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战史上最悲壮惨烈的篇章!
《长征后记--西路军血染大漠一百四十四天》沿袭作者陈虎撰写的《长征日记》(中央红军长征纪实)和《长征日记》(红二、红四方面军长征纪实)的创作风格,即以日记体的形式纪录西路军从跨越黄河那天起(1936年10月23日)到石窝分兵那天止(1937年3月15日)总计144天期间内,每一天发生的事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长征后记--西路军血染大漠一百四十四天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
作者 | 陈虎 |
出版社 | 华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工农红军战史上最悲壮惨烈的篇章! 《长征后记--西路军血染大漠一百四十四天》沿袭作者陈虎撰写的《长征日记》(中央红军长征纪实)和《长征日记》(红二、红四方面军长征纪实)的创作风格,即以日记体的形式纪录西路军从跨越黄河那天起(1936年10月23日)到石窝分兵那天止(1937年3月15日)总计144天期间内,每一天发生的事情。 内容推荐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分别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为时两年的长征正式结束。蒋介石调兵遣将,精心组织了“通渭战役",企图趁红军立足未稳,将红军彻底消灭在黄河以东的狭长地带。 战局紧迫,中革军委决定提前发动“宁夏战役"。红四方面军第十三军、九军、五军总计21800人先后渡过黄河,开始了为时144天的悲壮西征…… 《长征后记--西路军血染大漠一百四十四天》沿袭作者陈虎撰写的《长征日记》(中央红军长征纪实)和《长征日记》(红二、红四方面军长征纪实)的创作风格,即以日记体的形式纪录西路军从跨越黄河那天起(1936年10月23日)到石窝分兵那天止(1937年3月15日)总计144天期间内,每一天发生的事情。 《长征后记--西路军血染大漠一百四十四天》分为六章内容。 目录 写在前边 第一章 重阳时节 战事骤紧(1936年10月) 抢渡黄河三军西进 第二章 西路红军 兵发两路(1936年11月) 血战古浪九军受挫 第三章 永昌山丹 安营扎寨(1936年12月) 西安事变 突掀波澜 第四章 高台悲歌 五军尽忠(1937年1月) 战事逆转全军收缩 第五章 倪家营子 苦战整月(1937年2月) 西路红军 弹尽粮绝 第六章 三道柳沟 最后一搏(1937年3月) 曲终人散石窝分兵 尾声 红军西路军组织序列 马步芳、马步青河西围追红军西路军部队序列 参考书目一览表 试读章节 此时,做为一方面军西方野战军司令员的彭德怀与朱德、张国焘率领的红军司令部已在打拉池会合。 根据《彭德怀自述》谈及打拉池会合一事,彭德怀说:他原本想去会宁会面,但张国焘不同意,张说“他即日和朱总司令等来打拉池面谈,徐(向前)、陈(昌浩)亦率部前来。”但彭德怀却迟迟未见到徐(向前)、陈(昌浩),再问张国焘,张国焘的回答是“已令徐、陈率四方面军之主力及一方面军之五军团从兰州附近渡过黄河北岸,向武威(凉州)前进了。” 对于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昨天在给红军总司令部的电报中提出的“决以三十、三十一、九三个军迅速渡河”的意见,当天凌晨五时,朱德、张国焘给他们的答复是“毛(泽东)、周(恩来)电令,目前作战重点,系注意击破南敌,停止追击。我各部应即遵照这一指示执行。”因此,对四方面军下属五个军的渡河问题,朱、张电报的指示是:“四方面军除三十、九两军及指挥部已过渡外,其余各部应停止过河。”就此,朱、张的电报对未过渡的第四、第三十一军的指示是:“准备于郭城驿(黄河东岸)附近与敌决战,消灭敌人突进部队,而停止其前进。”对于第五军。电报未做指示,但在这封电报发出之后两小时,即当日早七点,朱德、张国焘在给“党中央及军委、毛(泽东)、周(恩来)”的一封电报中说:“五军此次在会宁一带激战两日夜,敌机七架轰炸,伤亡失连(联)络八百八十七人,炸毁与损失枪支三百八十余,干部、弹药消耗,伤亡甚大。罗南辉(副军长)同志牺牲。”此时,五军团已从会宁前线撤下来,向三角城一带集结,担当掩护后方,控制渡口的任务。 对于朱德、张国焘电报中“其余各部应停止过渡”的命令,徐向前、陈昌浩有不同的看法,他们二位在当天给朱德、张国焘、彭德怀、毛泽东、周恩来的电报中,明确表态:“提议四方面军全部渡河”,理由也很明确,一是“为着迅速实现宁夏战役计划及便利迎接一、二方面军渡河起见”,就此的部署是:“以一个军对待兰州之敌,四个军迅出中卫、宁夏,并放船到大庙(堡)及中卫,迎接一、二方面军。”二是“如果一、二方面军可单独完成宁夏战役计划,无须我们在技术力量上配合时”,则四方面军全部兵力“准备在兰州、平番(即现永登县)间与敌部分决战,亦乘机占兰州之线死守均较妥当。”对于做出四方面军不全部渡河的安排,徐、陈的电报认为:“各方掩护顾此失彼,不但开路、掩护、决战都难完成,甚至根本影响战役计划。”徐、陈在电报的最后恳请中央和军委领导“望重决速示,万勿坐失良机。”电报还提到徐、陈当时的位置在黄边东岸边的大卢子(今大芦乡),“三十军除一个团今晚渡河外,余部已全渡河,二十七师(九军)一部及军直明晨前可渡河。”这也就是说,徐向前、陈昌浩当晚渡河。而后续部队的渡河由于敌人已发现,渡河形势变得更恶劣。做为四方面军总指挥的徐向前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说:“敌机白天轮番前来轰炸扫射,封锁河面,给我军造成很大困难。部队渡河主要在黄昏至日出前,滔滔黄河,奔腾咆哮,小船驶渡,颠簸飘摇,往返一次至少需要一个多小时。”而这近二万人的部队渡河靠的仅是十几只小船,可想有多么不易。 当天,在虎豹口渡过黄河的三十军八十九师二六七团在吴家川一带击溃马步青骑五师的马禄旅和祁明山旅各一部,俘敌二百余人,缴获步枪八百余支,机枪十余挺,战马七十余匹。接着,红军部队乘胜继续向前追击。 从十月二十四日夜里,四方面军三十军前卫部队在虎豹口强渡成功到当天拂晓,三十军、九军及四方面军指挥部先后从这里渡过黄河。 后续部队陆续过河,前卫部队继续向纵深发展。继昨天,三十军八十九师二六七团在吴家川击溃马步青骑五师阻击部队后,当天该团又于景泰东南尾泉一带击溃马师祁明山旅一个团,毙伤敌九十余人,俘虏敌人数十人。用三十军营教导员周纯麟的话说:“(三十军)这支前卫军,像一把利剑,刺向敌人的腹心地带。” 对于红军西渡黄河的行动,国民党军方面已明显察觉.昨天国民党“西北剿匪总司令部”第一路军总司令朱绍良在部署第一路军“围剿”任务时,对红军部队的作战位置和战略意图是这样说的:“赤匪先头于靖远西南河岸渡过西岸者已有五六千人,正与我守兵激战中,其主力刻在陈家塬、郭城驿、李家新庄附近地区集结,似有整备由靖远南北黄河各渡口渡河模样。”而朱绍良对第一路军下达的作战目标是:“本路军以迅速行动将当面之匪压迫于靖远南北、黄河东岸地区一举歼灭之。”而做为“西北剿总”最高司令官的蒋介石当天下达了全面“围剿”红军主力部队的电令,对其各“围剿”部队何时到达何地都做了严格的规定,势在毕其功于一役.国民党政府的《中央日报》也高调呼应。当天的《中央日报》就以“西北剿匪军选克要地”为’题,报道说:“残匪向中卫靖远溃窜,西兰公路完全打通”。在“国军收复会宁,击毙匪要多人”的大标题下还称在此次战役中击毙了红军五军政委黄超和五军副军长“罗南跃”(真名罗南辉)。 战场上的形势不能不让中革军委做出“第一步重点应集注意力于击破南敌,停止追击之敌”的战略考虑,而且毛泽东、周恩来在给前方指挥官的电报中多次强调:“目前,封南敌应取击破手段,仅取抗击手段不够。”当天早晨七时,彭德怀向中央汇报了用“击破手段”破敌的“海(原)、打(拉池)战役”战略计划,意在采用诱敌深入的打法,消灭追敌一部。当天,毛泽东、周恩来回电表示完全支持,对彭德怀的称谓已改为“前敌总指挥兼政委”,中革军委这个任命也反映在当天朱德、张国焘传达中革军委决定的一封电报中。该电报的第四款就明确说明:“德怀为前敌总指挥兼政委,伯承为参谋长,伯承即到麻春堡与德怀会合指挥海打战役。” 对于“海打战役”,毛泽东、周恩来抱以很大的希望,在当天给朱德、张国焘及三个方面军最高指挥官的电报中就一再出现这样的词句:“下最大决心,努力争取整个战役的全部胜利。”“现当敌人轻敌锐进之时,正是我们打胜仗的时候。”“此次消灭敌人(是)开展局势最适当之时机,请兄等速图之。”当天下午十三时,在以中革军委名义发给朱德、张国焘和三个方面军最高领导的一封电报中第一句话就提到:“完全同意朱、张二十七日五时部署。”这个部署对于四方面军的命令是:“除三十、九两军及指挥部已过河外,其余各部应停止过河。”对于四、三十一军的指示是:“四、三十一军即以一部逐渐迟滞敌人,准备于郭城驿附近与敌决战,消灭敌之突进部队,而停止其前进。”但当天,张国焘以朱德和他本人的名义发电给徐向前、陈昌浩并报至毛泽东、周恩来,提出:“三十一军即开大小卢子,准备待命渡,河。”并且说:“中革军委认为必须由四、三十一两军在打拉池与敌决战时,三十一军那时即开打拉池。”电报还做了时间的限定,即“如明晨八时前毛、周无回电,三十一军即宜开和堡口(即虎豹口)渡河。”当天,朱、张再次致电毛泽东、周恩来并徐向前、陈昌浩,解释需要三十一军过河的意义,并且提到:“盼今晚十二时电复,如未得复,徐(阿前)、陈(昌浩)即依此电执行。”P14-17 序言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经过艰辛转战,终于在甘肃的将台堡、会宁分别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胜利结束了为时两年的长征。但与此同时,蒋介石调集大批军队精心组织的“通渭战役”也打响了。蒋介石妄图在.红军立足未稳之际,将红军彻底消灭在黄河以东的狭长地带。迫于军情急迫,中央军委决定提前发动旨在接通国际(苏联)的“宁夏战役”。而已在黄河渡口准备时日的四方面军第三十军率先渡过黄河,之后四方面军九军、四方面军直属部队、四方面军五军总计二万一千八百人先后渡过黄河,开始了为时一百四十四天的悲壮的西征之路。 渡过黄河的红军部队组成西路军几乎无一日不战,先后在吴家川、一条山、古浪、永昌、山丹、高台、临泽、倪家营子、南柳沟、梨园口、石窝山与国民党军马步芳、马步青部拼杀,大大小小的战斗不下百余次,歼敌两万五千余人。而西路军也战至伤亡殆尽、弹尽粮绝,最后不得不在石窝分兵突围。 曾任中央军委委员、副秘书长的洪学智说“六十多年前发生在我国甘肃大地上的这场战事,其惊心动魄,惨烈悲壮的程度,在中国革命史上实属罕见。因敌我力量过分悬殊,西路军在河西走廊血战到几乎全军覆没。除四百多人在陈云、滕代远的接应下到达新疆外,其中七千多人阵亡,九千多人被俘(被俘者中有五千六百多人惨遭杀害,四千多人经营救回到延安),二千多人流落西北各地,二千多人辗转回到家乡。” 对于西路军失败的原因,1989年10月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归纳为三大点“一、全局的战略要求,使西路军滞留在河西走廊地区,丧失了宝贵的时间。二、河西走廊地区当时不利于建立根据地。三、西路军在军事行动处置上亦有失误。” 西路军的三支作战部队即红四方面军第五军、第九军、第三十军都是非常能作战的部队,转战数省,历经沙场,屡建战功,就是装备精良、作战素养很高的国民党中央军也不敢小觑。但却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败在了西北边陲的地方军阀马步芳、马步青的手里,而且败得那么惨,不由人们不想探其详细过程,探其究竟为什么? 本书沿袭作者撰写的《长征日记》(中央红军长征纪实)和《长征日记》(红二、红四方面军长征纪实)的创作风格,即以日记体的形式纪录西路军从跨越黄河那天起(1936年10月23日)到石窝分兵那天止(1937年3月15日)总计144天期间内,每一天发生的事情。为了尊重历史,再现真实的历史,本书的历史资料不仅来源于大量亲历者写的回忆录(这里即有我方人员也有敌方人员和目击者的记载),更重要的是依据大量真实的档案材料,即敌我双方当时的文件、电报、报纸甚至是个人的日记,力求客观、全面、准确、真实地反映这段被尘封了半个世纪的鲜为人知的历史。 西路军这段历史按定义不能算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范畴,但它的确是四方面军主力部队长征行为的延续。出于这一历史事实和作者以前所写《长征日记》、《长征日记》续集的连贯性,作者为本书定名为《长征后记——西路军血染大漠一百四十四天》,作者希望通过这部书能告诉读者红军西路军就是这样走过了一百四十四天坎坷、悲壮的历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