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春编著的《走私犯罪应用经济学研究》从数量经济学的角度对走私犯罪进行研究,首先分析走私犯罪的经济原因,客观地描述了走私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特点,从动态的角度考察走私的弊端及其对我国经济造成的严重影响,并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运用经济学最基本的分析工具,即成本一收益理论来分析走私和反走私过程中的成本一收益关系,具有普遍意义。同时,在对一些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意大利、法国、台湾等的反走私措施进行借鉴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国的反走私实践。为应对走私,我国政府有针对性地不断变革和努力完善缉私体制。本书从制度层面重新审视中国缉私体制的发展历程,在回顾历年打击走私采取措施及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全面总结缉私体制运作实践中的经验,分析缉私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如法律方面存在疏漏,执法专业队伍建设、执法部门间的协作急需改善等,并探索性地提出一套较为符合中国实际的治理走私犯罪的构想,从理论上和制度上为中国缉私体制建设提供参考。
自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经贸往来增多,交通条件更加便利,世界范围的走私犯罪行为也变得日益猖獗起来。现今,走私已成为国际上广泛存在的一种经济犯罪现象,直接危害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安全。实践证明,一个国家、民族要发展,必须严厉打击走私违法活动。反走私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
纵观国内外对走私问题的研究成果,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对其加以探讨,这有助于我们对走私现象的深入理解。《走私犯罪应用经济学研究》(作者:张大春)运用经济学方法对走私这一现实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合理假设前提下,对走私的原因作出更为严密的分析,以推导出科学的结论,从而为治理走私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走私的本质是研究走私行为和走私罪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问题,只有认识走私的本质,才能真正认识走私,才能有效地控制走私。所以,《走私犯罪应用经济学研究》以走私的经济学本质为出发点,阐述了走私的定义和走私与寻租之间的联系,分析了走私产生的主观原因及客观基础,认为走私的产生与关税制度、国家间商品差价和贸易限制密切联系,消费者追求消费者剩余的增加而需求走私产品,走私人追求走私的巨大额外收益而产生走私行为,海关和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间存在委托一代理关系而产生寻租行为,导致走私更加猖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私现象日益严重,犯罪手法层出不穷,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本书在客观地描述走私在我国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特点后,从动态的角度考察了走私的弊端,认识到走私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并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运用经济学最基本的分析工具,即成本一收益理论来分析走私和反走私过程中的成本一收益关系,具有普遍意义。同时,在对一些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意大利、法国、台湾等的反走私措施进行借鉴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国的反走私实践。为了应对走私,我国政府有针对性地不断变革和努力完善缉私体制。本书试图从制度层面重新审视中国缉私体制的发展历程,在回顾历年打击走私所采取的措施及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全面总结缉私体制运作实践中的经验,分析缉私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如法律方面存在疏漏,执法专业队伍建设、执法部门间的协作急需改善等,并探索性地提出一套较为符合中国实际的治理走私犯罪的构想,从理论上和制度上为当前的中国缉私体制实践提供指导。本书结论认为,只有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入手,实行综合治理,采取各种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全面提高走私的成本,如走私的直接成本、心理成本、时间机会成本、惩罚成本等,降低反走私的成本,才能从根本上有效地遏制走私现象的滋生和蔓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