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让华尔街的奇才们运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惊人的创造力、超人般的计算力、远超本山大叔的忽悠力,全力挖掘信用的价值,让信用“疯狂”?
信用有什么样的风险?——为什么华尔街用信用工具挖的超级巨坑,自己人、投资人、代理人、本国人、外国人、富人、穷人、苦命的人、幸运的人、有关的人、无关的人等形形色色的人统统给扔到了坑里?
什么是信用经济?——现代经济不是简单的商品经济,而是信用经济。信用已成为一种可以估值和交易的商品,渗透至全球金融体系的各个方面,深刻影响到主权国家、公司乃至个人的经济行为。
予龙所著的《疯狂的信用》——一位华尔街金融家“偷窥”日记,华尔街各种“秘闻”尽收眼底。一边讲“故事”一边讲金融,读完你就是华尔街的“圈内人”!
予龙所著的《疯狂的信用》不是一部金融专业书籍,而是普通的大众读物,读者可以从故事情节中了解美国的社会、金融行业和金融产品,特别是华尔街。
《疯狂的信用》既是在讲故事,又是在洞察和分析各种经济社会现象,书中10多个人物的身份和经历各异,折射出美国及华尔街的众生百态,包括美国的银行业、房地产市场、司法制度、新移民、华人生活、邻里关系、美国人典型的信用价值观,以及中美的差异等。
商业信用和信用机制的缺失,不仅制约了中国经济质量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使得数字上的增长失去意义。中国特色的信用危机是信用和信用机制的缺失,而美国信用危机则是过多过滥的信用和信用产品。两种危机的罪魁根源只有一个:贪婪。
序一 华尔街究竟是什么
序二 贪欲危机 陶华耕
序三 华尔街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序四 无处不在的信用关系
前言 信用就是一个人的商业价值
第一章 纽约“9·11”———恐怖袭击目击记
2001年9月11日
种族结合部
回家的路
第二章 信用——— “9·11”后职场风云录
浓烟下的纽约下城
心理安抚
公司改组
信用与征信机构
信用评级机构
银行与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卡
信用的使用与滥用
春节聚会话职场
在家上班的苦恼
组长的任命
面目全非的职场
金融产品设计专家
职场冲突
请教人事专家
冲突升级
离职度假
第三章 次贷———记咨询生涯的第一站
工人阶级
次贷及风险
老板和同事
技术与产权
“9·11”周年祭
靠信用卡理财的人
高风险的次贷
公司被兼并传闻
老板生日派对
圣诞节假期
被兼并的消息被证实
告别同事
第四章 邻居———不同人的故事
回家
对冲基金
孤寡老太的信用被剥削
犹太人的财富观
神秘的豪宅
装修工吉尔利
房屋扩建工程
甲方死亡乙方损失
媒体金融家郭伟麟
新移民李太太
有钱招来鬼叫门
官员严格把关装修工程
第五章 次贷资源的竞争———特殊次贷、职场险恶、买房经历
银行之都的春天
狂人治理下的银行
数理模型师
特殊的次贷产品
春天看房
房屋的属性和价值
次贷债券市场
恐怖社区
买房的理由
头脑风暴
“擅改”数据风波
工作合同期满
偷渡客餐馆老板
房子出租
花粉季节
第六章 假期———中国旅行记、美国官司、家庭理财
中国的旅行见闻
同志
骗子与受害者
法律咨询
报警
打官司
理财与消费
投资理财传销
邻居老太的养老计划
我的理财
报税
加入投资咨询公司
第七章 中国的魅力———对中国的再认识
与库恩谈经济和政治
中国的银行业
中国的诱惑
神秘人物
信用寻租
上海买房
招聘与创业洽谈会
信用遗产
中国农村
中国特色的“人情”
第八章 山雨欲来华尔街———危机征兆、对华尔街的新认识
墨西哥假期
华尔街的中国概念
寻找合作伙伴
从交易员到投行老总
相约吉姆
次贷危机先兆
危机中的离婚案
山雨欲来
投资论坛
天使基金
两类海归:赵毅与曾奇强
华尔街危机前的乱局
次贷危机显现
危机中的理性理财
第九章 金融海啸———金融危机升级
发展中与发达
华尔街的奖金
美国的选举政治
告别华尔街
诡异的雷曼迷你债券
越洋搬家与售房
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汶川大地震
房价一路下跌
贪婪的游戏
告别邻居
奥运会与华尔街
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
救火大队长
金融海啸
殃及全球
第十章 中国的信用现实———回国后遭遇记
中国特色的信用危机
关于货币战争
女儿的手机被“捡”走
温州邻居企业家的故事
家庭华尔街
一枝独秀的中国房地产
中国特色的GDP
中等收入陷阱
魁与替罪羊
殉难者
重访美国
售房结账
血本无归的投资
重访曼哈顿
珍妮的养老金
莫哈先生的不幸
蹲移民监
吉姆的破产计划
师生聚会
第十二章 危机中的展望———完结篇
访美印象
二次量化宽松
欧债危机
血腥之年
美国欲将世界华尔街化
东西方来客
文明路径图
海归聚会话今明
附录 本书人物简介
第一章 纽约“9·1 1”
——恐怖袭击目击记——
2001年9月11日
2001年初秋的纽约郊外,秋叶淅沥,晨曦的空气里透着清爽,天高云淡。坐在驶往曼哈顿的公共汽车上,眼前是开阔的芦苇荡,前方地平线上就是曼哈顿下城凸凹不平的城郭,以世贸大厦双座塔楼为制高点,蔚为壮观,那就是我每天上午九点前上班必经的站点。
这一天是星期二,和一年里的230多天~样是平常上班的日子,大多数人必须赶在9点前到达上班的地点。这些天我的心情特别好,一是送走了炎热的夏天,二是刚刚获得美国的永久居留权(绿卡)。和许多人一样,拿到绿卡后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回国探亲或出国度假,然后换个工作。上星期五我刚完成了一次工作面试,现在正等着对方的答复。
巴士就要进入林肯隧道时,我发现了一个反常现象,世贸大厦北楼有小股白烟冒出,我当它是在测试暖气,虽然九月份测试冬天用的暖气不合常理,而如今的社会不合常理的事情也很正常。烟雾迅速增多变浓,而且是从楼的侧面横向冒出。我提醒坐在身边的郭太太,那里可能出事了,哈德逊河上飞翔的观光直升机提示我,可能有飞机撞上了大楼。我的提醒引起了后排和旁边乘客的好奇和警觉,他们纷纷朝曼哈顿下城的方向看去,有的开始推测可能发生的情况。
郭太太通过手机给家里还在熟睡的郭先生打电话,问世贸大厦是否有事情发生意外。郭家跟我家是邻居,先生郭伟麟也是我的朋友,他是华尔街一家平面媒体的编辑,消息十分灵通,还经常给我透露华尔街的内幕消息。因为他平日凌晨3点钟才下班,上午睡觉是常事。他打开电视,然后告诉太太什么事也没有。这可能是唯一一次他的消息比我知道得晚。
巴士在快车道上缓缓穿过林肯隧道,进入曼哈顿,很快停在34街上的港务局总站。我告别了郭太太,便换乘E路地铁朝世贸中心方向行驶,不知什么原因今天地铁行驶得特别慢,因为必须赶在9点15分之前出席一个会议,我就在中途下车,准备乘出租车前往世贸中心。站台上熙熙攘攘,我只能随客流下车,其实大家都不知道前面到底发生了什么,各种各样的猜测都有。
出了地铁站,只见天空中有断断续续的浓烟飘过,来自下城的世贸中心。好奇心把人群朝世贸大厦方向缓缓推进,有的在谈论可能发生的情况,多半都相信是飞机意外撞向世贸大厦,也有的说是好莱坞在拍电影,还有的更加耸人听闻,说是发生了核战争。
9点04分,正当全城的人们都以各种揣测不安的心情等待可靠的消息时,人们的目光突然被另一景象吸引了过去,似乎街上所有的人都屏住了呼吸,或以莫名唏嘘声目击着缓缓撞向世贸南塔楼的庞大银鸟,塔楼似乎颤动了一下,像只巨型怪兽吞食了银鸟,吐出浓烟包裹着的火球,还将小块骨头从身后吐到哈德逊河里。随着客机撞上南楼,街上的唏嘘声立刻变成了恐吼和惊叫声,压过了大楼和飞机的爆炸声。我心中的谜团也顿时打开,这根本不是事故,也不是好莱坞在拍大片。街上人们的谈话声又大了起来,最频繁出现在各种语言中的人名就是:本——拉——登。
我加快步伐向世贸中心走去,希望靠近点看个究竟。与世贸中心相邻的两三条街都已被警察封死,准出不准进。我此时正走在市政厅附近的拉法叶大街(Lafayette Street)上,过了市政厅就是帕克洛(Park Row)大道,西段直达世贸北楼东侧,但已被警察封死,东段就是中国城的方向。这里离世贸中心大楼只隔两条街,双塔楼50层以上都在我的视线之内。后被袭击的南楼黑烟更浓,多半的楼层已被熏黑。北楼不断有物体落下,不时出现“大”字型的物体,下坠半空时才看清原来是人在跳楼,可以想象此时大厦内的可怕情形。 10点左右,南楼在浓烟和烈火中坍塌了下来,20多分钟后北楼也垮塌下来了,雷鸣般的坍塌爆炸声响彻曼哈顿下城的天空和每个角落,所有的人都走上街头,发现他们的城市变了,变得陌生了。在许多人看来,没有了双塔楼,纽约已不再是纽约,方向标不见了。巨响后的世贸中心笼罩在烟雾和尘埃之中,尘雾向四周飘去,但飘散的速度从快到慢,到离我不远的地方像是停顿了下来,形成了一道半透明的尘雾墙。仍有不少人从里边小跑而出,后来只剩下跛行的人拖着疲惫的身躯慢步而来,出来的人像兵马俑,除了眼睛和嘴巴外,全身尽裹在厚厚的灰色尘土之中。有一疲惫不堪的“兵马俑”就在脱离尘雾墙的瞬问瘫倒在我面前,我欲前去将他扶起,但又犹豫了,只是问需不需要帮忙,并给他递去一张纸巾,见他缓缓爬起,然后坐在路沿上,擦去脸上的尘土,这时我才发现这是位个子瘦小的黑人妇女。
纽约中国城边缘地段是各族裔磨合的地方,可以看作是“种族结合部”(仿中国大城市中的“城乡结合部”称谓),人与人之间总是保持必要的距离。从世贸废墟中走出来的人很少会受到路人的安慰或救助,即使得到帮助,也不轻易报以感谢,因为安慰和救治都是专业人员的事。平时遇到这种情况,人们顶多拨打急救电话911让专业人员来处理,而在今天这种不确定的气氛中,谁也顾不过来了。再说今天本身就是“911”,满街的警笛、火笛和救笛声响个不断。
纽约人的冷漠是出了名的,平时人们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果雷锋来到这里,说不定会被当作精神病人,就连拾金不昧这样的好事也会惹上麻烦。我曾在乘坐回家的一趟夜班火车上拾到一个钱包,里边除了300多美元现金外,还有多个信用卡和证件,通过钱包内的相关信息,好不容易找到了钱包的主人,本以为她会感谢我。
P1-3
信用就是一个人的商业价值
概念
信用,诚信也,即兑现承诺而获得信任。缺乏信用的社会是个充满怨愤的社会,人们得到的是低质量、高成本的生活环境。没有信用的市场是个高风险、低效率的市场,人们要支付高额的溢价或保险费用,更让诸多交易无法进行。在商品社会里,信用渗透在每一件商品和每一个人或企业法人的市场行为中,因此,信用可以被理解为是商品经济的灵魂。
对市场而言,信用看似越多越好,但事实也并非如此。过度的炒作和滥用信用,可能适得其反。我们可以想象:把灵魂剥离躯体,再把灵魂打包、标价、上市销售,将原本无形的概念变成了商品;商品化了的信用又被用作抵押品或原材料,加工生产出各种信用衍生产品;再通过保险和其他金融工具,把信用产品制作成更多的信用保险产品及合成信用产品,再次投放市场销售,在市场中复制和放大,并渗透到整个金融系统。购买和持有这些信用产品及其衍生品的人,也许永远也看不到他们资产价值所依附的有形商品(躯体)本身,但他们的资产价值却随着有形商品的价格变化而起伏波动。
受高额奖金驱使的金融机构,就像开动印钞机一样贪婪地加工包装信用产品。但随着优质信用资源的枯竭,它们开始竞相争夺次级信用资源,随之而来的便是信用和信用产品的泛滥。而失去信用的商品、信用被剥削的消费者,质量开始下降,与之相关联的信用衍生产品也因躯体的贬值而大幅贬值,就像泡沫破灭。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形式,而这次金融危机实际上就是信用过滥和信用产品生产过剩造成的。
背景
作者曾在美国的银行金融界从业十余年,主要从事信用评估和信用风险管理,包括计算和模拟客户的商业价值、违约概率和行为偏好,对信用与市场的关系有着较深的了解和研究。
“9·11”恐怖袭击发生时,作者亲身目睹并经历了美国历史上最恐怖的一幕,成为间接受害者,并从此改变了职业生涯。2001年开始正值美国“次贷”市场快速膨胀的时期,作者开始专门从事次贷相关的决策和风险管理咨询工作,耳闻目睹了华尔街因高额奖金的驱使,通过金融杠杆大量购入次贷组合资产,尤其是次贷房屋按揭和消费贷款,把债务打包后制成各种金融产品及信用衍生品,出售给投资人,包括远在欧洲和亚洲的投资者,更有美国的养老金持有人。商业银行受华尔街对次贷需求的刺激,不断降低信用标准,使美国消费和房地产市场进入空前的繁荣。
随着房价的下跌和还贷违约的增加,与次贷相连的债券开始贬值,靠信用杠杆支撑起来的投行和基金净资产开始溶蚀。信用评级机构先是过高评估次贷相关的债券,后又迅速调低高风险债券和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一时令市场从疯狂到恐慌,在短短的数月内,华尔街五大投行中,三家垮台,其中雷曼兄弟公司破产,贝尔斯登和美林证券被收购。剩下的两大投行高盛和大摩也被迫改为商业银行控股的公司。股市狂跌,数万亿元美元资产顿时蒸发,在美国政府的大笔注资和强力介入下,华尔街才得以生还,但投资人损失惨重。
2008年以雷曼兄弟倒闭为标志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及随后发生的金融海啸,席卷整个西方资本世界,无情地摧毁了大量以次贷堆积而成的金融帝国沙堡。金融危机不仅迅速扑向实体经济,还把大量“优贷”变成“次贷”。海啸过后,全球沉浸在一片哀鸣声中。各国因救市而导致大幅财政赤字和国债剧增,有钱人发现财富大幅缩水,企业倒闭,大批雇员加入失业大军,新兴市场国家更是物价飞涨。
金融危机后,救市耗尽了美国的财政手段,令国债骤增。两轮的货币宽松政策,使美元的信用被疯狂消费,美国的债务信用被降级。由于美元的全球霸主地位依旧,美国的问题很快被全球化,欧债危机便是次贷危机的欧洲版,以希腊为代表的欧债危机不仅把政府带到破产的边缘,还严重威胁到欧洲统一货币的生存。
美国量化宽松所产生的过量货币,在追求相对较高回报时,以热钱形式流向新兴市场,给新兴市场国家带来了高通胀和社会动荡。美元的量化贬值,使所有美元资产持有人都遭到无情的掠夺。中国作为海外美元资产最大持有国和国债持有人,利益受损首当其冲。为平衡自身的货币竞争力,降低美元贬值对本国利益的冲击和损害,各国也以量化宽松的方式稳定经济,对冲美元量化所带来的不利后果,新一轮的信用博弈或货币战争正在无声无息中进行。
印钞虽是促进市场流通、防止经济滑坡的短效良方,但却在消费着印钞当局的信用。在这场信用的博弈中,原本信用薄弱的国家政府,因信用的进一步被消费而引发政治危机和社会动荡,所谓的阿拉伯之春便是信用危机诱发的政治危机。
随着国际义务的增加和履行义务能力的下降,美国的对外政策正师从华尔街,倾向于运用国家信用,全面启动政治、外交、经济和军事等多重杠杆,采用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的杠杆策略以确保美国的国家利益,弥补其不断衰弱的经济实力之不足。但随着信用杠杆率的提高,风险也在上升。
信用导致的金融危机,看似远离中国,实际上中国也深陷其中。快速的经济增长把国家推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车道,但地方经济片面的GDP导向和对GDP的不当解读,在许多方面已经产生出一些明显的负面效果,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破坏、文化断层、道德约束力下降、资本和人才外流、收入不均及社会矛盾激化,已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廉价的“中国制造”曾经是美欧信用膨胀和金融泡沫的膨充剂,同时也促成了中国社会的信用衰竭。
商业信用和信用机制的缺失,不仅制约了中国经济质量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使得数字上的增长失去意义。人们开始谈论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认为它是发展中国家进入高收入国家难以逾越的门槛,但笔者认为,发展信用经济正是跨越这个门槛必不可缺的增长点。中国特色的信用危机是信用和信用机制的缺失,而美国信用危机则是过多过滥的信用和信用产品。两种危机的罪魁根源只有一个:贪婪。
看到这一切,我有了写书的冲动,一是觉得应该把“9.11”当天我所目睹的情形以及此后十余年里美国所发生的故事写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美国。二是作为美国次贷行业的从业人员,也是金融危机的参与者、见证人和受害者,同时又饱尝了中国因信用缺失所带来的种种恶果,我觉得应该把我所知道的故事与更多的人分享,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信用的概念以及信用对人们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意义。
书名和对象
在朋友们的鼓动下,我终于启动了这项工程,他们还为我提供了不少有意义的建议和有价值的素材,大大充实了书的内容。
故事大体上以时间序列讲述,始于“9.11”,因为这一天可以被认为是美国前一波经济周期的开始,也是作者职业转变的动因和起点。通过作者的工作和生活经历,介绍美国的银行业、就业和职场生态、房地产市场、司法制度、新移民、华人生活、邻里关系、美国人典型的信用价值观,以及投资和理财方式。
这不是一部金融专业书籍,而是普通的大众读物,读者从故事的情节中可以了解美国的社会、金融行业和金融产品,特别是华尔街。另外,随着作者的旅行和回国经历把故事带回到中国,自然会把中美两国的生活和感受进行对比,对信用这个大家都关心的题目做了有意义的定位,并剖析了信用和中国特色“人情”之间的微妙关系,希望这能成为该书最值得阅读的地方之一。
关于书名,是一位曾在出版社工作的朋友建议的《疯狂的信用》,我当即认同了这个书名,觉得它既概括了我要表达的“疯狂”二字,又抓住了全书的核心内容“信用”。金融危机实质上就是信用危机,归根结底银行就是商业信用加工和销售机器。在美国,几乎可以查寻到每一位成年人和法人机构的信用评分或信用评级,并以此计算出他们相应的商业价值。信用的商品化成就了美国金融、商业和房地产业的空前繁荣,贪婪和滥用信用却导致了空前的金融危机,真可谓成也信用,败也信用。
最后,作者以“海归”的身份观察和剖析了中国社会矛盾的症结:信用和信用机制的严重缺失。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读过多少书,上过多少的课,我早已记不清了,复杂的专业概念也大多忘得一干二净,但导师对以下四个词汇的通俗定义却令我记忆至今,也是该书中通用的定义:
金融就是金钱的买卖。
信用就是一个人的商业价值。
政治就是关于利益分配的科学。
技术就是对人自身能力的延伸。
无论从经济、社会,还是政治的高度,我们都应该重视对信用的研究和探索,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信用机制。一个没有信用和信用机制的社会,“和谐”就是一句空话。
——陈章武 清华大学教授
作者从信用的角度,剖析了各种社会和市场弊端,一针见血地揭示了社会矛盾的症结所在。我很赞同作者的说法,中美两国正经历着不同类型的信用危机,但危机的性质和动因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人的贪欲。
——陶华耕 摩根斯坦利公司前副总裁
本书对中国的另类信用危机作出了十分中肯的阐述:商业信用和信用机制的严重缺失。中国大型企业滥用信贷,中小企业信贷不易,高利贷置许多民企于危境,最后只能把信用危机转嫁给社会。此书给我带来了共鸣,它让我看到了即将来临的信用经济时代。
——宗永强 香港大学副教授
现代经济不是简单的商品经济,而是信用经济。信用已成为一种可以估值和交易的商品,渗透至全球金融体系的各个方面,深刻影响到主权国家、公司乃至个人的经济行为。与从货币经济、国家战略等宏观角度讨论这次危机的书籍不同,本书从普通人的微观角度切入,写法独特,值得推荐。
——罗毅 美国高盛集团前高级风险分析师
华尔街的奇才们运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惊人的创造力、超人般的计算力、远超本山大叔的忽悠力,全力挖掘信用的价值,让信用“疯狂”了。他们用全部的才华,以信用为工具,挖了一个超级巨坑,然后将自己人、投资人、代理人、本国人、外国人、富人、穷人、苦命的人、幸运的人、有关的人、无关的人等形形色色的人统统扔到了坑里,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爬出来。他们真的太有才了!
——叶持跃 宁波火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