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罗国际(俄罗斯处女作奖小说集)》是俄罗斯独立文学奖评委会继去年在中国首次出版获奖作品集《化圆为方》之后,推荐的第二批获“处女作奖”的中短篇小说集。阅读本书感受一下当代俄罗斯青年人的真实生活,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心绪……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开罗国际(俄罗斯处女作奖小说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俄罗斯)西蒙诺夫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开罗国际(俄罗斯处女作奖小说集)》是俄罗斯独立文学奖评委会继去年在中国首次出版获奖作品集《化圆为方》之后,推荐的第二批获“处女作奖”的中短篇小说集。阅读本书感受一下当代俄罗斯青年人的真实生活,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心绪…… 内容推荐 《开罗国际(俄罗斯处女作奖小说集)》是俄罗斯独立文学奖评委会继去年在中国首次出版获奖作品集《化圆为方》之后,推荐的第二批获“处女作奖”的中短篇小说集。其中《开罗国际》描写一位大学生毕业后到埃及闯荡,结识了美丽的法国姑娘和当地的穆斯林老人,临时组成了“国际家庭”。为了生存他四处奔波,历尽艰辛,最后终因搅进一桩走私案而被遣返回国。《深水静流》以现代派的心理描写和制造惊悚悬疑的手法,讲述一对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男女,从相识、相恋到分手的奇异过程,反映了当下青年人的迷茫和内心深处的孤独,以及对理解和信任的渴求。彼留科夫的五篇短篇小说风格各异,充满契诃夫式的幽默与讽刺,读来饶有趣味。 目录 开罗国际 静水深流 喂 永远举行婚礼的城市 我们喝茶吧 雪人高尔基 乌利茨基大街 试读章节 前几天,我的邻居死了。死于中风。看来,他死得挺快,十分钟都不到,急救车半小时后才来。对急救车来说,这点时间并不算长,他还有一个妻子,——可是,在这剩下的二十分钟里,她能做什么呢?她急忙冲到楼梯间,下楼来按我家的门铃。直到这时,我都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她刚刚才搬到这儿。她大声叫喊着,说我的邻居快要死了,说她不知道该怎么办;她请求我开门。我开了。我以前见过她——她还是老样子,因为我真的很难把她想象成别的样子。平常我都是爬楼梯上楼,而她坐电梯。我们有时会碰面,互致平常的问候:“你好”——“你好”,“晚上好”——“晚上好”。有时会微笑一下,有时则瞅着脚下——视心情而定。但是,我从来没有仔细打量过她——美貌是次要的,主要是因为义务和某些私人关系——在我看来,他们的一切都是高度机密的;她多半是个出纳员,因此,要问她总觉得有点儿不妥。您的工作是出纳员吗?因为您的脸总是显得如此疲惫……而这一次,她却穿得邋里邋遢的,薄薄的长袍根本掩盖不住下垂的胸部,脸部一下子显得非常难看。她在喊救人。 当我进屋后,我的邻居已经死了。我摸了摸他身上所有的地方,但都感觉不到明显的脉动:他已经回天乏力。我告诉她,他已经死了。然而,就算我不说,她肯定也明白这点。她坐在卧式沙发上,哭了起来。我坐在旁边,一言不发,之所以没走,就是为了以此帮助她摆脱无声的恐怖,不想让她爆发极其痛苦的歇斯底里病。后来,我又帮助她抱着尸体下楼。 除了一般的问候语,我跟我的这位男性邻居只说过两次话。第一次是我和他在电梯里相遇,那一次,我很累,决定不爬楼梯。而他呢,醉得很厉害,在电梯门正要关闭的时候,猛地跳进了电梯。在电梯还没升到五楼时,我已经知道,他是一个司机,开着一辆车牌号是AKl215的冷藏车,还知道,他“凭着,瞧,这,一双手”走遍了整个俄罗斯。第二次,他只是请我原谅他因工作中的不快而导致的不礼貌举止。 为什么我要说出这一切?进入他家时,我再次想起了死亡。人已经不在这里了,通过一个不为人知的通道走向了彼岸世界,耳边仍然响彻着亲朋好友的声音……问怎么样和为什么,这已经不重要,因为他已经不在这里了,只留下他曾在这儿待过的痕迹——尸体,两居室的家中摆放着的家具,穿破旧的衣服——那曾经是他在市场上吹毛求疵、千挑万选买来的,马路边上的玻璃酒瓶——是被他从驾驶室的窗户里扔出来的,还有被他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的货物。也许,还有他曾经在郊外别墅里打的一张凳子,以及其他数不清的、没人会注意的小玩意儿。这个时候,我又一次想到了自己。 P1-2 序言 亲爱的读者朋友,如果您读过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化圆为方》的话,您一定会对摆在面前的这本《开罗国际》感到亲切,因为它们都同样属于俄罗斯“处女作奖”小说集。 说起苏联解体后的文学奖项,那真是种类繁多,各有偏好。例如,赞助商几易其首的“俄语布克小说奖”以弘扬民族人文传统、吸引读者对严肃小说的注意力为宗旨,力争评选出“年度最佳俄罗斯小说”。因为设立时间最早(1991年底)、奖金数额较高(现在提升为2万美元)、评选方式新颖而在解体之初获得很高的威望;由多位石油金融寡头赞助、设立于2006年的“大书奖”因其宣传力度很大、奖金数额最高(约合10万美元)而迅速走红。从这几年的获奖情况看,它的头奖比较偏向于作家传记类小说。相比之下,我们这里提到的“处女作奖”奖金不多,获奖者也都是些初出茅庐的文学爱好者,却因它对青年创作的大力支持及推广而越来越备受关注。 独立文学奖“处女作奖”的创意来源于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代表安德烈·斯科奇。这位教育学副博士是四胞胎家庭中的一员,受到多方帮助才得以长大,成人后他的一大心愿就是回馈社会。1996年在他的倡议和主持下“下一代”国际基金会成立。基金会成立之初的宗旨是意在救助患病的儿童,后来又准备扩展到资助天才儿童的培养。这一计划的首次尝试是在文化事业非常发达的别尔哥罗德州,举办了各种儿童和青年艺术节与创作比赛,活动表明新一代富有才华的青年需要展现自我的舞台。于是,基金会在2000年设立“处女作奖”,面向全国25岁以下的俄语文学创作者。第一次比赛组委会以为能收到几百份稿件就已不错,出乎预料却收到了几万份稿件。为了不放弃那些在初评中落选的作者,斯科奇又提议成立了青年创作组织“处女作俱乐部”,致力于超越地理、经济、文化的藩篱而联合起新一代文学家,统一文学进程,给外省和首都人以同样的机会。 “处女作奖”每年评选一次,奖项包括大型小说奖(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小型小说奖(短篇小说和随笔)、诗歌奖(短诗和长诗)、戏剧作品奖(喜剧、悲剧、独幕剧、话剧剧本)、文学评论奖(评论文章、观点、随笔)和儿童文学奖(各种体裁均可)。出版社、新闻媒体、社会机构、作者本人都可以提交作品,作品可以是已经出版的书籍、网络出版物、也可以是手稿。评奖程序严格而规范:首先将全部作品提交给由专家组成的读者委员会(成员每年更换50%),他们对每部作品进行打分(满分是十分)并附上简短评语,据此推出一份候选的“长名单”,提供给由知名作家、批评家、出版家等组成的评委会(成员每年都全部更换),评委会经过评选推出每种奖项候选人为三人的“短名单”,然后在最终评审前组织候选人进行为期几个星期的创作讨论会,颁奖前夜再举行最后一次会议评出获奖者,一般在12月初举办大型庆祝会来宣布获奖名单。获奖者将被授予“处女作奖”的标志——一只展翅待飞的雏鸟奖章,他们和入围“短名单”的作者一起都可以由“下一代”基金会赞助出版作品集和单行本,获奖者可以得到稿费,其他人得到20本自己的样书。这项出版计划完全是建立在非商业基础之上的。 应当承认,在如今文学与市场挂钩、通俗文学大行其道的情形下,“处女作奖”在扶持文学青年、推行纯文学的发展上做了大量切实有效的工作,因此,这项活动得到俄罗斯文化部的大力支持,而斯科奇也因对文化、尤其是青年文学的支持行动而受到作家联合会的极高评价。2006年联合会主席、俄罗斯文学泰斗米哈尔科夫亲自授予他“优秀赞助人”的荣誉勋章。另外一位对这项文学奖做出很大贡献的人物是著名当代女作家奥尔加·斯拉夫尼科娃。斯拉夫尼科娃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才华出众,2006年以长篇小说《2017》荣摘布克奖桂冠,逐步跻身于当代俄罗斯一线作家行列,而且在文学活动中表现出很强的组织与运作能力。这位其实颇有数学天分、出于喜好走上文学之路的女性头脑清晰敏锐,做事雷厉风行。她自2001年起担任“处女作奖”的协调人,对加速完善评奖制度、推广获奖作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10年,她为了宣传首部俄罗斯“处女作奖”小说集中文译本《化圆为方》而两次来到北京,带领六位获奖作者参加了第十七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与中华版权代理中心、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合作,成功举办了与中国“80后作家”和读者的交流会,增进了中国读者对俄罗斯新生代作家的了解。 相比上一部“处女作奖”小说集《化圆为方》来说,我们这部小说集选取的作品少而精,包括三位作家的五部短篇小说和两部中篇小说。三位作者以不同的方式与此项文学奖结缘,又都在2010年获得或者入围该奖。德米特里·彼留科夫是新西伯利亚大学的一名研究生,其创作起步就是源于在电视上看到的“处女作奖”作品征集广告,此后他积极参与“处女作奖”活动,经常向组委会投稿及帮助荐稿,最后获得“小型小说奖”。安德烈·西蒙诺夫则凭借多部短篇小说进入“小型小说奖”的“短名单”。奥尔加·里姆莎与彼留科夫同乡,她生长在新西伯利亚,是西伯利亚国际关系与区域研究学院的一名大学生,兼做文学网站《白色猛犸象》的小说编辑。她写完《静水深流》这部小说后寄给了新西伯利亚的一位作家格纳季·普拉什科维奇。作家很快就邀其参加自己主办的系列文学研讨会。研讨会上她与德米特里·彼留科夫结识,正是彼留科夫将《静水深流》推荐给了“处女作奖”组委会。小说获得的是“大型小说奖”,获奖时奥尔加·里姆莎年仅22岁。 彼留科夫的五部短篇小说题材与风格各异。《永远举行婚礼的城市》在童话寓言般的故事中蕴含着哲理思索,通过一个城市“把时间锁在今天”、“今天永远是节日”的生活引人思考生命与永恒的问题,同时也令我们想起《浮士德》中“你真美啊,请你停一停!”的呼喊。《我们喝茶吧》中描绘了一幅恋人临窗观雨、品茶谈笑的秋日闲情图。《喂》中把公交车上人们接听电话的神态、语气及周围人对电话内容的种种猜测描写得妙趣横生。《乌利茨基大街》类似于索尔仁尼琴的“两部分小说”,一部分是一位爱写诗歌的药店小老板在十月革命后作为私营业主被惨遭杀害的故事,另一部分是一位大学毕业刚刚踏入社会的当代青年搬家的故事,表现了今日俄罗斯人对两种社会制度的思考。《雪人高尔基》写得很像网络文学中的一种热门题材——穿越小说,让一位当代俄罗斯青年穿越时空来到斯大林时代,通过一个荒诞故事对苏联历史、对文学史教科书等进行反讽,表现出契诃夫式的幽默与讽刺。 西蒙诺夫的中篇小说《开罗国际》描写了一位学习阿拉伯语的大学毕业生满怀希望闯荡埃及、最后失败而归的故事。小说内容既鲜活生动,又充满异域风情。其中主人公为了生存而四处奔波、死里逃生的冒险经历写得真实可感,引人入胜,而这位俄罗斯青年与心爱的法国姑娘以及一位善良热情的穆斯林老人所临时组成的“国际家庭”又为主人公灰暗的漂泊生涯带来些许亮色,读来是那么温馨感人。 里姆莎的《静水深流》讲述了两个青年男女从相识、相爱到分手的过程,其中穿插着一段男主人公奇特的杀人经历,描写了他从满怀沉重的负罪感到后来卸去心灵重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青年人对已逝的少年时光的怀恋和对未来道路的迷茫与追求,袒露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和对理解、信任的渴望。作者坦承她自己一直对存在各种问题的人、对他们怎样去解决问题、承担责任感兴趣,她就是要在这种偶然、极端的事件中考察人物的所思所想,揭示人的心灵中最隐秘的部分。从内容上可以看出,“静水深流”这个题目指的是人的内心与表面实际上相去甚远,平静的外表下也许隐藏着难以言说的内心世界。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青年作家最初的创作往往基于自己以往的生活阅历,使作品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传色彩。他们表达最多的是刚刚踏入社会时跃跃欲试、自信满满的状态和遇到一些挫折后苦闷彷徨、茫然失措的人生滋味,以及初恋或者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恋爱带给他们的情感体验。因此他们几乎毫不犹豫地选择第一人称的方式展开叙述。《开罗国际》中的“我”虽然是以一位老者回忆过去的口吻讲述故事,但那些真实的细节、详尽的情节无不在透露它来自于作者的亲身经历;《静水深流》中的“我”虽然是一位男性,却被许多读者发现了其身上所具有的诸多女性气质。作者也承认里面有她个人的经历与心灵轨迹。这些人生中的“第一次经历”是作家开始“第一次书写”的泉源,它们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如孩童的第一个脚印,也许有些稚嫩,也许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却显得那么真实鲜活,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次,这一代作家主要成长于苏联解体后全新的历史时期,从个人经历、思想意识、表达方式上都没有受到意识形态方面的束缚,因此他们的写作在内容和表现手段上都更加顺应天性、自由开放。大多数人的作品似乎都与过去不久的那段苏联历史相隔甚远。在这种背景下彼留科夫能够创作出《雪人高尔基》和《乌利茨基大街》这样反思历史的作品就尤其难能可贵,充分说明年轻一代身上同样具有关注历史、思辨批判的精神。 最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受到广大青年作家的青睐。他们在第二届“处女作奖”获得者谢尔盖·沙尔古诺夫的带领下,旗帜鲜明地提出“新现实主义”的口号,在继承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优秀传统的前提下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以年轻的激情掌握当代社会情绪,用自己的写作去积极影响社会,为重振俄罗斯文学的辉煌时代发挥作用。也许他们对生活的提炼还有些不足,也许他们在反映现实的经验上还有些欠缺,但是如果他们坚持自己的创作实践,逐步扩大自己的创作范围,深化自己的思考力度,他们就必将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成为俄罗斯文坛未来的生力军。 说了那么多,读者朋友最感兴趣的一定还是作品本身,那么就请您接着往下阅读吧,去感受一下当代俄罗斯青年人的真实生活,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心绪…… 书评(媒体评论) “处女作奖”竭力汇集了我们俄罗斯所拥有的最优秀的文学作品。 《新报》 这是一个很有威望的文学奖项,是俄罗斯最具信任度的奖项之一,与“布克奖”平分秋色。 《论据与事实报》 一个名副其实的社会文化现象。 《莫斯科新闻报》 一个拥有质量的文化工程,已经在俄罗斯文化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消息报》 俄罗斯有许多文学奖,“处女作奖”是独一无二的…… 《德国之声》 我们见证着正在崛起的作为接班人的一代。“处女作奖”是唯一一个如此广泛地涉及当今青年思想中诸多被遗忘层面的组织。 《独立报》 “处女作奖”从一开始就是最受欢迎和最有代表性的奖项,好像是对隐藏的天才的一次文学普查。 《新时代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