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风云,变化莫测!就事说事。
近年来,随着曹操墓的真伪,四大名著的翻拍,百家讲坛的讲述等等,重新将三国事件及问题吵得火热。
李杨的这本《真话论三国》主要针对易中天先生《品三国》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同时附录了与其他各位名家就三国问题的一些研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真话论三国 |
分类 | |
作者 | 李杨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三国风云,变化莫测!就事说事。 近年来,随着曹操墓的真伪,四大名著的翻拍,百家讲坛的讲述等等,重新将三国事件及问题吵得火热。 李杨的这本《真话论三国》主要针对易中天先生《品三国》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同时附录了与其他各位名家就三国问题的一些研讨。 内容推荐 曹操是非功过,千载之下,任人评说。有人称他为奸雄,有人敬他为英雄,历史究竟是怎样评价的呢?那些为他翻案的人是否在实话实说呢? 究竟是谁在断章取义,强词夺理,偷换概念,自作聪明呢? 曹操被后人称为军事家?他的军事才能究竟如何呢? 无论是吕思勉先生,还是易中天先生,都喜爱引用曹操自传体的《让县自明本志令》,那么这份令究竟是否为曹操所写?还是别人伪造的呢? 三国时期的官渡、赤壁、夷陵三大战役被称为以少胜多的经典,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 刘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易中天先生明褒暗贬,历史上的他究竟又是怎样的呢? 中年愤青,挑战权威,引经据典,板砖横飞。《真话论三国》的作者李杨将还原一个个真实历史人物及事件。 目录 前言 序 第一节 三种形象 第二节 多智而近妖 第三节 关羽为什么成为财神呢 第四节 曹操的形象(1) 第五节 曹操的形象(2) 第六节 曹操的形象(3) 第七节 曹操的形象(4) 第八节 曹操的形象(5) 第九节 曹操的身世之谜 第十节 关于《让县自明本志令》 第十一节 世说新语小故事辨析 第十二节 曹操出仕 第十三节 董卓与曹操 第十四节 曹操起兵 第十五节 屯田政策 第十六节 笑谈古代婚姻制度 第十七节 玉玺之谜 第十八节 《上杂物疏》 第十九节 陕天子以令诸侯 第二十节 衣带诏 第二十一节 贾诩 第二十二节 三征张绣 第二十三节 官渡之战 第二十四节 曹操的用人之道 第二十五节 英雄刘备 第二十六节 鬼才郭嘉 第二十七节 诸葛亮出山前的事 -第二十八节 三顾茅庐 第二十九节 真假隆中对 第三十节 江东霸业 第三十一节 赤壁大战 第三十二节 曹操自立之谜 第三十三节 伏后之死 第三十四节 苟或之死 第三十五节 祢衡、孔融之死 第三十六节 襄樊战役 第三十七节 夷陵之战 第三十八节 永安托孤 第三十九节 后主刘禅 第四十节 空城计探究 第四十一节 斩马谡 第四十二节 子午谷奇谋与北伐中原 第四十三节 曹操是否是军事家 第四十四节 一代英主孙权 第四十五节 曹操的法家寒族 第四十六节 曹操与诸葛亮 第四十七节 关于七擒七纵孟获 第四十八节 蜀汉灭顶 第四十九节 后记之三国大势 第五十节 参考书目辨析 试读章节 易中天先生认为曹操不讨人喜欢的理由有三条:“一个是曹操这个人为人奸诈。但是这个不能算数,因为兵不厌诈嘛,打仗的人总是要诈它一诈的,不过你说敌人你就说他是奸诈狡猾,说自己就叫足智多谋,实际上一回事,兵不厌诈。第二件事情呢说他篡汉。这个事情跟我们没有关系,这个王朝的皇帝为什么一定要姓刘呢,为什么就不能姓曹呢?说这个姓曹的代替姓刘的就是奸,这个说不过去。那么最为民间所不满意的是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关于第一点呢,我要说的是曹操为人奸诈,不单讲的是关于他是打仗的人,就奸诈。这是没有道理的。难道所有打仗的人就都是奸诈的吗?这个说不过去吧。我们说曹操奸诈是讲这个人从本质上,从品质上就是一个奸诈的人。你像他对待自己的亲叔叔都是用狡计来进行诬陷,这个不能叫足智多谋吧。我看未必了吧。还有后来汉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造他的反,他平息后,为了报复,更为了立威,他让汉百官赶到邺,然后问吉本造反放火的时候,谁出来救火了?救火者居左,众官皆附左,曹操以为“不救火者非助乱,救火乃实贼也”,便命人将救火者尽数杀死。这就是不分良莠,草菅人命了。后世人还总爱说曹操依法治国,这样也算依法治国吗?你要杀人,可以明正典刑,光明正大啊,为什么要用这种鼠辈小计,这不是奸诈凶残吗? 第二件事,易先生说跟我们没有关系,的确,曹操篡汉跟我们是没有关系,但是跟那个时代,跟汉王朝,跟历史本身是有关系的。因为曹操他生长在那个时代,他拿的是大汉朝的俸禄,吃人家,喝人家,最后反人家,这个也是说不过去吧。且关于这点不独那个时代,就算是现代,作为一个公司的老总,你辛辛苦苦培养起的人才们,把你的行政,经济等公司所有大权都霸占走了……,就好像我们现在为什么要骂那些汉奸走狗呢,明明你是中国人,现在你又不承认了,你还要闹独立,中国人能不骂你吗?其实这点才是关键中的关键,重点中的重点。后世很多人谩骂曹操皆是以此而来的。关于这一点在后面还有更详细的分析。 至于第三点,首先说这句话是否存在,都是问题。何况,人们实际上骂得是演义中的曹操,不是正史中的曹操。再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与“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本质上说,是没有多大区别的。易先生对演义中加上了“天下”两个字大加笔诛口伐,但明眼人一看便知,这其实是没有区别的。你不能说你只说了一个人字,就不代表天下了。你并不能说他这个“人”字就是特指吕伯奢一家啊。凭什么啊?证据在哪里?在这里我最不能理解,或者说是最不能容忍的是易先生关于三个故事(《魏书》、《世语》、《孙盛杂记》)中第二个故事中的话——易先生说:“那么第二个记载是说,曹操住在吕伯奢家里面听见吕伯奢的孩子在那弄锅碗瓢盆,有声音,曹操自己又是受董卓通缉追拿的罪犯,他起了疑心,“疑其图己”,把吕伯奢一家杀了。这个叫做误杀。”这个能叫误杀吗?这是明明白白的谋杀。起疑心就杀人,咱们将心比心,这个能叫误杀吗?退一步来说,就算你是误杀,难道就有道理吗?当然我们不可能让曹操去投案自首,这里说的是曹操的人品。所以说,这样讲话是没有道理的。 其实,杀吕伯奢一家这件事是否存在也是问题。这件事《三国志》中没有,而是存在于裴注,故事有三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说的是吕伯奢不在,吕伯奢的儿子和吕伯奢家里的那些客人看见曹操带着钱财很多,起了歹心,要抢劫曹操,而且拉走了他的马,这个时候曹操起来拔出剑来把这些人杀了。这个叫做正当防卫。这个故事记载在什么史书里面?在《魏书》里,魏书是他们魏国人写的史书,所以也不一定靠得住,因为曹操是他们的太祖啊,那他们可能要给曹操打一个圆场,这个也很难讲。”关于这个版本我还有一个疑问,就是曹操自京师匆忙逃出,连家小都陷落在董卓那里了,况曹操老自诩清廉,又怎么会钱财很多呢?让人见财起意呢? 那么第二个记载是说,曹操住在吕伯奢家里面听见吕伯奢的孩子在那弄锅碗瓢盆,有声音,曹操自己又是受董卓通缉追拿的罪犯,他起了疑心,“疑其图己”,把吕伯奢一家杀了。这个叫做误杀。这点我们上面已经说了。 第三个版本,差不太多,也是说曹操怀疑吕伯奢的家里人要害自己,然后把他们一家都杀了。杀了以后,曹操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易先生在这里抓住“凄怆”两字大做文章,认为他是很难过的,还进而恬不知耻的说什么里面还包含了一层善意在里面。我认为简直是好笑。咱们可以将心比心,比如曹操杀得是你易先生一家后,再凄怆的说了这一席话,你还会认为这里面有善意吗?何况斯时他身边还有从人,曹操自然要有所表示,所以做凄怆样,否则他的从人又如何看待这个主公啊?还不一哄而散啊。而且,此事如果是真的,曹操得势后怎不令人厚葬啊?而是过去就是过去了,这不正说明曹操的本意就是“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吗?易先生认为从这里可以看出曹操是真小人,不是伪君子。“他是真小人,不是伪君子。所以他说这是曹操超过其他人的地方,因为这个世界上伪君子实在是太多了。”那么我要说伪君子固然可恨,真小人就不可恨吗?我杀了你,然后说,我就应该杀你,谁让你招我怀疑你了呢?这是理由吗?这就是诛杀人家全家的理由吗?所以说,无论是伪君子还是真小人都是可恨的。P9-12 序言 长期以来,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非常喜欢阅读历史方面的书籍。在我个人博客中也会兴之所至的写上一篇,算是读书心得吧,以供与友人共同探讨。随着年岁的增长,越发喜爱上了三国这段风云交汇的时代,往往沉迷其中。三国这段历史,经过长期以来民间的传说,戏曲的演绎,小说家们的穿凿,已经演变得与历史的真相相差甚远了。更有很多有价值的资料也已经散失了。很多问题在今天看来已经成为了疑案,为此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大家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近年来,随着曹操墓的真伪,四大名著的翻拍,百家讲坛的讲述等等,重新将三国事件及问题吵得火热。我在闲暇之余看过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一书,不由萌发了创作的欲望,希同易先生及诸位老先生共同探讨一下有关三国的问题。 本书中大部分的内容是针对易先生《品三国》一书而来的,在下不是什么教授,更不是什么学者,不过是京城的一介草民,对历史有所偏好,更兼二目尚在,只是藉此还原一些问题的原貌。 在下个人浅见:历史问题形成疑案是很自然的,毕竟时代久远,手中资料有限,且就算是同一本书中所记载的同一件事还往往南辕北辙,让人摸不清头脑呢。那么针对这样的疑案,我们可以先放一放,不一定都要解释得清清楚楚,以致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及错误。在下不敢妄与易先生相比,想来所看到的有关资料也有限,不过是《三国志》、裴松之的注、《后汉书》、《晋书》等有数的几本史书,今人的文章虽然也看过一些,想来更是不值一晒的。届时若能得易先生指点一二,在下就受宠若惊了。 另外,在这里,我也要郑重声明:我和易先生素未谋面,且人家是教授,我不过是一个历史爱好者。我书中的观点及可能过于尖刻的一些话语等均是针对易先生《品三国》一书而来的,并不是对其人的人身攻击,这点我先向大家解释一下。更何况,对易先生其人我既不认识,也不了解,所以诸官不要误会。如能有机会,我倒是更愿意和易先生当面就三国问题一论。下面咱们就书归正传。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