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缘堂续笔》这本丰子恺的散文回忆丰子恺童年的生活,以及记忆中身边的人和事。这些人、事的特点如此鲜明,令作者久久难忘,于回忆中娓娓道来,充满着乐趣,但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态给予人们的巨大压力以及对造成人们悲惨命运的巨大影响力,也体现出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鲜明态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缘缘堂续笔/丰子恺散文精品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丰子恺 |
出版社 | 海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缘缘堂续笔》这本丰子恺的散文回忆丰子恺童年的生活,以及记忆中身边的人和事。这些人、事的特点如此鲜明,令作者久久难忘,于回忆中娓娓道来,充满着乐趣,但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态给予人们的巨大压力以及对造成人们悲惨命运的巨大影响力,也体现出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鲜明态度。 内容推荐 《往事琐记》(又名《缘缘堂续笔》)原由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初版,乃丰子恺生前未出版过的散文集,本书便以此版为底本。《缘缘堂续笔》原汁原味地再现丰子恺的随笔性文章,题材主要回忆丰子恺童年的生活,以及记忆中身边的人和事,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态,是丰子恺散文的精髓。 目录 眉 男子 牛女 暂时脱离尘世 酒令 食肉 酆都 癞六伯 塘栖 中举人 五爹爹 菊林 戎孝子和李居士 王囡囡 算命 老汁锅 过年 清明 吃酒 砒素惨案 三大学生惨案 陶刘惨案 旧上海 放焰口 歪鲈婆阿三 四轩柱 阿庆 小学同级生 S姑娘 乐生 宽盖 元帅菩萨 琐记 试读章节 眉① 少年时初学西洋画,读一册英文书FigureDrawing(《人体画法》),看见其中说:成人的眼睛,都生在头的正中,但学者往往画得太高。因为他们以为眼睛下面有鼻有口能吃,能说,而眼睛上面只有眉毛,无有作用,所以把眼睛画得高些。这便画错了。 我看到“眉毛无有作用”这句话,想见中国人和西洋人对眉毛的看法大不相同。中国人重视眉毛,而西洋人则不甚注意。大约因为他们凹目凸鼻,眉毛很不显著;而中国人脸面平坦,眉清目秀故也。所以在西洋诗文中,极少谈到眉;而中国诗文中,眉是美妙的描写对象。不但诗文中,在口头语中,也常说到眉:“眉来眼去,“眉飞色舞”,“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张敞画眉是关于眉的佳话。画眉有深有浅,故日:“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画眉又有各种形式,故日“十样宫眉捧寿觞”,“淡扫蛾眉朝至尊”。眉以长为美,故日:“情高意真,眉长鬓青。”“借问承恩者,双蛾几许长?”眉能传情,故日“贪与萧郎眉语.不知舞错伊州。”诗人又把眉比作远山,故曰“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可见画眉是女子妆扮时的~种重要工作。我小时曾看见有些女子,把原来的眉毛剃光,完全画出来。汉时童谣中说:“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可见画眉之道,由来久矣。鲁迅先生说:“横眉冷对干夫指”,可知男子的眉也富有表情作用一 男子 “多福多寿多男子”,是华封人对尧的祝颂。可知远古以来,人间就爱重男子。爱重男子的原因,是为了男子能使你的种子繁殖,不致无后绝嗣。而女子则嫁与别家,去繁殖别人的种子,所以人都重男轻女。 希望种子繁殖,是世间一切生物的本能。人是生物之一,当然也具有这种本能。孔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耶稣《圣经》的“创世纪”中,有这样的记载:一人丧妻,有二女而无子。一女悯父无后,用酒将父灌醉,与之同房,为之生子。这奇离的故事,正是说明无后之可怕,男子之可贵。人为万物之灵,处处凌驾别种动物,独有繁殖种子一道,竟与别的动物无异。这是一种野蛮根性。世间除了极少数独身主义者之外,都具有这种根性。 我小时看见过不少爱子重嗣的实例。有一亲戚,家道小康,而两女牙牙生,老年无子。于是到处求神,拜佛’行善,许愿,果然生了~子。老夫妻爱之如拱璧,命令两女悉心护持,出必随侍,食必喂哺。此子长大到十五六岁,即计划婚事,必娶三妻,克昌厥后。岂料此子人大学后,恪守一夫一妻制,重违父命。父死之时.尚未抱孙。后来娶妻,不生子女,因故自杀,此家终于绝嗣,哀哉。 邓攸无子,古人说是天道无知。陶渊明胸怀旷达.也说“弱女虽非男,慰情聊胜无”。甚矣,男子之可 牛女① 七月七日之夜,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这神话历史悠久,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即有记载。织女这名词,由来更久,诗《小雅》中已见;《汉书》《天文志》中说此乃天帝的孙女,故名天孙。大约因此产生神话,说天帝将织女嫁与牛郎后,织女废织,牛郎废耕。天帝怒,将二人分置银河两岸,只许每年七月七日之夜相会一度。《荆楚岁时记》中说:“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针,陈设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我小时候,吾乡还盛行此风俗。我家姊妹多,祭双星时,大家在眉月光中穿针,穿进者为乞得巧。我这男孩子也来效颦,天孙总是不肯给巧。这些虽是迷信的玩意,回想起来甚有趣味。古人云:“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七夕牛女鹊桥相会,常为诗人词客的好题材,古来佳作不计其数,各人别出心裁。有人说:“多情欲话经年别,哪有工夫送巧来!”有人翻案,说:“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又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又有人揶揄他们,说“笑问牵牛与织女,是谁先过鹊桥来?”又有人异想天开,说他们是夜夜相会的:“人间都道隔年期,岂天上方才隔夜。”有道是“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则何妨说“天上方一日。世上已隔年”呢。但这些都是诗人弄笔,博人一笑。总之,牛女会少离多,常得世间旷夫怨女的同情。“天孙莫怅阻银河,汝尚有牵牛相忆”可谓沉痛之语。《古诗十九首》中也同情他们:“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出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可谓寄托深远。P1-6 序言 一 提到丰子恺的名字。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他那别具一格的漫画。在艺术园地中,丰子恺自己最偏爱的其实是文学。他在《作画好比写文童》中直截了当地说:“综合起来,我对文学,兴趣特别浓厚。因此,我的作画,也不免受了文学的影响。”他认为:“一切艺术之中,文学是与社会最亲近的一种,它的表现工具是人人日常通用的语言,这便是使它成为一种最亲近社会的艺术的原因。” 丰子恺最早的文学创作虽然开始于1914年,当时他在《少年杂志》第4卷第2期上发表了四篇寓言体短文。但正式从事散文创作是从白马湖开始起步的。1922年至1924年,丰子恺在《春晖》校刊上先后发表了《青年与自然》、《山水间的生活》、《英语教授我观》等作品。1931年。他在开明书店出版了第一部散文集《缘缘堂随笔》。此后,他的散文创作一发而不可收,先后有《随笔二十篇》、《缘缘堂再笔》、《车厢社会》、《子恺小品集》、《率真集》等散文集问世。写作时间从1922年到1974年。历时50余年,形成了他那种既洒脱又悲悯,清茶米酒般且极具人间情味的散文风格。 丰子恺的散文创作,从一开始就有很浓的人道主义色彩。他在《东京某晚的事》中向往“天下如一家。人们如家族,互相亲爱,互相帮助,共乐其生活”的理想世界。而一旦这种理想在当时社会中屡屡受挫时,他则感慨:“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奠如‘渐’。”他宁愿造物主把人的寿命定得更短促些,“这样也许在人类社会上可减少许多凶险残惨的争斗。”(《渐》)于是他在《秋》一文中又感伤地写道:“三十这个概念,仿佛在日历上撕过了立秋的一页”,“自从我的年龄告了立秋之后,两年来的心境完全转了一个方向,也变成秋天了。”文中所说的两年,不仅是指作者当时超过三十岁已经两年了,同时也可以认为,这是他皈依佛教已有两年了(丰子恺于1927年拜弘一法师为师皈依佛教)。他皈依了佛门,但他并没有像他的老师李叔同(弘一法师)那样遁入空门,做起了和尚。用丰子恺自己的话说就是在他的身上具有两重性格。在那个年代,丰子恺在社会角色中,属于比较温和的中间分子。但他在文艺上却积极强调要有充实的内容。他在《艺术教育ABC》中说:“只懂得机械的画技的浅薄的画家,与只知玩弄美文的词句的浅薄的文学者,逐末而忘本,不可不诫为文艺的堕落!” 既然在成人的世界里难以找寻人间温情,那么就进入儿童世界!这便又有了他众多的歌颂儿童生活的作品,像《从孩子得到的启示》、《华瞻的日记》、《儿女》等。丰子恺进入了一个纯真的儿童世界,显然是要用自己的作品,用成人间的隔膜与儿童的天真相对照,反映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寄托自己的内心情感。正如他自己在《儿女》中所说的那样:“因为我那时这种生活,或枯坐、默想,或钻研、搜求,或敷衍、应酬,比较起他们的天真、健全、活跃的生活来,明明是变态的,病的,残废的。”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的开头就说:“我的孩子们!我憧慑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屈地说出来,使你们自己晓得。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意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了。这是何等悲哀的事啊!”只有孩子的生活才是纯洁无瑕的,才是值得憧憬的,而一旦长大成人,接触这污浊的社会后,就失去了憧憬的价值。这就是丰子恺当时的体感。所以,他爱儿童,认为人间最富有灵气的是孩子。孩子有着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天赋的健全的身手与真朴活跃的元气。 丰子恺散文创作与他自己的漫画创作的分期基本上一致。这种一致性不仅表现在艺术风格上,同时也表现在创作内容上。20世纪30年代.丰子恺的漫画创作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描绘人间相。他自己的说法是:“早在二十年代明知道社会的残酷、丑恶,可是不愿描绘,意在儿童的世界里神游。可是后来我的笔终于描绘了。我想,佛菩萨的说法,有显正和斥妄两途。西谚日:‘漫画以笑语叱咤人间。’我为何专写光明的美景,而不写黑暗方面的丑态呢?于是我就当面细看社会上的苦痛相、悲惨相、丑恶相、残酷相,而为他们写照。”于是,他真的为此写照了。《肉腿》写于1934年,主要反映在大旱之年,运河上集结了大批男女老幼,拼命地取水抗旱,极其艰辛。作者将踏水车的农人的肉腿与舞台上、银幕上舞女们的肉腿作对照,寄慨叹于近来农人踏水每天到夜半方休,舞场、银幕上的肉腿忙着活动的时候,正是运河上肉腿忙着活动的时候的现象。《吃瓜子》一文中,他列举了种种瓜子的吃法,从似乎漫不经心的闲谈中点出了文章的主旨:“而能尽量地享用瓜子的中国人,在消闲一道上,真是了不起的积极的实行家!试看糖食店、南货店里瓜子的畅销,试看茶楼、酒店、家庭中满地的瓜子壳,便可想见中国人在‘格。呸’、‘的,的’的声音中消磨去的时间,每年统计起来为数一定可惊。将来此道发展起来,恐怕是全中国也可消灭在‘格,呸’、‘的,的’的声音中呢。” 从艺术角度上讲,丰子恺的散文无疑是极其诱人的。首先,他常常能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写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或暗示现实社会种种较深入的问题。例如写于1935年的《杨柳》。作者自称自己喜爱杨柳,且与杨柳有缘(在白马湖,丰子恺将自己的住处命名为“小杨柳屋”)。这是因为杨柳的美与别的花木不同,杨柳的美在其下垂。花木大多是向上发展的,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但杨柳“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向处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的活跃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但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边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看了觉得非常可爱。”《我的母亲》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丰子恺从母亲的座位、坐姿这一特定的角度、姿态,描写了他那承担了严父慈母双重任务的母亲形象。 丰子恺的许多散文写得很洒脱,同时又在这洒脱中寓有深意,就如同清茶和米酒。《山中避雨》写于1935年。这篇作品的魅力,一如他的抒情漫画,初读十分清浅——像清茶,然细细玩味,竟余味无穷——如米酒。作品一开始就描绘了一幅烟雨朦胧的山村小景。为了避雨解闷,作者向茶博士借了一把胡琴,拉奏了各种西洋小曲。至此,苦雨荒山开始活跃起来,散文的意境也从古山水画般的氛围进入现实民间的世俗人情。作者写到两女孩和着西洋小曲歌唱时,作品的调子开始温暖起来,仿佛把游山遇雨的寂寥心情远远地抛到了脑后。而当写到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并引得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一起合唱时,作品进入了高潮,作者本人也情不自禁大动感兴,他体会到了音乐的亲和力,更重要的是他体会到了民族音乐对中国普通百姓的陶冶效果。这种发自内心的感悟在任何民族或许都是相同的。日本学者谷崎润一郎在读了这篇散文后就有这样的表示,他说他“不禁想到从前音乐师葛原氏乘船上京,在明石浦弹琴一夜,全浦的人皆大欢喜的故事来”。音乐的这种亲和力确实在年轻人当中引起了共鸣。以至在他离开的日寸候,彼此竟在茫茫的雨中依依惜别。整篇作品仿佛就像一幅风格淡雅的水墨写意画,将山色、茶肆、雨景、琴声、歌音、人情,统一融入了画幅之中,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且很有余韵。 再如写于1934年的《梦痕》,通篇像一幅清丽的风俗画卷。读后有如步入江南水乡的民间厅堂,体察民间浓郁的生活情趣,令人爱不释手。这类散文,作者几乎从来不堆砌华丽的词藻。用笔质朴无华,冲淡静穆,然而却给读者以很深的诗意感染。《湖畔夜饮》开头的意境描写、议论感怀,都是那样恰如其分。丰子恺首先描绘了“酒阑人散,皓月当空。湖水如镜,花影满堤”的西湖春夜的气氛,接着又以一首春月歌引出了一位多愁善感,饱经风霜的长者形象。这长者就是作者自己,但读者却很容易生发不同的联想。几处拟人化的点景。把景物、夜色写活了。虽然没有用什么形容词,更没有竭力描绘景物,但是那些隐伏在笔下的水光、涟漪、春意、拂柳似乎都在画图之中。这种艺术效果,非写作高手是很难达到的。素朴是高级意义上的一种诗的特质,况且丰子恺会时不时地掺入挚诚的人情味,这便是他的散文艺术成就的高妙之处。 在散文创作的数量上,丰子恺在现代中国散文作家中也是较多的。1949年后,他也在写,代表作主要有《庐山游记》、《扬州梦》、《黄山写生》、《西湖春游》等等。甚至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他还在写,并集有《缘缘堂续笔》。’这种文学现象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是罕见的。 丰子恺写作散文有自己的艺术追求。首先,他力求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写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或暗示现实社会较深层次的问题,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其二,丰子恺散文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别具匠心的艺术构思上。他的散文,表面上看是信笔写来,其实与他那些众多的构思巧妙的漫画一样,他的散文也讲究艺术构思,前文提到的《吃瓜子》《我的母亲》和《山中避雨》等都是散文艺术构思的典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虽苦心构思了作品,却能在写作过程中显得平易、自然、协调,没有一点斧凿之痕。其三,丰子恺的散文,大多通过质朴的语言表达率真的情感。他一向反对“做”文章,反对用生僻、晦涩的词语。他在《艺术漫谈》中形象地把艺术比作“米”、“麦”,认为艺术应该大众化,为大众所欣赏和接受,如同家家户户每天能吃到的米、麦一样普及,而不应该成为只供少数人享用的山珍海味。但平易、大众化又不影响他作品的感染力,用他自己的说法则是“曲高和众”。文学界对他的随笔很早就有了好评。赵景深在《丰子恺和他的小品文》中说:“……子恺的小品文里既是包含着人间隔膜和儿童天真的对照,又常有佛教的观念,似乎,他的小品文尽都是抽象的,枯燥的哲理了。然而不然,我想这许就是他的小品文的长处。他哪怕是极端的说理,讲‘多样’和‘统一’(《自然》和《艺术三味》).这一类的美学原理,也常带着抒情的意味,使人读来不觉得其头痛。他不把文字故意写得很艰深,以掩饰他那实际内容的空虚。他只是平易的写去,自然就有一种美,文字的干净流利和漂亮,怕只有朱自清可以和他媲美。以前我对于朱自清的小品非常喜爱,现在我的偏嗜又加上丰子恺。,,赵景深的评论可被看作是一个时期的代表。姜丹书则评价日:“子恺的语体文,亦很成功,长于描写事物,亦庄亦谐,形容得很轻松,指发得很深刻,妙在能搔着痒处,打着痛处,幽默之趣,自在言外,乃是精于运思、巧于运笔者。” 郁达夫在编选《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时收入丰子恺的五篇散文,即《渐》、《秋》、《给我的孩子们》、《梦痕》和《新年》。郁达夫在评点文字中对丰子恺评价很高,他说:“浙西人细腻深沉的风致”在丰子恺的散文里得到了体现,又说“人家只晓得他的漫画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灵达处反远出在他的画笔之上。”郁达夫不仅推崇丰子恺的散文,更推崇他的苦学精神,他向读者介绍说:“他是一个苦学力行的人,从师范学校出来之后,在上海半工半读,自己努力学画,自己想法子到日本去留学,自己苦修外国文字,终究得到了现在的地位。我想从这一方面讲来,他那富有哲学味的散文,姑且不去管它,就单论他的志趣,也是可以为我们年青人做模范的。” 丰子恺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他的散文作品于他健在时已有多个集子出版,在他逝世后也有各种选本流传。现今海豚出版社选取其代表作汇集成《丰子恺散文精品集》,嘱撰小文为序,试写以上感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