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最高文学奖——布克奖得主、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本·奥克利的代表作品。
《迷魂之歌》堪称是《百年孤独》之后又一部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经典之作。是一部呈现非洲古老文化和丰富现实的小说力作,是非洲古老文化的一曲挽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迷魂之歌(精)/经典印象小说名作坊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尼日利亚)本·奥克利 |
出版社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英语最高文学奖——布克奖得主、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本·奥克利的代表作品。 《迷魂之歌》堪称是《百年孤独》之后又一部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经典之作。是一部呈现非洲古老文化和丰富现实的小说力作,是非洲古老文化的一曲挽歌。 内容推荐 读托尔斯泰,你会想起庄严完美的古典交响曲,你会看见俄罗斯大地上的森林与河流;读村上春树,你会想起即兴迷幻的爵士乐,你会看见缤纷都市里的神秘和诱惑;而读本·奥克利呢,你会想起充满热带风情的非洲音乐,你会看见神话般的古老丛林与光怪陆离的梦境交织缠绕在一起…… 《迷魂之歌》与奥克利的代表作《饥饿之路》一样,堪称是《百年孤独》之后又一部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经典之作。 《迷魂之歌》是“经典印象小说名作坊”系列之一。 目录 第一部 第一章 无视之物/001 第二章 一个消极怠惰的冒险家/002 第三章 爸和发光的恶灵/004 第四章 一次古怪的求爱/013 第五章 恶灵的礼物/017 第六章 梦幻森林/023 第七章 看世事沧桑,处处都是伤心事/029 第八章 关于孔雀的寓言/037 第九章 死亡征服者/041 第十章 失败是一门必修课/051 第十一章 寻找蔻图太太/055 第十二章 预兆/064 第十三章 一个间接奇迹/067 第二部 第一章 未来的入侵/071 第二章 预兆和白羚羊/074 第三章 死神的发明/077 第四章 珍贵的睡石/083 第五章 白羚羊之谜/087 第六章 瞎老头的梦:一个预言/093 第七章 静观其变/099 第八章 世界的新视角(1)/100 第九章 世界的新视角(2)/107 第十章 令人神魂颠倒的黑暗时代/113 第十一章 面具王国/115 第十二章 王国里的笑声/120 第十三章 无形的审查/125 第十四章 与白马的对话/133 第十五章 芳香谷/143 第十六章 蔻图太太的黄粱梦/147 第十七章 政治魔术师之夜/153 第十八章 混沌世界的发明创造/158 第十九章 神秘的蝴蝶/163 第二十章 太初之路上的思想碎片/166 第二十一章 希望如何战胜怠惰/175 第二十二章 巫师的慷慨之举/178 第二十三章 仁慈的宵禁制造者/180 第二十四章 奴仆泄露的秘密/184 第二十五章 被遗忘的乐曲/186 第二十六章 化作一个隐身审查官的假面具/187 第二十七章 蛇与神坛/190 第二十八章 邪灵世界涌动的暗流/195 第二十九章 幻觉中的秘密真相/198 第三十章 献给灵童的帕凡舞曲/199 第三部 第一章 被转移的死亡/213 第二章 神话之战/216 第三章 红色收获/219 第四章 瞎子之城/225 第五章 老虎的隐痛/230 第六章 瞎眼瘟疫/242 第七章 死亡之光/245 第八章 义人的修炼之路__先当瞎子, 再见光明/249 第九章 一天之中的“半个奇迹”/256 第十章 “穷人党”的不义/259 第十一章 进入死人的梦/269 第十二章 显灵/274 第四部 第一章 释放/289 第二章 一人得救,所有人得救/297 第三章 触目惊心的镜中人生/300 第四章 重见光明远远不够,我们必须有所作为/302 第五章 幽冥之光/306 满纸荒唐言的本·奥克利/313 试读章节 第一部 第一章 无视之物 我们无视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七座大山。我们不明白,为什么它们总是耸立在我们前方。它们始终在召唤我们,始终在提醒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梦想需要实现,快乐需要重新发现,我们累世以来所许下的种种诺言需要履行,美好事物应该被赋予人之性灵,爱终究会彰显人性的光辉。 我们没有留意它们是如何给我们暗示的,一切都不曾结束,目的各异的斗争从来没有真正结束过,有时候,我们不得不重新给我们的生活添加梦想,不妨说,生活永远可以被用来创造更加光明的前景。 我们无视横亘在我们面前的大山,因此,我们不会意识到即将到来的剧变,事实上,剧变已经在我们中间酝酿,它在等待着烈火燃烧的时刻。我们无视日益增长的混乱,如同无视迎面而来的一波波浪涛,混乱总是发现我们尚未准备好应对它滔}舀不绝的宣讲和疯狂的示威。我们尚未准备好应对一个扭曲时代的来临,以自然比例的角度来看,这个时代是完全不合时宜的。我们行走在路上,开始以充满暴力和变革的古怪语言高谈阔论,这一切发生的时候,我们根本没有足够的精神准备。世界分崩离析,以不可思议的形态碎裂开来,唯有那些周而复始的灵魂明察秋毫,它们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 这首歌是献给一个周而复始的灵魂的。这个故事是讲给所有不曾见过七座大山的人听的,那七座大山里隐藏着人类命运的秘密;这个故事也是讲给所有不曾见过混乱之外的天地的人听的,在那片天地里,阳光每天都是新的。 第二章 一个消极怠惰的冒险家 是的,灵童是一个消极怠惰的冒险家,他既不愿踏进无序世界和阳光世界,也不愿踏进生的梦想和死的梦想。不过,在爸的最后一次战斗结束之后,在他恢弘壮美的梦想结束之后,我的冒险生涯变得愈来愈奇特、愈来愈高深莫测了。面对深奥艰涩的险途,我的灵魂伙伴们全都隐匿不见了。它们执意要诱使我回到它们的国度,如今,它们变换了手法,同它们以前使用的伎俩相比,现在的手段更加恐怖。它们将我拖进恐怖的渊薮,胁迫我逃避生命。不过,它们别想指望爱能让我留恋尘世,它们也别指望我的好奇心会令我追随它们而去。 爸花了很长时间,才从他神话般的战斗中恢复过来,在那次较量中,他同来自“驱鬼国”的对手缠斗良久。后来,他退出了争斗,他的身上似乎发生了某种不可逆转的改变。在爸的战斗结束之后,在和煦之风停止吹拂之后,一种新的循环也降临到了我们的家园。 虽然那些天滴雨未落,可我已经不再去上学了。我之所以辍学,是因为即使到了学校,我的灵魂伙伴们照样会来折磨我。它们的歌声搅得我心烦意乱,当我把那些异端邪说记录下来的时候,我的麻烦也就来了。比如,在一堂历史课上,老师惊恐地发现,我的练习本上写满了复杂的数学方程式,而我并不知道这些公式来自何方。在一棵将死的木棉树下,我们正在被传授数学知识,我看到了一张脸,一个忏悔的暴君的脸,他坐在树干上死死地盯着我。有一天,我看见了法老王阿肯纳顿那张容光焕发的脸;又有一天,我看到了一张张后继君王的脸。当我凝视这些面孔时,我神思恍惚,因为不注意听讲,老师狠狠地鞭笞了我。在英语课上,我的灵魂伙伴冲我唱起了复调赞美诗,那是一种混合了七种传统方言的大杂烩。你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课。有时候,那些灵魂甚至跑到我耳朵里嘀嘀咕咕,于是,我会不假思索地抢先一步把老师要讲的话说出来。最要命的是,我似乎能在考试之前就知晓考题内容,我连答案都一清二楚。老师们发现了我的这项极其特殊的才能。不过,他们对我精准无误的回答深感怀疑,而且认为我使用了欺骗手段,所以,他们通常会判我不及格。 总而言之,在我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我的灵魂伙伴们大搞破坏活动。它们令我看起来古里古怪,同别的孩子完全不一样,所以我并没有多少朋友。只有埃德例外,不过他已经臣服在灵魂世界的统治之下了。癫痫病式的咒语早就把他的魂魄拐跑了。我常常感到孤独无助,而我的灵魂伙伴们会利用我的孤独侵入我的生活,它们使用的手段也是花样翻新。它们把我的生命加以扩张,并且把一个个神秘的空间注入其中。它们一点一点地把它们的观念融入我的头脑。在我新近的孤独之中,尤其是在我入睡的夜晚,它们常常会把无形之书的内容读给我听,那些看不见的书里有历史、科学、哲学、音乐理论和地理学。它们一股脑地把各种各样晦涩难解的知识灌输给我。它们把灵魂之书塞满了我的头脑,除了文学、考古学、量子物理学,还有(音乐)对位法和(绘画)明暗对比法这样的高级课程,早在我还不会读写之前,这些知识就已经被我掌握了。它们还把津巴布韦的岩画和北欧神祗的肖像塞进我的脑海,除此以外,还有罗族谚语、阿善提民歌、拜占庭小曲,以及祖鲁史诗、古代故事和那些被人遗忘的英雄。所有这一切,会令我喋喋不休地向人讲述最稀奇古怪的事情,也会令我的老师对我恨之入骨。我已经厌倦了被老师揪出来,在大庭广众面前忍受无情鞭打,因此,我偷偷溜出课堂,在贫民区里四处游荡。 是的,这些冷酷无情的灵魂伙伴把诺查丹玛斯的预言、非洲神秘主义的疯狂幻象,毕达哥拉斯的数学原理,以及数以百计的无用观念源源不断地注入我的头脑。此时,我赤足踏进了一个在饥饿的胁迫下行将崩溃的世界。此时,黄色太阳已经将灌木和报纸点燃,在它那魔鬼似的讪笑之下,我步伐紊乱,踉踉跄跄。 P1-4 后记 满纸荒唐言的本·奥克利 在我的阅读经验里,有一类小说叫做“政治寓言体小说”。 第一次接触这类文学作品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花城出版社的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依稀记得封面是一个浮出水面的人双臂张开的背影,仿佛是对自由的呼唤。董乐山先生的经典译本无出其右,可惜后来把这本书弄丢了。后来,又知道了扎米亚京的《我们》和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人们通常将这三部书称作“反乌托邦三部曲”,这当然是方家从意识形态来划分的叫法,至于创作手法,又有好事者为它们戴上了“政治寓言体小说”这顶令人肃然起敬的帽子。那是一个思潮涌动的年代,也正是在那时,我和佛洛依德、叔本华、海德格尔、萨特、马尔库塞这些大师有了“亲密接触”。思绪如烟,想想二十年前,自己还是个满腹戾气的“愤青”,如今,愤怒早已不在,胸中的块垒却不减反增…… 本·奥克利的《迷魂之歌》的确可以称之为一部“政治寓言”,书中多次出现的蔻图太太,豺狗头面具,以及“富人党”总是让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老大哥”。然而,在我看来,《迷魂之歌》的内涵和外延已经远远超出了政治寓言的范畴。不妨说,这是一本具有政治寓言色彩的“非洲奇书”。 首先,不同于政治寓言的冰冷和理性,频繁出现的“梦”为这部小说增添了扑朔迷离的魔幻色彩。主人公阿扎罗是个身怀“通灵”异能的小孩儿,在他的眼中,现实世界和梦境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因此,在他的叙述中,读者常常处于一种有悖常理的阅读困惑之中,因为你无法确认自己读到的是现实还是梦。作为译者,我不得不时刻保持警醒,以免被文本中变幻莫测的叙述时态搞懵。最终,我还是找到了应对之策——抛开固有的阅读习惯,不要分辨自己在哪里,换言之,你只要顺其自然,任由自己被叙述着牵着鼻子走,就不会有“拧巴”的感觉了。并且,你会蓦然发觉,不知什么时候,自己已经与叙述者融为一体了,是梦境还是现实也不那么重要了。然而,最“邪乎”的还是《迷魂之歌》里梦的多样性,如同俄罗斯套娃一般,书中有不少连环梦的描写,那是一种“梦里套梦”的超现实异象,阿扎罗不但可以看到游魂的梦,他还可以进入到别人的梦里一探究竟。而且,梦还会“转移”——“尽管飘浮在家家户户里的‘鬼火’悉数撤离,但是我知道,今夜无人入睡。在这个月亮当道的夜晚,‘梦’没有在人间传播。通常,梦会从做梦人身上飘飘悠悠地钻出来,然后,这些梦会进入其他沉睡生灵的意识里。有时候,梦会从一个人身上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我记得自己曾经进入到木匠妻子的梦里,她紧紧地缠绕在丈夫那僵硬的躯干上,当时,她梦到了那个裁缝,并且进入了裁缝的梦境——裁缝穿过街道,发现自己置身在一个遍地禽鸟的国度,他授命用‘树叶布’缝制一件硕大无朋的衣服,披上这件衣服,人间就会变得更美好。”(摘自第三部第十一章“进入死人的梦”) 其次,现代写作手法同尼日利亚约鲁巴(Yoruba)民间文化的融合为这本书增添了浓郁的后殖民时代的异域情调。如同V.S.奈保尔、萨尔曼·拉什迪乃至老前辈钦努阿·阿契贝、沃莱·索因卡一样,本·奥克利也是属于“自我放逐”的“世界作家群”里的一员,作为前殖民地作家,他们无一例外地同“宗主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想当初,这些被家乡人民视为精英分子的青年无一例外地踏上了“西天取经”的求学之路。奥克利十八岁即前往英国艾塞克斯大学研修比较文学,十九岁时就已经写出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花与影》。2009年4月,功成名就的奥克利在接受“一分钟访谈”(One Minute With)时表示,即使从现代意义上来看,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也是他最钟爱的作家,而《堂·吉诃德》也许是最伟大的小说。值得一提的是,我惊讶地发现《迷魂之歌》里随处可见的《圣经》式文体,那种简洁、诗化、充满隐喻的语言简直就是这部寓言小说的绝配,甚至于某些章节,分明就是对《新约·启示录》的致敬,这或许是奥克利被“西化”的另一个佐证。带着西化的“世界眼光”,翻过来再看本国动荡的政局,种种荒谬怪象会立刻得到放大,在这些眼里不揉沙子的“世界作家”心里,难免会生出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乃至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心情。同时,他们也看到,西方殖民者留在身后的只是一个烂摊子,民族独立之后,水土不服的民主制度又变成了独裁者争权逐利的工具。思辨之下,奈保尔曾把他的家乡批得一无是处,与奈保尔不同的是,奥克利在幽魂密布的黑暗世界里看到了光明——“也许有一天,我们会看到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七座大山。也许有一天,我们会看到包含着我们神秘命运的那七座大山。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在混沌之外看到一个新世界,在那里,阳光永存,宁静常在。”(第四部第五章“幽冥之光”篇尾)。在当今的尼日利亚,许多约鲁巴人已成为基督教徒或穆斯林,但是传统宗教信仰依然得到保留。传统约鲁巴宗教有一套复杂的神祇体系,上有造物主,下有约四百个等级不同的次神和精灵,而大多数次神和精灵与其本身的宗派及祭司密切相关。在约鲁巴信仰里,万物皆有“神识”,大到太阳月亮、山川河流,小到飞禽走兽、草木花石。奥克利信手拈来,在非洲大陆上谱写了一曲由月亮、岩石、风、蚊子、飞蛾、羚羊、梦、神话、森林、灵魂组成的挽歌——“我们闯入了另一个平行时空。我听见我的灵魂伙伴们发出月光一样的声音,在昆虫合唱队的夜曲声中,它们大声呼唤我的名字。夜莺歌声婉转;备受煎熬的林木光影摇曳,呜呜悲鸣;缥缈的笛声如影随形,挥之不去。我看见孤独的牧神在黑暗中且歌且舞。那些成年累月都在交配繁殖的妖怪偷偷地观察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因为我们正在磕磕绊绊地穿越它们的领地。我扭头回望,发现团团绿光不紧不慢地跟在我们身后。”(第一部第六章“梦幻森林”)。 本·奥克利是一个很勤奋的作家,也是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候选人,尤以2002年那次呼声最高,最终,匈牙利老作家凯尔泰斯获得了当年的诺奖。鉴于诺贝尔文学奖日益浓厚的“终身成就奖”色彩,生于1959年的奥克利有的是机会。有人说,奥克利获得“布克奖”的代表作《饥饿之路》是具有“非洲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堪比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我以为,这样的评价同样适用于这本《迷魂之歌》。 那么,本·奥克利又是何时在现实和灵界之间构筑起了自己的故事王国的?1991年《饥饿之路》获奖后,奥克利在接受Newsday(“新闻日报”)采访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尼日利亚,孩子们从小就讲故事,为了吸引伙伴的注意,你不得不绞尽脑汁想出那些别人从来没听过的新故事。但是,那些真正包含着某个独特的世界观的故事从来没有在我们身上发生过,这就像一条流经你家后院的河,它总是在那里,你从来也想不起来去给它照张相,或者去探寻它所蕴含的神话,河就是河,它就在你的血管里流淌,它就在你的灵魂里流淌。后来,我开始在现代主义的创作道路上上下求索,渐渐地,同写作技巧相比,我感到自己的‘野心’越来越大。在离开尼日利亚之后,我经历了一段孤独的‘思乡病’时期,这时候,那些老故事重新以新的面孔和新的声音回到了我身边。我发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并且,每一个人都会在自己的故事里签上自己的名字,盖上自己的印章,事实上,那些故事已经深深地嵌入了我们的童年记忆里。” 写到这里,脑子里突然蹦出了一首偈子:“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古今中外,对于每一个有血性有良知的作家来而言,“荒唐言”和“辛酸泪”是必须的,那似乎成了全世界知识分子一脉相承的反骨传统。、莫非,奥威尔和奥克利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常文祺 2010年6月6日于北京“八米斋” 书评(媒体评论) 本·奥克利以探究约鲁巴神话底蕴为手段,创造出关于非洲和整个现代世界民主危机的政治预言。 ——亨利·刘易斯·盖茨 本·奥克利利用了更多的文化和文学资源,他既借鉴了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又挪用了非洲传统的神话传说,还使用了《圣经》故事等等欧洲文明符号,在几种强有力的文化体系支撑下,本·奥克利写出了一部呈现非洲古老文化和丰富现实的小说力作。 ——邱华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