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聆听永恒(22位西方音乐家的激情人生)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郑菁深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德彪西、西贝柳斯、拉赫玛尼诺夫……在《聆听永恒(22位西方音乐家的激情人生)》中作者郑菁深简约地赏析了这些作曲家的代表作,以自己的感受来解读作曲家一生的遭际,用比较可靠的史实向读者描述了每一位作曲家的成长创作过程、个性品格、人生经历以及迷离复杂的情感生活,对神圣爱情的追求向往,爱情之花凋谢的苦痛。

内容推荐

《聆听永恒(22位西方音乐家的激情人生)》(作者郑菁深)篇幅不长,容量却大。作者简约地赏析了作曲家的代表作,以自己的感受来解读作曲家一生的遭际,用比较可靠的史实向读者描述了每一位作曲家的成长创作过程、个性品格、人生经历以及迷离复杂的情感生活,对神圣爱情的追求向往,爱情之花凋谢的苦痛。难能可贵的是,《聆听永恒(22位西方音乐家的激情人生)》中有些资料和细节鲜为人知,以前的有关书籍也很少披露。这对于全面俯瞰了解一位作曲家和他(她)的作品不无益处。

目录

大海一样的巴赫

音乐开拓者——海顿

上帝送到人间的音乐使者——莫扎特

乐圣——贝多芬

孑然一身的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

钢琴诗人——肖邦

乐坛伉俪——舒曼和克拉拉

独步古今的钢琴家——李斯特

歌剧奇才——瓦格纳

古典音乐的守护神——勃拉姆斯

一曲存世的巴达切弗斯卡

俄罗斯的骄予——柴科夫斯基

捷克的瑰宝——德沃夏克

挪威的音乐诗人——格里格

迟开的鲜花——马勒

试读章节

说到古典主义作曲家巴赫,应该是指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他是巴赫家族的佼佼者,是伟大的近代西方音乐之父。巴赫这个家族很神奇,在音乐百科全书中,列在“巴赫”姓氏这个条目下总共有数十人,这是因为巴赫家族是一个人丁兴旺的音乐家族。这个家族从16世纪中叶就开始出现音乐家,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三百多年中出现了52位音乐家。

像巴赫这样的音乐家族,在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医学和遗传学上也是罕见的,这一直是一个难以破解的谜。

我们今天谈巴赫家族,实际上只是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他让巴赫这个家族在西方音乐史上雄踞崇高的地位。

也许人们听巴赫的音乐最多的莫过于他的《G弦上的咏叹调》、《勃兰登堡协奏曲》和《平均律钢琴曲集》、《戈德堡变奏曲》。

这首《G弦上的咏叹调》,是巴赫为小提琴而作的奏呜曲和组曲的第一号,旋律无比优美委婉、温暖幽远,还融入淡淡的伤感忧郁,听之令人沉醉。它常常是小提琴演奏会加演的节目,好像盛宴过后的甜点,齿颊留香、余韵袅袅。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是他的一部十分重要的作品,或者说是代表作。作品共两卷48首,浩浩泱泱,蔚为壮听。有的听后犹如“沐浴在夏日的阳光里”,有的仿佛在“诉说着伟大灵魂的憧憬”,有的则是“悠长的旋律呈示高贵而伟大的情感”,“有时以爱的眼睛凝视着我们,有时却被超越人间的痛苦袭击而叹息着”。《平均律》里孕育着人类全部美好的情愫,温暖、宽容、和平和友爱。而这一切人间的情感都以一种平静有致、谐和安恬的旋律娓娓送出,融人你的肌体、你的脑海、你的灵魂。顷刻之间,你会静谧放松下来,心境恍如在清泉中流滤过一般,洁润如玉,宁静得犹如神龛中带着笑意的佛像。

“巴赫”在德语中是小溪的意思,那么《平均律》的旋律就好像一弯小溪,潺潺淙淙,连绵不断。初听似乎并无起伏,也无波澜,然而当凝神谛听,便愈听愈感其中变幻无穷、灵光闪现。每一首乐曲都在描绘一幅景致,叙述一段故事,诉倾一腔情缘,体味不尽个中妙趣,诚可谓大音希声。刚听此曲时,还以为平铺直叙,没什么高超技巧,一般钢琴家均能胜任。其实不然,没有超人的技艺和灵性不能驾驭。弹《平均律》,技巧已是第二位的了,重要的是感悟。加拿大钢琴家格伦·古尔德坦言,他在弹《平均律》时,就如同朝圣般虔诚。乐评家说,《平均律》是钢琴奏鸣曲中的圣经,是很难超越的。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生于德国图林根省爱森纳赫市。那里是宗教改革运动领袖马丁·路德的故乡,又曾是16世纪农民起义领袖托马斯·敏采尔领导农民起义的中心。生活在这个小城镇的居民非常热爱音乐,音乐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他们的生命。据考证,在它的古代城门上镂刻着“音乐常在我们的市镇上回响”的字样。 巴赫出身于一个受人尊敬的音乐世家。他的高祖面包师菲特·巴赫就是一个音乐迷,甚至在他去面包房劳作的时候,也带着他心爱的奇特拉琴(一种在德奥流行的类似吉他的弹拨乐器)。菲特自己建造磨坊,自己磨面,自己烤面包,空闲时就弹奏他的奇特拉琴。

巴赫的曾祖父约翰内斯·巴赫是远近闻名的乐师。约翰内斯的长子约翰是巴赫家族第一位作曲家,据查现在还有其三首作品,这三首作品生动地反映了当年战争时期的社会风貌和背景;次子克利斯朵夫是巴赫的祖父,也是个乐师;三子海因里希也是个著名音乐家。

巴赫的父亲是爱森纳赫市的小提琴家。到塞巴斯蒂安·巴赫已是第五代了。巴赫的儿子们都是著名的音乐家。直到巴赫家族最后一人死于1871年,这音乐史上伟大的一脉就此终结。因此巴赫的姓氏在当时当地简直成了音乐的代名词、同义词。  这个家族常年生活在德国的中心图林根的一些小城镇里,难得与外面的世界接触,处于林木茂盛的山村自得其乐。他们以音乐为职业,像那时的铁匠、裁缝等行业的习惯一样,也是辈辈相传,大抵都是从事教堂管风琴手、学校音乐教师兼教堂圣歌队队长、城市公共团体的吹奏手等职业。和巴赫家族往来的大多是手艺人,相互在艺术上交流,这也是巴赫家族在音乐上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外在因素。

他们每年在图林根周围地方举行家族聚会,在聚会中,他们聚餐、跳舞、演奏、唱歌,举行宗教仪式,谈论一年来的景况和工作。

巴赫从小就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在民族和群众性的音乐活动中成长,同时他父亲约翰·安布罗修斯·巴赫向塞巴斯蒂安传授音乐技艺。关于安布罗修斯,我们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是受人尊敬的人,他是这个小城镇音乐界重要的一员,可惜的是他英年早逝,没有可靠的资料来证明他的创作能力。小巴赫7岁那年,进入当地小教堂附属的拉丁语学校念书。由于天资聪颖,不久他就成了成绩超群的学生。他还参加了由学生组成的圣歌队,在各种节日演出中,在婚丧大事的仪式上唱宗教歌曲,挣一些钱交学费。

9岁那年,塞巴斯蒂安的母亲伊丽莎白不幸去世,时间是1694年5月。几个月后父亲安布罗修斯再婚,可是第二年就随前妻离开人世,时间不到一年。父亲死后撂下两个儿子,长子克利斯朵夫,次子便是塞巴斯蒂安。兄长是奥德拉夫市管风琴师,待弟弟还不错。他创作了无数内容严肃的作品,但写上较为中性的标题,如《关于死亡主题的音乐思考》和《太阳神的旋律》等。他带着弟弟小巴赫到奥德拉夫,一边上学,一边跟他学音乐。

小巴赫对音乐的投入与爱好与日俱增,开始对哥哥刻板的教育方式不满起来,令他哥哥大为恼火。据说克利斯朵夫收藏了当时最著名的德国音乐大师汉罗波盖尔、凯尔等人的作品手抄谱。小巴赫好几次想看这些谱子,遭到其兄的拒绝。但小巴赫在强烈求知欲的驱使下,每当夜深人静,悄悄起身,从哥哥的书柜里取出这些谱子,借着户外的月光勤奋地抄录,半年里他全部抄完了。不料有一天小巴赫在收拾乐谱时,被他哥哥发觉,居然从他手里抢走了谱子。小巴赫坐在门槛上难过得流下了眼泪,半年的辛苦付之东流了。(据说有一天夜晚,塞巴斯蒂安溜进哥哥书房取谱子时被抓住,受到严厉惩罚。因为小巴赫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在路德教信徒眼里是不可饶恕的。)

据考证,巴赫的性格暴烈急躁,这也是导致他人际关系不融洽的原因,在以后的工作中屡屡碰壁。然而从另一角度看,他性格顽强,有不屈不挠、刻苦自学的精神,哥哥的粗莽举动反而激发他勤奋苦学的意志,铸就了他将来的成功,成为一代音乐宗师。于是巴赫把全部精力倾注到小提琴、古钢琴,特别是管风琴演奏的练习上。

克利斯朵夫是当时德国大音乐家帕赫贝尔的弟子,通过他小巴赫学习到了帕赫贝尔的音乐风格,对他日后的音乐创作有明显的影响。独自闯荡 五年很快过去,哥哥早已成家,并有了第五个孩子。小巴赫不愿寄人篱下(尽管是他的亲哥哥),渐生去意,想独立生活。当然哥哥家里添丁,生活日益拮据,再也供养不起小巴赫也是不争的事实。不久巴赫离开兄长,离开奥德拉夫学校,独自去了吕内堡,时年15岁。真是应了“少年英雄江湖老”这句话了。

吕内堡是德国北部的宗教歌唱音乐中心。“上帝关上这扇门,却为你开启了一扇窗”。巴赫听说当地的圣米歇尔教堂有个十分出色的童星合唱团。这个合唱团之所以引起巴赫的注意,是因为合唱团的成员必须符合“穷人子弟、无人抚养,并有一副好嗓子”的条件。巴赫孤苦伶仃,又有才华,自然最合适不过了,于是他被顺利录用。 这个童星合唱团成员可领取一笔低微的薪水,并提供膳宿。巴赫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涯。

他到吕内堡后,成了童星合唱团一员,又进人圣米歇尔教堂设立的拉丁学校继续学习,并参与教堂的音乐活动。巴赫靠着在婚丧典礼上献唱和街头表演等的收入,勉强维持简单的独立生活。P2-4

序言

音乐对于我们来说,是须臾不可或缺的,是与人们的一生紧紧融合在一起的。我们的周围充满着音乐的元素,使我们得到滋养、得到抚慰、得到振奋,令我们的生活充满活力和阳光。

毋庸讳言,古典音乐,尤其是交响音乐,对我们一般的音乐爱好者而言,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因此,让广大的音乐爱好者尤其是青年交响音乐爱好者走进音乐殿堂,聆听浩似烟海的古典音乐,普及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交响乐的普及是开垦、是植树、是铺路,是提高我们民族素质、文化修养、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

获悉上海文化出版社将要出版郑菁深先生所著的《聆、听永恒——22位西方音乐家的激情人生》一书,至感欣喜。我虽已耄耋之年,仍临窗检阅文稿,仿佛离我们远去的古典音乐大师犹在眼前、栩栩如生;他们的作品,他们的人生况味、酸甜苦辣,萦绕耳畔、历历在目。

这本书篇幅不长,容量却大。作者简约地赏析了作曲家的代表作,以自己的感受来解读作曲家一生的遭际,用比较可靠的史实向读者描述了每一位作曲家的成长创作过程、个性品格、人生经历以及迷离复杂的情感生活,对神圣爱情的追求向往,爱情之花凋谢的苦痛。难能可贵的是,书中有些资料和细节鲜为人知,以前的有关书籍也很少披露。这对于全面俯瞰了解一位作曲家和他(她)的作品不无益处。

应该说,这是一部集知识性、可读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音乐类著作,雅俗共赏,也是普及古典音乐的一个尝试。再者,这部书的形式也别开生面,诗、画、文互为掩映,相得益彰。

郑菁深先生是一位新闻工作者,也是古典音乐的爱好者,写过很多有一定见地的音乐散文和音乐报道,为普及古典音乐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我和郑菁深先生认识很久,尽管交往不多,但在有关普及古典音乐的座谈会上总能相见。这次他将出书,请我为之作序,我不揣文拙,欣然命笔。

曹鹏2010年秋于上海寓所

后记

构思这本书已有二三年了。

以前写过不少音乐类的赏析和介绍文章,刊登在报章杂志上。一位新闻界前辈看了说,文章写得不错,但惜乎专业人士略嫌不足,外行又不尽明了,上不接天、下不着地。所以应该写一些雅俗共赏的东西,有利于古典音乐的推广和普及。

对此我深感有理。

面对繁星烟海般的音乐家和他们的作品,该如何下笔呢?读者恐怕没有那么多时间来读那些鸿篇巨制般的音乐家传记,和欣赏他们的全部作品。因此我只能删繁就简、吉光片羽,选择音乐爱好者比较熟悉的音乐家及其作品,以我自己的感受来写他们的人生轨迹和创作。为此我从图书馆借阅了大量的音乐家传记资料与史料,择其要者,许能还音乐家的本来面貌,让读者大概了解音乐家的创作经历和作品、人生况味、情感生活,以及还有些争论的话题,尽量使读者读了不枯燥、不厌倦。如果读者能从中得到哪怕是一点点益处和愉悦,我就弥感欣慰了。

需要说明的是,限于篇幅,每一章仅一万余字,有的还不到,不可能全方位、多角度展露每一位音乐家的全貌,权当管中窥豹而已。

幸运的是,拙著得到同仁姜小玲小姐的推荐,和上海文化出版社两任总编辑陈鸣华先生、王刚先生的支持,使之得以付梓。当然也与出版社的匡志强主任、黄慧鸣主任的不吝指教和悉心审阅是分不开的。

尤其要感谢的是著名指挥家曹鹏先生,以耄耋高龄亲笔为本书作序,令拙著增色。

同时,许多朋友如张洛平先生、曹畏先生、杨松林先生、张敏小姐等,有的为本书插画,有的提供相关资料与有价值的建议,在此一并致谢。

郑菁深2011年6月11日于海上

书评(媒体评论)

应该说,这是一部集知识性、可读性和趣味胜为一体的音乐类著作,雅俗共赏,也是普及古典音乐的一个尝试。其形式也别开生面,诗、画、文互为掩映,相得益彰。

——曹鹏(中国著名指挥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0: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