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导论/1
1.1 研究背景和方法/1
1.1.1 研究背景/1
1.1.2 研究范围/3
1.1.3 研究方法和调查样本/5
1.2 主要结论/6
1.2.1 汽车制造业科技人才状况/6
1.2.2 汽车营销和维修科技人才状况/8
1.2.3 后备科技人才培养体系/9
1.2.4 科技人才成长环境/11
1.2.5 推动科技人才成长急需开展的工作/12
1.2.6 社会团体可以发挥的作用/13
第二篇 中国汽车制造业科技人才发展总体状况/15
2.1 科技人才基本状况/15
2.1.1 总体规模/15
2.1.2 研发人员密度/17
2.1.3 不同所有制企业科技人才分布/18
2.1.4 不同规模企业科技人才分布/20
2.1.5 科技人才质量/21
2.2 汽车科技人才成长的生态环境/24
2.2.1 理论指导/24
2.2.2 对科技人才良好生态环境的基本认识/27
2.2.3 生态环境现状——研发条件/28
2.2.4 生态环境现状——专业能力评价/31
2.2.5 生态环境现状——丁程师继续教育(岗位培训)/34
2.2.6 生态环境现状——应当警醒的几个问题/35
2.3 未来汽车制造业科技人员需求分析/37
2.3.1 2015年汽车制造业科技人员需求预测/37
2.3.2 科技人员能力要求/39
第三篇 中国整车生产企业科技人才发展状况调查/41
3.1 研发过程和样本情况/4l
3.1.1 构建整车科技人才发展状况评估框架/41
3.1.2 科技人才发展状况的内涵分析/43
3.1.3 样本情况/45
3.2 科技人才总量、结构与投入/45
3.3 专业化水平/49
3.3.1 职业发展基本状况/49
3.3.2 能力要素分析/51
3.3.3 专业化程度/52
3.4 主观工作感受/54
3.4.1 工作绩效和离职意向/54
3.4.2 科技人才的满意度/55
3.4.3 职业成熟度/57
3.5 内部成长环境/57
3.5.1 科技人才管理与规划/58
3.5.2 人才管理的技术与应用/60
3.6 外部成长环境/70
3.7 对当前人力资源状况的评价/71
3.7.1 汽车整车科技人才的数量/质量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程度/71
3.7.2 学校培养与社会需要的吻合度/71
第四篇 中国汽车营销和维修企业科技人才状况调查/73
4.1 研究过程和样本情况/73
4.2 汽车营销和维修企业现状/75
4.2.1 总体规模/75
4.2.2 企业结构和经营模式/76
4.2.3 企业所有制结构/77
4.2.4 企业科技投入/77
4.3 汽车营销和维修企业科技人才现状/78
4.3.1 人才数量/78
4.3.2 年龄结构/79
4.3.3 与企业需求的满足度/82
4.3.4 流动性特征/83
4.3.5 需要关注的问题/86
4.4 汽车营销和维修企业科技人才内部成长环境评价/88
4.4.1 人力资本投入/88
4.4.2 人才培养/89
4.4.3 激励机制/90
4.4.4 升职渠道/9l
4.4.5 专业技能评价渠道/92
4.4.6 人才管理/92
4.5 汽车营销和维修企业科技人才外部成长环境评价/93
4.5.1 宏观环境/93
4.5.2 专业技能评价/94
4.5.3 继续教育/94
4.5.4 学术活动和科技奖励/96
4.6 未来对科技人才基本能力和素质要求/96
4.6.1 基本能力需求/97
4.6.2 职业素质要求/97
4.6.3 培养定位和专业能力需求/98
4.7 汽车营销和维修科技人才需求预测/99
第五篇 中国高等教育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状况调查/102
5.1 研究过程和样本情况/102
5.2 高等教育汽车专业的发展现状/103
5.2.1 专业设置/104
5.2.2 培养方向及定位/105
5.2.3 人才培养规模/105
5.2.4 教学与科研/106
5.2.5 教学基本情况/109
5.2.6 就业情况和去向/114
5.3 汽车专业教师对中国教育现状的评价/116
5.3.1 高等教育效果/116
5.3.2 继续教育现状/119
5.3.3 高校教师来源/119
5.3.4 实践教学基地/121
5.4 汽车专业学生对汽车专业教育现状的评价/122
5.4.1 学习的收获/122
5.4.2 与行业需求的吻合度/123
5.4.3 教学条件/125
5.4.4 提高学术能力最有意义的事情/126
5.5 未来改革的思路和方向/126
5.5.1 必须面对的问题/126
5.5.2 改革的总体思路/127
5.5.3 对改革方向的建议/130
第六篇 中国职业教育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状况调查/133
6.1 研究过程和样本情况/133
6.2 中等职业教育汽车专业的发展现状/135
6.2.1 学校基本情况/135
6.2.2 专业设置/136
6.2.3 硬件设施/138
6.2.4 师资状况/141
6.2.5 课程与教学/143
6.2.6 招生、就业与培训/145
6.2.7 满意度评价/149
6.3 高等职业教育汽车专业的发展现状/150
6.3.1 学校专业设置基本情况/150
6.3.2 学生规模、就业和持证/150
6.3.3 师资状况/153
6.3.4 教学条件和教学组织/155
6.3.5 社会服务与科研/157
6.4 职业教育状况的综合评价/158
6.4.1 职业教育培养模式/158
6.4.2 办学条件/160
6.4.3 专业设置规划和教学/160
6.4.4 师资数量和能力/161
6.5 未来改革的方向/162
6.5.1 明确发展方向,增强服务意识/162
6.5.2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建立社会化服务网络/164
6.5.3 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教法/165
6.5.4 建立师资培训网络,完善教师继续教育机制/167
6.5.5 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168
第七篇 推动中国汽车科技人才成长的建议/169
7.1 完善激励机制,优化本土人才成长环境/169
7.2 建立汽车科技人才数据库,用好用活科技人才/170
7.3 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为科技人才提供更多的成才机会/171
7.4 完善专业技术能力评价体系,强化社会评价、同行认可/172
7.5 建立汽车人才特区,探索创新汽车科技人才管理模式和培养模式/172
7.6 增强企业对后备科技人才培养的责任感,推动校企合作/173
7.7 加强汽车专业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173
7.8 创新后备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后备科技人才的综合素质/174
图表索引/175
参考文献/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