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首先指的是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其次指的是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它限定在“中国大陆”这一范围之中“当代文学”的另一层含义是,它的文学时间,是“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一体化”趋向的全面实现,到这种“一体化”的解体的文学时期。
这套“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介绍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编年史。
这本《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第5卷1976.10-1984.12)》(作者张清华)是该系列第5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第5卷1976.10-1984.12) |
分类 | |
作者 | 张清华 |
出版社 | 山东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当代文学,首先指的是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其次指的是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它限定在“中国大陆”这一范围之中“当代文学”的另一层含义是,它的文学时间,是“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一体化”趋向的全面实现,到这种“一体化”的解体的文学时期。 这套“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介绍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编年史。 这本《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第5卷1976.10-1984.12)》(作者张清华)是该系列第5卷。 内容推荐 10卷本《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属于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基础性的学术工程。它不仅是山东文艺出版社向建国60周年献礼的重点出版项目,而且也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11三期建设的子课题之一。参与编纂的同志主要为本院的教师和学生,此外还有几位是外校学有专攻的中年学者。 这本《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第5卷1976.10-1984.12)》(作者张清华)是“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系列第5卷,介绍了1976.10-1984.12之间的事件。 《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第5卷1976.10-1984.12)》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部分教师和研究生通力合作的结果。 目录 总序 导言:八十年代文学 1976年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本年 1977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本年 1978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本年 1979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本年 1980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本年 1981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本年 1982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本年 1983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本年 1984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本年 本卷主要作家人名索引 本卷后记 本卷主编简介 试读章节 13日,中央委派工作组进驻文化部,成立清查“四人帮”办公室和于会泳、浩亮、刘庆棠等专案组。 15日,上海革委会常委朱永嘉为团长,周海婴为顾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鲁迅展览代表团一行七人,应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和日本经济新闻社的邀请,乘飞机离沪前往日本仙台市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鲁迅展览会开幕式,并进行友好访问。《人民日报》16日以《中国鲁迅展览代表团离上海前往日本》为题作了专门报道。 18日,郭小川在河南林县招待所中因服用安眠药后吸烟,导致一场意外火灾去世,终年57岁。郭小川“文革”期间曾遭受批判,先后于1970年1月到湖北咸宁向阳湖畔的“五七”干校、1974年11月到天津郊区静海县团泊洼“五七”干校劳动。1975年10月得以将组织关系由文化部转到中组部,一个月后赴河南林县、辉县深人生活,不幸死于意外事故。郭小川著述颇丰,2000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2卷本的《郭小川全集》,其中后6卷为诗人生前未曾发表的大量手稿。贺敬之认为,“在我国当代的诗人队伍中,小川(所有他的战友一向都是这样亲切地称呼他的)是站在我们前列的那些优秀诗人中的突出的一个”,他的诗集是“不能用平静和闲适的心情来阅读的书。它没有一篇一章可供人消遣,更没有一声一韵能助人安眠。它是晨钟,是号角,是战歌。它是在中国的大地上,在崭新的世纪里,从一位毕生为祖国和人民事业而斗争的忠诚战士的心灵中发出来的”,“郭小川的名字,无可争辩地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篇章。他在现代汉语诗歌民族形式的发展上所取得的成绩,正在被人们所注意。而特别重要的还在于:作为社会主义的新诗歌,郭小川向它提供的足以表明其根本特征的那些具有本质意义的东西,这就是:诗,必须属于人民,属于社会主义事业。按照诗的规律来写和按照人民利益来写相一致。诗人的‘自我’跟阶级、跟人民的‘大我’相结合。‘诗学’和‘政治学’的统一。诗人与战士的统一”。(贺敬之:《战士的心永远跳动——(郭小川诗选)英文本序》,转引自《郭小川诗选续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冯牧对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评论道:“他从优秀的中国古典诗歌和辞赋吸取营养,创造了一种雄浑有力的诗体;这种诗体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特征,采用大量的铺陈排比、感悟咏志的方法来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这种体裁,经过诗人的长期实践和运用,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征的风格,在我国诗歌创作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种标志着郭小川的独特风格的艺术形式,常常是把中国古典诗词的严谨、丰富的结构,中国民歌的健康、朴素、粗犷的表现手法和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的生动、简洁的群众语言熔铸在一起。这种艺术手法和艺术形式在我们的新诗创作中是别开生面的”,“诗人重视艺术形式的优美,但他也十分注意不让诗歌的内容为过分雕琢的形式所桎梏。因此,在他的大部分诗作里,思想的锋芒总是十分锐利的,他不让形式的严谨束缚思想的翅膀。这样,就形成了郭小川的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的另一个特征。他创造了一种节奏自由而又富于韵律的政论式的诗体。这种诗体,在抒发诗人的政治抱负和战斗激情的时候,特别使人感到气势磅礴,壮怀激烈”。(冯牧:《不断革命的战歌和颂歌——郭小川诗选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历经30年后,李洁非对于郭小川的生活与性格进行了别样而深入的分析,指出了其创作中“奇特的两面性”:“一方面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紧跟形势,总是积极地响应和配合党的工作,特别是‘斗争’的新需要,而且从其日记看,这种响应与配合并非应景行为,是发自衷肠。”“另一面,当单独面对‘文学’的时候,他又从艺术上感受到不甘寂寞的情怀,容易被新鲜的东西所吸引,也每每在自己的创作中搞一些创新。”在分析本以专职干部调入作协的郭小川何以会创作上取得意外的成功之时,除了承认其才华,李洁非还细读了郭小川日记中关于1957年的“创作丰收”的情况,统计了其全年的十二项稿费收入,总计“约近八千元”。“自然,这带来相当优越的生活方式。”(《作协秘书长的1957》,见李洁非:《典型文坛》,第174一176页,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9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社论《学习鲁迅,永远进击》,学习鲁迅时刻注意分清营垒,“以锋利无比的马克思主义解剖刀,指向形形色色的敌人,指向钻进革命阵营中的‘蛀虫’,撕去他们的假面,暴露他们的本相”。 20日,上海工人阶级和各界群众代表一百万人举行声势浩大的集会,表示要继承毛主席遗志,坚决拥护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愤怒声讨和揭发批判反党篡权的走资派的反革命罪行。 《人民日报》刊登了北京沙河钢铁厂鲁迅著作学习小组的文章《警惕“摘句”的骗术》,认为一些假马克思主义骗子运用“摘句”的卑劣手段,“或者偷换重点,回避要害,阉割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灵魂,磨灭它的革命锋芒;或者斩头去尾,断章取义,对革命导师的语录横加歪曲、大砍大杀;或者折中调和,以偏概全,把革命导师在某种特定环境下讲的话当作普遍性的结论,七拼八凑,制造混乱;或者借题发挥,为我所用,用修正主义的观点歪曲革命导师的原意,塞进自己的私货,等等”。 《人民文学》第7期开辟“毛主席永远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的纪念专题,发表浩然、冰心、李准等人的纪念散文及郭沫若、魏巍、张志民、纪宇等人的纪念诗歌。 21日,首都150万军民举行声势浩大的庆祝游行,欢庆华国锋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庆祝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篡党夺权阴谋的伟大胜利。P6-8 序言 20世纪90年代以降,一方面是唐弢、施蛰存诸先生“当代文学不宜写史”的劝诫言犹在耳,有关当代文学学科内涵和属性的讨论众说纷纭,另一方面则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所取得的实质性进展。据不完全统计,1990—1999年,学界共出版了“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44部,2000—2006年则为15部。这类著作不仅出版数量越来越多,而且其中包含了一批可圈可点的精品力作。 …… 所有这些“以类相从”的技术性安排,都为着一个共同的目的,即帮助读者在“散乱”中建立“秩序”,在“琐碎”中提供“线索”,扬编年体之长,避编年体之短,借以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阅读、学习和研究的需要。 从接受编纂任务到现在,业已两年有余,诸位同仁为之付出了巨大的辛劳,其间的甘苦自知,恐怕不是我一句简单的“谢谢”所能表达得了的。但是,我仍然要对各位分卷主编和编纂组的全体成员送上真诚的谢意,感谢他们对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当代文学学科的关爱,感谢他们对于学术事业的责任感,感谢他们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尽管我们是以一种极为认真的态度来对待这次编纂工作的,但是由于经验和能力所限,加之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这部有近百人参与编纂的《当代文学编年史》必然还会存有缺憾,对此给各位读者带来的不便,在此一并表达诚挚的歉意。同时,也欢迎各位同行给以批评、补充和订正。 最后,我要感谢山东文艺出版社。在一个浮躁喧嚣、急功近利的时代,这家出版社一直恪守着支持几乎无利可图的学术著作出版的可贵传统。这一次是他们把十卷本的《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列为重点出版项目,付出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正是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才有了本书最终的面世。 张健 2009年6月25日 后记 本卷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部分教师和研究生通力合作的结果。具体分工如下: 张清华:绪论、全卷统稿; 周航、王玉、谢刚、甘浩、刘江凯、焦红涛:修改、统稿助理; 张娴:1976.10-1978.6 贺艳:1978.7-1979.12 张明明:1980.1-1981.12 余庆红:1982.1-1983.6 邬庆霞:1983.7-1984.12 在编年史初稿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吸收了以下成果: 陈晖教授主持的《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专题史料》; 秦艳华教授主持的《中国当代出版专题史料》; 谭五昌副教授主持的《中国当代诗歌专题史料》; 梁振华副教授主持的《中国当代报告文学专题史料》; 梁振华副教授主持的《中国当代影视文学专题史料》; 岳永逸博士主持的《中国当代民间文学专题史料》; 张国龙博士主持的《中国当代散文杂文专题史料》; 徐健主持的《中国当代戏剧专题史料》。 本书的出版是所有参与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无论其编撰质量如何,都要对他们的辛苦劳作表示敬意。至于编写过程中可能存在某些疏漏,其责任部分由我承担。我们也真诚的希望诸位专家和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张清华 2009年6月20日于北京师范大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