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岁月的泡沫/法国二十世纪文学译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法)鲍里斯·维昂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法国第一才子鲍里斯·维昂的两篇小说:《岁月的泡沫》和《蚂蚁》。

其中的《岁月的泡沫》是一部长篇小说,被一代年轻人奉为经典。这是一部纯粹至极的爱情小说,是对青春与纯真的一次缅怀与肯定。这是一个荒诞不经、匪夷所思的故事,又是一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故事。它讲述了:

高兰和克洛埃相爱,不料克洛埃新婚后不久得了不治之症──胸部长了一朵“睡莲”。希克热恋阿丽丝,却因窃书被捕,阿丽丝因希克沉湎让·索尔不能自拔,愤而纵火烧毁书店,自己葬身火海。尼古拉与伊西斯因门第不当,有情人终难成眷属。

内容推荐

《岁月的泡沫》是“当代最凄婉动人的爱情小说”,叙述三对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故事。作者鲍里斯·维昂一反传统的叙事手法,以超现实的奇情异想,用瑰丽的语言、奇妙的想象揭示了这个“生活的泡沫”日积月累、扼杀生命的世界。既匪夷所思、荒诞不经,又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作者的另一篇独特的小说《蚂蚁》。

目录

法国二十世纪文学的一个轮廓(总序)

现实与超现实之间(译本序)

岁月的泡沫

蚂蚁

作者简介

试读章节

房间里堆满了高兰挑选来的洁白的鲜花,在铺开的床上,枕头上面,有一片大红的玫瑰花瓣。鲜花的气息和姑娘们的芳馨混合在一起,希克权且充当蜂箱里的蜜蜂。阿丽丝头上插一朵淡紫色的兰花,伊西斯插一朵鲜红的玫瑰花,克洛埃头上则有一朵洁白的大茶花。她手捧一束百合花,那只粗大的蓝色金手镯边闪烁着另一只常青藤叶手镯,叶片永远是崭新的,最近上的光。她的订婚戒指上镶满了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小钻石,它们以莫尔斯电码的方式排成高兰的名字。房间的又一隅,在一束鲜花下露出电影摄影师的头顶,他绝望地转动着摄影机的摇柄。

高兰和克洛埃先摆了一回姿势,然后是希克、阿丽丝和伊西斯。接着,大伙儿集中到一起,克洛埃率先登上电梯,众人跟上。在过于沉重的负荷下,钢缆被拉得那么长,他们竟不必按下电钮电梯便往下沉。然而在到达楼下的时候,大家须注意同时走出电梯,以免有谁再随着它回到楼上去。

司机打开车门。三位姑娘和高兰上了后座,希克坐在前面,他们出发了。路上的行人全都回过头来,激动地抡动手臂,他们以为车里坐着总统,随后,他们做着金光灿灿的非分之想各奔东西。

教堂并不很远。汽车画了条优美的心脏形曲线,停靠在台阶下。

台阶上,在两根粗大的雕花支柱之间,教士、执食和睡士在作婚礼前的滑稽表演。长长的白丝幔在他们身后一直垂落到地,十四名金童玉女跳着芭蕾舞。金童身穿白罩衫、红短裤和白鞋子。玉女们则穿着红色的百褶短裙,头发上插一根红羽毛。教士掌大鼓,执食吹短笛,睡士则用沙锤打出节奏。他们三个合唱副歌,唱毕,睡士开始踩出踢踏舞步,他抓起一把低音提琴,挥舞琴弓,按一首时兴乐曲奏出爵士音乐惊人的主题的主要部分。

七十三名乐师在高台上已经演奏开了,群钟飞鸣。

突然,乐曲中出现一个不协调和弦,乐队指挥因为太靠近高台边缘,摔落空中,副指挥接替指挥全盘的责任。就在他们的指挥在石板地E摔得稀巴烂的时候,乐队奏出另一个和弦来掩盖坠落的声响。然而,教堂却从根基上颤动了一下。

高兰和克洛埃望着教士、执食和睡士的一招一式赞叹不已。二名副睡士在他们背后的教堂门口等候着举戟致敬的时刻。

教士飞舞大锤擂出最后一通鼓声,执食从他的短笛里挤出一阵极尖的喵喵声,使顺台阶排列在那里至虔至诚地等候着观看新娘的人们中有半数进入诚惶诚恐,睡士则奏出最后一个和声,进断了低音提琴上所有的弦。这时,十四名金童玉女鱼贯走下台阶,女孩在右,男孩在左,排列车门两侧。

克洛埃走下汽车。她穿着白色连衣裙,芳菲照眼,楚楚动人。阿丽丝和伊西斯跟在她后面,尼古拉刚到,他向这群人走来。高兰挽住克洛埃的手臂,尼古拉挽起伊西斯,希克则和阿丽丝。他们登上台阶,德斯玛莱兄弟跟着他们,科廖郎在右,贝嘉子在左。这时,金童玉女成双成对顺着阶梯款款而上,一边做出卿卿我我的景象。教士、执食和睡士放好乐器后,一边等候,一边跳着轮舞。

P68-69

序言

现实与超现实之间

柳鸣九

在法国20世纪文学中,这本小说被认为是一本奇书。

奇在何处?

既然人们无不认定它是一本小说,而小说的显著标志,一般地说来,就是一定的故事性,那么我们不妨将与故事性有关的小说成分,分为故事框架、故事情节与故事行文这样三个层次来加以审视。

小说的故事框架,也就是小说的主要故事内容,小说中的主要事件。这是人们一般地谈论一部小说时最常涉及的范畴,这个范畴只包括时代环境总背景、事件的概略、人物的主要作为与经历以及人物关系的格局,而不包括细节与场景。在这部小说里,故事框架就是战后年代里两对青年情侣都死于贫困的悲剧,前一对情侣因女方患病而陷入穷困,后一对本来就过着清贫的生活,后又因男方盲目地购置书籍而沦于破产。在这样一个框架中,我们看不出有什么奇;这几乎就是一个在社会现实中屡见不鲜的故事,甚至就是一个充满了现实性的通俗化的故事,只不过,克洛埃的病是胸中长了一朵“睡莲”、阿丽丝最后因情人破产而杀人放火,显得有点不寻常,不像是现实生活中常能见到的。

小说的故事情节也就是小说中事件的主要进程、发展与变化,是组合为全景的“分镜头”,是构成整体的部件。在这部小说里,大部分故事情节都是符合生活常态的,甚至有些是平淡无奇的,毫无怪异,如高兰请希克吃饭、高兰与克洛埃恋爱、结婚与旅行、几对青年情侣之间的交往、克洛埃的生病、高兰的贫穷化与不得不到处谋职等章节,这些章节所展现出来的完全是现代社会的日常图景。小说中与这些符合自然常态的情节同时并存的,也有一部分不符合生活常态的滑稽夸张情节,这类情节中,大的有:阿丽丝因为希克爱购书而破产就去杀作家、杀书商、烧书店,希克因为区区税款就死于枪口之下,高兰与克洛埃婚礼上不近情理的场面等等。至于小说情节中滑稽夸张的“小动作”,则更多,如高兰吸一口气,他的背带就啪啦作响;他陷入恋爱后,他的头就热烫得像火炉;滑冰者高速滑行所产生的气流把旁边的人掀起好几米高;人物的袖里破了,就用钉子钉上;兵工厂二十九岁的职员完全像一个老头子,等等。这些情节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因素,但明显夸张,使小说具有一种卡通片式的滑稽不经的风格。除此以外,小说中还有一部分情节,则又超出了滑稽夸张的界线而成为明显的荒诞,如有人把铁丝鸟笼套在脖子上当围巾;阿丽丝拍拍希克的背,竟发出敲铜锣的声音;在克洛埃的葬礼上,高兰与耶稣雕像进行对话;大门在身后关上发出的是拍屁股与亲吻的声音;一朵花在作者描写中是一种颜色,而到人物眼里却变成了另一种颜色;著名作家保特(影射萨特)做演讲是坐着装甲车来的,车上每个角都有手持斧钺的神射手;狂想的听众有人乘柩车而来,有人则是坐飞机让人空投下来的;报告会的假票竟有几万张之多,等等。这些情节中的矛盾与悖谬,使人很容易想起荒诞派戏剧中的场景。这样,我们就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事件行动、故事进程这一个层面,清楚地看到了非生活常态、非日常生活真实的成分,也就感到了这部作品的奇特性。

这部小说的奇特性主要还是表现在故事行文这个层面上。何谓故事行文?我指的是服务于表现小说整个故事这一总目的的那些文字语言,它们或为描绘性的,或为叙述性的,或为对白性的。如果一部作品的组成往往是以章节为单位的话,那么故事行文的单位往往就是一两个文句,甚至只是片言只语,它们的内涵不足以构成一个情节,而往往只构成某个具体事物的表征,或某个具体人物的动作,或某种情景、某种境况的态势。在这部小说里,气象万千的奇观,正是出现在这一个层面上。

小说行文上引人注意的奇观,最明显的一部分是直接体现于文字语言上的文字游戏、双关语。在这里,教堂的执事成了“执食”;萨特的《存在与虚无》(L'etre et Neant)因谐音而被影射为《字母与霓虹》(Lettre et Ndon);人物想躲到一个角落里去,因“角落”一词与“木瓜”一词同音(Coin-Coing)而成为了“想躲到木瓜里去”;描写一个人态度的稳重,因“稳重”一词(Aplomb)来自“铅”(Plomb)而引出了“稳重被软化”这样的状语,等等。这些双关语、文字游戏可说是法文中的“相声”,在作品中明显地起了两种作用,一是对客观对象的幽默讽刺,如“执食”就是对教会人物饱食终日的影射,二是增添作品的风趣诙谐。这两者都显示了作者鲍里斯·维昂那种轻松顽皮的创作个性,正如缪塞的诗歌名句“钟楼上明月正圆,就像字母i上的一点”那样显示出他作为“浪漫主义顽皮孩子”的特点一样。

……

在文学史上,有的作品企图证明文学是载道说教,有的作品企图证明文学是再现生活,有的作品企图证明文学是唯艺术,而鲍里斯·维昂这部小说似乎是在证明文学就是一种精神游戏。显然,作者并不企图在小说里进行我们中国批评界特别重视的那种“揭露与批判”,除了高兰的婚礼与克洛埃的葬礼以及工厂劳动的某些情景外,作品里就几乎别无现实讽嘲的内容了。作者在具体描述与行文中那些奇观与妙喻,不论是四季并存的景物还是鸡尾酒钢琴,等等,都是分散的,各不相干的,作者无意将它们联成一片构成一个完整的意象,以说明某种东西,以显示某种寓意,作者似乎仅仅满足于展示自己一个个连通的奇思妙想,仅仅满足于超然地、无任何功利目的地在进行连通器的精神游戏,不论是政治功利目的、道德宗教功利目的,或者是艺术功利目的。

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学思潮流派,然而,它在文学中却没有留下真正属于自己的传世杰作。人们经常为此感到惋惜。这是这个思潮流派的“悲剧”。对此悲剧的原因做出分析,不是本文的任务,在这里,我只想指出,如果以上的解析还不是牵强附会的,那么是否可以说鲍里斯·维昂这部小说可算是超现实主义在法国20世纪文学中滋润的一朵奇花?

后记

《蚂蚁》是一篇独特的小说,1946年在萨特主编的《现代》杂志发表,1949年收入同名短篇小说集在法国出版。

小说叙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时的激战片段和登陆后的生活片段。诺曼底登陆是盟军反击法西斯德国的一次关键性战役,维昂当年积极支持那场正义的自卫战争。但胜利之后,痛定思痛,像绝大多数饱受两次大战浩劫的爱国人士,他也参与为保卫世界和平的反战运动。

作者试图以战役的一个片段描绘战争的残酷性和荒诞性。处在枪林弹雨中的主人公身不由己,盲目地听从指挥,机械地执行命令,无奈地任凭命运偶然性的摆布。激战中,人作为物件,紧紧与枪炮捆绑在一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炮灰。主人公抱着一线求生的希望,施以小计保全性命,但在随处都可遇到荒诞死亡的现实面前,显得多么滑稽可笑。

作者采用了一种冷漠得没有任何情感的叙述语言,主人公看似诙谐不经,懵懂中带着黑色幽默,而回味时又觉黯淡凄惨和愤愤不平,描写死亡的笔触冷静得近乎残忍,但辛辣地揭示和讽刺了战争的荒谬本质,虚伪声色和残酷结局。

这篇风格怪异的超短篇小说,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和五十年代前期,被誉为带有萨特式存在主义思潮浓厚色彩的代表作之一,而且接近新小说派风格,其实也可视为后来在美国兴起的黑色幽默文学流派的一篇原创作品。

沈志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16:2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