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成书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菜根”一词本出自北宋学者汪信民的一句“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洪应明偶见此言,一时有感而发,便以此立意,定“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为主旨,写下了几百年传世不衰的菜根箴言。这些箴言融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关于修养、处世、出世等多个方面的人生哲学,告知后世读者享受平凡、活出真我,自会觅得人生真味。
为使《莱根谭》更好地启迪人生、造福社会,我们精心制作了这本《菜根谭全解》。本书以明刻本为底本,并在原文的基础上,加了精妙传神的译文,阐述其微言大义;以现代人的视角,在对原著箴言进行经典解读的同时联系当下,找到指导现实生活的经典智慧。既保留了原著的精华,又彰显了《菜根谭》的现代价值和文化魅力。
品读洪应明编著的《菜根谭全解》,可以让人心旷神怡,重温那种已被淡忘了的真趣;也可省察己身,使被烦恼、压力束缚的身心得以解脱。
《菜根谭全解》由洪应明编著。
《菜根谭全解》简介:
“菜根”一词本出自北宋学者汪信民的一句“咬得菜根,百事可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坚强地适应清贫的生活,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有所成就。
洪应明偶见此言,一时有感而发,便以此立意,写下了几百年传世不衰的菜根箴言。《菜根谭》辞藻优美,言简意赅,通过洞察人生百态来点化世间万事。它是囊括五千年中国处世智慧的奇书。书中倡导积极入世、经营天下、为民谋福、泽被后世的进取精神;主张亲近自然、悠游山水、修身养性、清静无为的隐逸趣旨;宣扬悲天悯人、普度众生、透彻禅机、空灵无际的超脱意蕴。可谓一身处世、只眼观花。初读其书,似党矛盾锚杂,神龙虎尾,无迹可寻;详思再三,始悟狡兔三窟,随处可安身立命。得志者读之,能悟人生无常,居安思危,匡世济人;失意者读之,能起死灰之心,自强不息,终有所成;富贵者读之,能知艳为虚幻,履满慎思,遗泽子孙;贫贱者读之,不坠青云之志,安贫乐道,培植善根:它揭示出人生之真谛,振聋发聩、医愚医贪,堪为人类“心灵之药石”。
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问里,人们并未给予《菜根谭》足够的重视,直到最近几年,对其内涵的研究热潮才兴起,并流行于海内外。《环球》杂志介绍日本的《菜根谭》热潮时说:“论企业管理的书籍成千上万,而从根本道理上说,多数抵不过一部《菜根谭》。”其实,不仅企业界、商界的人爱读它,政界、学术界的人甚至普通大众也爱读它,更有人认为,《菜根谭》与《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等具有同等的文化地位,并称它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
《菜根谭》之所以能于当代见称,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的精神启发性和生活指导性历久弥新。其中,方圆并进的处世哲学、心平气和地对待人生起伏的平常心态、修身养德的精神境界以及回归自然陶冶心性的生活之道,都可以作为当代人在工作学习、享受生活、修身养性等过程中的经典法则。
第一章 立德修身——高处立,平处坐,低处行
洁身自好 栖守道德
与其精明 不若笃实
心地光明 才华韫藏
真味是淡 至人如常
有木石心 具云水趣
心想高处 不安现状
正气清白 留于乾坤
欲路勿染 理路勿退
富贵名誉 自道德来
至善无痕 施之不求
舍勿处疑 恩不图报
立名者贪 用术者拙
天机最神 智巧无益
人活一世 晚节更重
种德施惠 无关地位
君子改节 无异小人
人品极处 本心使然
蹉跎岁月 磨炼本领
以德御才 恃才败德
不能养德 终归末技
善事奉行 恶事莫做
慈悲心肠 如沐春风
堂堂正正 本来不失
学会感恩 一生无憾
第二章 自省克己——慎独自修,心无妄念
秉持原则 污泥不染
静坐观心 真妄毕现
自我审视 再现真心
多心为祸 少事为福
气度高旷 自省慎独
恶中有善 引人向善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持身勿轻 用意勿重
自知自戒 胜私制欲
喜怒不愆 好恶有则
恶隐祸深 善显功小
律己要严 待人宜宽
为奇不异 求清不激
末路晚年 精神百倍
长不欺短 富不凌贫
闲时吃紧 忙时悠闲
出世心态 淡然生活
闹中取静 冷处热心
少时思老 荣时思枯
一念不生 真境自现
放下我执 少些烦恼
舍得舍得 有舍有得
人生福祸 皆因念生
宁默毋躁 宁拙毋巧
了心悟性 俗即是僧
第三章 宽心从容——达观处变,静待人生起伏
达不足喜 穷不足忧
处患不忧 心系苍生
心宜旷达 切忌狭隘
宠辱不惊 去留无意
荣辱皆忘 冷暖自知
生死成败 任其自然
随人接引 随事警惕
前念不滞 后念不迎
看透生死 悠然自得
身心自如 融通自在
从容放下 自由畅快
孤云出岫 朗镜悬空
人情世态 平常看待
福祸无常 泰然处之
过而不留 物我两忘
顺应天性 乐观生活
第四章 明心交友——辨真识假,看清人情世故
侠心交友 素心做人
忘功念过 忘怨念恩
热心之人 其福亦厚
毋形人短 毋忌人能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阴者勿交 傲者勿言
故旧之交 意气愈新
亲善杜谗 除恶防祸
着眼内在 鸣其天机
趋炎附势 人情通患
宽之自明 纵之自化
守口应密 防意应严
细处着眼 施不求报
谦逊低调 立身之珍
以诚待人 以德服人
通权达变 善于倾听
气量宽厚 兼容并包
君子易处 小人难待
不畏谗言 却惧蜜语
气度平和 悦纳他人
第五章 方圆处世——路退一步乃宽,礼让三分为功
心胸开阔 与人为善
路留一步 味减三分
和衷少争 谦德少妒
洞悉世态 低调通达
目光放远 胸怀放宽
内敛谨慎 明哲保身
为人处世 方圆并用
不争功劳 不矜成就
折其两端 取其平衡
偏见害人 聪明障道
高处立身 低处处世
当方则方 当圆则圆
心域打开 宽心待事
宽宏大量 胸能容物
君子懿德 中庸之道
固守操履 不露锋芒
美味快意 享用五分
胸无芥蒂 养德远害
藏巧于拙 以屈为伸
奇人乏识 独行无恒
宽而容人 不行于色
高调做事 低调做人
功过分明 恩仇糊涂
有难同当 不共富贵
念头宽厚 尽善尽美
操履严明 谨慎行事
平和雍容 游刃有余
居官有节 居乡有情
一言一行 切戒犯忌
对上谨慎 待下宽仁
万事有度 物极必反
进时思退 得手思放
第六章 功业沉浮——事穷留初心,功成思末路
得意回头 拂心莫停
看淡荣辱 远离骄矜
永葆初心 不受纷扰
头脑清醒 登高思危
相观对治 方便法门
苦中有乐 得意生悲
居安思危 天亦无伎
偏激之人 难建功业
有吾之有 心逸身安
安贫乐道 磨砺心智
终身役役 无缘成功
富贵丛中 心境淡泊
人心一真 千种可能
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百折不挠 苦难辉煌
修身种德 事业之基
养精蓄锐 百忍图成
第七章 清心寡欲——功名不求盈满,利欲恰到好处
清清白白 无所负累
名缰利锁 淡泊自守
脱俗高远 减欲超圣
抱负远大 心智淡泊
放下功名 超凡人圣
无德为忧 尸位为羞
拔去名根 融化客气
沽名钓誉 未厌名利
无名无位 无忧无虑
无所妄念 追求自然
荣辱得失 心清如水
一念贪私 坏了一生
不昧惺惺 不受诱惑
有求无欲 人生至境
一起便觉 一觉便转
不耽富贵 自在放旷
持盈履满 君子谨慎
公论不犯 权门不沾
不迷物欲 内心逍遥
贪婪遭祸 守逸味长
抛开物欲 得失泰然
贪者常贫 知足常富
超越嗜欲 只求知足
第八章 淡泊明志——凡事随缘不变,淡中趣味深长
一念之差 失之千里
多分清醒 多分放下
静闲淡泊 观心证道
志从淡泊 来节在肥甘丧
君子之心 不滞不塞
看得豁然 生活安然
清淡明志 雅淡抒节
心态平和 达观进取
无为无争 低调谦让
不可刻意 不能执拗
顺应因缘 顺应自然
心无系恋 乐境仙都
浓处味短 淡中趣真
减省欲望 乐享生活
清净内心 自在解脱
喜时则喜 怒时则怒
知足则仙 善用则生
洗尽铅华 大美不言
无名多趣 省事心闲
清静无为 内心澄澈
简单做人 简单生活
胸无物欲 眼自空明
溪壑易填 人心难满
遇事从容 身心自在
正确定位 自在生活
淡定冷静 谨慎从事
第九章 求学问道——成败名誉不挂心,读书明理须深心
修德忘名 读书深心
心地干净 方可学古
学以致用 学有所成
触类旁通 乃真学问
兢业心思 潇洒趣味
书中修身 谦逊知礼
锲而不舍 百炼成金
触物会心 举一反三
谦虚为学 实在为人
一心一用 全神贯注
幼时定基 少时勤学
人生百年 不可虚度
虚心受教 大器晚成
扫除外物 直觅本来
恒心不变 水滴石穿
第十章 齐家育人——诚心和气,教子安家
攻人之恶 思其堪受
愉色婉言 家庭和睦
教育弟子 交友要谨
崇俭养廉 守拙全真
心无矫饰 乐活自存
家人有过 宽容以待
不贪富贵 家和为贵
父慈子孝 伦常天性
从容处变 剀切规友
放低心态 戒骄戒躁
第十一章 静心达生——保持心性清静,生活随处安然
天地和气 人心喜气
闹中取静 苦中作乐
控制情绪 化解矛盾
心虚性现 意净心清
忙里偷闲 闹中取静
物自为物 我自为我
躁急无成 平和得福
趣不在多 景不在远
劳攘自冗 徐生安然
乐山乐水 陶冶心性
心性纯真 逍遥人生
外物浮华 不如淡忘
静躁稍分 昏明顿异
活在当下 坦然生活
趣味在心 不在境遇
身放闲处 心安静中
放慢脚步 放空心灵
不睦繁华 宁静致远
诗意禅味 自在人心
乐享自然 安享闲逸
置身自然 静心默想
远离虚妄 不受熏染
高天可翔 万物可饮
清静之心 品悟生活
秉持天然 趣味悠长
心中清明 矢志不渝
珍惜自性 机神触发
放空心境 包容万物
因顺自然 回归质朴
与其精明不若笃实
【原文】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译文】
一个刚刚涉足社会的人,阅历不深,受到不良习气的影响也少;而阅历丰富的人,各种奸谋技巧往往也很多。所以,一个坚守道德准则的君子,与其过于精明圆滑,不妨朴实笃厚;与其谨小慎微,曲意迎合,不如坦荡大度。
【精读解析】
在我们完成学业,走入社会的那一刻,新的学习已经开始了。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经历的越来越多,学到的也越来越多。这样我们就会渐渐褪去稚嫩。这时候就会出现不一样的人生逆转,好的坏的,我们都已不是原来的自己。但是一个真正坚守道德准则的人,会因阅历增多变得成熟稳重,却不会丧失心理坚守的原则和道德底线。这种人朴实笃厚、坦荡大度。
其实生活很简单,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生活就反过来以什么样的态度回报我们。如果一个人投机取巧,生活同样会见招拆招,戏耍于他;如果为人忠厚老实,生活也会诚恳待他。所以“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只要我们老老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不放下心中的目标,其实就已足够。
天下最成功的人,就是扑实笃厚的人。他们诚恳地对待生活、对待人事,所以他们往往最容易成功。
春秋时代,晋献公死后,公子重耳(晋文公)被赶出了晋国,先锋营首领介子推等大臣忠心耿耿跟随重耳,在国外流亡长达19年。在最困苦的情况下,重耳流亡到卫国,饥不能行,介子推偷偷地进到山沟里,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同野菜煮成汤送给重耳。重耳感动得泪如雨下,夸介子推有“割股奉君”之功。
公元前636年秋,重耳返回晋国继承王位。介子推为了国家的复兴,不计较个人得失,功成身退。有的大臣鼓动介子推去找晋文公争功要官,介子推回答说:“我宁愿终身当平民,也不愿贪天功为己功。”介子推一直待在家里侍奉老母亲。
介子推的邻居解张为他鸣不平,写了一首《龙蛇歌》贴在晋都宫门。晋文公省悟过来,十分悔恨,命令全国上下都寻找介子推。后来晋文公得知介子推隐居绵山,立即带领众大臣登山寻找。绵山雄伟高大、崖陡洞幽、沟壑纵横、深谷野岭,树林又茂密,尽管兵士大臣不断寻找呼喊,也不见介子推的踪影。这时有的大臣献计说:“三面点火,留下一方,让介子推背着老母亲出山来。”晋文公知道介子推是孝子,思忖片刻便下令士兵将谷内的干草树木点燃。当时正值清明节期,绵山顶上的风很大,火越烧越旺,一直燃烧了三天三夜,但仍不见介子推的踪迹。
晋文公派人再次登山寻找,只从山崖的岩洞中找到半张破草席。晋文公接过草席仔细看,只见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忠心,但愿主公赏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照复清明。”
正是因为这种朴实、面对名利不动坚守的品格,中国的很多评论都将介子推和屈原相提并论,提出了“南有屈原、北有介子”的说法。介子推性情耿直、文武兼备,虽然有获得显赫官位的机会,却宁愿功成身退守住内心的道德坚守,崇尚以道德、忠孝、仁义教化天下。他这种淡?白名利、不求厚禄的品格,成为千古佳话。
在实际生活中,人的品德与人的名利观的确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淡泊名利,才能够在品德修养上取得一定的成就;只有心胸坦荡的人,才能拒绝各种外物的诱惑,保持朴素的心境,平平凡凡地生活。世事变化,沧海桑田,褪尽浮华我们会发现,做人之道和处事之智其实只有一句话:只要不放下道德,我们就不会在生活中搁浅。
心地光明才华韫藏
【原文】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正人君子,他的思想行为应该像青天白日一样光明磊落,没有什么需要隐藏的阴暗行为;而他的才情和能力应该像珍贵的珠宝一样,不浮浅外露,从不轻易向人炫耀。 【精读解析】
不可使人不知自己的心事,是君子为人的法则;像珍视珠宝一样不将自己的才华张扬,是君子处世的法则。这样为人处世可以避免招致祸患、损害品德,也可以让他人从这个人的外在看见这个人的内涵。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真正的才华都是内蕴的,所以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很难,必须掌握一些透过表象抓住实质的方法。
孔子察人有三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视其所以”,是指要了解一个人,就要看他做事的目的和动机。动机决定手段。我们要看他做什么,更要看他为什么这样做。如果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我们对人的认识又能有多少呢?
“观其所由”,就是看这个人一贯的做法。君子也爱财,但君子和小人不同,小人可以偷,可以抢,可以夺,甚至杀人越货;君子却做不来,即使钱财如同身旁的鲜花一样可以随意采撷,他也要考虑是不是符合道。有时候不在乎一个人做什么、做多大、做多少,而要看他怎么做,官做得大,却是行贿得来的,钱赚得多,却是靠坑蒙拐骗得来,那也为人所不齿。
“察其所安”,就是说看他安于什么,也就是平常的涵养。比如心浮气躁,比如急功近利,比如一有成绩就自视甚高、目中无人,比如一遇挫折就垂头丧气、怨天尤人等,都是没有涵养的。这样的人,做事有可能半途而废,交友有可能背信弃义。只有踏实安静的人才能不被身外之物影响,才能有所成就。只有这样的人才有可能厚积薄发。
总的来说,这三点识人方法都是在教人们不要以貌取人,而应透过外貌行为的表象,看清人内心的本质。做人爱用心机,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处事太外露的人,常常先遭到伤害。
杨修是曹操的主簿,才华出众,最终却被曹操所杀,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过于张扬自己的才华。
杨修主持建造丞相府的大门时,曹操在门上题了一个“活”字,杨修立即揣摩出曹操的意图是嫌门太阔了,立即下令拆掉重建。一次,杨修与曹操观赏曹娥碑,见碑上有字日:“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杨修便迫不及待地告诉曹操说“绝妙好辞”的意思,“黄娟”是有色丝品,即“绝”;“幼妇”是少女,是个“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子女,就是“好”字;而“齑臼”则是用来盛辣调味品的器皿,就是个“辞(辞)”字。这样一而再再而三,渐渐地,曹操觉得杨修才华比他高,就有些嫉妒,便萌生了除掉他的念头。
后来,在一次战役中,曹军陷入进退两难境地,不经意间以“鸡肋”二字为军中口令。杨修便自作聪明,下令班师。曹操得知此事后,认为杨修此举是在扰乱军心,就喝刀斧手推出斩之。
君子行事,率性而为,光明磊落,无须遮掩矫饰、虚张声势。才华潜藏不等于藏而不用,而是在能施展的地方施展,不过分地炫耀。过分地炫耀很可能使自己陷入尴尬之地,甚至会引来杀身之祸。杨修的被杀实属咎由自取,如果他才华潜藏不露,更不要在大庭广众之前让曹操难堪,那他也许就能保性命无忧。P4-7
《菜根谭》成书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著者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早年热衷仕途功名,晚年归隐山林,潜心读书立文,最终将自己的人生体会、读书心得和生活参悟付诸笔尖,挥毫泼墨,著了这洋洋洒洒的三百多条错落有致的语录世集。
“菜根”一词本出自北宋学者汪信民的一句“咬得菜根,百事可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坚强地适应清贫的生活,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有所成就。
洪应明偶见此言,一时有感而发,便以此立意,定“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为主旨,写下了几百年传世不衰的菜根箴言。这些箴言融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关于修养、处世、出世等多个方面的人生哲学,告知后世读者享受平凡、活出真我,自会觅得人生真味。
《菜根谭》成书于明朝中晚期,距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著者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早年热衷仕途功名,晚年归隐山林,潜心读书立文,最终将自己的人生体会、读书心得和生活参悟付诸笔尖,挥毫泼墨,著了这洋洋洒洒的三百多条错落有致的语录世集。
《菜根谭》辞藻优美,言简意赅,通过洞察人生百态来点化世间万事。它是囊括五千年中国处世智慧的奇书。书中倡导积极人世、经营天下、为民谋福、泽被后世的进取精神;主张亲近自然、悠游山水、修身养性、清静无为的隐逸趣旨;宣扬悲天悯人、普渡众生、透彻禅机、空灵无际的超脱意蕴。可谓一身处世、只眼观花。初读其书,似觉矛盾错杂,神龙虎尾无迹可寻;详思再三,始悟狡兔三窟,随处可安身立命。得志者读之,能悟人生无常,居安思危,匡世济人;失意者读之,能起死灰之心,自强不息,终有所成;富贵者读之,能知艳为虚幻,履满慎思,遗泽子孙;贫贱者读之,不坠青云之志,安贫乐道,培植善根:它揭示出人生之真谛,振聋发聩、医愚医贪,堪为人类“心灵之药石”。
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并未给予《菜根谭》足够的重视,直到最近几年,对其内涵的研究热潮才兴起,并流行于海内外。《环球》杂志介绍日本的《菜根谭》热潮时说:“论企业管理的书籍成千上万,而从根本道理上说,多数抵不过一部《菜根谭》。”其实,不仅企业界、商界的人爱读它,政界、学术界的人甚至普通大众也爱读它,更有人认为,《菜根谭》与《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等具有同等的文化地位,并称它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
《菜根谭》之所以能于当代见称,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的精神启发性和生活指导性历久弥新。其中,方圆并进的处世哲学、心平气和地对待人生起伏的平常心态、修身养德的精神境界以及回归自然陶冶心性的生活之道,都可以作为当代人在工作学习、享受生活、修身养性等过程中的经典法则。
为使《菜根谭》更好地启迪人生、造福社会,我们精心制作了这本《菜根谭全解》。本书以明刻本为底本,并在原文的基础上,加了精妙传神的译文,阐述其微言大义;以现代人的视角,在对原著箴言进行经典解读的同时联系当下,找到指导现实生活的经典智慧。既保留了原著的精华,又彰显了《菜根谭》的现代价值和文化魅力。
《菜根谭》精言雅致,字字珠圆;隽语风流,句句玉润。读来朗朗上口,谐金石之声;思后悠悠沁髓,夺宫商之韵。其体虽散,备意阳春白雪;其章虽促,融情流水高山。译文例解,恰使全书节奏明朗;原文新语,同奏和谐韵律。
品读本书,可以让人心旷神怡,重温那种已被淡忘了的真趣;也可省察己身,使被烦恼、压力束缚的身心得以解脱;同时,也会帮我们稀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惑和焦虑,找到解决这些症结的方法。无论是在阅读中还是合上书页后,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放松下来,开阔心胸,放慢脚步,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