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艺博会时代/艺术经济学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作者 (西班牙)帕科·巴拉甘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艺博会时代》由帕科·巴拉甘所著,这本图文并茂的精致小书由知名策展人撰写,扎实的理论建构和鲜活的案例分析将读者引入风云变幻的艺博会时代,在当下火热进行的策展叙事中,跟随作者的笔触神游世界各地精彩纷呈的艺术展事。无论对于艺术从业者,还是博览会的普通观众来说,本书都具有极大的阅读价值。

艺术博览会,你会看吗?让策展人带你看完热闹看门道!

内容推荐

在名目繁多的文化活动中,艺术博览会风头正劲。越来越多的策展人介入其中,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正经历着一场“艺博会时代”。《艺博会时代》由帕科·巴拉甘所著,《艺博会时代》分析了驱动策展人在艺术领域扮演更为广泛而积极角色的背后因素,探讨和记录当前正在火热上演的艺博会“进化论”。作者帕科?巴拉甘是活跃于艺术界的学者型独立策展人,同时兼任多家艺术机构的艺术总监和策划顾问。

目录

前言

 艺术太多了? 阿曼达 ? 库尔森

 不娱乐,不成活:永不休止的艺博会与双年展之争 米歇尔 ? 罗贝基

导言

 艺术博览会太多了吗?

 新玩家

 艺术大旅行,其实没那么牛

第一章 艺博会:城市娱乐的中心

 品质体验

 消费的优劣

 定位与异国情调

 小的是美好的

第二章 策展人的艺博会与艺博会策展人

 前进的策展人:从信息中介到游击式的策展人

 新博览会主义

 策展人的墙与关系策展

 策展人策划艺博会的10大规则

第三章 拓展了的绘画的出现

 多重包含图表(MID)

 科技的运用

 绘画的新精神与多重关系图表(MRD)

第四章 收藏家们的客房

 同类收藏、卡拉ok与交互被动性

 收藏家的动机金字塔

 收藏的10大规则

第五章 趣味、资金与时髦品牌

 帕雷托的投资管理与塞内加的船

 (城市)品牌打造与品牌艺术

 优秀顾问寻找指南

后记一

 简介:主题公园、艺博会的建筑群与休息区

 我们想要的艺博会:2020年愿景

 后记二

 艺博会时代的终结?

注释

人名索引

试读章节

同样的语境下,有必要提一下在包括阿玛尼和路易威登在内的伟大设计师圈中,那位爱慕虚荣的建筑师——纽约客皮特·马里诺(New YorkerPeter Marino)。“别人在具体的事情上自成一格,”维尔·穆扎(Virgnie Motlzat)写道,“而马里诺的力量在于将他的奢华庙宇设计成消费胜地与文化设施并举的场所。”在这里,想要在奢侈品商店与文化场所之间一决高下的欲望无须讳言。银座新开的古驰(GUCCI)专卖店有一个可用于举办各种活动(艺术展览)的多功能空间,这样便把购物转化成了一种兼具戏剧性和文化性的行为或体验。

如果商店变成了文化现场,那么艺术博览会就成了结合休闲、商业和新奇刺激于一身的独一无二的活动典范了。荷兰艺术家凯普二人组(duo Kkep)说:“我们相信,今天像娱乐一样的艺术形式为私密性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过去,你能在艺术里面找到娱乐,而今天,我们认为娱乐已经成了艺术新的形式了。”。对于凯普二人组所说的娱乐是艺术新形势的观点我表示怀疑;然而,艺术的确成了一种高级的娱乐形式。参观卡塞尔文献展、欧洲宣言展和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大旅行不过是城市娱乐中心所含内容中的一个完美案例。那么,这个艺术大旅行到底是不是有品质的体验呢?品质体验

“体验经济” (expe rience economy)是近年兴起的一个概念。它主要指那些有远见、富于创造力的公司,精心安排探索人们值得纪念的体验,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体验经济》(The ExperienceEconomy)是小约瑟夫·潘(Joseph Pine II)与詹姆斯·吉尔默(James H.GilrIlore)的研究著作,他们在书中清楚地解释了“展示出乎意料的东西”这一概念;他们说:“实际上,体验展示者必须不断更新他们所提供的体验:要制造变化或者增加新元素,以保持所提供的体验常新、刺激并值得人们花钱‘再来一次’。如果做不到,就是对体验供应的亵渎。对游客来说,较之一成不变的体验,他们更愿意尝试自己无法预料的新东西,并肯定会为之惊喜。”

根据这样的理论,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体验成了具有一流经济价值的商品。如果农业社会提供的是农作物,工业社会提供的是工业产品,后工业时代提供的是服务,那么当今社会提供的产品就是各种体验。对现代体验社会与后工业时代社会稍作比较,或许就能消除人们的所有疑虑:过去提供服务的地方现在变成了提供体验的地方;过去是传送,今天变成了展示;过去是无形的服务,今天成了难忘的体验;过去是顾客,今天是贵宾;过去追逐的是利益,今天追求的是轰动效应。

我们花钱为的是体验或享受一个产品——如同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Ikin)在他的《受知的时代》(The Age of Access)中明确指出的——而非产品本身:普拉达贩卖的是一种生活方式;餐厅里一次难忘的用餐体验除了需要食物美味之外,更关键的是那种美好氛围能在我们脑海中如余音绕梁般三日不绝。安迪’沃霍尔(Andv W_arh01)曾说,“纽约的餐馆卖的不是食物,而是氛围。”还有宝马汽车,它以“你喜欢驾车兜风吗?”这样的问题诱惑我们,以及维斯洛伊,他们打出的广告语是“不在于你拥有什么,而在于你是谁!”

不同作者对现代社会与资本主义看上去梦幻而多情的性质各执一词。体验有众多不同的种类和层面。艺术博览会的理念显然是这种体验经济最杰出的典范:它是一个销售限量艺术品的中心场所,与各种双年展和美术馆不同,它允许人们跨越“旁观者”的范畴,通过调查研究、讨价还价以及(或许不是必须)购买艺术品,而成为“角色的扮演者”。

艺术博览会的存在不仅追求所展出艺术品的品质,也追求他们所提供“体验”的质量。所以,尽管一开始就被明确地定位为交易博览会,西班牙马德里的ARCO艺博会在其自身的历史语境中颠覆了自1982年创立以来40年间独霸一方并脱离当代艺术的状态,大大超越了常规交易性博览会的范畴,成为一种媒体奇观。于是,ARCO艺博会成为新的潮流领军人,并逐渐推动了巴塞尔艺博会等其他艺术博览会走上相同的道路。看看这条十多年前从《国家报》(El Pais,1997年2月16日)上摘录的新闻:“他们衣着华丽,绅士们足蹬昂贵的鞋子,淑女们穿着高档时装,但眼睛里的浑浊暴露了社交过度带来的精疲力竭:表演、派对、美术馆、艺博会、研讨会以及夜生活,日复一日,无休无止。”当时米格尔·莫拉(Miguel Mora)文中所用的“展事”(event)一词似乎是对艺博会转型之后的形态最完美的描述,不管我们讨论的是弗瑞兹艺博会(Frleze)、艺术巴塞尔、军械库艺博会还是加勒比海岛CIRCA PR艺博会。山姆·凯勒(Sam Keller)在离开堪称其最大成就的博览会之前断言,“艺术巴塞尔已经发展为一场结合商业与文化目的的展事。我们甚至不再使用‘博览会’的字眼描述艺术巴塞尔;或许称之为艺术‘展事’更为合适。”。当然,山姆·凯勒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但此时我们必须对历史,尤其是对ARCO艺博会的历史表示敬意。现在我们只需把“展事”一词变成“体验”,而我们已经在这么做了。

P24-27

序言

2009年底,我开始着手写作《21世纪中国艺术史:2000—2010》。与之前的两部十年艺术史不同,在我看来,这即将过去的十年与之前的情境有很大的差异:上个世纪80年代,现代艺术是伴随着思想解放的政治形势而产生的,西方哲学以及相应的人文领域里的思想对艺术家的影响开启了新的艺术历程。人们开始重新思考艺术问题,对这个时期的艺术在观念、风格、表现与技法上的变化给予了高度的关注;90年代,商品与市场经济得以发展,艺术从人们的观念形态的层面进入到了实际的交换领域,这本应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的逻辑结果,但是,由于长时期的意识形态教育以及对艺术的宣传与教育功能的过分提倡,艺术的创作与作用被限制在极端狭小的领域,人们对于艺术进入市场的现象普遍难以接受,这看上去与市场化的趋势形成了一种矛盾甚至冲突。尽管如此,市场经济导致的国际接轨,使得中国的当代艺术进入了全球化的语境,很快,西方社会艺术制度的运行开始对中国的艺术体制产生冲击,那些脱离体制的艺术家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参加国际展览开始在国际机制中生存与发展,整个90年代的历史景观是,新的艺术现象不断产生,市场以及相关联的制度因素开始对当代艺术起着抚育与催生的作用。进入新世纪后,人们在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中可以看到新的艺术制度萌芽:画廊、艺术空间、美术馆、艺术博览会、拍卖机构以及市场化运行的艺术媒体,与之同时,策展人及其相应的制度规则也被引入中国,参与艺术投资、收藏以及经纪活动的人也不断涌现,因此,书写新世纪十年的艺术史就完全没有之前两个十年那样单纯,尽管90年代的市场现象已经比较明显,但是,中国大陆本土艺术的全面市场化出现于新世纪。结果是,这个十年充满着远远不限于“艺术本体”的复杂问题。

熟悉西方艺术史的人了解,从文艺复兴时期到今天,艺术都与赞助、资本、基金以及由多种社会力量支持的美术馆与博物馆有着密切的关系,实际上,正是这些语境要素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不同时代或者是时期的艺术生态,直接影响着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风格、趣味甚至技术的变化。

中国的当代艺术与市场发生直接联系开始于1992年的“广州双年展”,那时,批评家们提出了涉及艺术制度的若干新问题;很快,中国当代艺术家被邀请参加199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开始进入全球艺术体制的运行轨道。进入新世纪,市场力量将全球艺术体制的范例带入了中国,引发了中国大陆本土的艺术制度各个要素的建设,2000年这届“上海双年展”被认为是具有国际体制雏形的例子。由于特殊的政治制度与市场制度之间的复杂关系,新世纪十年中的艺术生态经历了复杂的演变,甚至参与了实际的艺术生产。事实上,在新世纪的十年中,涉及艺术制度问题已经成为艺术史十分重要的内容,这就是我在《21世纪中国艺术史:2000—2010》写作中将涉及艺术生态与艺术制度的事件与活动作为重要的历史内容的原因。

从2005年开始,中国当代艺术在市场中出现了“井喷”式的价格上升,之后,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艺术市场又出现了急速的波动,这种波动又引发了人们对当代艺术的价值判断,这实际上是新的艺术制度形成过程中发生的现象,也是若干复杂的历史和社会原因导致的。但是,无论中国问题有多么的复杂和特殊,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与变化是不可能与人类的经验完全相悖的,因此,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今天的艺术现象成为我们研究艺术史的课题,在这方面我以为应该收集和研究国外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相信对这些知识与经验的了解与研究,能够有助于中国艺术制度的合理建设,减少由于缺乏知识认知导致的问题,同时,也能够对艺术创作有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这就是我想编辑“艺术经济学丛书”的基本出发点。在这样一个奇特的物质主义时代,人们对今天的艺术遭遇充满沮丧,不过,我认为,“丛书”中讨论艺术与物质社会关系的著作恰好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精神世界及其价值。  感谢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编辑,能够慧眼识别这些著作在今天的重要性和建设性。并给予及时的出版;感谢本“丛书”的翻译者,他们对今天中国的艺术事业做出了及时的贡献;感谢孙越在翻译工作中的组织与统筹,对艺术的热爱和对学术的严肃态度,使得她耐心地应对了翻译工作中的各种琐碎事务。

吕澎

2013年3月15日星期五于银川

后记

借用威廉 科文斯基(William Kowinskl)著名的“大商场之祸”(mall evil)的说法,我们似乎也可以谈谈既令人兴奋又令人警醒的“艺博会之祸”。

艺博会及其空间建筑尺寸必然会很快转变成霍埃勒贝克(Houellebecq)所说的“战场的延伸”。接下来我会阐述大多数艺博会及其管理者都不愿触及的“艺术博览会城市化”的问题。参观者们漠然地来了又走,不对艺博会的方方面面提出任何建议和要求,通道里挤满了展位,看似热闹非凡,实则都是虚假繁荣。我们感到自己就像霍埃勒贝克式的叙述者,沉浸在温和的环境里,终究是被剥夺了与周围环境真实互动的机会。

每一个空间都有对建筑及其突出重点的要求。年轻的波多黎各建筑师路易斯·贝里奥斯‘尼格龙(Luis Beirrios—Negfon)建造的《托尔图加》(Tortuga)最早被设计为一处提供给麻省理工学院学生的活动场所。贝里奥斯尼格龙自己的评价是,“《托尔图加》在实际操作和文化意涵上是流动性的,是适用于全球艺术博览会和双年展巡回路线的装备。《托尔图加》不仅能够帮助那些没有画廊的艺术家向流动的观众展现作品,还能为他们提供一个记录与散发诸如书籍、影像、画稿或模型等材料的场所,为艺术博览会的流通性注入活力。”

然而不幸的是,这一项目的独创性让我想起艺术界普遍存在的一种惯常思路:当我忙于写作此书的时候,有些混迹于当代艺术圈的人正在拿“主题公园”说事儿。迪斯尼公司提到其主题公园1955年的开幕典礼时是这样描述的:“迪斯尼乐园会有些像一场博览会,一个展览,一个游戏场,一个社区活动中心,一个现场活动博物馆和一个展示所有美丽与魔幻的场所。”。正如我在本书开篇就明确表述的,我更愿意把艺博会看作城市娱乐中心(UEC),因为这一概念是对艺术博览会现象重要的复杂性更准确的反思和概括。然而,其中确实有不可否认的相似性,“购物商场的世界,”如玛格利特·克劳福德(Margaret Crawford)指出的,“已经成为整个世界。”“而且,尽管主题公园和艺术博览会在“地理、境界、管控和无尽的模拟”等方面是相同的。——我还要加上“认识的获得”与“产品重复”两项——后者(我指的是艺术博览会)缺少了原创性或者定义性的建筑元素:

“把权威建立在历史遗存和人为复原的图片之上以代替更严苛和更警觉的当下的那种建筑物。”整个世界都置身其中,如同推崇此事的纳德·盖尔梅吉安(Nader Gtlermezian)在圣马利亚号落成之日欢呼的那样:“我们所做的意味着你不必再去纽约、巴黎、迪士尼乐园或者夏威夷了!你要的一切都在这里,别无他处:加拿大亚伯达省的埃德蒙顿!”

无论如何,商场与艺博会的共同之处,不在于它们是所谓的“人类学场所”,而在于它们无场所的特质:“表现为与特定目的(运输、交易、休闲)相关的空间,以及个人维持那些空间的关系。”奥热(Marc Aage)曾巧妙地指出,场所与无场所都是永远不能以一种纯粹的形式填满的,而且,在这一概念上,艺术博览会与商场不同的地方是,前者有了“修辞学上的疆域”的功能,让一些人从与之交谈的人的言辞里感到安逸,即使最终是以“讨价还价”的方式与之相联系的。艺术博览会是诺曼·克莱因(Norman Klein)所称的剧本空间的完美范例:“不管是行走还是游转其间(一个商业中心,一座教堂,一家赌场,一个主题公园,一个计算机游戏),它的设计是要观众放松地旅行,以代替巴洛克时期以来的重压和沉闷。”在这些空间里,游客会感到自己享有特权、有方向感,可以沉浸在自由选择的假象里,尽管必须遵循某种特定的“观点”。而艺术博览会唯一不同的,是它不制造“捏造的自由”的假象或西洋景式的全景画;因为艺术品散发的灵光已经充分完成了这项工作。

不过,让我们再回到近年来代表着艺术博览会风格的“简易而慵懒”的建筑上来。比利时艺术家史蒂夫’斯格本斯(Steve Schepens)相信,绝大多数的艺术博览会及其总监都是“临时地产代理人”,仅限于负责将空间分租给他们的客户,也就是画廊老板。很多时候,我们不难有这样的同感……问题的存在是有其根源的:任何改进展位和休闲区域的投资对于只有几天时间的艺博会来说都是太过巨大的投入。从这个角度来说,艾肯西工作室(Acconci Studio)…曾经实现过类似于2007年军械库艺博会上D.A.P书店和巴塞尔艺博会迈阿密海滩肯尼’沙克特展位这样有意思的项目。除此之外,艺术博览会管理层在改进工作方面所作的唯一努力都是针对精英阶层的VIP休息室而制定的(一般来说,休息室由瑞士银行、奈捷特航空或现代汽车这样的集团公司赞助)。纵观艺博会除此之外的内容,休息区真是令人失望透顶,甚至有的根本没有休息区。此外,艺博会上的餐厅只有快餐类食品,毫无突破。不过,好像没有这样灾难般的经历,艺博会体验就不完整——起码他们想让我们相信的就是这一点。

如果说ARCO艺博会是当前“实验性”艺博会的先驱,那么它也在2002年到2007年间因其建筑项目而获得了“潮流开创者”的殊荣。其中颇引人瞩目的是由建筑师、艺术家、景观艺术家和时尚与舞台设计师设计的休息区域。在快速短暂之物盛行的时候,这一项目给艺博会世界带来了新鲜的空气,它利用休息放松的空间平衡了艺博会“军用般的”展厅与展位分格体系。换句话说,就是既有私人空间(画廊之内)又有公共空间(画廊之外)。这其中,一些破坏“展馆与展位”教条的实验相当成功,但事实上,西班牙的画廊老板们很快就给这一独创之物来了个急刹车。在他们看来,这些休闲区域过于“挑衅”,也占据了太多展览空间和人们对展览的关注。这导致了胡安娜埃兹普鲁(Juana de Aizpuru)对于看不到任何休闲区域的不满:“我们最终还是做到了。去年我甚至因此事而暴跳如雷。因为当时艺博会将要沦为和民间节日一样的东西,人们甚至都不来了。”“比利时策展人菲利普·卢伊克斯(Filip Luyckx)说得好: “游客是来自由交流的,他们想交换情感和看法,想要获得知识,而对于时间和空间,却是相当超然的。在游览艺博会期间,他们想要与人联络感情,想得到休息放松,想要找到超越有钱人的个人贡献。”

显然,休闲精神没有得到太多画廊主的认同,尽管我深信这是由于他们混淆了概念:画廊主们真正想要的是多一些与艺术相关的内容,这样他们就能够多拥有一些向收藏家推销的机会,而少一些来自游客(或者大群学生客,这在ARCO艺博会相当突出)令人厌烦的打扰。

结果是,在2008年ARCO艺博会上,当参观者走过了望不到头的漫长距离后,连一个可以坐下歇脚的凳子都找不到;自助餐饮摊位挤满了人,俨然变成了人人都在觊觎着的临时休息区;展厅里好多人躺在地板上或者倚靠在墙边。我们或许应该采取中庸之道了:别太多但也别太少!我相信我们能够设计出穿插在展厅之间、以小岛的形式供人休息、社交和享用快捷美食的暂时性、可拆装又经济实惠的建筑。“在建筑师、设计师与多学科人才团队的帮助下,我们能在艺术博览会的忙碌喧闹中建立起自由方便、供人们交流思想的场所,同时也别忘了,在这里,销售仍然是主要目的。我们想要的艺博会:2020年愿景

彼特歇达尔写道:“我用一丝幻想去反击:若有一天,也许是不久之后的某一天,一个有钱人在酒吧里对朋友说,‘我刚从某艺博会回来。那儿实在是棒极了!’而他的朋友会慢吞吞地说,‘你还对那东西感兴趣?’在随之而来的尴尬沉默中,泡沫不会破裂;只会消失。”

未来,我对艺博会的愿景是这样的:麦克‘沃特斯(Mike Watei’s)从悉尼来到洛杉矶。当他走进最新一代城市娱乐中心(UEC)时,感到无比兴奋。亚娜,策展人猎头(Curator Hunters)的总监,在艰苦谈判后终于雇佣到了一位当今最受追捧的视觉艺术策展人——彼特’明特(PeterMint)。VOD提供给麦克的VFC概况与公司的品牌推广项目不符。明特似乎才是将这一复古未来主义的定位观念化的合适人选,因为他是鼎鼎大名的迪拜泰特“蒸汽朋克”回顾展的策展人。麦克有20分钟的时间。当他和明特走近第一个脚本空间时,数字播放将他们引导到一处可视化房间里,艺术品被置于一旁。此时,DPS3预览系统使麦克能够看到公司会议室里的样子。最后,他获得了3幅移动的画。他满足了。当他来到公司,艺术经理人已组织好布展。他唯一要做的就是打电话给自己的私人助理,让他安排好与格拉巴利亚(Globalia)集团的珍妮玛驰与梅地亚普拉斯(Media Plus)投资公司的罗伯特’莱茵(Roberl Laing)的会议。现在,他想要为公司找寻的复古未来主义图像已经万事俱备,只等放映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10:5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