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哭摩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任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致赵家璧

沈从文

家璧兄:

昨寄一信,想可收到。因新从敦煌回京,杂务待清理,迟迟作复极歉仄。尊信询及小曼先生忆志摩先生二遗文,已不易记忆所说《文艺月刊》是否左恭在南京编的,还是另外一种?

因为我当时在青岛大学,记得徐先生在山东遇难得北京电告时,我正在杨今甫(杨振声)先生家中和闻一多、梁实秋、赵太侔诸先生谈天,电文中只说:“志摩乘飞机于济南附近遇难,奚若、慰慈、龙荪(金岳霖)、思成等,拟乘×车于×日早可到济南,于齐鲁大学朱经农先生处会齐。”使大家都十分惊愕,对电文措词不易理解。我当时表示拟乘晚车去济南看看,必可明白些事情经过。大家同意,当晚八点左右上胶济路车,次日一早即到达。去齐鲁大学,即见到张奚若先生等也刚下车不久,此外还有从上海来的徐大公子。据经农先生叙述,才知道已由济南中国银行一工作人员,为把徐先生尸身运到,加以装殓,拟搭晚车去沪。大家吃了早饭,即同去城里一个庙中悼看。原来小庙是个卖窑器的店铺,院子里全是大小成堆的坛坛罐罐,小庙里边也搁下不少存货。停尸在入门左边贴墙一侧。前后全是大小钵头。银行中那位上海办事人,极精明能干,早已为收拾得极清洁整齐。照当地能得到一份寿衣,戴了顶青锻子瓜皮小帽,穿了件浅蓝色绸子长袍,罩上件黑纱马褂。致命伤系在右额角戳了个李子大小洞,左胁下也有个同样微长斜洞,此外无伤。从北京来的几个熟人,带了个径尺大小小花圈,记得是用碧绿铁树叶作主体,附上一些白花的,和希腊式相近。一望而知必思成夫妇亲手做成的。大家都难料想生龙活虎般的一个人,竟会在顷刻间成了古人,而且穿上这么一份大不相称寿衣,独自躺在这个小庙中一角,不免都引起一点人生渺茫悲痛。大家一句话不说,沉默在棺旁站了一会。因为天已落雨,就被经农先生邀回校中,听银行中那个办事人谈了些白马山地势和收殓经过。才知道事实上致命伤即只两处,和后来报纸传说全身焚化情形不合。(也可证卞诗人在近期《诗刊》上说的不可信。他对此根本无知,前因后果更无知。但因这些传说加上别的附会,闻在“文化大革命”中,硖石本地人竟以为是用金头配上殉葬,坟墓因之被掘,却是几年前从陈从周先生处才明白的。)因为当时已商定由张慰慈和徐先生大公子随棺于晚十点南下,其他几位北返,我也在当晚即回青岛,报告情形。

至于徐先生生前那么匆匆南下,又急于北旋,却是在一年后我到北京时,住在胡适之先生家里楼上(即志摩先生生前住处,胡家中人不敢住),半夜里胡先生上楼来和我说起的。徐南去主要是因小曼不乐意过(“过”即“到”的意思——编者注)北京,在上海开支大,即或徐先生把南京中央大学和北大教书所得薪金全寄上海,自己只留下卅元花销,上海还不够用。因乘蒋百里先生卖上海愚园路房子事,挂个中人的名义,签了个字,得一笔款给小曼,来申多留了几天。急于搭邮件运输机返北京,则因为当天晚上林徽因在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节讲中国建筑艺术,急于参加这次讲演,才忙匆匆的搭这次邮运飞机回京。到山东时,白马山只隔济南廿五里,因大雾飞机下降,触及山腰失事致祸。一切都近于凑巧而成此悲剧,不仅当事亲友,为此含悲抱恨终生,以国家言,也是一不可挽救之大损失!

我还记得我过青岛以前,由上海过北京时,正是大家都极力劝徐先生离婚时,内中还包括最拥护女权的胡太太!徐因上海小报传述的翁陆种种,十分苦闷,且因北京友好的压力,更感到痛苦。在无可奈何情形下,曾在胡家住处临窗一长藤椅上告我种种:“从文,这些日子熟人都极力劝我,以为小曼既不肯来北京,最好是离婚。胡太太历来是以保护女权著名的,现在也居然同意这件事情。我不能这么办。你知道,她原是因我而离婚的。我这么一来,她又毁了,完事了。所以不管大家意见如何,我不能因为只顾自己而照办……”随后不久即听到胡太太告我:“志摩先生把两边的钱寄过上海,还不够用。志摩在这里一月只留下卅块钱作零用,衣服破破烂烂,还包括鞋袜!也不在乎,太不成样子了。这里老奶妈为他缝缝补补,还总说:‘不碍事,北京学生哪会注意到我这一身。’这样过日子那[哪]是长久之计!小曼不来是怕吸不成鸦片烟。戒不了烟,那[哪]是什么治病无人?在上海和那个学海军的翁某某靠灯按摩治病,像个什么生活!……”但据胡先生那夜里和我说的意思,把林徽因、凌叔华及某名作家并提时,却以为论才情,小曼先生或不及三人有才气,论为人气度开阔,小曼却高一着。依胡先生分析……对人对事真正厚道,还是小曼好。这点月旦评可能有些“十分正确”或“相当正确”。有小部分或稍带感情作用。因为小曼先生对胡先生是极好的,口口声声叫老师。

另外,你信中提到关于泰戈尔第二次到中国事,我可能不在上海,只依稀记得不受欢迎,难公开露面。所以住在徐家一阵,即郁郁回国了。是徐先生住福煦路时。后来我曾经到二楼泰戈尔住过的房间看过,满墙用大吉岭买来的各种小蝴蝶贴上,房中并无床铺,厚厚地毯上只搁下大小不同许多靠垫,十分有趣。后来张韵[歆]海夫妇曾住过一阵。或许还留得有些相片,只是时间久,就散失不易追寻了。至于第一次泰戈尔到北京时的种种照相,《晨报·副刊》似出过专刊登载过,且有林徽因演戏的场面。我保留了一份,也许还夹在~本《志摩日记》中,可得待将来换个住处时,才有清理机会,目下是无法找寻的。另外还记得泰戈尔入宫见溥仪,徽因为作翻译,是在故宫御花园西边那所小楼上进行的。徽因对于溥仪印象,说得极有趣味。(一九)五六年我被调过故宫帮忙搞丝绸时,曾在这座小楼办公,原归溥仪英文教师英人庄士敦所住。外表蛮好看,全份紫檀家具。但全楼窄小如童话中的房子,住下来可真不舒服,热天特别热,冬天又极冷,上下楼还格外令人担心!巧的是我居然还有机会在皇上读书处办了半年公。不免增加了一点历史沧桑感。以后若有机会,再来谈谈这些巧事,和解放后同溥仪同车去西山,听溥仪亲口说的第三次被捕的笑话吧。这个皇上十分有趣,和彭子冈在《文史资料》工作时,叫他作“溥老”还不认账,必须改作“老溥”才觉得亲热合式!

草草作复,并祝府中一切佳好。

弟沈从文

一九七九年九月廿一北京

(据《沈从文全集》第二十五卷,北岳文艺出版社二○○二年版)

P86-89

后记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十九日,徐志摩先生乘“济南号”飞机在济南西南郊遇难。

诗人的云游飞升,备受关注,轰动一时,被称作“中国文坛之大损失”。近八十年来,徐志摩其人其文,似乎一直没有离开这个纷繁的尘世,关于他的浪漫诗歌、才情风流、趣事逸闻,总是在坊间播散流传,以至任由“打扮”。其中,关于徐志摩遇难事件的前前后后也已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遇难的准确地点、时刻似乎都说不清楚了。

倏忽八十年,已然有必要去廓清一下历史的迷雾。面对以讹传讹的纷扰错乱,任何不以史料文献为基础的传记写作都是苍白无力的。所以,尽可能地回到“历史现场”,是解读历史的必要前提。重翻民国时期的新闻报纸,重温文化名人的追忆文章,重读后世生成的传记文本,其中便存留着源头、媒介、传播的层累的记忆过程,在这过程中自然凝结着丰富的意味和蕴涵。

所谓“温故而知新”,编者以为“温故”重在呈现过程,而不是急于阐发与作论。史料汇编有时是重于传记写作的。因此,本书编纂的主旨,可以简略地概括为:还原历史现场,历览众说纷纭;穿越八十春秋,追忆一代诗魂。全书分为三辑:

辑一“旧闻新知”,收录一九三一年上海、北平等地多家报章的原始记载以及时人的悼词挽联。丰富多样的史实细节,尘封旧报的历史氛围,讹误流转的最初源头,原汁原味的情感气息,在此可窥一斑,进而可获得新的认知。旧闻新知,正本清源,未读过的“旧闻”,也便是“新闻”。

辑二“师友追忆”,收录徐志摩师友对遇难事件前后的详细叙述和深情追忆。胡适、沈从文、陆小曼、林徽因……耳闻与目睹,思念与痛切,缱绻与决绝,万千思绪,尽遣笔端。斯人已逝,笔墨长存,这大概便是文人与文字的价值之一吧。

辑三“后世寻踪”,收录一九八。年代以来近三十年间诸多传记写作、后人寻访中的诸多文本。徐志摩之死,是传记写作中无法避开的结尾。隔着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隔着山水重复的阻碍,难以亲到历史和遗址的现场,从而出现错讹,也算情有可原吧。但是,传记应是以事实为基础的,所谓的合理的虚构和想象,甚至出现了徐志摩与飞行师的空中对话,那就实在匪夷所思了。

回望岁月苍茫,对于徐志摩一生的评价,笔者认为胡适之先生的评语是最为恰切的:“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因了“爱,自由,美”的单纯信仰,三十五岁逝去的徐志摩,是不朽的。

“徐志摩是五四精神在诗歌领域杰出的代表”,二○○六年三月,诗人牛汉先生到济南长清出席“徐志摩纪念公园”奠基仪式,他深情地如是说。但是,在熙熙攘攘的商品经济时代,“五四精神”已然是遥不可及的历史绝唱,徐志摩也已是一去不返的人间绝响。“诗意的栖居”依旧是红尘一梦。徐志摩作为一个“单纯的理想主义者”,他的信仰和理想在当下的时代依然是稀缺的,所以他依然值得人们长久的纪念和铭记。

“山不在高,有诗则灵(牛汉先生语)”。然而,奠基仪式举行之后的五年来,所谓的“徐志摩纪念公园”一直不过是山野间两块孤零零的碑石……五年间,每天望着窗外山间那孤零零的碑石,我想即使凭借诗人的才情,大概也是读不懂此间的热闹与落寞的。缘此,在徐志摩遇难八十周年之际,围绕诗人之死汇编一本文献集,也聊作献给诗人碑石上的一份纪念吧。

本书从酝酿到雏形,再到补充完善、寻求出版,至今终于完成。期间对一些问题的求解,陆续经过了近五年的查寻与考析。在本书编纂过程中,得到了诸多师友的支持和帮助,在此略表谢意。业师张桂兴先生悉心指教,并不辞辛劳地为本书提供《新月》月刊等重要文献,且为本书作序;十多年来的教诲,铭记我心,在此衷心致谢!业师张光芒先生热情地为本书作序,并予以鼓励,在此衷心致谢!感谢沈从文之子沈虎雏先生、《老照片》冯克力先生、《山东画报》公晓慧女士、山东工艺美院王承利先生的关注与支持。

感谢中国国家图书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山东大学图书馆、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提供的文献支持。

本书的出版,幸赖薛原先生热忱地鼎力相助并为之付出精力和劳作,谨致深挚谢意!姚冬霞女士和责任编辑为此书出版付出辛劳,亦在此致谢。

谨此感谢潘鲁生、李新、张云龙、董占军、唐家路等的关注。感谢关家铮、车振华、赵晓峰、王伟、张勇、高杰、赵建伟等友人的帮助。致谢的名单将是很长的一串,此不一一。

 本书收录的史料文献大多是挖掘的第一手资料,主要依据民国报刊予以选录和校勘,对于其间的句法、用词习惯以至版本差异等,尽可能地忠实于原始文献,不妄加改动,仅在个别地方作了编者注释。史料的发掘,似乎是难以穷尽的。相信随着相关史料的进一步发掘,以后还会有新的发现,也希冀将来能有修订补充的机会。

 本书选录的各篇文章,均尽力与著作权人联系并奉寄样书及稿酬,但尚有部分未能取得联系(编者信箱:renwen20012@163.com),在此谨致谢忱!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本书或会存在失误和不足之处,谨请读者指正!

编者王任

二○一一年十一月,于济南长清

目录

序一

序二

辑一 :旧闻新知

 报章记载

 《大公报》

 《申报》

 《北平晨报》

 《民国日报》

 《益世报》

 悼词挽联

辑二 :师友追忆

 追悼志摩 (胡适)

 谈徐志摩 (梁实秋)

 三年前的十一月二十二日 (沈从文)

 友情 (沈从文)

 致赵家璧 (沈从文)

 与志摩最后的一别 (杨振声)

 诗人的最后一年 (赵家璧)

 哭摩 (陆小曼)

 遗文编就答君心 (陆小曼)

 悼志摩 (林徽因)

 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 (林徽因)

 记徐志摩 (陈从周)

 悼志摩 (郑振铎)

 悼志摩 (王统照)

 纪念志摩 (陈梦家)

 悼志摩先生 (储安平)

 志摩师哀辞 (赵景深)

 我们所爱的朋友 (陶孟和)

 哭志摩 (吴世昌)

 志摩最后的一夜 (韩湘眉)

 志摩是人人的朋友 (方令孺)

 徐志摩——一个孩子 (温源宁)

 忆徐志摩先生之死 (湘江)

 谈徐志摩遗文 (凌叔华)

 再谈徐志摩遗文 (凌叔华)

 北风——纪念诗人徐志摩 (苏雪林)

 送志摩升天 (张若谷)

辑三 :后世寻踪

 《徐志摩评传》(节选)(陆耀东)

 《徐志摩传》(节选)(赵遐秋)

 《徐志摩图传》(节选)(韩石山)

 《徐志摩传》(节选)(宋炳辉)

 《徐志摩评传》(节选)(宋益乔)

 在徐志摩纪念公园奠基仪式上的讲话 (牛汉)

 寻访诗人断魂处 (任远)

 不能这样抨击徐志摩 (陈学勇)

 济南开山 :诗魂徐志摩遇难地 (赵晓峰)

 一代诗魂,陨落何处? (王任)

后记

序言

八十多年来,对于徐志摩在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学术界似乎是一直争论不休的。至于其中的原因,同样也是十分复杂的。然而,随着思想解放步伐的加快,人们文化价值观念的更新,有些极端而偏颇的评判早已被否定了,而一些客观公正的观点进一步获得了学术界与广大读者的认同。现在,人们更多的是谈论徐志摩诗歌与散文创作的突出成就,特别是他对中国现代诗歌的杰出贡献,以及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而不再偏颇地热衷于阶级分析以及他个人的轶事杂闻。这是可喜的现象。

当然,学术界的不和谐之音也随处可见。其中,最突出的现象是在论文与著作中对史料文献的忽视与漠视。在急功近利的潮流中,有些人已经不想再走正常的学术研究之路,而是力图寻求一条所谓立竿见影的捷径。为此,他们不再做艰苦扎实、细致严谨的文献与史料积累工作,而是盲目地花样翻新,或者是制造一些奇谈怪论,甚至于凭借想象和虚构来“速成”所谓学术成果——因为这样做省力省时,“成果”出得快。然而,其结果只能是错误百出,贻笑大方,既糟蹋了学术,也误导了读者,后患无穷。

正是在这种“泡沫”学术氛围中,一批青年学人注重文献与史料的发掘与积累,显示出严谨的治学态度与端正的学风,尤其难能可贵。如今,王任将长期收集到的徐志摩遇难前后的文献史料汇编整理成册,作为纪念诗人遇难80周年的一份礼物。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理应得到大力支持与称赞。它的出版,廓清众说纷纭,还原历史真实,不仅对徐志摩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而且能促进对其他现代作家作品的研究,并对中国现代文献史料学的建设具有一定意义。

我与王任既是师生,又是挚友,志趣相投,忘年之交,时常在工作之余谈学论道,畅所欲言,直言无忌。特别是在我从济南南下福建任教之后,我们的联系不仅未有中断,反而更加频仍,可见情谊可贵!十多年来,他曾跟从我参与老舍资料的查考工作,并协助我校阅《老舍年谱》《老舍资料考释》《(老舍全集)补正》《老舍论集》等著作,其间受到了一定的学术训练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今看来,我们在治学风格上很相像。如果从文化根源上来探求,似乎与深受故土沂蒙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沂蒙山人那种吃苦耐劳、正直耿介、执著倔强的性格禀赋,是他做人与做学问的“根”与“魂”。表现在治学上,那就是坚持求实求真的学术态度,努力以扎实而丰富的文献史料考析取胜。

在近五年的时间里,王任在完成日常工作之余,不辞辛苦,孜孜以求,或故地寻踪,查寻徐志摩当年遇难的准确地点;或遍览史料,从当年多家报章的原始记载中考辨诗人遇难的真相。锲而不舍,用心探研,耐得住寂寞,经受住清贫,其中的甘苦谁人能知?然而令人高兴的是,昔日的耕耘如今终于有了收获——一本丰富扎实的文献史料集《徐志摩之死》(即《哭摩》——编者注)即将出版。笔者先睹为快,自然更是喜出望外。为此,他约请我来为此书撰写“序言”,自然是无法推辞的。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我是了解王任的,他还很年轻,但他的志趣在读书问学,而不是追逐名利。今后的路还很长,我对他更大的希望还是着眼于未来:找准自己的学术方向,开垦独立的学术园地,恪守严谨扎实的学风,孜孜不倦,潜心钻研,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这也是我借此机会向他寄予的希望与嘱托。

写于二○一一年十月

内容推荐

王任编著的《哭摩》这本书经过近五年的查寻与考析,编者的内心里有一种对逝去的某种精神的深切怀念,而徐志摩便是这种精神最好的代表,这种精神或称“五四精神”,或叫“诗意的人格”,或称“爱,自由,美”的单纯信仰。总之,三十五岁逝去的徐志摩,是不朽的。《哭摩》这本书是一本有价值的文献,也是对徐志摩的最好的纪念。

编辑推荐

徐志摩,一个影响力至今毫无退减的伟大诗人,一个被文化界奉为“一代诗魂”的浪漫才子,在人间只有璀璨而短暂的三十五年便陨落了,于是他的死便与他的生一样让人刻骨铭心。王任编著的《哭摩》简略地概括为:还原历史现场,历览众说纷纭;穿越八十春秋,追忆一代诗魂。全书分为三辑:辑一“旧闻新知”,收录一九三一年上海、北平等地多家报章的原始记载以及时人的悼词挽联。辑二“师友追忆”,收录徐志摩师友对其遇难事件前后的详细叙述和深情追忆。胡适、沈从文、陆小曼、林徽因……耳闻与目睹,思念与痛切,缱绻与决绝,万千思绪,尽遣笔端。辑三“后世寻踪”,收录一九八○年代以来近三十年间诸多传记写作、后人寻访中的诸多文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9:4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