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之烦恼》;《阿道尔夫》;《苦命的丽莎》;《驿站长》;《不幸的姑娘》;《苹果树》;《带家具的出租房》;《失去的菲比》……悲悯哀怜是人之常情,也是文学恒常表现的主题。欧美悲情小说发端于十八世纪,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其开山之作;此后,悲情小说源源不断地涌现,打动过无数读者的心。《欧美经典悲情小说精选》(作者J.W.歌德和欧·亨利)所选悲情小说,均出自欧美经典作家之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欧美经典悲情小说精选 |
分类 | 文学艺术-小说-外国小说 |
作者 | (德)J.W.歌德//(美)欧·亨利 |
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少年维特之烦恼》;《阿道尔夫》;《苦命的丽莎》;《驿站长》;《不幸的姑娘》;《苹果树》;《带家具的出租房》;《失去的菲比》……悲悯哀怜是人之常情,也是文学恒常表现的主题。欧美悲情小说发端于十八世纪,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其开山之作;此后,悲情小说源源不断地涌现,打动过无数读者的心。《欧美经典悲情小说精选》(作者J.W.歌德和欧·亨利)所选悲情小说,均出自欧美经典作家之手。 内容推荐 悲悯哀怜是人之常情,也是文学恒常表现的主题。欧美悲情小说发端于十八世纪,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其开山之作;此后,悲情小说源源不断地涌现,打动过无数读者的心。《欧美经典悲情小说精选》所选悲情小说,均出自欧美经典作家之手,如俄国诗人普希金的《驿站长》、小说家屠格涅夫的《不幸的姑娘》等,均为脍炙人口的悲情小说名篇。 《欧美经典悲情小说精选》的作者是J.W.歌德和欧·亨利。 目录 前言 少年维特之烦恼 阿道尔夫 苦命的丽莎 驿站长 不幸的姑娘 苹果树 带家具的出租房 失去的菲比 试读章节 我已结识了形形色色的人,但知心朋友却尚未找到。我不知道,我究竟有些什么东西吸引人,使那么多人喜欢我、疼爱我,每当我们只能一起走一小段路,我就感到难过。你要是问这儿的人怎么样,那我要告诉你:和各处的一样!人都是一个模子里造出来的。多数人为了生计,干活耗去了大部分时间,剩下的一点儿业余时间却令他们犯了闲愁,非得挖空心思、想方设法把它打发掉。啊,人就是这么个命! 不过,他们都是好人!有时我忘了自己,有时同他们共享人间尚存的欢乐:或一起品尝佳肴,酣饮醇醪,坦诚畅叙,开怀笑谈,或适时安排郊游,组织舞会等等,这一切对我的心身都颇有裨益;只是我未曾想到,我身上还有那么多剩余的精力,由于闲置未用而在衰退,我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掩藏起来。唉,这是多么令人揪心呀。事情就是这样!被人误解,这是我们这样的人命中注定的。 唉,我青年时代的女友已经离开人间,啊,我与她曾经相识!我真想说:你是傻瓜!你在寻找人世间无法找到的东西!但是,我曾拥有过她,我曾感到过她那颗心,那个伟大的灵魂,只要有她在,我就觉得比我实际的境界高出了许多,因为凡是我能做到的一切,我都达到了。仁慈的上帝!难道那时我灵魂中还有一丝精力未曾使用?在她面前难道我不能抒发我的心用以拥抱大自然的全部奇妙的感情?我们的交往中难道不是持续不断地织进了最纤细的感情、最敏锐的睿智,直至妙趣横生的谐谑和胡闹?这一切不全都打上了天才的印记?而如今……啊,岁月,她长我的几年岁月,竟将她先于我带进了坟墓。我永远忘不了她,永远忘不了她那坚定的意志和她非凡的宽容。 几天前我遇见一位年轻人V,他是位襟怀坦荡的青年,脸也很俊。他刚从大学毕业,虽不自命不凡,但总以为比别人知道得多。我从各方面都感觉到,他也很勤奋,总之,他的学问不错。他听说我会画画,懂希腊文(这两件事在此地简直可说是寥若晨星),便来看我,叙谈中他从巴妥到伍德,从德皮勒到温克尔曼,将自己渊博的知识都抖搂出来炫耀一番,并对我说,他已通读了苏尔策理论的第一部分,还拥有一部海纳研究古希腊文化的讲稿。我则没去答理,任他吹得天花乱坠。我还认识了一位正派人,他是侯爵在此设置的地方法官,是个直爽、坦诚的好人。有人说,见他和他九个孩子在一起的情景,真是件赏心的乐事;尤其是对他的大女儿,人们更是交口称赞。他已邀请我去他家,我想近日去拜访他。他住在侯爵的一所猎庄里,离这里一个半小时路程,他是在妻子去世后获准迂往那儿的,要不,再住城里的官邸只能使他触景生情,陡增悲痛。 此外,我还遇到几个怪里怪气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让人厌恶,而他们见了你那股热乎劲最让人受不了。再谈吧!这封信全是客观介绍,一定会合你的意。 人生如梦,有人已经有此体验,这种感觉也萦绕在我的心头。每当我看到禁锢着人类创造力和探索力的那些局限;每当我看到人类把他们的精力全都耗费在设法满足目的仅仅是为了延长我们可怜的生存之各种需求上,看到要从探索的某些目标中得到慰藉那只是梦里听天由命的企盼,犹如一个被囚禁的人把囚室的墙上画上各种彩色人像和明丽的风光——威廉呀,对于这一切我只能缄默不语。于是,我就回复到自己的内心,竟发现了一个世界!我更多地沉浸在思绪和隐秘的欲望中,而不是去表现生气勃勃的力量。在我的感官面前一切都变得朦胧恍惚,我也梦幻似的含笑进入这个世界。满腹经纶的各级教师都一致认为,孩子们并不懂得他们所欲为何;成人也同孩子一样在这个地球上到处磕磕绊绊,劳碌奔忙,既不知道自己来自何处,欲往何方,办事也无真正的意向,只好成为饼干、糕点和桦树条的奴隶:这些谁也不愿相信,然而我却觉得,这是一目了然的。 我知道,听了上面所说你会跟我讲些什么,所以我愿向你承认,那些像孩子一样无忧无虑的人最为幸福,整天带着玩具娃娃东转西跑,给娃娃脱了穿,穿了脱,瞪大眼睛在妈妈放甜面包的抽屉周围悄悄转悠,要是一下拿到了心爱之物,便将嘴里塞得满满的,鼓着腮帮吃掉,并且嚷嚷:“还要!”——这样的人是幸福的。还有那些人也是幸福的,他们把自己鸡毛蒜皮的事或者甚至把自己的癖好全都贴上漂亮的标签,并把这些说成是造福人类的伟大业绩。能这样做的人,愿他们幸福吧!可是,谁不怀奢望地看到这一切的后果,谁看到市民的幸福就在于循规蹈矩地把自己的小花园拾掇成伊甸园,看到不幸的人也在不屈不挠地、气喘吁吁地继续向前走去,大家同样都希望还能多看一分钟太阳的光辉——那么,他的心境就会是平静的,他也从自己的心里创造了一个世界,他也是幸福的,因为他是人。所以,无论受着怎样的束缚,他心里始终深怀美好的自由之感,他知道,他随时都可以离开这个樊笼。P10-12 序言 悲情小说是18世纪以来一直流行于欧美的一种小说门类,英语称作Sentimental Story或Sentimental Novel(前者指中短篇,后者指长篇).也译作“感伤小说”。对于这类小说,欧美批评界从来就颇有微词,有入甚至将其称为“滥情小说”,即:滥用悲悯之情。但是,即便是这样的滥情小说,也一直拥有众多读者;何况,并非所有悲情小说都是滥情的。譬如,选入本书的八篇悲情小说,就是出自历代经典作家之手的经典之作,而非批评家所说的那种“既庸俗落套、又矫揉造作”的滥情小说。 为了使你更好地阅读本书,我将欧美悲情小说的历史、其认知和审美价值简述如下: 简单说来,欧美悲情小说始于18世纪后半叶。当时.欧美文学的主流仍是崇尚理性的古典主义,而且仍以法国为中心,但在70年代,出现了一次“异动”——那就是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所谓“狂飙突进运动”,得名于当时德国剧作家克林格尔的一部名为《狂飙突进》的戏剧——该剧旨在宣扬叛逆精神,正迎合当时诸多德国年轻人的情绪,所以,后来的历史学家就以此来称呼当时的那场“文学动乱”。 “狂飙突进运动”其实就是欧洲浪漫主义的先声。我们知道,当时欧洲的贵族社会是理性主义的,其文化主流是古典主义的,即:崇尚社会理性与社会秩序。而浪漫主义,正是以反理性主义和反古典主义的姿态出现的,即:张扬个人情感与个人自由(这也意味着平民社会将取代贵族社会)。作为浪漫主义先声的“狂飙突进运动”,当然也是如此。 在“狂飙突进运动”时期出现的“新文学”,被称为“感伤主义文学”。悲情小说,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当时最有名的悲情小说,就是歌德的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其后,感伤主义蔓延至欧洲各国,英国、法国乃至俄国,都有小说家写悲情小说,而且深受读者青睐,如法国作家贡斯当的中篇小说《阿道尔夫》和俄国作家卡拉姆辛的短篇小说《苦命的丽莎》,就是其中的名篇。实际上,在德国“狂飙突进运动”之前,英国就已经有感伤派文学,其代表作家就是劳伦斯·斯特恩和奥利佛·哥尔斯密,特别是哥尔斯密的长篇小说《威克菲牧师传》,其实已具悲情小说的雏形,只是仍带有古典主义的遗痕,不像后来的悲情小说那样“悲情”。 令人奇怪的是,到了真正的浪漫主义时期,即19世纪的最初30年间,悲情小说反而不多见了。这也许是因为浪漫主义时期小说创作本来就处于低潮,诗人是主角,抒情诗是其主要形式。也可能是因为浪漫派小说家“不再悲伤”,而是更多地转向对历史的反省和对现实的批判,如英国的瓦尔特·司各特和法国的维克多‘雨果.就是如此。不过,“不多见”不等于没有,如法国浪漫派作家夏多布里昂的两部著名中篇小说《阿达拉))和《勒内》,以及浪漫派女作家乔治·桑的中篇小说《印典娜》等,就是这一时期的经典悲情小说;还有,如俄国浪漫派诗人普希金的著名短篇小说《驿站长)),也是一篇脍炙入口的悲情小说。 继浪漫主义之后.欧美小说创作转向现实主义。一般说来,现实主义作家是不会写悲情小说的,因为他们更看重对现实的审视和对人性的剖析,即:某种程度上的理性回归。但是,一个作家属于什么“主义”,总是相对而言的;所谓“现实主义作家”,是指其主要倾向,并不是说,他所有的作品都一定是现实主义的。实际上,绝大多数现实主义作家都不是“纯粹”现实主义的,有的甚至只是半个现实主义作家,譬如,屠格涅夫就是——他的六部长篇小说,可以说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但他的中短篇小说,却基本上不是现实主义的。所以,从他的中短篇小说中选出一部悲情小说《不幸的姑娘》,也就不足为奇了。 至于大多数现实主义作家,偶尔都会写出非现实主义作品。譬如,英国现代小说家高尔斯华绥,以现实主义的《福尔赛世家》三部曲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但他的著名中篇小说《苹果树》却是一部现代悲情小说;还有,如美国的欧·亨利和德莱塞,是公认的现实主义作家,但他们也写有如《带家具的出租房》和《失去的菲比》这样的作品——两篇风格迥异的悲情小说,前者哀惋而令人忧伤,后者悲观而令人绝望。 总的说来.悲情小说就是“小说中的悲剧”,和戏剧中的悲剧一样,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爱情悲剧,一类是亲情悲剧。 人生中悲剧多的是,为何唯有这两类悲剧最频繁地出现在悲情小说中?因为在“人类三大情感”(即爱情、亲情和友情)中,最强烈的是爱情,其次是亲情;所以,遭遇这两类悲剧的人最为痛苦,也最令人同情。为什么最令人同情? 因为人人都有可能遭遇这两类悲剧。而悲情小说,就旨在于引发读者对主人公的同情。所以,悲情小说几乎无一不以主人公之死作为小说的主要情节。 如果是一部通俗悲惰小说,那么,只要赢得读者的眼泪,其目的也就达到了。但是,出自经典作家之手的悲情小说,却并不以此为限,还要赋予主人公之死以某种深意。我们不难看到,凡是出自经典作家之手的悲情小说,其主人公之死几乎全属非自然死亡——绝大多数是自杀。这种死亡是经典悲情小说中最常见的。因为主人公并非自然死亡,而是被逼死的,所以更令人同情,更令人悲愤。那么,是谁逼死了他(或她)?是某种环境因素、是某种社会势力、是某种社会习俗、是某种社会偏见——反正,主要是某种外部的、精神的原因,导致了主人公的非自然死亡。基于这种死亡固有的震撼力,加上小说的渲染,主人公之死不仅令人同情、令人悲愤,更是对社会、对现实、乃至对人生的控诉与谴责。经典悲情小说不同于通俗悲情小说之处,大概就在这里。 以本书所选悲情小说为例:《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主人公维特,因恋爱失败而开枪自杀.表面上是殉情,实质上是对“理性传统”的控诉;《阿道尔夫》中的女主人公艾蕾诺尔,因被情人阿道尔夫抛弃而忧郁成疾、凄惨离世,令阿道尔夫悔恨交加.痛感社会习俗的荼毒;同样,《不幸的姑娘》中的“不幸的姑娘”苏珊娜,一个“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孤女,指望爱情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但终因绝望而自杀——她的死,不仅是对她周围的那些人、更是对那个时代、那个世界的指控;还有,《苹果树》里的那个可怜的乡村姑娘梅恩,也是在被情人抛弃后自杀的,而她的死,不禁使人想到,也许人生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最后,悲情小说有何审美价值?基于悲情小说的核心事件是死亡,说悲情小说的审美价值,也就是说死亡有何审美价值。死亡有审美价值吗? 毫无疑问,死亡本身是不可能有审美价值的,因为死亡是无法体验的。既然无法体验,又怎么审美呢?要知道,审美首先需要体验。不过,在小说中(在其他艺术形式中也一样),死亡却是有审美价值的;因为小说中的死亡不是真的死亡,而是小说家想象中的死亡。既然是“想象的”,也就是“艺术的”;既然是“艺术的”,也就是“审美的”。 我们说.悲情小说就是“小说中的悲剧”;既然如此,其审美价值当然也类同于戏剧中的悲剧。那么,戏剧中的悲剧,其审美价值是什么呢?最权威的定义出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即:悲剧“通过引发怜悯与恐惧使情感得到宣泄”。这里的关键词是“怜悯与恐惧”,也就是对悲剧主人公命运的“怜悯与恐惧”。为什么对主人公命运的“怜悯与恐惧”会“使情感得到宣泄”? 大概说来是这样的:悲剧首先使观众感到痛苦(即产生怜悯感和恐惧感);接着,又使观众产生一种庆幸感——哦,好在这不是真的,只是一场戏!这种庆幸感的产生,即情感的“宣泄”;也就是,从紧张到放松,而从紧张到放松这一过程,就是悲剧的审美过程。所谓“悲剧美”,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这里有一个前提,即:那只是做戏,不是真的!——当然,这里还有另一层意思:观众的庆幸感可能来自“哦,好在我不是那个悲剧主人公!”。这样也会有一个从紧张到放松的过程,从而完成一次审美体验。 实际上,不仅是悲剧,其他如恐怖电影、鬼故事、侦探小说,乃至迪斯尼乐园里的过山车,其实也有类似的“审美价值”,所以才会吸引那么多人。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不是真的,只是游戏而已。 同样,悲情小说再怎么悲情,也只是小说而已;它本身是悲情的,但却会为你带来审美享受,为你带来愉悦。 刘文荣 2013年11月于上海 后记 本书有些篇目选用现存译文.有些译者一时无法找到,故未商谈著作权事宜,甚为抱歉。望译者见此书后与我们联系,以便及时奉上样书与薄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