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庭世居山西省平陆县东部边陲。东临垣曲县五福涧,西北、东北分别与夏县西北庄和东北庄毗邻,古属平陆县第三区管辖,名日七泉村。主村常居人丁近千口,是平陆县城出东门的一个最大村庄。因村里读书人多,人杰地灵,出过不少文化名人,因而向有“文明村”之美称。
我家高祖复兴公,生于道光五年(1825年),寿享48岁。系单传。
复兴公生有四男二女。四男:日宗圣,宗器,宗图,宗堂。二女从略。
曾祖宗圣公,是我先祖海宴公之父。生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寿享42岁,卒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生一子日海宴。
先祖父海宴公,生于同治二年(1863年)。在同辈兄弟中,排行居长。甚至比其四叔父宗堂尚长4岁。单传。终身务农,至古稀而不辍。
祖父海宴公,共娶妻两房。长房段氏,合卺四十无出。为继陈门香火,祖父又续娶夏县南上坪村刘氏夫人。刘氏中年嫠妇,改适陈门时尚带一女。于宣统元年(1909年)又生一女;民国元年(1912年)竟生一男,日神安。是我父亲的兄长。
从此以后,刘氏好多年不曾生养。不料想,相隔六年后,即民国八年(1919年)农历三月二十四日,又喜添一男,日喜安,是我的先考公。
此时,刘氏已年届四秩,祖父已五秩晋五,家道殷实,用度无忧。
我的父亲,出生时为民国八年(1919年)三月二十四日。那天深夜,陈家院内,彻夜灯火通明,人声不息,直至次日清晨,方传出消息,海宴公二夫人刘氏喜产一男婴。继而,陈家一门,前庭后院喜讯遍传。合族老小无不欢欣雀跃。左邻右舍,女眷们摩肩接踵争先抢睹婴儿风采。看过以后,各个交口称赞婴儿贵相福泰。
晌午,陈家堂屋门上束了一把谷草,并系一条红布。这是告诫外人,家中有“坐月子”的。一月之内,生杂人员礼应避忌。
婴儿出生第三天,陈家大门额上又出现一面小红旗。这是宣示主家,婴儿弥月,高朋盛友前来道贺随礼、吃喜酒。
倏而,四月二十三日,婴儿弥月(男婴弥月,比女婴提前一天)。一清早,陈家阖府好不忙碌。洒扫庭除,排席备宴,静候恭迎亲友芳邻。辰牌(7时-9时)时分,贺喜随礼的贵客,陆续临门。提篮的、捧酒的、拿炮仗的,应有尽有。女眷们大多夹着花布包袱。
庭院主房正面墙上,悬挂陈氏祖宗神主画轴。神主前摆一张长桌,上置诸多果品献供。东西厢房间系一条长绳,搭满了红红绿绿各色花布。绳下两张条桌,红色台布铺罩,上面堆积来客的礼品,有鸡蛋、猪肉、羊肉以及多样油炸果食。东西高空各悬一长幅布幛,其长九尺,一律取九阳吉数。东边一幅上,剪贴着斗方楷书“弄璋之喜”;西边一幅则是“富寿绵长”。其余短小条幅,无非是“喜添麟童”、“喜得贵子”等等。不过这些短小条幅,均未合九阳吉数,而是取“六六大顺”之吉,各长六尺。
一通炮仗响过,大院香雾弥漫中,段氏夫人相伴刘氏夫人怀抱婴儿步下正屋前三级石阶,来到庭院。先是众女眷一拥上前,争睹婴儿。在一片赞颂声中,男客们也接踵而往。顿时,品评鹊起,有夸孩子白净,也有夸孩子福相。七嘴八舌,不一而足。
西北庄段氏娘舅,手捧一把“富贵长命”锁,银光耀眼,精巧绝伦,亲手套在婴儿颈项;南上坪刘氏舅家,捧上的是一柄翠绿翡翠“玉麒麟”,上镌小篆“永言吉祥”四字,玲珑剔透,巧夺天工。刘家娘舅接过小外甥,亲手套在婴儿颈项。又外加一双银手镯,小巧纤细,制作精良,戴在婴儿小手上。
接下来,该给孩子取名字。众客们各抒心怀,一阵热议过后,最终采纳南上坪刘舅意见——名“喜安”,昵称“喜娃”而拍案敲定,意取“喜庆、平安”之意。既符合族谱同辈“安”字字派,又连乃兄“神安”名字。众客无不交口称妙。
午牌(11时-13时),众客人席开宴。女客们被安置在堂屋;男客则一律坐在庭院。酒菜上齐,客人推杯交盏热闹非凡。人不算多,但猜枚行令、觞行酬劝之声,倒也喜盈庭院。把一个陈家大院,闹腾得红火了一整天。直至申末酉初,众客才陆续散去。
婴儿刚过弥月的第二天,大儿子神安,自大门外蹦进院里,嘴里直嚷:“门外有一讨吃的瞎子。”段氏妈妈出门,见是个算命先生,先生左手举着竹竿,上挂一帘白布招儿,还写着字。段氏虽不认识字,不过她认定是算命先生。刘氏夫人听说有算命的,就让段氏领其进院,要他看看婴儿喜娃的命相如何。P2-5
春节前夕,丹平师弟从太原打来电话,说在征得陈老师同意后,欲将其平日所写的一部分回忆录、故乡轶事和碑记文稿整理结集并付梓,要我为此写点文字。这让我在窃喜之余又有些茫然和惶恐,一时竞不知从哪写起。
回想起来,40多年来,陈老师于我可谓亦师亦长亦友,这使我得以循份承教,春温秋肃默化潜移之下,他给了我许多的教诲和帮助,这不仅让我终身受益,更令我没齿难忘。
1971年春天,在至今都让我感到莫名其妙的批林批孔浪潮声中,我们走进了祁家河高中的校园。两年时间,陈老师一直担任我们的班主任并代语文课。那是一个人妖颠倒、黑白不分的年代,文化教育战线可谓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知识分子被称为“臭老九”,几遭灭顶之灾——陈老师即因此而失去了他敬爱的父亲。学校的老师们大多处于欲教不能、欲罢不忍的环境和心理矛盾状态,加之教材缺乏系统,课程管理和实施也显得极不规范。但多少年来我虽然一直遗憾于自己学生时代的短促和多舛,却同时又觉得那两年的高中生活,实在是我在那个不幸的年代里所遇到的最值得庆幸的事情。因为在那里我遇到了几位很好的老师,尤其是陈老师。
当时报纸和大批判文章充斥着我们的语文教材和课堂,连篇累牍地在批判着什么“天才论”、“人性论”和“先验论”。这常常让我们感到似懂非懂,索然无味。可是不久我们便发现,但凡是陈老师的语文课,却似乎总能从这些类似于大喊大叫的批判文章中挖掘出让我们感兴趣的历史和文学典故,也总是抓住文章中的字词、句式和语法修辞等语文基础知识不放,并借着写大批判文章对我们进行作文训练,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效结合,把我们的语文课上得精彩而生动。比如他借着学习报纸上发表的毛主席《给江青同志的一封信》时,就借着其中诸多的历史人物和文学典故大做文章,一连上了好几节课,让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如痴如迷。于是,我们不仅弄懂了“蛲蛲者易折,皎皎者易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和“竹林七贤”等典故的含意,同时还领略了嵇康、刘伶和阮籍等东晋名士和善于“捉鬼”的钟馗等人物形象的风度。也第一次知道了武汉为什么可以称作是“白云黄鹤”。
好像就是从这篇文章开始,陈老师一扫最初上课时的拘谨和抑郁气息,大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于是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他以其隽秀的仿宋字体,昼夜加班刻写蜡版,陆续为我们选编了多达数十篇的古、现代美文和名家名篇:诸如郭沫若的《鲁迅诗稿序》,鲁迅先生的《药》,《论费尔泼赖应该缓行》,《为了忘却的纪念》和《阿Q正传》。贺敬之的《延安颂》,杨朔的《海市》和《桂林山水》,苏洵的《六国论》和柳宗元的《敌戒》,还有《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和《水浒》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章节均在选编之中。此外他还把《智取威虎山》的剧本也纳入了课堂教学。通过这些有效地弥补了当时所使用的语文教材的不足,使那个时代处于文学饥饿状态中的我们领略到了这些大师和名家的风采,感受到了这些篇目中所蕴含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使我们在享受文学之美的同时,文学素养和兴趣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直到现在,像《鲁迅诗稿序》、《六国论》、《敌戒》及鲁迅的一些七绝诗等短篇,我仍然能背诵下来。因为按照当时陈老师的要求,那可是要背诵过关的。虽然他平时文人情怀,性格恬淡,在班级管理和课余时间很是民主随和,绝无师道尊严的气息。但在教学尤其是读书、写字和作文上却总是一丝不苟,有时要求得近乎苛刻。这常常让我们在课堂上对他有点“怵”的感觉。
他为此付出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因为在夜深人静之际,我们常常看见他的办公室——校园北角高台阶上左数第三间小屋的灯光是亮着的,我们知道那是他正在为我们的课程忙碌着。许多年后我在县教研室工作,每当因全县的中高考成绩而感到焦头烂额的时候,常会想起当年陈老师,并由此产生许多的不解:在当时那个弥散着“白卷英雄”,“读书无用论”的时代,师生是既没有升学压力也没有考试负担的,不仅没有人要求他这么做,相反地,他的这些做法一不小心还可能招来“白专道路”或“智育第一”的罪名。可他当时对教学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执著呢?其目的和动机是什么?动力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一个读书人的爱好和习惯肯定是其中的原因,但却远远不够。因为依他的文学功底和实力,即使不愿意去迎合时局,就凭着个人爱好而独自遨游于文学的海洋,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啊。可他却在苦心孤诣地为我们的功课忙碌着。我以为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一个为人师者在道德、良知和责任煎熬下的本能反应。不知道陈老师是否同意我的说法。
记得有一次写一个议论题目的作文(题目记不清了),陈老师给过我这样的一个评语:“主题明确,结构合理,但文中词语堆砌给人以屋上架屋之感。”所以,这里我不敢拔高,否则陈老师怕是又要说我是在“屋上架屋”了。
补充教材的篇目,大多是恢复高考之后的统编教材所长期选用的,这足以证明陈老师的专业水准。但在当时仅凭专业水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智慧和胆略,否则无异于引火烧身。在这一点上陈老师显然是明白的,因为他所选篇目的作者,大多是受当时政治高层或权威刊物所肯定的现代作家(如郭沫若,鲁迅等)和与现实无碍的古代大家(如苏洵、柳宗元等)。但即使这样,也不是没有潜在危险的。比如《桂林山水》和《海市》虽然自成散文一家之体,文章内容也与时局无涉,但作者杨朔却早在1968年就因为不堪忍受造反派的批斗而“畏罪自杀”了。在那个年代,依陈老师的家庭背景,显然是极有可能惹上麻烦的。后来我想,这或许能说是当时他在选篇时的一个疏忽。但对鲁迅作品的偏爱而大量地选择并精讲,则显然是有意而为之的。我以为,这是他在经历失父之痛后,长期压抑着的思想感情的真实表达和流露。这不仅是一个儿子的倾诉,也是一种文化的倾诉。他需要这种倾诉——即使这种倾诉可能招致风险。为此,我不仅理解他的心情,而且佩服他的胆略和勇气。
我永远都忘不了陈老师43年前讲的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纪念》那节课。当他以我们所熟悉的步伐登上讲台后,一改往日幽默诙谐的语态,在简单介绍了课文的作者和背景并疏通字词后,便用沉重缓慢的语气和凝重的神色开始了范读,从一开始就完全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同学们全都屏吸静气地听着,课堂一时间静得没有一点杂音,只能听见他那低沉的声调。一篇课文,数度哽咽,当读到最后那“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一句时,他已是泪如雨下,泣不成声了。读完后他一句话也没有说就轻轻地合上课本和备课夹板提前离开了教室。这个课间,全班同学依然静静地坐在位置上,完全沉浸在了课堂的气氛之中。在此后的课堂上,陈老师也没有多讲,只是反复地强调让同学们多读。但我敢说对于那篇课文,全班同学都懂了,特别是对课文所表达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感情,更是领会得淋漓尽致。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室里偶尔有一个同学开始读这篇课文,就会有同学受到感染而齐声附和,很多同学也正是因这一篇文章而喜欢上鲁迅先生的作品的。在我后来的上学和工作中,听过的课不可胜数,但有这种课堂氛围和效果,能如此给人以心灵震撼和感官享受的课,似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所以,我_直认为,这只能是在那个特殊时代和人物背景下才能发生的情景,也许就是美学原理中所说的“灾难美”罢!
前些年,陈老师乔迁至县城夏县中学旁边的文亭居,每年春夏季节他和师母都会住在那里。这使得我能不时地去拜访和讨教,我也因此有幸成为书中的大部分文章的第一个读者。感觉在历尽世事沧桑进入古稀之年后,陈老师的心态犹如江河人海般的平静。他常常给我谈起父亲母亲以及许多故乡轶事。在《往事如烟》一文中,对当年的父殇之痛的叙述也显得冷静且理性,语言也极其恬淡和朴实,但却歌泣有端字字真,应该是完整地表达了他对父亲的思想感情的。对此我想说的一句话是:他终于能写出来了!这得感谢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公正。
不啻在学习上,在我的人生道路中,是多方面得惠于陈老师的。记得高中毕业前夕,政策首次允许应届高中毕业生应征入伍,对此我充满了幻想。于是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四处奔走寻找门路,竟连上课也不顾了。为此陈老师单独把我叫到他的房间,什么话也没说,只是用铅笔在纸上写了两个字:“徒劳”。然后用平静的语气说:“一凡,你解释一下这两个字的意思。”我立马知道了他的用意,但心里却还觉着有点来气。接着他细声慢语地分析了我的情况,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他已经听到的消息,说是随着邓小平的复出大中专院校就要陆续恢复招生了,要我把心收回到学习中来。于是我得以在当年3月顺利通过考试升人运师,现在想来他的话的确是起了关键作用的。入学后按分数被分在了数理班,但我因更喜欢文史而不安心并试图转班,甚至有过放弃重考的念头。他从我写给他的信中得知后,便立刻给我回信,劝导我要服从分配,并说运师的专业性不是很强,在学习数理的同时,也可以继续我的文学爱好,才又使我能安心学习到毕业。高考制度恢复后,1978年得知我想再次参加高考后,他和张法安老师又极力鼓动我参加考试。虽然后来录取后因为种种原因而放弃,但作为老师,其传道、授业、解惑之切切心情,却是我能够深切感受到的。
多年来每当同学相聚,都总是会情不自禁地谈到当年那段学习生活和师生之情,为表达内心对陈老师的敬仰和感激之情,我们曾在2005年趁他七十寿诞之际给他送去一块牌匾,因为大家知道陈老师一生崇尚“认真做事,低调做人”的原则,为人处世极不喜张扬,便在之前与他沟通,他先是不同意,后来他出于师生感情考虑虽然答应,却再三嘱咐一定要朴实低调。所以在牌匾用字上,同学们几经斟酌,才敲定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缩句:“桃李成蹊”。我认为以陈老师的性情、学识和修为,是当得起这四个字的。所以这次就依然以牌匾用词为题,拉拉撒撒地写了以上,但愿他能够认可。
不过,此时我最关心的还是书。听丹平师弟说,对这次他的文字成书,他依然严守低调的原则,印数很少,只作家庭留存和小范围内馈赠所用。所以此时我最渴望的就是能得到一本作为珍藏。因为对于我来说,它不但是一本书,还是一段难忘的记忆和一份浓浓的感情。
杨一凡
甲午正月初七凌晨
往事如烟——长歌当哭忆双亲
一、我的家世
二、天性笃孝
三、登选村长
四、逃亡岁月
五、沦为亡国奴
六、教育救亡
七、“五·二六”惨案
八、“五·二六”赘补
九、蒙难“文革”
十、平反昭雪
十一、沉痛与反思
千秋丕范——缅怀七泉村农会首任武委会主任张守规烈士
一、里巷誉赞
二、早年失怙
三、拯救病危
四、恤老怜贫
五、投身革命
六、险象环视
七、严惩汉奸
八、清财斗霸
九、“落水狗”上岸
十、夜半喋血
十一、全民公祭
十二、千秋丕范
十三、匪徒反扑
十四、后继佼佼
十五、土匪覆灭
十六、再拜恩公
碑文四则
一、七泉村革命烈士纪念堂碑文
二、杨公讳受益老先生德行碑
三、郭彦章夫妇合葬墓之碑文
四、董清廉夫妇百年合葬墓之碑文
山村轶闻
债济薛人
一、宗爷
二、周光祖
三、马杉口叶
四、情愫乍萌
五、人间织女
六、两情相悦
七、有情人终成眷属
八、家罹磨难
九、债济薛人
十、金牌微澜
刈麦奇缘
后记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本书所披露的其中两篇是沉痛的记忆,都是纪实性的。文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都是笔者亲身经历,或亲耳所闻,个别消息,是从平陆三区“五·二六”事件后所印的《简报》上看到的。只因年代久远,笔者当时年龄又小,对事物的分辨能力也十分幼稚,误听、误记或漏记现象势所难免,即使有偏颇或失误,也请读者见谅。总之,为了还原所记人物之精神面貌,丰满其形象,对某些事件略加渲染,或适当增删,也是有的。不过,文章能将半个世纪前所发生的事件梗概,挂一漏万地奉献给后辈,除了以正视听,更期望不忘先驱们的革命精神,不可因在错误的年代,所造成的悲剧冤案,而对逝者予以曲解为幸。文中所附的几篇碑文,其内容与前文大同小异,只不过体裁有别罢了。
书中所及两篇“山村轶闻”皆系七泉村和西北庄两村所发生,说是“轶闻”其实皆有原型可本。
陈习文
2014年3月。
陈习文编著的《耆旧拾遗》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的回忆录,通过作者亲身经历、亲耳所闻,充满深情地记述了自己的家庭、双亲的旧事。尤其是不惜重墨回忆父亲在板荡年代心仪革命,秘密进行抗日救亡,死里逃生的历史;用饱蘸洋溢热情的文笔记录了村农会张守规烈士为革命流血牺牲的事迹;用细腻流畅的文字再现了山村轶闻。作者对父殇之痛叙述理性而客观,语言恬淡朴实却充满深情。所记人物形象丰满,具有可读性,且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陈习文编著的《耆旧拾遗》共分四章分别从,“往事如烟——长歌当哭忆双亲”、“千秋丕范——缅怀七泉村农会首任武委会主任张守规烈士”、“碑文四则”、“山村轶闻”来介绍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文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都是笔者亲身经历,或亲耳所闻,本书语言恬淡朴实却充满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