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给人心灵震撼,令人耳目一新的动物小说。90后动物小说王子袁博的动物小说,讲述动物社会中动物个体的生存、情感、争斗故事,展现动物种群的繁衍、发展,以及希望。
《狼群的覆灭》亮点:
★情节波澜起伏,语言洗练、极具美感,培养孩子的文学审美力和感受力
★贴合孩子天性,挖掘、捕捉动物的特点和精彩,引导孩子了解动物,亲近自然
★短篇和中篇动物小说相结合,适合8~15岁不同阅读水平小读者
★“自然博物馆”环节,为读者揭示动物种群生存发展真相
《狼群的覆灭》是一部中短篇动物小说集,书写不同环境下动物的生存处境,颇有哲思意味。
暮年的老虎拼尽全力与豺群搏斗,维持了自己生前的尊严,到头来却仍旧化为秃鹫爪下的玩物——《虎倒威散》。
生来残疾的逆翼鹰无法成为天空的征服者,在跌落悬崖之后,意外地成为了大地的子民——《逆翼鹰》。
螯虾兄弟在深海中搏斗,淘汰弱者是为了延续种族的生存,死亡等同于新生——《生死螯虾》。
出生在猫窝里的田鼠既做不了猫,也做不了鼠,却恰恰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一只了不起的老鼠》。
随着森林消失,狼群土崩瓦解,变成了一条条寄居在城郊垃圾堆旁的狗——《狼群的覆灭》。
……
《狼群的覆灭》由袁博所著。
来这里已经半年了,乌伦古基本掌握了在这里的狩猎技巧。只是由于近日的积雪太深,白得耀眼的雪花已经淹没了猎物的踪迹。
寻寻觅觅。
“嗷——嗷!”山上传来急促的嗥叫。
是母狼埃蒂雅的叫声。
乌伦古警觉地竖起耳朵。“呦——嗬,呦——嗬!”山岗的方向上传来格外刺耳的嚣叫。嚣叫声此起彼伏,如划破空气的阵阵鸣矢。
“呦——嗬!”
于乌伦古而言,这是一种使它从本能上厌烦的声音,也是一种弥漫了白色恐怖气息的声音。虎啸、鹿鸣、马嘶、狼嗥、豺嚣……尖得刺耳的难听声音,只能属于豺。
自古以来,狼很少听到豺嚣,豺极难听到狼嗥。两种动物尽管分布地域相似,却很难相遇——有狼的领地必然没有豺,有豺的领地必然没有狼,若是相遇,血战则不可避免。
由于所处的生态位置近乎完全重叠,狼与豺生来即是不共戴天的敌人。所幸的是,狼和豺的生活领地在几千年前就已在祖先们血腥的争斗中划分好。狼有狼道,豺有豺道,二者间井水不犯河水。
豺的个头儿,介于狼和狐之间,比狼矮得多,身材却不像狐狸一样匀称,显得有些猥琐。然而,豺这种在丛林中看似不起眼的动物,居然使猛虎都得敬畏三分。
豺,喜好结群行动。
尽管狼也会组成群体,但除灾荒年份外,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活动。而豺,动辄即形成几十匹的大型群体。在阿尔泰山,乌伦古曾亲眼目睹一群豺在冬季围捕有“雪山霸主”之称的雪豹——将雪豹的肠子、内脏一齐从肛门掏出,把雪豹撕碎,最终分食得连骨头也没剩下。
在难以寻觅到猎物的冬季,危险的豺群显得异常疯狂。
北风从山冈扑向山谷,随风而至的是阵阵似笑声而非笑声的豺嚣。
乌伦古如触电般扭转头颅,左突右窜,登上忧伤崖。雪,落在乌伦古的背脊,立刻炸开,散落一旁。狂飙中的乌伦古恰似一道劈开白色雪原的漆黑闪电。
白雪冰封了忧伤崖的通道。崎岖的山间小道上,路程如此的漫长……
乌伦古终于登上了忧伤崖。
眼前,是纯粹的土红色,是豺的颜色。
妻子埃蒂雅已经不见了。豺,在撕扯、争夺着三只狼崽的尸体。
乌伦古僵立住,有种晕眩感。
记忆,如同破碎的残片,在脑海中散去、炸开。
晴日里,草原天阔云低。那时,它和埃蒂雅都不到一岁,在一起追逐一只白色的粉蝶。粉蝶翩跹而过,渐渐升高,飞入天外它们看不到的地方了。
黄昏时分,草原传来遥远的马蹄声。狩猎过后,它与埃蒂雅相视而笑。夕阳下,埃蒂雅修长的身姿显得格外妩媚,慵懒的神态却又似一匹还没睡醒的圆滚滚的狼崽。
在忧伤崖的山洞里,它们的小狼崽出生了——很像埃蒂雅幼时的样子,可爱而机灵。它第一次体会到做父亲的感觉……
“呦——呦——呦!”声声刺耳的豺嚣将乌伦古从半晕厥状态中拉回了现实。豺群跃动着,仰天嘶嚣。
当豺群兴奋时,总是喜欢聚成一团,嘈杂地向天狂吠一气。狼,也会嗥叫,但只在深夜向着满月长嗥,发出寂寞而高贵的长嗥。
乌伦古的面部表情因扭曲而急剧变形。
突然间,天地间的一切都格外明晰。
再也没有了埃蒂雅,再也没有了家,再也没有了故乡。
在黑漆漆的冬夜,一只只丑陋的豺睁大绿幽幽的眸子,向乌伦古步步逼近。
乌伦古立在山崖边的隘口,直勾勾地盯着前方一对对绿幽幽的“灯笼”。
可笑的豺。
乌伦古长长的獠牙从扭曲的嘴唇后露出,在漠漠夜色里泛着冰冷的寒光。
“嗷!”一声低沉的狼嗥。
P4-8
袁博让我们领略了动物小说的美感,或者说具有美感的动物小说。
——著名作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曹文轩
袁博的作品文字洗练,颇得中国古典文学气韵。他的动物小说阳刚有势,一气呵成;在作品细节上,又能体贴入微,充满诗情画意。
——著名作家、编剧,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张之路
袁博是一位值得期待的青年儿童文学作家。他的动物小说以对生命更近于本质的洞察,诠释了一个个平行于人类生活之外的动物社会,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书写个体在种群变迁中的际遇。
——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李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