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决定活法,生活方式决定健康状态!
健康的“五大基石”,表达健康的科学正见。呼研所院士钟南山教您常见呼吸道疾病的防治。做一个健康快乐的人!
《想法决定活法——钟南山健康访谈录》是《人民日报》健康时报资深记者、《钟南山传》作者叶依对钟南山院士的近距离健康访谈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想法决定活法--钟南山健康访谈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叶依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想法决定活法,生活方式决定健康状态! 健康的“五大基石”,表达健康的科学正见。呼研所院士钟南山教您常见呼吸道疾病的防治。做一个健康快乐的人! 《想法决定活法——钟南山健康访谈录》是《人民日报》健康时报资深记者、《钟南山传》作者叶依对钟南山院士的近距离健康访谈录。 内容推荐 《想法决定活法——钟南山健康访谈录》是《人民日报》健康时报资深记者、《钟南山传》作者叶依对钟南山院士的近距离健康访谈录。 心理平衡、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早防早治,是健康的“五大基石”,依托于此核心理念,《想法决定活法——钟南山健康访谈录》表达了一位院士关于健康的科学正见。全文透过生动的日常生活细节和健康养护点滴,钟院士告诉您“70岁的年纪,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态”的人生秘诀:想法决定活法! 目录 引子 做一个健康的人 前言 第一部 生活方式决定健康状态 一、学会生活 二、好呼吸 好身体 第二部 健康的五大基石:心理平衡、适量运动、戒烟限酒、膳食均衡、早防早治 一、心理平衡 二、适量运动 三、戒烟限酒 四、膳食均衡 五、早防早治 第三部 常见呼吸道疾病的防治 一、寒潮袭来,如何预防流感 二、哮喘的规范化防治 第四部 对居家老年人N个健康忠告 后记 试读章节 一个现代人,尤其是身处职场,竞争激烈,压力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压力下工作,已经成为了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常态。有的时候,一个人可能因为压力太大或者太劳累等原因,会不愿意去上班,不愿意进办公室。我是反过来的,压力越大,我越想进办公室,我好像从来没有过不想去,因为不想去的意识是对这个工作厌烦。工作压力对于我来说,有时候不是从上级来的,而往往是从病人来的,从科研而来,因为疑难问题要如何解决,科研课题要完成,不可能一下做得到,一定要评估,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 我们前一段时间申请国家重点学科,后来又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在又要接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验收工作,我还计划申请国家工程技术中心,这些追求都会产生压力,但也是有压力才会产生新的动力,推动工作不断向前,能够建立更好的平台,给年轻一辈创造一个好的条件。 当压力大的时候,紧张、焦虑、头痛、失眠、颈椎痛等都找到了你,怎么办?我的减压之道就是多用深呼吸调节,就是腹式呼吸,中医叫做丹田,吸气从丹田出来,慢慢的呼吸以后就深的呼吸,这样反复做几次。多数人一般呼吸只是停留在胸部,实际上最好的呼吸是用腹部。不要大口呼吸,就是平静的呼吸,再就是深,它能够调节心律,调整心态。太急了或者事情太多了,暂停一下,安静的深呼吸。采用的办法用腹部挺起来那种,做了几次以后就会对血压,对心律都有好处。方法很简单:先慢慢地由鼻孔吸气,吸气过程中,胸廓上提,腹部会慢慢鼓起,再继续吸气,使整个肺充满空气,这时肋骨部分会上抬,胸腔会扩大。这个过程一般需要5~10秒,然后屏住呼吸5~10秒,停顿2~3秒钟后,开始新一次的呼吸。 这个简单的动作真给你帮大忙通过深呼吸训练,所有的肺泡都在产生前列腺素,前列腺素进入血管,使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如果可能的话,每天早中晚三次,每次10分钟会产生一定的效果。深呼吸助人减压,改善失眠状况。呼吸的深度和频率得到调节之后,绷紧的神经,缓解,因为压力造成的颈部不适也可以得到减轻。 不仅如此,深呼吸更能防治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病人的肺部都处于无弹性和扩张状态,影响肺活量。进行深呼吸,逐步增大肌肉收缩力,有利于胸、肺的有效扩张,增强肋间肌活力,弹性和肺活量,从而达到治疗和缓解病情的目的。 深呼吸还可防治高血压可以使剩下的肺泡工作起来。一般呼吸,80%~90%充分工作,剩下的肺泡处于浪费状态。采用胸部深呼吸,位于肺上部的肺泡就会开放如果再进一步做腹式深呼吸,肺下部的肺泡也会打开。 但是,已发生动脉硬化,尤其是高血压、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患者,以不进行深呼吸锻炼为宜,以免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因为强烈的深呼吸虽使血液含氧量明显增加,却会使组织器官的供氧量显著减少。有心绞痛病史的冠心病患者,若强烈地深呼吸常会诱发剧烈的心绞痛发作。P30-32 序言 几年前,我满含敬意,向他怯生生地申请:可否触摸一下,他臂膀上带有传奇色彩的肌肉,他微微一笑,我得到应允。于是隔着衣物,我有生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感知到肌肉的力量。那时的钟院士,已年近七十。 我由此完成了对一个事实的印证。他将自己曾身为运动员的体育品格,带进了此后的生活,他一生奔波,但是,哑铃重量的攀升;拉力器强度的加码;鹿一般飞奔的速度;轻盈的俯卧撑……七十之年,一切依然如此生动,他用生活塑造自己。 因此,他的健康生活引百姓关注;他对众人身心,特别心理健康的倡导,闻者无不感佩。 力与美,这是生命永恒的主题。如今,力与美,与更甚一筹的思想,如此完美地集合于一个闪烁的光源——钟南山院士。我在这个时代,随着众人,扪心以示折服。正如在非典期间他的一位女同事这般赞美:“今天医学界,谁能像他?医德、医术、运动——德、胆、智、体、美,如此地全面!” 体育精神乃其人格!从懵懂年少爱上体育至今,算来60余载,体育运动竟无一日被他撂闲,他的生命,无论怎样历经磨难,无论身处隐忍与荣耀,欢欣与苦涩,体育始终形影相伴;体育运动于他,总好比肌肉给养骨骼。 如今,运动的能量,助他完成每天高负荷的运转,助他每天精神饱满,积极乐观。他的风范不仅是当代,也应是世间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杆:运动使人迟暮;活到老,运动到老;必须运动,因为你是一个人;吃饭是必须,是本能,体育运动,更帮助你完成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功能。 如钟院士一般热爱体育运动的人们,以各种运动方式追求着健康的生活,体现着生存的积极态度,展示着对生命的珍惜与尊重。 体育运动需要时间,时间是生命,生命依托于什么?岂有美丽无须培育。 当我们羡慕地看见爱运动者容光焕发,并分享他们的风采时,难道还继续委顿于个人的借口? 上天把生命给予我们,郑重地置于我们的躯体,就像将美餐装进容器,这个容器就是我们的躯体。爱护我们的躯体,生命就长一些驻足,容器提前损毁了,装不了美餐了,生命就会回归天庭。 让灯燃得久一些,因为它早晚会熄。你我将再无机会。 当我完成《钟南山传》手稿时,便着手此书。因为敬佩钟院士的人,向往健康生活的人,会需要此书。 送一份科普,您回赠一份健康,我想,钟院士会由衷地为之欣慰。完成此书,于我又是一件幸事,带您走进钟院士健康生活的方方面面,体悟健康真谛,汲取人格的力量。 叶依2011年7月于北京 后记 记忆中永远的18楼 2003年非典期间,他被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王志称为:能采访到他,是钓到了一条“大鱼”,是的,钟院士是记者眼中的大鱼,直到现在。 第一次采访钟院士,是在2004年全国两会,当时很多记者将他团团围住。只要他的影子一出现,记者就会一下子围上一群。 真正的“短兵相接”,是在3年之后,同样是在全国两会,同样是在北京二十一世纪饭店的全国政协医卫组委员驻地,这一次我有缘专访了钟院士。 从此,他再也没有错开我的视线。 如同走在平路上 那是2007年3月6日的下午,医卫组分组会一结束,钟院士就大步走出会议室。我正在会议室门口接药典委员会的老专家周超凡委员到新浪网,去做我们《健康时报》和新浪联合举办的专题节目,周委员出来了,我正要上前迎他,一下看见了钟院士。我于是立即调转方向紧跟着钟院士往外走,几米外的会议室门口,记者们“长枪短炮”早就围了个水泄不通,钟院士一头钻进楼道里。一个委员正好从餐厅路过这个楼道口,她哈哈地看着我直笑:“钟院士躲进楼道,还是被记者抓着了!” 我向钟院士提出了我采访的问题,他手上拿着文件,一副认真思考我问题的样子,我迅速取出相机,他边说,我边拍下了采访的照片。等他说完,我的主意已经有了。我问钟院士:“您在这样的环境接受过采访吗?”他身后的墙上一个大大的红箭头指向餐厅。我的想法是继续采访他,不能这样轻易就放过了他。 他于是用手向上一指:“那要不上去?” 后来钟院士告诉我,其实这时他的本意是想把我吓跑也就算了。 上面:18层。我非常清楚。可是,我说不上去了?那我这个记者是怎么当的呢?再说,那决不是我的性格。所以我当时本能地回答了一句:“好吧。” 开始两层我都是和钟院士能够并排走,到第三层,距离就眼看着拉开了。他竟然一步两个台阶,而且像走平路一样,而我是一路快步往上爬。到第五层,我已经是上气接不了下气,而这时又接了一个手机电话,我第一句就告诉电话里的朋友:“我要断气了。”说了几句就挂了。我向钟院士喊:“你倒是等我一下啊!”他好像根本就没听见。 我咬紧牙关,一口气往上冲!终于到了第15层了。可钟院士的人影根本看不见了,我心想:等我到了18楼,他已经和别人一起从电梯下去了,那我不是白爬了吗?!白爬还不算,多尴尬呀!我心里一急,几步冲到了18层。 “1809”,门开着,我放了心。 钟院士站在房间看着我,他大气不喘:“你没事吧?” 我根本直不了腰,大口地喘息不止。他给我倒了半杯凉水:“喝吧。”我说,好像小时候老师就说肺叶张着不能喝水,他说,我保证你没事。我于是把水喝了,果然好多了。 他让我坐下。他坐在椅子上,微笑着。我赶忙又拿出相机,心还在乱跳,手哆嗦着拍下了这时的他。在发稿时,我为这样照片加了图注:一口气爬上18层楼的钟南山院士,气定神闲。 “好,我现在开始接受你的考试。”他这样对我说。我于是开始采访他为什么可以如此地爬楼。 他的年龄,这一年已过七十。 他给了我半小时的采访时间。我知道,一般来说,他10分钟“打发”一个记者就算是时间长的了,特别是两会期间。大概因为我爬了楼,所以优待。 门外等着见他的人一会儿就排起了10来今,他执意等我采访完半个小时。我请求再约时间采访他,他说,我们还会再见的。 3月8日晚,我终于如愿以偿,等到了钟院士,他同意了我更长时间的采访。 直到今天,一些网站或纸媒体,仍然在“借”用我报道过的长篇采访和图片:钟南山院士的健康生活。 ……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