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画记:那些疯狂或忧伤的美》是一本融合了美学、哲学和人生经验的散文随笔集,作者丁建元从十几位中外画家的画作和生命说开去,疏通了通向超验人生的桥梁,对一幅幅经典画作的细致解读,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别样的世界:种种冷峻、忧伤、宁静、疯狂的美。而在这美之后,正隐藏着我们呐喊的声音,颤抖的灵魂。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读画记(那些疯狂或忧伤的美)/文化慢光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丁建元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读画记:那些疯狂或忧伤的美》是一本融合了美学、哲学和人生经验的散文随笔集,作者丁建元从十几位中外画家的画作和生命说开去,疏通了通向超验人生的桥梁,对一幅幅经典画作的细致解读,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别样的世界:种种冷峻、忧伤、宁静、疯狂的美。而在这美之后,正隐藏着我们呐喊的声音,颤抖的灵魂。 内容推荐 《读画记:那些疯狂或忧伤的美》是一本融合了美学、哲学和人生经验的散文随笔集,作者丁建元从十几位中外画家的画作和生命说开去,疏通了通向超验人生的桥梁,对一幅幅经典画作的细致解读。 《读画记:那些疯狂或忧伤的美》尽力切近画作的意旨,但又绝不受解读对象的局囿,而是从博大的文化视野出发,喷涌出自己对社会、人生、宇宙的独特联想和感悟,创造了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思想文化空间。 目录 晚祷的悲哀 餐桌上 晚祷的悲哀 母爱的礼赞 储藏室里的蓝子 诗人之死 烧在欲界上的火 忧伤之根 根是一条路 昨天的祖父 奶奶留下的长命锁 黄河滩上的赤子 牧羊女的忧伤 囚中的精神 非梦 非现实的叫喊 面包之光芒 失语的荒原 被侮辱与损害的 被消费的女人 漩中人 假面与幻象 灯红影里的娼女 假面群中的恩索尔 “盲”之眼 幻象中的真 哺乳的迷惘 一双鞋,或者脚? 纸红颜 夕阳中的奥森 逐梦之光 午憩 饥饿的屋子 囚之生 十四朵 逐光 塔希提的梦 试读章节 画家彼得·克拉斯,荷兰人,生活在十七世纪。这正是新教伦理流行的时期,初萌的资本主义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他。路德和加尔文两位思想家,对传统教理进行了新的解释。他们认为,人当然是生来就是有罪的,但是仅仅靠祈祷、靠空头信仰是无力的,唯有靠辛勤的劳动创造财富,才可以赎救自身。他们都倡导今生的务实和尘世的躬身,反对那种带有狂想和极端的精神幻想。为了更多地积累财富奉献给上帝,人就要节约、俭朴、奋斗、坚韧、守时,并将其作为最高美德。适当的休闲是必须的,但绝不可以放纵。因为一旦放纵人就必然会心生旁骛,甚至会沉湎于享乐。如果为享乐所迷,人自然完全放松了对自己的戒惕,他会怠惰,怠惰就会使他滑入罪的渊薮,重新归诸恶中。加尔文就严厉地告谕人们:“富裕带来自我沉溺,淫乐使人松弛。”因此,一张餐桌上的陈设就足以表明,任何超过了需求界限的剩余,通过糟蹋饮食之物,其行为也就亵渎了生活的常理,从而破坏了只能从朴素和节制中才能产生出来的和谐。英国美术史家诺曼·布列逊高度赞扬了这幅作品,他甚至从这朴实无华的意象里,从闪烁着古意的情调里,看到了古希腊哲意的一种思想。因为唯有在这一层面上,人与人之间才会变得亲切、和睦与平等;在这近乎一般性的食物里,人们找到了普遍而广泛的认同。 在任何社会里,实际上只有财富才会导致并造成等级,设置出人际的和群际的错落差序。过分地追求财富造成了贫富的尖锐对立,在朱门和蓬合之间,会产生蔑视、傲慢、侮辱、忿怼和不平,亲睦为不相容的矛盾所破坏。然而追求财富乃是社会、家庭和个人私欲化的天职,因为它是人活得幸福的首要的物质所在,所有生活的快乐感,哪怕是幻想,细细推究也都黏附在它的实体上,就像做着美梦必也要有让身体舒帖的眠床一样,甚至就是一堆松软的铺草。 财富对人是与生俱在的,因为人首先就是自己的财富。吃的、穿的、用的、积蓄的、贮存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因为财富不仅具有物质的形态,还包括人特有的天然的权利。人们在创造财富,任何属于他的财富(转称为财产)都是他意志的外化,那里打上了他个性的印记,或者说,是他身体的延伸。财富的增量和增值也在扩展(反之则缩小)着他生命的边界,他决定着可让渡与不可让渡。 但是,追求财富之心也是有度的,梭伦曾经说过:“财富无止境,贪欲生狂妄。”因为财富最终以自身为目的,当它达到一定的存量后,也就愈加激化了占有增量的渴望。这时候财富就会从生活的凭靠走向反面,变成统治追求者的力量。卡夫卡犀利地诠释道:“财富意味着对占有物的依附,人们不得不通过新的占有物、通过新的依附关系保护他的占有物不致丧失。这只是一种物化的安全感。”以财富来保住财富,就只能无休止地去追求、去夺取和占有,只有使财富达到最大化,才会经得住它的任何可能的贬值和流失。这时候,人就会燃烧着贪婪的目光、变态般的激情,甚至不怕触犯刑律、甘冒杀头的危险,伸开他章鱼般韧长的带着吸盘的腕足,去死死缠住所有可得之物。我们的祖宗很早就看到了逐财如何从开始就潜藏着一种病毒。人的天性是静的,之后便感于物而动,并由物诱化了好恶。一旦“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而且“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人就被物异化,人化于物,人也就同于物,便会“灭天理而穷人欲”,最终就有了“悖逆诈伪之心,有淫佚作乱之事”(《礼记》)。至今,它们依然有着警世之效! 聚敛了大量财富之后,人就有了显赫的地位和名声,也自然有了张扬、佚奢的资质,甚至就在一张餐桌上,哪怕那餐桌就放在自家豪宅的厨房里,也要以铺张进行为富后的自淫。在这种自淫中他有了一种成就感,以自己的破坏、糟践来表明能力的超群和卓越。但他不知道这已经践踏了世间之仁,因为他的财富来自其他人的失去,他造成了他人的亏贫,即使他取之有道,也失德了。 财富应该是与人的幸福等值的,当财富的数量远远超出了人的基本需要后,它的边际效用便开始递减并接近于无。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而当财富剧增到人无力守护直到为它而忧虑的时候,幸福又是什么?当代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列出了一个幸福的方程,那就是效用与欲望之比。当欲望既定时,效用越大越幸福;而当效用既定时,欲望越小越幸福。效用乃是消费物品的满足程度,它与幸福同比例变动,而欲望却与幸福反比例变动。当欲望无限大时,幸福就会无限缩小趋近于零;而当欲望与效用趋于同值,约等于“1”的幸福,就是人的心理的平衡点,这个平衡点也就是中和状态,它意味着人的知足、约束和节制,而不是欲望的膨胀。P7-10 后记 本书所有篇什完成于二十世纪末,后于2004年结集出版,没想受到喜欢散文和油画的读者的欢迎,首印万余很快告罄,并销往日本、北美、中国台湾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为许多大学图书馆所收藏,尔后获第二届齐鲁文学奖散文奖。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会举办的读书周所公布的二百余种图书,本书忝列其中。近几年,许多美术论文的写作,将本书作为参考资料。有的大学将本书推荐给美术专业的学生。近十年过去,承蒙刘汀编辑不弃,将本书收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明德书系·文化慢光丛书”。经刘汀博士之手,删除原著中与主旨无关的篇目,订正错讹,重心编排,其中付出的辛劳,我当铭记。 就本书要感谢的人有:李舒东博士、王岳川教授、杨守森教授、张清华教授、王景科教授、王光东教授、王兆胜博士、贺绍俊评论家、鲍伯霞编审、罗兴萍硕士,以及散文家李登建、南方、夏立军等。 此外还有已故著名散文家许评先生。 感恩人生,感恩友谊。 丁建元 2012年12月18日 书评(媒体评论) 隽永的文字,泉涌的诗思,深远的意境,跌宕的文气……建元的散文有来自生命的万古愁,也有来自世俗的小忧患,这一切都源于他对世界孜孜以求的思考和对艺术的独到认识。他对绘画的赏读,不是兜售知识,而是传达他对于生命和爱的深湛体悟,所以会深得人心。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张清华 丁建元先生以其独特的入思方式,从事物的表象深入到背后的语言、思想、哲学以及体系性问题中去,从而完成了他的“本原式思考”——对世界深度、人性深度、艺术深度的测量。 ——北京大学教授 王岳川 作者尽力切近画作的意旨,但又绝不受解读对象的局囿,而是从博大的文化视野出发,喷涌出自己对社会、人生、宇宙的独特联想和感悟,创造了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思想文化空间。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杨守森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