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知道为什么市场无法使所有人满意的诸多原因。我已经在前面提到了一些。人们缺乏有关购买医疗保健用品的知识。很难说一部车况良好的二手车与车况较差的二手车之间有什么不同,或者一次欺诈性的维修工作和诚实的维修之间有什么不同。不泄露一项秘密,就很难把它出售出去。一些市场很容易就被垄断了,经济学家不认为垄断市场运行会很好。为了说明这些问题案例,经济学家会习惯性地问市场为什么不起作用,并且他们还有一些相当不错的问题清单来帮助他们对市场进行诊断。如果保安人员在突发事件中无法勇敢地履行其义务;如果寿险公司不知道哪些客户是高风险的,但这些高风险的客户自己知道;如果治癌药品市场上的癌症病人关于自己的疾病获得了错误的信息,或者迷信于其他能治好他们疾病的药,或者很容易误认为自己是否得某种病;如果人们忽视危险机器的危险;如果人们能够免费收听新闻和天气预报;如果没人管理公共泳池中游泳者的违规行为;如果在体育比赛或赌彩中下重注者能够干预运动员的健康和安全状况;如果一些提供电话服务的部门必须联合起来形成一个互相联系的网络,即垄断;如果在十字路口的优先通行权问题上汽车和卡车司机互相之间没有渠道交流他们的想法和达成协议,那么这些市场都是失灵的。
注意,在所有这些例子中,最初都有理由相信市场可以运行下去。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尽管某些药品、信息、保险和演出合同的市场确实可以运行得很好,但是对于这些特殊的例子,它却可能无法运行,或者不能很好地运行,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得到其中的原因。
同时,还有一些我们并不喜欢的市场,但它们却运行得非常好。例如,赃物市场就是这样,它鼓励了盗窃;同样的还有投票选举、倒卖交通车票的市场、政治回报市场,以及伪造的检查证明市场,甚至绑架商人市场——这些都是不应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
如果没有人买我的书,尤其是如果有人写了一本更好的书并占有了全部市场,我会因此而抱怨,但是我可能不会因此而怪罪“市场”。当我提到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市场交易,其中每个受到影响的人都是自愿的参与者的时候,我必须说明一个限制条件:如果你购买了其他人的书,我可能会因此感到“愤然”,因为我希望你买我的书。我希望人们喜欢我所提供的产品并愿意支付一定价格,并且能够在一个愿意接受的价格上提供我自己想要的产品,但是这通常都不过是对未发生的交易的一种希望,而不是对已发生的交易的反对。
市场通常只在部分事情上表现比较好。当协调行为有效进行时,市场产生的收入分配可能无论从整体上说还是仅就我们自己而言,都并不如意。这也是为什么我让你对市场行为只感到惊诧而不是赞美的原因。(或者,即使无比赞美市场行为,也没有必要绝对肯定它。)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样一种行为,初看起来像是“市场行为”,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却不是。为了说清楚我的观点,我将选择一个对于多数人来说都非常熟悉也没有争议的例子:圣诞贺卡的“非市场”。确实存在一个圣诞贺卡市场——在市场上可以购买到圣诞贺卡,而寄圣诞贺卡却要通过一个政府垄断的市场。但是我考虑的是,选择给谁送圣诞贺卡,送什么样的贺卡,送多贵的贺卡,什么时候寄出贺卡,是否要附言,以及如果要送给非基督教徒该怎么办。除了个人之间相互祝福的贺卡,我们还有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贺卡,当选官员和选民之间的贺卡,保险销售人员与他们的投保人之间的贺卡,当然,还有你的报童给你的贺卡。
我认为相互赠送圣诞贺卡是一种“互动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习俗、对他人期望的预期、对他人可能送的贺卡的预期、去年收到(或没收到)的贺卡以及今年已经收到的贺卡,当然这是以贺卡成本和邮资多少、人力花费以及选择贺卡和在上面写字所产生的快乐或厌烦为条件——我发现人们的感觉和我都一样。
人们觉得从别人那里收到了贺卡,那就必须寄给别人贺卡;常有的情况是他们收到贺卡只是因为寄卡的人期望收到贺卡。有时送贺卡是因为已经持续几年了,如果突然停下来可能会引起误会。人们还会提前送出贺卡,以避免收到贺卡的人猜疑他们是不是因为收到了贺卡才会回赠的。学生送贺卡给老师,因为他们相信其他学生也会这样做。人们可能很容易达成不要去劳神费劲地互送贺卡的协议,但是正常的人都会感觉这一协议会令人很尴尬,或者事实上达成这样的协议并不值得。(如果他们能够遵守这个协议,他们会高兴地送出一些“自愿”的贺卡来表示庆祝,然而这样一来,他们还是掉进了这个陷阱中!)
我对贺卡市场的初步探讨可以说明一个广泛而一致性的观点,那就是经济系统具有陷阱的某些特征。即使是那些平常喜欢圣诞贺卡的人,也会发现这个系统的某些部分非常滑稽可笑、荒谬,甚至令人愤怒。有些人希望根除整个制度。有些人希望来一次“破产程序”,从而使所有的圣诞贺卡记录都被删除,并使人们可以重新开始,仅仅从友情和节日的意义出发,而非从积累的义务出发赠送贺卡。
没人认为这个系统能达到最佳结果。即使每个人都可以猜测到他将收到哪些贺卡,并且在节日结束之前送出他所愿意送出的所有贺卡,也不会送出他不愿意送出的贺卡,那么这个结果仍然与理想状态有很大的差距。并且没人能够改变这个状况。
幸运的是,小小贺卡并不太重要。
人们最初可能将这种相互交换祝福的行为称为“自由市场行为”。但是“交换”在这里是一个带有讽刺意味的比喻。“市场”也不过是一个比拟,与实际相差很远并且这种比拟毫无好处。事情并不会达到最优结果,一个简单的原因就是没理由能使它们达到最优。没有任何机制将人们的个人反应行为协调为集体行动。
我们甚至不能说,如果整个系统运行得很糟糕,它就会消失。也没有任何机制来引导人们不要再送贺卡,即使每个人都和其他人一样不喜欢这个系统,并且希望它赶快消失。P18-20
作为译者和审校者,我有幸仔细阅读了托马斯·C·谢林教授的《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一书。书的主题是关于个体动机、行为(或微观动机)与所带来的总体结果(或宏观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作者在书中不仅探讨了个体行为所导致的令人惊奇的宏观结果,也讨论了宏观结果中所蕴涵的个体动机或行为,以及是否可以从所观察到的宏观行为中推导出微观动机。由于有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的经济学教育背景,以及在美国社会十几年的生活经历,再加上在美多年的工作经历,因此,我对美国人的行为和思想较为了解,对书中的内容深有体会。
在人类的行为中,我们常常观察到一些特异的集体性行为,如一个民族聚集为一个国家,或聚集在一个国家的局部地区,如世界各国的唐人街,德国人、意大利人、黑人或拉丁人邻里等的存在。更为常见的日常行为包括男生和男生习惯一起活动,女生和女生习惯一起活动,社会上关于吃、喝、穿、用等方面的规范,以及关于人们交往的各种风俗习惯、社会地位与等级的形成。
产生这些结果的原因并不相同,甚至是出于完全相反的原因。比如,流行趋势和游行示威或暴动的形成可能是出于从众心理,即为了不使自己看起来和其他人不同。有时是因为法不责众,比如大家都违规驾驶或停车时,自己也这样做;或者大家都贪污或考试作弊时,自己也贪污或作弊。
这类问题中的一个特殊例子被作者称为“抢凳子游戏”。如果一个房间中的凳子数少于要坐凳子的人,那么不管这些人如何行为,最后总有一些人没有凳子可坐。这种在物理学上一般被称为“宇宙守恒”现象的问题,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扑克游戏、麻将游戏以及公地问题等。扑克游戏和麻将游戏都是零和游戏,赢家的数量和输家的数量总是相等。在经济学中著名的“公地悲剧”问题说明,一种不能排除其他人使用的公共资源,如公地、公共水源、海洋等,由于其资源总量是有限的,一部分人或全体人的滥用将会导致其他人或全体人的效用受到损失。
对这些问题的解释有多种不同的理论描述,除了上面提到的“抢凳子游戏”外,还包括“自我证实的均衡”、“临界质量”、“次品”、“加速原理”等。“自我证实的均衡”模型说明,只要人们能够预期到某种结果会实现,那么这种结果就会实现。就像原子的质量集聚到一定的质量(即临界质量)后,就会发生核子爆炸;雨水集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洪水;货币集聚到一定程度也可能会发生金融危机。经济学中著名的“次品”理论说明,如果一个集合中存在次品和非次品,那么这两类产品会自动形成各自分隔的市场,如旧车和新车市场的分隔。“加速原理”说明,在人们的分离和融合的过程中,一开始也许分离的速度较慢,但是这一过程会逐渐自我加快,以实现分离的结果。比如说,如果在—个混合居住的居民区中有白人开始搬离,一开始也许搬离的白人较少,甚至不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随着白人在该居民区的减少,更多的白人也许会决定陕速搬离,从而加速该社区的分离速度。
利用以上原理,谢林教授用几章的篇幅分析了各种类型的相关问题,包括人们在衣、食、住、行等行为活动中如何受离散变量如种族、肤色、性别或语言的影响,如何受连续变量如年龄、收入、技艺水平等的影响,以及如何受将来可能出现的变量如性别选择的影响。
为了解释这些普遍的现象,谢林教授对常见的“囚徒困境”模型进行了扩充,得到了一个“多人囚徒困境”模型(MPD)。在这个模型中,每个人都面临一个二元选择,而且选择的收益都一样;同时,不管其他人选择什么,每个人都有他自己偏好的选择;不管一个人选择什么,如果其他人中选择不受他偏好的选择的人越多,他的境况就会更好。最后,存在某种规模的联盟,从而使其中的成员通过选择不受偏好的选择来改善他们自己的境况。我们知道,“囚徒困境”的重要特征是,如果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最优策略选择,最后的结果将是非合作性的占劣均衡,即劣于每个人都选择非最优策略时的合作结果。但是后者并不是一个稳定均衡,而前者的占劣均衡却是一个稳定均衡。所以为了维持“囚徒困境”博弈中的非稳定均衡,常常需要一定的强制性协议或外部力量的存在。根据行为人选择不同策略时的收益函数与选择非偏好策略人数的关系,可以得到不同类型的均衡结果,甚至可以得到多个均衡,包括稳定和不稳定的均衡。
尽管书中讨论的各种问题很有趣,但是它仍然有一些明显的不足。第一,它不是像书名表示的那样是一本纯学术性的著作。书中不仅引文较少,而且论证和模型也多为叙述性的,很多推理过程和结论只是一概而论,未能详细说明。第二,它探讨的许多问题的实质是基本相同的,但是所举的实例并不很实际,如书中开头所说的关于就座的例子,其实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并不能作为一个具有一般意义和代表性的事件来对待。第三,有些假设虽然符合逻辑的一致性,但是并不能说明由该假设得出的结论就是合理的。举例来说,书中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关于社区分离的游戏(第4章),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假设是每个格子中的硬币要求相邻格子中的白色和黑色的硬币必须是某种比例。如果使这一假设贯彻始终就会得到书中所说的结果,但是一般情况是,只有在很少的情况下,这种对邻居的比例要求才会贯彻始终。当社区颜色的硬币比例达到某种水平后,或者某种颜色的硬币数量达到一定数量后,这种对严格比例的要求可能不再重要,从而不会导致书中所说的结果。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其他的例子中,如学生在不同餐厅的就餐模式等。
尽管如此,但总的来看,它不失为一本佳著,它能够启发我们对很多社会问题的广泛思考,特别是当每个个人将自己放在集体或社会环境下来考虑的时候,这种考虑对于邻里社区的形成、社会风气的产生和维护,以及众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促进具有重要作用。
李天有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的主题是关于个体动机、行为(或微观动机)与其所带来的总体结果(或宏观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不仅探讨个体行为所导致的令人惊奇的宏观结果,也讨论宏观结果中所蕴涵的个体动机或行为,以及是否可能从观察到的宏观行为中推论出微观动机。
托马斯·C·谢林教授通过人们耳熟能详的、简单易懂的例子说明了当总体行为不仅仅是个体行为的简单累加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社会成员为何对他们的单独行动所产生的集体后果视而不见,以及为何从群体现象中推导个人意愿的尝试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在《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中他还建立了一些既不太艰深又并非显而易见的模型,以及一些基本的分析系统,并将这些模型和分析系统应用于解决类似于由种族、性别、年龄和收入所引起的社会分隔问题上。
托马斯·C·谢林教授的《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一书。书的主题是关于个体动机、行为(或微观动机)与所带来的总体结果(或宏观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作者在书中不仅探讨了个体行为所导致的令人惊奇的宏观结果,也讨论了宏观结果中所蕴涵的个体动机或行为,以及是否可以从所观察到的宏观行为中推导出微观动机。本书举例深入浅出、生动、富于想象,并充满了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