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旅欧观画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新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旅欧观画记》由刘新主编,主要内容: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青年教师欧洲艺术考察团,一行31人,历时12天。凯旋门、埃菲尔铁塔、奥赛博物馆、罗丹美术馆、卢浮宫、吉美博物馆、蒙马特高地、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米兰大教堂、米兰美术馆,乌飞齐美术馆、罗马斗兽场、梵蒂冈博物馆、罗马国家现代美术馆……

——另一种观看西方艺术的视角,一次随性的西方艺术之旅。

内容推荐

《旅欧观画记》由刘新主编,是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师考察团赴欧洲考察的日记与随笔集。除了观赏美丽的异域风景外,在卢浮宫、奥赛博物馆、罗丹美术馆、吉美博物馆、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等艺术圣地,他们以学者的眼光欣赏西方艺术大师的杰作,并将观画时的所思所想、观画后的心得体会整理成文字,也就集结成了此书。

《旅欧观画记》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每日一记”,为一些教师旅欧期间的每日见闻,既有关于旅行,也有关于艺术。第二部分为“广角研读”,是部分教师流连博物馆之后的深入思考,包括对绘本、欧洲传统插图与现代媒介问题的深入讨论。第三部分为“随感杂记”,主要是从游者的角度对这次欧洲考察进行的思考,主观情感较为浓厚,具有非常个性化的书写风格。

目录

序 / 雷务武

镜子与备忘(序二) / 刘新

每天一记

 旅欧观画记 / 谢森

 法意12天旅记 / 刘新

 欧游简记 / 文瑶

 杂见杂思——法意考察见闻录 / 李翔

 欧行记章 / 王珏

 欧洲考察日记 / 吴珂

 西游记事 / 凌国科

 欧洲纪行 / 雷璨铭

 欧洲考察学习日记 / 李晴

广角研读

 重要的不是艺术——欧洲博物馆观后感 / 赵嘉

 欧洲绘本寻游 / 梁子琳

 由入欧赏画想到的传统插图与现代媒体诸问题 / 岳帅

 入欧笔记 / 杨吴曼

随感札记

 西行杂记 / 张笛

 海盗学艺启示录 / 阳云飞

 视觉的饕餮大餐一欧洲艺术文化考察报告 / 覃丹丹

 闲话西游 / 谭永石

 去他乡寻回你自己 / 闰爱华

 如是我见——欧洲美术馆观画记 / 李清

 近距离与距离感 / 姚浩刚

 欧洲小记 / 唐勤

 由波提切利的绘画所引发的中国画思考 / 惠波

 仰望七月末的阳光 / 陶泉

 我的第一次旅欧考察 / 吴建印

 地中海的馈赠——法国、意大利考察小记 / 曾莉

 若有缘终相见——欧洲考察随笔 / 苏阿嫦

 西行可书 / 谢宗波

 亲历欧洲记略 / 齐雪松

 有待消化 / 韦杨峰

试读章节

7月23日

下午3点多才到巴黎。由于周一美术馆不开门,改行程先去看凯旋门和埃菲尔铁塔。上铁塔要排一个多小时的队,我十年前来过,就不上塔了,走到附近的夏宫喷水池拍戏水的人群。这是一幅十分典型的法国市民休闲图:阶梯式长形大水池,斜坡草地上躺满了半裸晒太阳的人,耀眼的阳光,晃动的青年男女,慵懒的气氛,背景是高大的埃菲尔铁塔……场面精彩,拍得很过瘾。晚上住市内一家三星酒店,在法国留学过的杨吴曼说这个区是巴黎17区,在蒙马特高地附近,治安有点乱。

7月24日

今天上午看奥赛,下午看罗丹,艺术大餐正式开场了。奥赛博物馆由旧火车站改建而成,建筑华丽宏伟,天窗顶光很明亮。参观的游客很多,大多是欧洲人,美女也很多,欣赏艺术是这里的时尚。

奥赛收藏了很多印象派和纳比派的精品,比较意外的是劳特累克的一幅(2米多见方)《红磨坊舞女》,画在粗麻布上,大画幅上速写般的用黑色勾几下动态,脸部、裙子简略几笔颜色,就如画在小卡纸上一样轻松自如。没想到竟是如此的大画幅,气势压人,完全推翻了我印象中他大多画速写性小画的偏见。马奈等人的色粉肖像,精美细腻不输油画。我才买不久的一套印象派画册,封面是马奈的一张贵妇肖像,我一直以为是油画呢!

奥赛不让拍画,还是忍不住偷拍了一些,但效果不好,只好认真看画了。在美术馆看油画重要的是看颜色感觉,看原作才能知道油画色彩的奥妙,任何画册和照片都达不到那种透明和丰富微妙的效果,以及感受原作整体的色调、气氛、意境。以前常听人说古典油画是酱油色,其实完全是受印刷品的误导。由此也更感到中国人学油画之艰难,看不到大师的原作,印刷品真是误人不浅!

在奥赛巧遇中国美院的陈宜明老师,他是随一个写生活动来法国的,快一个月了,临回国前再来看奥赛。他多次来法国,看奥赛都三十多次了。我又得叹气:我们才看了半天!

下午看罗丹博物馆,这是一座很大的豪华花园楼房,是罗丹生前政府给的,可见法国对艺术的重视。

罗丹坚实写意的造型、浪漫的激情、深切的人文关怀至今令人感动,花同楼房里众多的雕塑作品体现了他对人生命运的苦苦思索。但我又觉得他有些雕塑似乎太过于绘画性了,就像雕塑里的油画,太重情节、表情。而雕塑更多应该是大的形体语言和象征性,不要太文学性。

7月25日

今天在卢浮宫一天。十年前随广西教育代表团来时,只看了两个多小时,像普通旅游者。这次上午9:30进去,下午6点出来,整整站了9个小时,累透了。

古典时期的画形式感很强,富于象征性。《蒙娜丽莎》画前人山人海,上次来看只有防弹玻璃并用绳子隔开1米多,如今是几重防线把人群隔开十几米以外,根本看不到画。人们更像是来朝拜一个艺术神话,还还心愿,看来古代大师们也未能逃脱被造星的命运。听涂导说,最近在佛罗伦萨人们正考证一副遗骸,说是蒙娜丽莎的,这就更无聊了。其实,文艺复兴时期我更喜欢波提切利、乌切罗、弗兰切斯卡、米开朗琪罗他们的画。大卫和安格尔的画太冷静理性,德拉克洛瓦充满激情和才气,而格列柯两张大画让人眼前一亮,强烈的黑白、个性的造型使他在众人中脱颖而出。上个月刚买了一本他的画册,所以倍感亲切。印象很深的是非洲的雕刻,原始粗犷的生命力,无拘无束的想象力,令人惊叹的创造力。许多雕刻造型十分前卫,一些作品简直让人怀疑是现当代的,而且还更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我忽然想,法国艺术的确充满精致高雅和才情,但远不及非洲艺术强悍的生命力和大胆的创造力,于是也就理解高更为什么要抛弃巴黎优雅的生活,而只身跑到太平洋岛国与土著人生活,还有毕加索为什么要把非洲雕刻作为开创立体主义时期的突破口了。

其他的画大都熟悉,以前来看过一次。但仍有许多新感悟,如柯罗、米勒、拉图尔等大师的作品。

P4-7

序言

雷务武

利用这两年的暑假时间,组织全院的教师赴欧洲学习、参观,尤其是重点考察博物馆、美术馆、大学,这是美术学院对教师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举措。

美术学院是以西画专业为主体的教学单位,从远的讲,这方面的学科已有70年的学科传统,从近的看,自1958年以来也有50年的经验积累;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的教师对欧洲的美术发展和艺术教育的认知,大多是从书本到书本的。偶尔有一些教师从欧洲考察回来,也只能用相机拍回一些图像资料,供大多数老师在电子屏幕上观看。这对于教授西方美术画种的专业课教师来讲,怎么看都是一种缺陷。

所以亲自去欧洲博物馆看原作,体会欧洲美术的真实妙处和发展究竟,是每个专业教师的强烈愿望。

继2011年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级别以上的教师赴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家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之后,年轻教师也踏上了赴欧洲考察的旅程。此次尤其难得,他们年轻,有的才进学校教书一年,大多数是第一次去欧洲,兴奋之情难以言表,学院也由此将这次赴欧考察定为了专门的学术项目。这个集子的出版即是此次结题的部分成果。

虽然两次考察都只有短暂的十来天,但教师们都非常热爱和珍惜这次机会。他们在欧洲几乎是每天都泡在博物馆和美术馆里,有时在博物馆里一泡就是一天,从早到晚,有时一天得跑两个馆。求知欲望让他们如饥似渴,在展览中不停地拍照、观看、记录、交流,为此忘却了疲劳、饥饿。

回来后美术学院举办“纸上欧洲”的考察汇报展,出版青年教师们的旅欧笔记,尽管这只是我们欧洲归来让全院师生们分享的一个侧面,但这个侧面真的锻炼了他们,也记录了他们的快乐、思考和观看心得。  说实在话,谁想在十来天里就能把欧洲的经典名作和大师作品弄得透彻、悟到真谛,这是不可能的事,但认真二字一定是贯穿其中的,比如这次的“纸上欧洲”汇报展,比如马上就要出版的考察笔记。我们希望这两趟欧洲行记是我们学习途中的上个很不错的资源。

在许多人眼里,美术教师是最好当的。可我却不那么认为,作为美术教师,一是要博学,二是要精深,三是要宽容,四是要执着。学校的未来一定是要靠软实力的一流人才队伍。而一流的人才队伍建设,仅仅只靠走走欧洲,肯定是不行的,关键还是见多识广,勤于笔头的锻炼,从中拓宽眼界,增进思考。学校的主体是教育,言传文教必不可少,而且还是那样的重要。

这个集子的编辑,即是增进欧旅观画的思想整理的必须过程,对己、对公、对学生都是可读的有益文字。

2013年3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5:4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