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的《心灵密码》是发生在铁路施工单位的故事。已嫁为人妇且生有一女的雪霎,因与丈夫长期分居而移情别恋。正当她下定决心要离婚时,却发现自己又一次怀孕,于是把一切怒气和怨恨都归罪于后来生出的女儿秋倩。故事情节曲折跌岩,作者文笔灵秀犀利,人物性格复杂多变,心理描写细腻生动,读起来剥笋抽茧,丝丝入扣,挖髓剔骨,淋漓酣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心灵密码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春晓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春晓的《心灵密码》是发生在铁路施工单位的故事。已嫁为人妇且生有一女的雪霎,因与丈夫长期分居而移情别恋。正当她下定决心要离婚时,却发现自己又一次怀孕,于是把一切怒气和怨恨都归罪于后来生出的女儿秋倩。故事情节曲折跌岩,作者文笔灵秀犀利,人物性格复杂多变,心理描写细腻生动,读起来剥笋抽茧,丝丝入扣,挖髓剔骨,淋漓酣畅…… 内容推荐 这是发生在铁路施工单位的故事。已嫁为人妇且生有一女的雪霎,因与丈夫长期分居而移情别恋。正当她下定决心要离婚时,却发现自己又一次怀孕,于是把一切怒气和怨恨都归罪于后来生出的女儿秋倩。 春晓的《心灵密码》围绕雪雲与秋倩,还有与丈夫、女婿及娘家和婆家人等一系列的矛盾纠葛和冲突,反映了雪雲在扭曲和变态心理支配下的无情、刻薄、凶狠,同时刻画了秋倩在备受折磨和摧残的情况下忍辱负重、以德报怨的品质,彰显了秋倩、张琳、鲁欣等人与人为善、追求和谐的美好性灵和愿望。 《心灵密码》情节曲折跌岩,作者文笔灵秀犀利,人物性格复杂多变,心理描写细腻生动,读起来剥笋抽茧,丝丝入扣,挖髓剔骨,淋漓酣畅,好似一部灵魂切磋与碰撞的交响曲,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和思索。 目录 引 子 一、皖赣情变 二、骥民安家 三、红雲溜号 四、“欠”“倩”由来 五、掌上明珠 六、鲁钦挨打 七、秋倩转学 八、交出钥匙 九、强者更强 十、桂林过年 十一、宁海来客 十二、馒头擦盘 十三、松阳住院 十四、电话“通牒” 十五、家丑外扬 十六、“图我财产” 十七、“你不是人” 十八、置疑身世 十九、没人尿你 二十、助纣为虐 二十一、“乌云三朵” 二十二、“老皮”师傅 二十三、绝交之谜 二十四、上海印象 二十五、秋瑾出走 二十六、扫地出门 二十七、男大当婚 二十八、校园献吻 二十九、偶遇稽查 三十、闪电结婚 三十一、农村规矩 三十二、智斗小偷 三十三、夫妻冷战 三十四、孕期之痒 三十五、男女之谜 三十六、同学相聚 三十七、母亲母亲 三十八、儿子大了 三十九、“三个代表” 四十、住院风波 四十一、小景支招 四十二、母女斗法 四十三、大玩失踪 四十四、姐妹相见 四十五、无人领养 四十六、改不了了 四十七、宁静兆喜 四十八、卦定婚期 四十九、缺席婚礼 五十、宁静出嫁 五十一、秋玲伤心 五十二、“回门”之俗 五十三、突患绝症 五十四、无理取闹 五十五、当仁不让 五十六、形同陌路 五十七、从此解脱 五十八、怎么过年 五十九、秋倩生日 六十、杰茜麦瑞 六十一、拿到“绿卡” 六十二、喜庆红楼 六十三、清水之行 六十四、跪哭坟头 六十五、怪异梦境 六十六、走进霍山 六十七、谁要团圆 六十八、心里有数 附录:我的家乡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 后记 试读章节 二十二、“老皮”师傅 与秋倩同一批的知青,全局有四五百名,属于局机关的有三十来人,按照异地安排的原则,他们大多被分配到了地处芜湖的第九工程处(简称九处),而九处又把他们安排到了参与皖赣铁路施工的基层单位。就这样,秋倩来到了地处皖南山区的祁门。 祁门当时是屯溪市的一个县,为徽州六县之一,也是徽州文化的发源地,它位于安徽省的最南端,与江西省交界,建县于唐永泰二年,因城东北有祁山、西南有阊门而得名。祁门是安徽省林业重点县,又是祁门红茶、凫峰绿茶的主要产地,到处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正在修筑的皖赣铁路就穿行在这似诗如画般的风景之中。 皖赣铁路穿越安徽江西两省,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其建设从设计蓝图到开通运营,几经修改、建建停停,前后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 1905年7月,清朝政府开始修建由芜湖至景德镇的皖赣铁路,仅仅完成芜湖至湾沚的32公里路基和桥涵便草草收场。1933年5月至1934年9月,国民党政府决定,由江南铁路公司负责修建芜湖至孙家埠路段,工程未完便停止了。1936年7月至1937年10月,京汉铁路工程局先后修建了安徽和江西两省境内的三个路段,因为抗日战争的爆发而再次中断了建设。1938年,国民党政府为阻止日寇南下,下令拆除已经铺设的钢轨,破坏现有的路基和桥涵,留下支离破碎的废墟横卧在江南大地。 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即把重新修建皖赣铁路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1958年9月至1961年7月先后两次开建,时间不长便因经济困难而停止修建。1971年至1973年,南昌铁路局管段自建通车,安徽省境内则由安徽省组建皖赣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各地、县相应成立指挥部,组织民兵和部分专业队伍投入施工。不久,由于国家压缩基建投资规模,“安徽省皖赣铁路建设总指挥部”被撤销,民兵返乡、专业队伍息工,皖赣线再次停建。 1973年,交通部(铁道部已并人)决定,将皖赣铁路芜湖至景德镇段的修建任务交给铁道建筑第四局施工。为了保证及时开工,经四局与武汉军区设在该局的军管会共同研究决定,全线施工队伍投入三个工程处,由物资供应处负责提供工程所需的各种物资,并成立“铁道建筑第四局皖赣铁路建设指挥部”。三个工程处分别为五处和从昆明铁路局划归进来的四处、九处,物资供应处则在宣城设立“皖赣铁路物资供应站”,这个供应站在施工沿线设立了三个工地材料厂,而红霎就在郭溪工地材料厂工作。1974年7月1日,皖赣铁路建设再次上马。开工不到一年,由于国家压缩投资规模,施工所需要的钢材、水泥、木材等供应不足,四局只好削减施工队伍,停止隧道桥梁等重大工程项目,留下部分人员肩负起路基土石方的施工任务。1975年,负责北段施工任务的四处被调往河北静海,参加津浦铁路北段改造工程建设,五处调往九江,为上马大(冶)沙(河街)铁路做准备,留下的任务就由几处一个单位承担。从此,皖赣铁路线、桥、隧齐头并进的施_[格局被打破,施工进度明显缓慢了下来。1975年10月,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提出恢复国民经济建设秩序的主张,力图扭转“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向,但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和姚文元这个“四人帮”团伙视邓小平为眼有钉、肉中刺,打着“批林批孔”的旗号,掀起了一股“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浪潮。此时的几处造反派也活跃起来,上蹿下跳,到处串联,把邓小平的一系列排除干扰、发展经济的言论搜集起来汇编成册,作为揭批邓小平“白猫黑猫论”的反面教材,到处煽风点火,批斗敢于抓生产的干部,一时闹得乌烟瘴气,使全处的施_T生产基本陷于停工状态。 1976年10月,叶剑英等一批老将军发挥运用自己的睿与智威望,鼓动毛泽东“钦定”的接班人华国锋将“四人帮”抓进了牢房,全国人民无不为“十月的胜利”而欢欣鼓舞。随后,胡耀邦主持中央组织部工作,着手拨乱反正,全国各地开始纠正冤假错案,同时对“三种人”——也就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追随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和打砸抢分子进行清理,这些人或造反夺权、踢开党委闹革命,或拉帮结派、诬陷迫害干部群众,搞刑讯逼供、摧残人身,或砸机关、抢档案、破坏公私财物,对社会危害极大,造成的后果也十分严重,给党带来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对这i种人,除明确悔改者外,原则上都要开除出党。为了清理和处理九处的造反派,使一度瘫痪的九处重新振作起来,中共安徽省委向铁道建筑第四局派出联络组,会同四局的工作组,以举办学习班的形式,把近200名造反派的骨干分子集中起来,用i个月时间进行学习和洗脑。邵松阳被局党委任命为工作组的副组长参与了这项工作,并由他制订学习计划,安排作息时间表,指定局党校的理论教员,组织当年的造反派们成员封闭学习,写出材料,分清是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然后进行人人过关,对个别错误严重、影响极…… P49-50 序言 在传统与新兴的碰撞中传承中华文化(代序) 春晓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博大精深,从未间断。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几千年的历程中沉淀了深厚的底蕴,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无法比拟和取代的,因此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骄傲和自豪。但作为中华民族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仅仅为此骄傲和自豪是不够的,还应该身体力行,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于是我想到了写作,并从写作进化到创作。 写作也好,创作也罢,它都会引发你对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的探讨和思考。诚然,社会形态对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社会形态的变更会引起文化的变革,而文化的变革又需要在继承前一社会形态下所形成的文化精华的同时,革新并发展成为与现代社会形态一致的文化风格。然而,中国却有着特殊的社会历程。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随着帝国主义和殖民者的入侵及革新运动的展开逐渐传入中国.中国的封建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成为强弓之末。很快,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随着清王朝的覆灭戛然而止,但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却没有从此而停止。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社会形态导致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畸形发展,从而使中国从封建社会直接跳跃到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就使具有中国资本主义性质的新文化从萌芽到形成所经历的时间很短,未能全面地、充分地、深刻地得到发展,而就在“五四”运动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开始朝社会主义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断层。从抗战时期一直到“文化大革命”近四十年的时间里,主要是抗战文化和为政治服务的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再加上“文化大革命”对文化本身的摧残和扼杀,这一时期的文化没有良好发展的环境与空间,过于单一和脆弱。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此后的中国在邓小平“解放思想”旗帜的引导和变革思潮的促动下,走上了对外开放、对内改革的道路。但是改革开放的窗口一打开,随着扑鼻的花香也进来了苍蝇蚊子,一时间,西方文化的精华和糟粕一股脑儿地奔涌进来,这时的q-国社会主义文化正处在发展的脆弱时期,加之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中国的文化发展进入到与西方文化碰撞、绞杀、交织、融合的时期。 从更广的范围看,在封建文化结束其发展的那一刻起直到现在,新型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没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华文化的沉没与西方文化的猖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华文化的前途似乎有些茫然。记得鲁迅先生曾说:“不在沉没中爆发,就在沉没中灭亡。”如何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找回中华文化所丢失的本色并且发扬光大,进而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光荣艰巨而且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近年来,无论是报纸杂志还是电视广播,“文化”二字频频出现,一些与文化关联度不强甚至根本无关的活动也生搬硬套上“文化”二字,这不仅是对文化的随意挪用,更是对文化的亵渎。值得庆幸和欣慰的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继而启动了文化体制改革。但是遗产终究是遗严,如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抵御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蚀,开创中华文化的新纪元,这应该引起每一个中华儿女和有识之士的深深思考。 近代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应该秉持什么样的态度,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一是“国粹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甚至对“二十四孝”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一是“西化派”,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归咎于文化传统,主张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全盘西化。这两种观点在今人看来无疑都是错误的新中国前三十年,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也是采取了简单否定的态度,教训十分深刻。因此,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如何进行“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呢?我倾向于:第一,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果敢英勇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和“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第二,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一“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邵分。当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将其转化为推行“让人民当家做主”,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从而在执政者中提倡树立“公仆”意识。还有儒家提出的“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思想,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第三,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观等,或压抑和摧残人性,或违反自然生存及发展的规律,或人为制造人世间的不平等,这些都应该毫不犹豫地加以扫除和丢弃。 现如今,经济社会发展了,人们必然会产生对文化特别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于是出现了国学热和传统文化热,出现了易中天热、于丹热。有人指责于丹解读论语是“于丹的心灵鸡汤”,我以为,持这种观点的人忽视了一个因素,或者说他们没有从于丹本人的角度来看待和处理这样一个问题:当于丹面对的是一群大多没有系统读过《论语》的各色受众时,她只能以她的方式来浅显地解读《论语》。于丹用这样一种方式,至少让人们知道有这部中华文化的“经典”,也激发起了人们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和热情,其功德已经无法加以号化了。 中国人必须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这是我们每一代中国人的责任所在。传承中华文化和学习借鉴外来文化不矛盾要繁荣中华文化,必须先把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好、弘扬好,然后在此基础上学习借鉴世界上一切先进文化。在学习借鉴世界上先进文化时我们还不能失去自信,因为如果失去了自我,就变得自卑,变得猥琐,变成外来文化的奴隶,成为“哈外”一族。换句话说,要营造中华文化的大森林,就先要把中华文化的这片森林维护好、养护好、发展好,而不能把中华文化之树悉数砍伐殆尽,然后引进高大威猛的西洋树种。如果是那样,说你是“种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地”事小,毁了中华文化之树则事大,因为那会贻害无穷、遭人唾弃。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自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标准,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影响,也为中国人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促使我从年轻时代就开始培养并且在此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始终坚持以下四种精神:一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周易》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提倡人应像日月星辰刚健运行那样,登高望远,向前行进,积极进取,奋斗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旋律,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中华文明历经浩劫而传承的重要因素。这种精神铸就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民族品格。二是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提出“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等思想,主张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不同文明之间和谐共存,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与“中庸”一样,“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人民奉行的崇高价值。在中国历史上,“和”也曾经起了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睦邻友好的积极作用。三是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成书于殷商时期的《尚书》中,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我们现在所提出的“以人为本”,就是对“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我们既要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还要在平等、自由的条件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四是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中国宋代哲学家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思想,就是说,天地犹如父母,人与万物都是天地所生,人民都是我的兄弟,万物都是我的朋友,这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人是自然界所产生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可以认识自然并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加以改变调整,但不应违背自然的规律,更不应该人为地去破坏自然。如果破坏了自然,人类迟早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一个国家要兴旺发达,一个民族要和睦相处,不仅要有人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也要有人遥望星空,坚守精神家园。唯有如此,这样的民族才有希望,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才能有光明的未来。 二O一三年四月 后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学毕业的我被分配到党校工作。当时的我很年轻,也很单纯,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也利用一些时间,对我比较喜欢的中国古典文学进行研究和探讨,并着手写一些论文,但对文学创作还是一片空白。1987年调入铁道部第四工程局,开始接触铁路施工单位及其职工的工作和生活。 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单位,也是一片鲜为人知的陌生领域。说它特殊和陌生,是因为这支队伍是从部队演化而来的,一直保持着半军事化的管理机制,从它的机关到下属单位,无不有一道有形或无形的屏障与地方上隔开,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王国”,从而增加了它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感。 举一个例子:上世纪七十年代,基于国家铁路建设提出的“中取华东”战略需要,铁道部将第四工程局机关由湖北省的武汉市迁移到安徽省的合肥市。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的规定,合肥在冬天是不享受暖气供应的,但这个局就拿到了可以增加暖气供应的批文,在基地建设中同步配套暖气设备,这让当地的政府机构及企业既羡慕眼红又望尘莫及。 还有一个例子:2003年全国闹“非典”,当时已经改制为“中铁四局集团公司”的机关把大门一关,职工及家属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大院里,工作、学习、生活等几乎丝毫不受影响,为什么?因为在这个大院里,学校、幼儿园、医院、防疫站、采购站、商店、粮站,还有文化宫、印刷厂、报社、电视台,甚至供离退休职工活动的“耆英馆”等一应俱全,所有物质的和文化的需求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都可以得到保障。 大凡神秘,就容易让人产生好奇,就会具有吸引力,我就是被这种吸引力和好奇牵引着进入了铁四局职工的生活。但神秘不等于甜蜜,也不全是庄严和快乐,神秘中也有无奈和苦涩。刚开始,我还是一个单身汉,心中没有家的概念。当我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后,我却作为一名《铁道建设》报的记者,不得不按照单位的规定,把每年200多天的时间用到下基层单位采访和为报纸写稿上。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比较广泛地、深入地接触这个特殊单位的一个个人物、一个个家庭,听到他们或她们讲述关于自己及其家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直到这时,我才体味到这支被人称作“吉普赛人”的生活内涵。按常理,生活在这样的单位里或家庭中,更应该懂得与家人生活在一起的宝贵,珍惜与亲人依偎厮守的每一天,做父母加倍呵护从远方归来的子女,做子女更加细心周到地照顾和服侍老人。可是不,在一些长期分别或散落的家庭里,时间的久远、距离的拉长,就像是一副离析剂,加深了父与子、母与女,还有兄弟姐妹、婆媳妯娌之间的隔阂,扭曲了正常人应具有的性格,撕裂了兄弟姐妹之间的骨肉情感。其结果是,好不容易团聚到一起的家庭,在很短的时间内破裂了;在外风餐露宿大半辈子的丈夫,退休后回到了家里,却根本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甚至在老人离世后,其子女为了争夺并不丰厚的财产而闹得不可开交,反目成仇,最终导致一个个完整的家分崩离析了。这样的故事听多了,渐渐激发起我的创作愿望,于是开始着手构思,写一篇表现铁路施工单位职工生活的小说。几度春秋,寒来暑往。如今,终于把这部作品奉献在了读者面前,也算了却了我的一个心愿。 春晓 二O一三年七月十二日于合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