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琳娜·拉乌-杜瓦尔编著的《恋爱中的卡夫卡(精)》是根据历史事实创作的一本纪实小说,至今已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意大利、土耳其、匈牙利、波兰等十多个国家翻译出版。法国《世界报》评论说:“关于卡夫卡的书多如牛毛,但很少有这样的书如此生动地重现了卡夫卡奇特的爱情世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恋爱中的卡夫卡(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法)雅克琳娜·拉乌-杜瓦尔 |
出版社 | 海天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雅克琳娜·拉乌-杜瓦尔编著的《恋爱中的卡夫卡(精)》是根据历史事实创作的一本纪实小说,至今已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意大利、土耳其、匈牙利、波兰等十多个国家翻译出版。法国《世界报》评论说:“关于卡夫卡的书多如牛毛,但很少有这样的书如此生动地重现了卡夫卡奇特的爱情世界”。 内容推荐 《恋爱中的卡夫卡(精)》由雅克琳娜·拉乌-杜瓦尔编著。 《恋爱中的卡夫卡(精)》简介: 弗兰兹·卡夫卡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德语小说家。这位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健壮、优雅,有时还很风流,朋友们都喜欢他,异性也常常会被他学识和气质所迷住。 他终生未婚,却疯狂地爱过四个异地女子,她们分别住在与他不同的城市。他需要这样:征服远处的女子,是为了获得写情书的乐趣,而不用天天面对着她们。他多次成了准新郎,却往往在谈婚论嫁之时溜走。每结束一段恋情,他都会一口气写出一本小说:《美国》《诉讼》《城堡》…… 他生活在自己所创造的世界里,外人难以进入,里面布满了陷阱,但大家看到的却是赤裸裸的真实。 目录 一、菲丽丝 一几尢钟情 无爱之情 柏林,7个月后 时间与幻觉的胜利 里瓦,意大利插曲 格蕾特.布洛什或第一次三角恋 诉讼 那天晚上,或马里安巴德之谜 自由……自由! “你的命不该如此” 二、尤丽叶 尤丽叶,被遗忘的人 三、米莱娜 米莱娜,幻想的结束 四、多拉 年轻女子与死神 最后一天:1924年6月3日 1924年之后 卡夫卡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一见钟情 1912年8月13日,这个奇特的爱情故事开始的那天,时间已经不早,南风刮走了一团团浓雾,在布拉格倾泻了一整天的大雨也停了。现在,天上出现了星星,这是一个真正的夏夜。 老城的中心,奥布斯特大街空空荡荡,一个穿浅色衣服的男子步履匆匆,他戴着一顶草帽,没有穿西装背心。前面,裂开的路面之间积着一汪汪水,倒映着路灯的灯光。他像个跨栏运动员,跳过一个个水洼,越过一道道反光。这里,有一段精美的山墙;那里,有一个尖拱形的窗户和一个教堂门楣;这里有个使徒伸出手臂,那里有只鸽子突然惊飞。他越走越快,城市的景象在脚底下络绎而过。 可以听见他在轻哼“卢浮宫的花蕾”,那是雷奥尼.弗里蓬几天前在“维也纳城”酒吧唱过的歌。这个年轻人,胳膊下夹着一个红色的大信封,正前往他的朋友马克斯家,他常去那儿夜访。 他和马克斯·布罗德是1903年11月23日在大学里偶然认识的。他们都在读法学博士,同样都漫不经心。马克斯是年轻人当中的一个领袖,领导着一个学生团体,组织关于文学和哲学的讲座,那是他的爱好所在。一天晚上,他作了一个关于叔本华的报告,把尼采当做江湖骗子,论争由此而起,听众都为他鼓掌。当大厅走空时,一个年轻人走到他身边。不能说尼采是江湖骗子!这个陌生人几句话展开了他的观点,声音坚决,态度却有些羞怯。马克斯打量着这个比自己矮一个头的争辩者:这个人系着领带,上过浆的衣领直挺挺的,乌黑的眼睛闪亮闪亮。这优雅的着装和犀利的目光让他印象深刻,使他想起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一个主人公。这个颧骨高高、清癯英俊的大学生让他有些难堪,他自责喝多了啤酒,吃多了油腻的食物,缺乏运动。但他还没来得及回答,年轻人就消失了。那个幽灵般的人是从哪儿来的?我以前从未见过他,他没有参加任何组织,从来没发过言。可是,他读哲学家的著作比我们当中的任何人都认真。 第二天,马克斯收到了这个年轻人的一封信:对方向他道歉,但继续提出自己的批评,论点都经过严密的筛选,说话直截了当。马克斯保存了这封信。后来又来了十多封这样的信,其中有的还缀以小人像和用细线挂着的奇特的黑色木偶。 于是,这两个大学生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他们喜欢同样的书、同样的电影,都被电影艺术深深地迷住了。傍晚,人们常看见他们出城去郊外长时间地散步。晚上,他们一同去看表演,欢迎和支持意第绪戏剧,一同出入咖啡馆。马克斯给他介绍了一些演员、年轻的小说家和诗人,他由此熟悉了城里最有趣的社团、剧团、小饭馆和音乐厅。 马克斯告诉他说自己在写作,但不敢把自己的作品给他看。他的这个朋友对文学的要求太高了,简直是苛刻,比对自己的生活要求还严格。他是个禁欲主义者,不喝酒,不喝茶,不喝咖啡,不抽烟,大冬天睡觉也要开窗,还在冰冷的河里游泳。他吃得极少,这也罢了,还对别人的文章无情地吹毛求疵:这种比喻让他对文学都绝望了;这个句子太臃肿;那个句子太虚假;这两个句子互相矛盾,就像舌头和牙齿打架一样! “说话要实,不要来空的!” 他不断这样重复,听起来像是在念经。 “你说的空是什么意思?”马克斯问。 他的朋友回答说,用词要平实而具体,“前厅里有潮湿的石头的味道”,他一字一句地说,“句子应该这么写。” 1912年8月13日,我们这个奇特的爱情故事发生的那天.时间已不早,那个穿浅色衣服的年轻人,在老城追逐了一个个倒影后。按响了朋友家的门铃。 “你知道不知道现在几点了?”马克斯很生气,都不愿给他开门。 “他总是迟到,”隔壁房间有人说,“只要他还是顽固地把手表拨后一个半小时,他到谁家都会迟到。亏他想得出来!把手表拨后一个半小时!” 年轻人笑了,他把自己的扁平的狭边草帽放在前厅,钻进与书房和一间小音乐室相同的餐室。马克斯的哥哥奥托正坐在钢琴前弹李斯特的B小调奏鸣曲,他们的母亲在打电话。布罗德先生在书架上找书。他们招招手,算是跟这个夜客打招呼。P2-5 后记 我还记得,我在丹麦的海勒欧岛上度过的第一年,那时,我住在斯洛茨索湖边的一栋房子里,湖水中倒映着菲特列堡,青铜的顶,八座塔楼刺破蓝天。我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地听着我当时仅有的一张密纹唱片,那是古斯塔夫·马勒的《第四交响曲》。我没有音乐的耳朵,但一听到那个旋律,我就知道那是马勒的作品。许多年过去了,直到今天还是如此。要深入一部作品,我得长期去听,去读。 不知多少年前,我就听过弗兰茨·卡夫卡。《致父亲的信》我百读不厌,并常常推荐给别人,还多次听人在舞台上朗诵过。 卡夫卡是世界上被人写过最多的作家之一,现在每年还有几百本书在写他,以至于关于卡夫卡的文学成了一个研究课题,这是文学史上罕见的现象。原先是研究“卡夫卡的作品有什么意义?”现在却是“关于卡夫卡的作品有何意义?” 人们大量阅读关于《变形记》、《城堡》和《诉讼》的怍者的一切,而不是阅读他的著作,或者说读得很少。《城堡》让我们心里不安,《诉讼》勾起我们不愉快的回忆,《变形记》让他的朋友们发笑,却让我们落泪。 那我为什么还要再写一本关于这个作家的书?这个念头从何而来? 皮埃罗.西塔蒂在他的《卡夫卡》中,用三行字讲述了一个我以前所不知道的轶事:在柏林的一个公园里,卡夫卡遇到了一个小女孩在哭泣,她弄丢了布娃娃。在许多天里,我都在想这场相遇,想他为了安慰小女孩而写给她的二十多封信。我花了很多时间编写了一个故事《卡夫卡和布娃娃》。我寻思:谁是这个多拉?她讲述了她的未婚夫一直瞒着她的这场相遇和这二十来封信。 有个朋友送我一套卡夫卡全集,是“七星文库”版的,四大卷,里面有许多重量级的批评武器。我主要读了《日记》、《致菲丽丝的信》、《致米莱娜的信》和《致家人和朋友的信》。我津津有味地把他在同一天写给菲里丝、奥特拉和马克斯的信加以比较,品尝着不同的语气:他写给第一个未婚妻的信里充满了怨气,给妹妹的回信则活泼有趣,柔情似水,而向朋友求助的信则坚决、简洁、充满讽刺和友谊。比如,他向许多人讲述“老鼠之夜”时,进行了文体练习,故事和节奏都有所不同。他兴致勃勃地把这生活中的片段,把那些图像刻在记忆的底片上,我们感觉到了他的快乐。肉体卜的快乐。 他的书信比他的《日记》更丰富,也更多,它向我们揭示了弗兰茨的日常生活(是的,我直呼其名)。这是他步履匆匆走过的小路,这是他头顶的扁平狭窄草帽,这是他到那里的老橡树底下读克莱斯特或斯特林堡的肖泰克公园,这是上来迎接他的希伯来语老师,老师抱着照片放大器,由于太重,腰都弯了。夜幕降临时,弗兰茨推开意第绪剧院的大门,往大厅里扫了一眼,然后在他的小本子上记了几行字:“肩膀想从一条没有袒胸低领的裙子中露出来”,“一张布满灰尘的脸”。 现在,他在如此繁忙的保险公司办公室里,用比夏洛特还幽默的口吻抱怨道,“在瓷器厂里,所有的女孩都抱着山一样高的碗碟,不断地冲向楼梯。” 我看见他在电影院里哭,看见他在阿尔科咖啡馆与朋友们重逢,郁郁寡欢地在家里与父母一道吃饭,星期天烦闷地长时间捋着自己头发。我跟随着他的每次旅行。我看到巴黎某些街区的屋顶并非今天的样子,而是他的《旅行笔记》中所描写的那个样子。 菲丽丝、尤丽叶、米莱娜和多拉写给爱她们的那个男人的信,我们一封也没看到。很少女人能受到这种追逐。我们没有她们写的任何一行字,除了米莱娜寄给卡夫卡的密友马克斯‘布罗德的8封信。但卡夫卡敏锐地捕捉到了她们的形象、激情、气恼、苛刻、需求和恐惧,以至于她们成了他当着我们的面所拍摄的影片中的明星。我们追随着她们冲锋和后退,羡慕她们激起的爱,抱怨她们,恨她们,但面对一个不写作就会发疯的男人,我要是她们,我又会怎么做? 他的书信,是一颗正在破碎的心的心动图,听着它们,我发现他最在意、最爱的女人,不是米莱娜,也不是多拉,而是他最小的妹妹奥特拉。当他肺结核发作,他不是匆匆地躲到了妹妹在查泽的家中,在那里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平静的8个月吗? ★ ★ ★ 我从剧本开始写。一写完,我就挠头了。不满意。我走错路了。于是一切都重新开始,重新阅读和写作。完全是同样的主题,关于那个奇特之人的奇特爱情。从他遇到菲丽丝的那天晚上一直写到他的最后一天。 我试图让人物都活起来,让他们互相对话,所以离传统的传记越来越远。我想见见弗兰茨,想听他说话,我仿佛在读他的信的过程中已经见过他,听到过他说话。他敏感、不安、专注、慷慨、让人难以忍受、妒忌心强、苛求、失眠,离开了文学便会产生罪恶感。 两年前,我就写完了《恋爱中的卡夫卡》,但我继续光顾卡夫卡之家,它与我的家太相像了。我们没有在布拉格居住过(我还从来没有去过那里),而是居住在突尼斯的一个小城市里。我母亲比赫尔曼·卡夫卡还糟,我父亲呢,没朱丽那么好,他只传递给我他对妻子的恐惧。我们也同样,只有在赎罪日之夜才会去犹太教堂。我们的公寓又小又挤,比卡夫卡家还要吵闹。我同样几乎每天都去游泳,并且尝到过生病的甜头。 如果我补充说我婚前的名字叫“卡娅”①,你们就会明白我为什么没有使用成百上千本关于弗兰茨·卡夫卡的书。我没完没了,永远没完地破译他的作品,那是延续了近—个世纪的谜。 2012年5月,我第四次去北京参观著名的中国长城。那天晚上我所下榻的长城饭店美轮美奂,对面就是林木丛生的山脉,壮观极了。城墙沿陡峭的山坡而建,高高地往上蜿蜒,消失在云雾中。天际,人迹罕至。 我沿着小路往上爬,小路很陡,布满了砾石,这样做是为了用手和脚触摸这一比埃及的金字塔更神奇、更不可思议的建筑。我一边爬,一边试图回忆起卡夫卡的那部中篇小说《中国长城建造时》。 回到酒店,我查看了我的电子邮件,其中有一封是用法语写的,写信者是一个叫彼特·马克的美国人,魏斯里安的大学教授。他告诉我,他的一个好友,亨利·马拉斯。是个学问很深的心理分析医生,好像是……菲丽丝·鲍尔的儿子!卡夫卡从来没有像那个时候那样离我那么近。 几天后,彼特·马克告诉我,亨利·马拉斯曾帮助菲丽丝卖掉了她所拥有的几百封信,但保存了卡夫卡送给她母亲和题赠给她母亲的所有书籍。我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去见菲丽丝的儿子,听那个心理分析医生讲述他的母亲。就在我计划去纽约的时候,彼特(现在成了我的一个朋友)十分伤心地告诉我,亨利刚刚去世,终年9l岁。 如果我数一数卡夫卡安排在我的道路上的人,我心里会想,那些书就像是垒砌中国长城的石块。它们穿越空间,填满缺口,互相连接,让想象飞扬,保护我们不受蛮人的入侵。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