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两首诗选译自诗人《情歌集》的第二十四与第三十四首,是这部十四行诗集中最为人传诵的两篇。他的这部十四行诗集虽渊源于意大利的佩特拉克,它产生的直接原因却是由于锡特尼的影响,而他的这些作品也就成了自锡特尼至莎士比亚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这部诗集共包括十四行诗八十九首,著成于1591年至1599年间,是为他的情人伊丽莎白·波伊尔写的(她后来成了他的夫人)。诗集歌咏的对象不像别的诗人那样,是关于前后许多不同的情人,更不是对已婚女人的不正常的追恋。他的目标始终是他心中最景慕的情人,最后并终成眷属。因此,这部涛集在感情上是比较纯洁的。
《每当我凝想着她的完美无瑕》里面,诗人将自己心目中最爱慕的对象视作世上完美无缺的象征,视作天地造化的神奇灵异的显现,因而不禁对她深致赞美。从这种崇仰景慕的态度出发,诗人进一步将他的情人奉为道德真理的具体化身,至美至善的直接体现。于是,她的周身上下,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有着奖善罚罪的神奇效验,而这种效验乃是上天授命给她的,因而也就至高无上。鉴于世上人的道义沦丧,风气败坏,天庭特别召集了会议。会议决定派遣像他的情人这样完美无缺的天仙下入尘凡,以便凭着她的光辉盛德、威仪懿范来对这个罪孽下界施加膺惩,仿佛天帝手中的一条鞭子那样,对于一切罪戾大加挞伐,庶几纲纪重振,恶人敛迹。涛里所表现的这种思想显然是从不止一个方面来的:其中潘都拉的典故及其背后所反映的罪孽世界的思想来自希腊神话;天庭议事渊源于《圣经》中的《约伯书》,以后还以“天上序曲”的题目出现在歌德的巨作《浮士德》中;而人有原罪、世界万恶以及对这些罪恶应加惩罚的思想则主要来自《创世纪》等部分,甚至整个《圣经》全书。至于将妇女视作美与善的化身,当成神来供奉的认识,却是较晚出的思想。这在《圣经》的靠前部分固然绝对见不到任何痕迹,就是在后来的《新约》里面也只能说稍露端倪。只是到了西欧中世纪开始和基督教大兴之后,又吸收入日耳曼民族本身的种种思想,才在那里渐渐有了基础。妇女的社会地位(至少在贵族阶层里面)确实较过去有了明显提高。不过将一名妇女提高到圣母玛利亚那样崇高无比的地位这种想法,则只是在文艺复兴的思潮全面到来、人的价值被充分发现之后,才有可能出现的事。它在人类的认识史上是一个新现象,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至其极致的结果。另外,它也是从但丁、佩特拉克那里继承来的,因而这篇十四行诗却是可谓深得但丁与佩特拉克的遗风。至于在格调和情致等方面,这首诗气象开阔,宏伟庄严,情感也异常真挚,是很有特色一首情诗。
《正像一艘舰船航行广海之上》这首诗的基本思路与前一首大体相同,不过所描写的是诗人的情人对他影响的另一方面——她的指引作用。这种将钟情的对象明确地视作引路人的思想显然是从但丁那里继承来的。这里,诗人的意中人也被譬喻作自己生命的引路人。正是凭靠着她,自己才不致迷途失路,才可能脱离黑暗,走向光明。他自己好比大海中的一条航船,而他的情人则是指引他前进的明星,给他带来希望的生命北辰。这点就文学形象来说,实在是一个异常鲜明的比譬,而就被这样来比譬的人物来讲,更是人所能给予的至高赞誉和无上礼敬。不过,譬喻、形象乃至象征等这些更高超的意义而外,这首诗作为情诗又有着较实际的一面。这就是诗反映了诗人在自己的爱情的追求和进展上暂时还处于低潮;他正在为着这种不利局面而深感苦恼,经常沉浸在殷忧之中,充满悲伤,因而诗在情调上难免低沉郁悒。尽管在思想上对前途仍抱希望,例如盼望他的情人能像明星一样对他继续辉耀,等等。这样,希望从他情人那里获得爱情的较具体的实际意义与希望从她那里获得指引的更高潮的象征意义就构成了这篇作品的全部内容,而这种表里内外两重含义的特点也就使这首诗在意蕴上更为厚实、丰富,从而取得了较大的深度。至于说到具体的写作手法,这种以明显的“正如……同样……”字样开始,并各缀一长串连续形象的譬喻笔法则无疑是从荷马那里来的。这点在西方诗歌之中屡屡使用,久已形成一种固定传统。从这首诗的艺术价值来说,它的长处在于:谋篇得当,布局谨严,形象饱满,意兴葱茏。尤其是“我的赫丽斯啊”一句,诗情极其昂扬激越,读来相当感人。
这两首诗在格调上不完全一致,但是贯穿于两者乃至整个诗作的却同样是对所恋爱对象的一种异常激切的仰慕热忱与酷似宗教情绪般的严肃、虔散、强烈的道德感。这一点既是对西方自中世纪以来长期流行于诗歌文学中的传统的妇女观的有力继承,又是以其炽烈的语言与形象而成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卓越表现。特别是诗中对女性的神圣化,将后者的形象与真善美视作一体的思想感情更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P7-9
高健先生不仅是一位外语专家,而且是一位国学大师。汉英语言上的造诣成就了这位举世公认的翻译大家。
——冯庆华(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博导)
《英诗揽胜》原文经典,译文绝妙,赏析精湛,堪称佳构。
——李瑞林(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教授)
在英诗译作中,这乃是一部珍品,这位译坛巨匠用他那支凌云健笔译出了英伦才俊的一篇篇佳作真容,给人绝美的享受。
——贾文浩(对外经贸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高健先生译论高妙,其“语性说”切脉精准,融国学于西学。高健先生译文汪洋恣肆,不汲汲匍匐于原文,然尽得原文诸趣。高哉,健公!
——杨士焯(厦门大学英语系主任,教授,博士)
气韵饱满的译作与识见独到的语性译论相得益彰,是高健先生留给后代的一笔珍贵遗产。
——马海良(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外国文学》副主编)
顷闻恩师高健先生噩讯,乍如惊梦,难以置信!
哀哉!人生趋向,如南北极,绿鬓远匿,华发婆娑,嘘拂濡泪,悲伤难抑!
嗟呼!生死两界,阴阳相隔;逝者已逝,生者何已?正值吾等牵念萦,思谋良策,以慰先生在天之灵,欣悉北岳文艺出版社欲隆重推出先生诗译全集,心中顿感些许忭慰。
先生出身望门,学贯中西,几十年如一日,在传道授业、教书育人之际,潜心译事,著述颇丰。纵观而论,先生的翻译堪称是一种词意俱佳、形神兼备、格调高雅、质量精美的成功翻译,恰如著名翻译专家黄任教授所言:高先生的译笔已臻炉火纯青。
毋庸置疑,先生在翻译上个性鲜明,见解独特。他认为,并坚信,翻译虽然是二次表达,一般情况下,理应并完全可能,比其原文出落得更好。这与人们通常的认识相反。他还认为并坚信,可以有所谓的理想的翻译。他无疑是一个在艺术上刻意求工的人(consciousanist)与在文体上永不满足的人(fastidiousstvlist)。
一、关于他的实践。先生的译文首先是一种高度自觉与有意识的产物,表面的通顺流畅乃至贴切自然的背后往往掩蔽着难以估量的艰辛痛苦与审I真选择,因而每个词每个句子的产生在他来说都无异是一次新的冒险与尝试。因而这样的翻译当然会具有诸多的优点与长处,堪称情辞义理俱佳、节奏色调兼胜的高质量翻译;气格既高,韵味亦佳,灵动活泼,瑰丽隽永,不仅极具文风体式上与语言表达上的精致性与繁复多样性,而且比较有历史厚度,富于生活气息、社会风情、文化沾溉。但尤为重要的是,先生的译事是在他自己一系列的翻译思想和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而同时,又能处处不受理论的束缚和拘牵,而予人以一种仿佛一切都不过是即兴式的或偶发式的进放,非常自由自在。这个便是先生自认为,而同时也是我们都大体认同的一种情形。
二、关于他的理论。先生在翻译上的确是一位自由的思想者(freethinker)。他的理论首先是一种哲学的产物,带有其所处时代明显的印记。在思想理据上,它是以认知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性为其基准的,因而在他那里,理性与感性、分析与直觉、实证与思辨、推论与感悟、规律与语感、抽象与具体……一切方面都贯穿着这诸多二者的相对并重与交互依存,但又在这每对矛盾中给予其各自的后者以更为优先的着重。在现象的对待上,它则颇具动感意识,是带有开放性和兼顾性的,往往是从多方面去考虑的:因而其方法也是多维度、多关系、多因素、多层面、多向性的。换句话说,在先生那里,协调精神活跃于整个翻译的始终,内容、形式与风格的考虑尤占重要地位,对意义效果等的相对性常给予极大的强调,音响节奏与色彩效果从不稍加忽略,而在语言的使用上则充分重视其多重性与复式性。这一切,最终定型于他的翻译五论,即协调理论、相对理论、复式语言理论、节奏理论与语性理论,并以这最后一论为其全部翻译理论的核心。
三、关于本书。本书无疑既是一本赏析之作,又是一部小型诗选。在翻译这些诗作时,不难发现先生始终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所译篇章要尽可能具有代表性;译入语要具有相当的可读性;尽量有原作的诗风,音乐性与部分韵律形式。
仔细品味这部书中的译诗和赏析文字,我们不仅陶醉于译诗之美,更会惊叹于评介、鉴赏之精。依我们的浅见,书中赏析文字的价值,绝不在译诗的成绩之下。先生谙熟西方的历史、文化、文学、特别是诗学,同时又醉心于中国传统格律诗的创作(年轻时即已达四百多首)。正是因为先生有了这样深厚的国学基础,将自己精深的理论与诗歌创作实践的有机结合,他才能对诗歌的体气、意蕴、文字、声韵、技法的辨析,如鱼得水、精细入微、切中要害,而不致隔靴搔痒。
最后,我们想用我们编撰的一幅挽联作为该文的结束:
黉宇敲钟一世,循循善诱,有弟子三千,足慰身后;
译苑弛笔半生,默默苦耕,留鸿文十卷,可伴君前。
王正仁 秦建华
2013年11月7日
很明显,这部《英诗揽胜》是一本文学方面的导游书,目的是在对几百年来英国诗歌的佳作名篇作点介绍,藉以引起兴趣。经过年余努力,这部小书业已整理就绪。现在,我即将以一名导游者的身份,时刻准备着陪同一切游兴正浓的青年游客们亲往英国的诗歌胜地进行一番登临跋涉活动,以便借此机会饱览一下那里的旖旎风光、秀美景色。“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对于一位志在四方的有为青年,外出远游总会是一种不可抵御的诱惑吧!
当然这许多名胜地方我以前是大体去过的,不过也常是涉足不广,深入不够,了解不多,况且又是好久以前去的。如今事隔多年,那里的一切又有了些新的变化,新的增添,更不能说全部清楚;即使在印象方面,也难免会有记忆不准的情形,尽管这次准备期间我曾对其中若千细节情况做了一点订正。但愿我自己在许多主要方面不致给予完全错误的引领。
常识告诉我们,一名导游的人往往不是那最有学问的人。最有学问的人此刻想必正陷于高文典册之中,埋头于更深、更难的著述与研究;他们不可能亲自出马来为各位指示路途,解答问题。因而在目前这次导游中,大家不能不暂时满足于我这样一个较为卑微的角色。但导游人自己的修养是一回事,导游本身的必要性又是另一回事。搜奇揽胜,探赜寻幽,这事不要一名向导行吗?除非你是绝对的天才。但是事实证明,即使是天才,那最初和最起码的指引也还是不可全废的。孔子当年出游不也还让子路去问津于两个耦耕老农?屈原在他漫长修远的路途上下求索的时候也不免要依助于他的牵马仆夫。《浮士德》中浮士德博士的升天入地全凭着麦菲斯托弗利斯的帮忙,诗人但丁的神游三界也不得不依靠维吉尔与昆亚屈斯的引领。没有克拉克的启发,济慈难望直接读通荷马;离开老丁尼生的教诲,他的哲嗣也不会很早掌握诗艺。大文豪法郎士曾说,读书乃是一种灵魂的壮游。既然如此,那么我们这次在文章华国、诗界仙山的一番壮游当中,离开必要的领路,这事是可以想象的吗?
因此,这向导的工作虽然看上去似乎卑微,但实际上却是必不可少的。我自己即因为这次堪充一名这类仆夫角色而颇引为自豪。因为这不也是在为两个文明和四化建设做贡献吗?
最后需要补充的一点是,此书虽名为“揽胜”,但是总不能将所要去的地方全都尽收眼底,饱览无余。一次行程所能完成的任务毕竟是有限的。其余许多此番不能见着但却颇值一观的东西只好俟诸来日。彼时如果我的顽躯不衰,腿脚仍健,口齿也还清楚的话,那么第二番比这更远、更长甚至更为艰险的跋涉仍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行程已定,囊橐在身,此刻即请诸君与我一起启程出发、欣然上道吧。但愿此去彼此合作良好,一路顺风,将来归来之日颇有收获,精神愉快。
临行之际,聊缀数语,以助游兴,以壮行色。是为序。
译著者识于山西大学
1986年2月
《英诗揽胜(珍藏纪念版)》(作者高健)是《英诗揽胜》1992年版的修订版。此次修订新增了高健先生的《圣安尼斯前夜》等11首长诗以及相关的翻译理论论文,可以说,新版是高健先生翻译理论及成就的一次集中体现,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英诗揽胜(珍藏纪念版)》结构严谨,选诗独到,语言通俗易懂,但又古雅,极富诗韵,既满足文学爱好者读诗、赏诗的要求,更会引领读者在英国文学史中关注文化,关注不同文化间的互动,是一本极好的读本。本书既适合大众阅读,更适合文学及文化类专业学生学习使用。
《英诗揽胜(珍藏纪念版)》(作者高健)共收入英诗一百零五篇及其各篇的评价诠释文字。这些诗全部是我自己译的,所以这本小书既是一部赏析之作,又是一部小型诗选。在翻译这些诗作时,译者始终注意一下几个问题:一是所译篇章尽可能具有些代表性;二是译入语要具有可读性;三是尽量保存原作的诗风、音乐性与大部分韵律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