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经典《人人都爱经济学》《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作者、著名经济学家王福重2013年开年大作,在世界末日的转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找寻那把被制度设计者们轻视太久的公平钥匙。
《公平中国(开启未来十年新奇迹的钥匙)》论述了其中所涉及的最重要的14个问题:农村、义务教育、高考、大学、养老、医疗、住房、食品安全、慈善、税、公共预算、央企、外汇储备、计划生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公平中国(开启未来十年新奇迹的钥匙)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
作者 | 王福重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畅销经典《人人都爱经济学》《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作者、著名经济学家王福重2013年开年大作,在世界末日的转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找寻那把被制度设计者们轻视太久的公平钥匙。 《公平中国(开启未来十年新奇迹的钥匙)》论述了其中所涉及的最重要的14个问题:农村、义务教育、高考、大学、养老、医疗、住房、食品安全、慈善、税、公共预算、央企、外汇储备、计划生育。 内容推荐 未来十年,或者更长的时期内,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不是经济衰退,不是环境恶化,不是通货膨胀,而是社会公平! 《公平中国(开启未来十年新奇迹的钥匙)》论述了公平所涉及的最重要的14个问题:农村、义务教育、高考、大学、养老、医疗、住房、食品安全、慈善、税、公共预算、央企、外汇储备、计划生育。在所有这些方面,我们都需要以公平为准绳,进行伤筋动骨的改革,否则,我们将离和谐社会越来越远。 《公平中国(开启未来十年新奇迹的钥匙)》由王福重编著。 目录 自序 中国到了患不均的时代吗?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中国到了患不均的时代吗? 为什么离共同富裕越来越远? 公正何以必要? 应进行收入再分配吗? 正确出路:市场化改革 农村 包产到户 乡镇企业 农民工 新农村建设 土地制度是根本 义务教育 贵且恼人 小题大做 政府缺位 高考 现代科举 分省录取和自主命题 110% 投档 志愿填报 高考移民 自主招生 大学 只剩下大楼 行政化 教师 学生 养老 为什么要强制养老? 碎片化的养老体系 低替代率与个人空账 出路何在? 医疗 方向错误的“旧医改” 看病非私事 美国医改的启示 公立医院的腐败 新医改 住房 房价为什么高? 房产税 政府的责任 中国房地产有泡沫吗? 中国房地产的前景 食品安全 典型性事件:毒奶粉、地沟油和瘦肉精 恶化了的环境 竞争出下策 形同虚设的监管 特权 容忍恶的文化 不能与不为 慈善 中国的慈善文化 富豪为什么不捐献? 中国慈善事业如何进步? 税 无权利,不纳税 中国的税负重不重? 中国不该税负重 中国税改的方向 公共预算 看不懂的中国预算 “三公” 预算中的民主 央企 央企:利维坦 央企的必要性 央企如何赚钱? 央企的利润何处去? 央企的社会责任:不与民争利 外汇储备 过于庞大的外汇储备 顺差情结 中投的业绩 把外汇储备分给老百姓? 贸易平衡是上策 计划生育 感谢超生 人口环境的变化 养老的挑战 杞人忧天 日本和俄罗斯的教训 马寅初是错的? 跋 参考文献 致谢 试读章节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是30多年来,中国最为人知的口号。与过去大而无当的政治口号相比,这个口号最实在、最明确,激励效应也最显著。发出这个号召的,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改革前,长期的计划经济造成经济停滞(尽管“一五”时期创造过“奇迹”,但不过是昙花一现),几亿人都是穷人,是“共同贫穷”。邓小平说过,从1958年到1978年整整20年里,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产力没有多大发展。①人们耻于谈论金钱和财富,甚至经常认为,有钱、富裕、过好生活,是一种堕落和“政治落后”的表现,资本主义国家和资产阶级的富裕生活,是“腐朽”和应该鄙视的。 1978年之后,中国走上改革之路。改革,就是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虽然开始的时候还不能叫“市场经济”,而是别的说法,中间还出现了说法上的反复和倒退,如“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等。但是,无疑,整个改革是市场取向的。因为对于这个方向的过度偏离,往往酿成严重的经济衰退。 在人们对于市场和市场经济有了大体认可后,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时任总书记江泽民的大会报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① 起初,改革任务十分繁重,其中最难的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找到一个突破口,让人们拥护改革、“自觉配合”,是最为核心的问题。要知道,在计划经济下,原则是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不管努力程度如何,在城市,大家的工资几乎处于同一个水平(尽管有八级工资制),在农村,大家是一个工分(劳动时间的计量单位)。计划经济下的人们处于“囚徒困境”中,也就是说,在初期,因为对新生制度的期待,几乎所有人都会努力工作,但头脑发热之后,人们终于发现,如果别人努力工作,而我偷懒,就是在占别人的便宜;否则,别人就占有我的劳动成果。俗话说,谁也不比谁傻多少,最终的均衡结果是,大家都偷懒。这就是计划经济无效,以及农村人民公社解体的微观机制。 改革,就是要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过去,计划经济的一个逻辑起点或者假设是:大家不是利己而是利他的。这也是计划经济始终需要也不断涌现“大公无私”先进人物的背后原因。这个假设,对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时间内,完全是错误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改革的正式开始。其实,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1978年12月13日,召开了“中共中央工作会议”,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预备会议。邓小平在会上发表名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个讲话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②在这个讲话中,有两段是相当振聋发聩的,是“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 “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⑧ “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个人,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人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① 上面这两段话,是邓小平对“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首次论述。 时至今日,一部分人真的富裕起来了。 在大城市,拥有豪宅别墅、豪华跑车、名贵手表不算稀奇,拥有私人飞机和私人游艇,或者上市公司才算真正的富人。金融危机之后,全世界奢侈品市场急剧萎缩,但在中国却大放异彩。据说,在欧美最奢侈的购物中心,店员们最喜欢的顾客已经不是过去的日本人,而是中国人,中国人被他们认为是“最有钱的人”。会说简单汉语、对中国官文化有所了解,是奢侈品商店店员的必要条件。 2012年《福布斯》杂志的中国富豪排行榜上,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以630亿元人民币的净资产登上首富的宝座,第二位是百度创办人李彦宏,其个人净资产达510亿元人民币,第三位是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其个人净资产达504亿元人民币。这在30年前根本不可想象,这比“文革”时批判的那些大资本家还要大资本家。 2011年4月12日,胡润②研究院和群邑智库联合发布《群邑智库——20ll胡润财富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千万富豪人数达96万,差不多每1400人中就有一个,其中包括6万个亿万富豪,4000个十亿富豪,200个百亿富豪。北京有17万个千万富豪和1万个亿万富豪,排名第一;广东有15.7万个千万富豪和9000个亿万富豪,排名第二;上海有13.2万个千万富豪和7800个亿万富豪,排名第三。北京、广东、上海三地千万富豪人数占全国的近一半。 2011年10月19日,瑞信研究院发布年度《全球财富报告》,该报告显示,中国的百万富翁人数达到1017万人。 排行榜肯定不是十分准确的,中国人喜欢低调,不露富,而且有部分人的财富来自灰色甚至腐败等非法渠道,不可能获得他们的信息,比如一些官员。但是,这个排行榜正确地反映了中国一部分人超级富裕的现实。P2-4 序言 如果问,未来1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内,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将会是什么呢? 不是经济增长。 改革以来,中国经济,除了极特殊的阶段,没有出现过大的滑坡,增速名列世界前茅,因此经济总量,超越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已经仅次于美国。今后的增速,可能不及前30年那么快,因为增长的基数大了,自然难些,速度会变慢。但是,在一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政府的工作核心又是经济增长,人均收入也比较低,十几亿人都想着如何赚钱,这些因素加起来,中国的经济增长,肯定不会差。起码6%一7%是完全可能的。这个速度足以保证2020年的GDP比2010年再翻一番。 不是环境恶化。 伴随着经济增长,中国的环境遭到破坏,在某些地区还比较严重。谁都愿意有一个好环境,都希望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也能保持原样。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初期,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环境的恶化,但会达到一个拐点。其后,经济的继续增长,反而能带来环境的改善。也就是经历一个先恶化后改进的“倒u”型过程。中国还没有达到这个拐点,这个时候,公众需要耐心,过于强调保护环境,其实不利于十几亿人整体福利的改进。所以,中国环境的恶化,是经济增长的伴生品,不必过于担心,船到桥头自然直。这不是什么幻想,而是世界经济和环境关系过去发生过的事实。 不是通货膨胀。 就过去30年来说,中国发生严重的通胀,只有两次。一次是1988年,原因是放开价格管制,推进经济的货币化,带来某种混乱的不可避免;一次是1993年和1994年,经济大跃进,总需求井喷,货币当局和管理层都缺乏认识和准备,严重通胀不期而至。除了这两次,其他时期出现的通货膨胀,大体在正常幅度之内。而且,1997年到2003年,中国还出现过长期的通货紧缩。未来10年,中国出现严重通胀的可能性较低,因为中国的生产能力超强,商品价格大幅上涨没有基础。加之,宏观经济必定注重内外经济同时均衡,减少贸易顺差,以及由此带来的被动货币发行,控制通胀更有把握。也许,通货紧缩的威胁,比通货膨胀更大。 不是失业。 因为长期实行计划生育,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处于末期,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已经过去。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渐次放缓,但失业率却始终稳定,没有上升。就说明,中国的失业问题,已经反转成劳动力相对匮乏。 那么,中国面临的最大威胁和挑战是什么呢? 公平! 虽然中国经济增速很快,尽管一部分人已经先富裕起来,但是,大部分人还比较贫穷,没有同步享受“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更严重的是,尽管挨饿已经远离,人们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不但没有随着经济增长而有所减轻,相反变得更大了,不能应付一点意外甚至风吹草动,比如生病。经济增长,没有带来民生的同步改善,在民生各个领域,人们面临不平等的待遇,这种不平等,是焦虑和压力的终极来源,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能过分高估过去30年的进步。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市场经济,相应的,经济长期繁荣,一定是基于人们平等自由地交易和获取收益。比如,过去30年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是逐步放松对人们权利束缚的结果。但是,这种放松,在总体上却是非常有限的,在不同人群之间,又是很不均衡的。更严重的是,这种放松,似乎已经停顿了数年。 人们痛恨腐败,但是腐败蔓延不绝,根本原因,是权力深深嵌入经济生活,剥夺人们平等的赚钱权利。“高铁”大跃进中,权钱交易的触目惊心即是例证。 所以,公平是我们面临的最严重挑战,本书论述了其中所涉及的最重要的14个问题:农村、义务教育、高考、大学、养老、医疗、住房、食品安全、慈善、税、公共预算、央企、外汇储备、计划生育。在所有这些方面,我们都需要以公平为准绳,进行伤筋动骨的改革,这样才能走向一个和谐的社会。 后记 30多年来,虽有短期的停顿和反复,但总体上中国进步巨大。如果总结一下中国进步的原因,可以罗列一大堆理由。但是,在我看来,无非就是一条:自由。改革的本质是尊重个人,给个人自由的空间。 计划经济下,个人的利益和愿望被无情漠视,因为要维护集体利益,于是人们因动力匮乏而怠惰。市场经济之所以优于计划经济,最根本的是,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个人,而非集体,个人利益被尊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因此人的积极性被激发。 尊重个人利益不但表现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也表现在允许农民进城、参加高考、出国定居、发展非公经济、自由职业者大量涌现,等等。国家和人民的面貌因此大变,中国人从未如此与世界接近。这种尊重获得了巨大回报,解决了最大人口国家的吃饭问题,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力增强,等等。 尊重个人利益是过去30年我们做得最正确的事情。 但是,中国的改革是渐进式的,不是推倒重来的激进式的。渐进符合中国人的中庸性格,也有其优点,还可能是保证某些改革举措成功的必要条件。但是,也必须承认,渐进式改革也有瑕疵,甚至有很大缺陷。如果说,过去30年,我们做得不够好或者不对的地方,那就是,我们给个人的空间还不够大,改革还不彻底,改革的步子太慢。 最严重的是,在尊重所有人取得进步的同时,整个制度似乎对于某些人、某些利益集团更加尊重,或者说尊重是有等差的,不是不偏不倚的。某些人、某些利益集团的利益似乎得到了更大的尊重,更优厚的对待。当改革碰到他们的抵抗时,往往会自动停下来。 比如,虽然允许农民进城,但是,被所有人诟病的户籍制度仍顽固存在,农民工不能获得与有户籍人口同样的待遇,户籍约束着他们的权利;户籍制度还让高考录取分省进行,统一高考名存实亡;非公经济是宪法鼓励发展的,但是,不论如何出台鼓励支持政策,民营经济始终不能获得与国企平等的地位,中间隔着“玻璃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本已经全覆盖,但是,不同人群之间的实际差距一点也没缩小,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始终还是有特权的一群人;很多权利,外国人都已经取得,而国人自己却还在积极争取中,如金融对外开放和对内封闭;连慈善都要经过授权才能做;三公花费惊人、垄断横行、税收高悬、腐败猖獗,解决起来如同搬山。 可以说,凡是容易进行的改革都已经进行并达到了某种最高限,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行百里者半九十”,今后中国的改革任务更重、更难。难的倒不在于改革会有风险,很多东西不过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难就难在,继续改革必然触动那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而更严重的是,会触动延续多年的传统观念。 很显然,在思想上我们还没有准备好,所以,改革到一定阶段后,就出现了放慢或者停顿的趋势,一切都在往后拖。 但是,如果我们认为目标还没有达到,那么我们就应该意识到,没有风雨能躲得过。早早晚晚,这些剩下的硬骨头还得啃。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踟蹰太久,改起来就更难,改革还可能走上回头路。 这种回头的趋势,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就有苗头。种种计划经济的老做法借着宏观调控的名义又都杀回来了。改革中出了问题,不是继续改革,而是否定市场,干预微观经济。而干预出了事,似乎就为进一步的干预和调控提供了口实和必要,恶性循环。而改革,似乎被搁置在一旁。 中国已经迎来一个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主要不是替代而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即便仅仅从促进经济增长的角度看,消除特权、继续推进社会公平也是必需和值得的。公平和效率,是同一事情的两个方面。 自由主义经济学大师冯·米塞斯(188l一1973)曾断言:要么社会主义,要么市场经济。因此,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为了实现这个崇高的目标,我们最需要的是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突破思想意识上的羁绊,才能为改革提供新的动力和空间,突破人为的限制。 而以公平权利为突破口来加速或重启改革,则是最自然、最恰当的选择。这样的改革,一定会得到全体人民的支持,而有了这样的支持,所有的困难便不在话下。 30多年来,我们在没有给所有人平等权利的条件下,已经走了很久,其取得的成绩已经是奇迹,已经接近极限。在人口红利、改革的制度红利都趋于消失的时候,我们不能指望,在这种不正常条件下还能创造奇迹。只有平等的制度安排,才能产生新的制度红利,为市场经济开辟新的道路,带来新的、更大的奇迹。因此,本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是为平等而平等,而是毫不迟疑的改革。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和繁荣,很大程度上是赋予人们某些权利的结果。而经济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缘于这种权利的配置不很公平。在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公平和效率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重合。为中国经济的长久安澜,中国需要更加注重资源和权利配置的公平性。 ——叶檀 中国著名财经评论员 每每阅读王福重先生的论文或书稿,总能给人以强烈印象和深刻启示,过去的《人人都爱经济学》就是这样,现在这本《公平中国:开启未来十年新奇迹的钥匙》也不例外,甚至更富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本书论题得当,聚焦当前中国社会难点热点,论断明晰,理论联系实际,加之文风犀利,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定是又一佳作。 ——晏智杰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经济学很艰深,但经济却连着你我他。用经济学的道理,解剖中国的民生,这是王福重这样的经济学家要做的,我看,他做到了。 ——张鸣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辛亥:摇晃的中国》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