳头,感受到了银子的触感,终于回过神来“真是怪人。别人听到鞑子躲还来不及,他自己还往上送?” 老牧民是在居庸关下遇到这两位客官的。大的那位知书达礼,小的那位聪明伶俐,虽然他们说的话自己都听不懂,但一看却让人心生好感。自己虽是汉人,但久住边关,以畜牧为生,时不时还要到长城以北放羊,居庸关南北的地势甚至比大明边军的斥候还清楚。主仆二人想要到塞北游览,这便请了自己做向导,还付了一笔不菲的酬劳。 “都是些好人呢,也没有其他那些读书的先生们那样看不起人。菩萨保佑,可别出什么事才好。” 老牧民默默地为两人祈祷了一下,这便牵着自己的瘦马往回走了。他虽然很担心那对主仆,却也不敢真地跟过去。他只是个普普通通的老羊倌,可不是一身是胆的赵子龙。 早在春秋战国之时,燕国便在北方关口建立城塞,时称“居庸塞”,汉时便颇具规模,南北朝时更和长城相连,始为天下雄关。明洪武年,徐达、常遇春规划重建关口城楼,扼南北交通,据山川之险,拱卫京畿要害。甚至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居庸天险,“天子守国门”便只是明太宗一句豪气万千的空话而已。 整个大明一大半的历史都是一部和蒙古人的战争史,从朱元璋的恢复河山到朱棣的五征漠北,又到了土木堡和北京保卫战。 小冰河期对气候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每到冬季便有大量的草场枯萎,牛羊倒毙,直接影响到了游牧民们的基本生计。而对中原的农耕民族来说,北方的军事压力更是前所未有的强大。 对于此时的游牧民族来说,荣誉和征服已经不再是需要考虑的了,南下的一切都是为了家中嗷嗷待哺的父老妻儿。他们已经不再考虑战争成本——能有什么成本比生存更重要呢?虽然黄金家族的不肖子孙们自相残杀,再没当年气吞山河所向披靡的气概,但成吉思汗留下的军事遗产还没有过时:即便无法对中原王朝产生毁灭性的威胁,但这些为了生存年年南下的国家化盗匪们也足够让大明边塞焦头烂额,草木皆兵。 明廷为了保持对蒙古人的防线完整,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沿着万里长城一线建立了九个军事要镇,驻扎大量军队,便是所谓的九边防线。下属大小城塞堡垒数以百计,海宁堡便是率属于其中之一。类似这样设于长城以北的要塞,平时是九边防线的第一线,若等到明廷想要主动出击,又起到了桥头堡的作用,所以向来便是蒙古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更重要的是,这个小小的堡里还有个敢捋虎须的疯子守备。 大明宣府海宁守备江彬乃是宣府本地的军户出生,大约三十来岁。年纪轻轻位居大明正五品武官之职,并非是他有什么通天背景,也不是他天纵奇才卫霍复生之类,只因此人勇悍倔强,天生就是个要功不要命的亡命徒;又兼其人情练达,长袖善舞,很善于钻营打点,很快便脱颖而出,在宣府镇也算个人物。 就在几天前,这个疯子守备没有请示上级,便带着堡内仅有的百余骑出城寻敌。也不知是不是瞎猫撞了死耗子,还真被他撵上了一只瓦剌的骑队。这些马匪刚刚抢劫了附近几个汉家村落,收获颇丰,却万没想到如缩头乌龟般的大明边军竟敢主动出击。一场仗下来,斩首十几级,抢夺了牛羊近百匹,这在土木堡之后一直被官员士人们称为“战略防守”,说白了就是被动挨打的大明来说,也算是难得的战绩了。 P1-3 序言 王阳明生活在明代“弘治中兴”之后的极盛时期,社会安定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即便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明武宗正德皇帝是一个千年难遇的非主流多动症中二病患者,但这位荒唐天子的嬉闹也仅仅只是停留在“嬉闹”的阶段,却并没有对社会的稳定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 从正德到万历的和平时期,也是明代文化发展的顶峰。江南四大才子和青藤先生的丹青墨笔相映成辉,三大名著更是永不褪色的文学瑰宝。对比后面的清朝,除了一部《红楼梦》,便再无可提。所谓“乱世出英雄,盛世出才子”,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王阳明自然没有成为英雄的条件,当然,他却也没成为才子。后世人却用一个比前两者更加辉煌的称呼来赞颂他的伟大——圣人。 他在生前一直受到明代士人主流阶级的打压,但在身后,他的徒子徒孙们却将王门心学发扬光大,和统治中国思想界数百年的理学分庭抗礼。他从未进入中枢,更没有权倾朝野,但却被人誉为上下五千年难得的“真三不朽”,即“立功立德立言”。比起曾国藩浩浩荡荡地和太平天国拉锯十余年的惊天大战,他的功绩更显得平淡而毫不起眼,似乎更是在印证那句“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他的名声在中国渐渐不显,但在东亚乃至世界,却得到了一位圣贤应得的尊敬和评价。 20世纪初,俄罗斯帝国的海军主力在兵力远远逊于自己的日本联合舰队的打击下,最终沉入太平洋底,和鱼虾海泥为伍。老牌殖民帝国,“欧洲宪兵”最后一点的遮羞布被扯下,这也为罗曼洛夫王朝在这个老大帝国数百年的统治敲响了丧钟。 日俄战争,事实上却是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来第一次亚洲人战胜欧洲人的战例。这场发生在中国国土上的战争,对古老的天朝上国,当年却沦为三流国家的中国来说,绝对堪称奇耻大辱,但对于和我们一衣带水,同文同种的日本来说,却是让他们正式进入世界大国俱乐部的门票。 指挥联合舰队歼灭俄海军的东乡平八郎被日本人誉为“军神”,却很少有人知道,在东乡本人的心中,一个生活在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的中国人,却是他神交已久的“恩师”。他一直都在身上带着一个腰牌,上书七个大字“一生俯首拜阳明”。 事实上,在明治维新的当时日本,“俯首拜阳明”的人又何止东乡平八郎一人呢? 章太炎曾说:“日本维新,亦由王学为其先导”。明治维新的精神导师是吉田松阴,而这位培养出高杉晋作、木户孝允、伊藤博文、山县有朋等维新领袖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本身也是彻头彻尾的王学门徒。 日本当代政商两界还视王阳明为精神偶像。日本企业在承接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非常关注心学的良知体系。他们认为王阳明开创了“人人皆可为圣贤”的体系,解决了知行合一的世界难题,强调做事只需要凭着良知去做。所有管理道理,都是良知的一部分,在良知面前人人平等,人人皆可为圣贤。其中在现代最有名的,就是被推崇为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 王阳明相信每一个人的心才能决定真理,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圣贤,鄙夷程朱理学教条式的理论。于是乎,信奉心学,或者被心学影响的新派文人士大夫引领了明代中后期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当然,或许还有性解放,这也是《金瓶梅》这等千古奇书出现的原因)。相信“吾心才是理”的心学的门徒们如徐阶、张居正等人几乎架空了皇权,给中国带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自由时期。 这个时期保留了中国思想体系的竞争力和活力,如果不是因为小冰河期,以及明代经济制度上先天性的不足引来了改朝换代,满清入关,少数统治多数的旗人需要更符合统治需求的学问而彻底禁绝心学,中国也许会走向另外一条路。 即便如此,王阳明本人依然是被明清两代,乃至民国时期文人敬奉的对象。蒋介石把台北的一片龙盘虎踞的风水宝地取名阳明山,而事实上,毛泽东的《实践论》则无论如何也脱离不开“知行合一”的影子。 建国后因为某些原因,心学被标签为“主观唯心主义”,而王阳明本人的历史功绩则被定义为镇压农民起义,于是,王阳明这个名字渐渐无人再提,甚至连中学历史的教科书都上不了。而当中国人不断通过卢梭、黑格尔等人的著作来寻求思想解放和人性自由的依据时,却未曾想过,一个五百年前的中国大儒已经早于西方哲学家们作出了这样的指引,只是,我们忘了这个伟大的先人,而他的精神却被日本人继承发扬光大了。 好在,终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是聋子瞎子败家子。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红遍中国的大江南北,因为《明朝那些事》爱上历史的人很多,爱上明朝的很多,想要了解王阳明的人更多。这些人包括了想要上进的年轻人,热爱历史的文科系宅男(比如笔者),甚至还有很多政经两界的精英人士。 可是,在中国的出版市场上,用生涩和枯燥的语言学术化的讲解王阳明心学的著作不少,但用比较轻松的格调和流畅的语句,正面甚至带些艺术夸张和传奇戏说的方式描述王阳明的人生和思想的历史小说却基本上没有。笔者则窃希望拙作《心明》可以填补这个空白。 就如当年明月所说的,历史本来就不是一个枯燥的话题。历史从不枯燥,而圣贤的人生和思想其实也更见精彩,况且王阳明此公心境诙谐,人品高洁,本人又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之人。他的人生本来就充满了很多传奇色彩,如果真用一板一眼的方式来描述这位“真三不朽”的存在,大概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吧。 《心明》中网络化和生活化的描述化语言,自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只是为了让一个圣贤更加的人性化,更加的生活化,使得王阳明不至于如孔孟一般变成一个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神祗——阳明公一生传道授业,恐怕最不愿意的也是如此。 所谓的小说,就是一定是可以躺在床上看的读物。让更多的人茶余饭后,躺在床上,读得开心,读得舒畅,同时能够对王阳明,对他的人,他的事,他的思想有所兴趣,有所触动,那便已经善莫大焉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