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些书一些人(精)/开卷书坊
分类
作者 子张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些书一些人》是一本综合类的文学集,收录作者子张的散文、书评、随笔、书信、序跋等作品三十余篇。内容有作者与现当代一些文学名家学者的接触经历,有对现当代文学史中的人物、著作的探讨,有作者在读书、治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与领悟等。

本书适合文学爱好者阅读。

内容推荐

《一些书一些人》分甲乙丙丁四辑以及小引和附录,收录作者子张的散文、书评、随笔、书信、序跋等作品三十余篇。在近三十年的时间跨度里,作者分别接触了施蛰存、冰心、牛汉、蔡其矫、吴伯箫、吕剑、钱谷融、魏荒弩等现当代文学名家学者,本书的许多篇什对这些经历都有所描述。由于他们中的很多人今天已经逝去,因此作者的这些文字和图像实在是为后人保存了很多关于这些大师的遗爱绝响、流风遗韵,一些书信还是较为珍贵的史料。一些书评作品主要探讨现当代文学史中的人物、著作,评骘臧否,多出新见,比如对吴祖光、巴金、老舍、李广田、孙犁等的作品和其复杂人生经历的讨论,同时也延伸到对现代文学史和社会生活层面的广阔思考上去了。另一些随笔短文记叙的则是作者在读书、治学过程中对一些具体问题的思考和领悟,尖新别致,颇多逸趣。

目录

甲辑

 寻访北山楼

 中间派、旁观者与棉花——施蛰存纪念集琐谈

 郁达夫小说“浙味”说

 我是否理解巴金?

 上海日记

 你是我们中间的先知——纪念诗人辛笛先生

 唐锼书话内外

 华师二村访钱谷融先生

 张爱玲:到底是上海人

乙辑

 冰心访谈记

 “最自由、最不思索的”一本书——冰心《寄小读者》

 魏荒弩三题

 “为什么清华中文系就该取消呢?”——王瑶的《润华集》

 巴金·老舍·季羡林

 初识李长之

 吴祖光二题

 牛汉与蔡其矫

 蔡其矫:生活在路上

 “预告明天你不寻常的行程……”——《香港文学·诗人蔡其矫纪念特辑》及其他

丙辑

 三十年后重提吴伯箫

 吴小如评说穆旦

 “抗美援朝”与牛汉的一本诗集

 小园独立看秋山——吕剑的旧体诗集《半分园吟草》

 探访诗人吕剑的故乡

 严家炎与金庸武侠小说

 一九八九年夏初读北岛小说《波动》

 顾城的旧体诗和寓言诗

 曾卓书简

丁辑

 李广田:文学生态链与非正常死亡

 孙犁:“书简”与“印象记”

 那又像诗篇又像论文的日子……——关于长篇小说《未央歌》

 魏巍,作为文学史人物

 钱玄同如此幽默

 用什么方式追思柏杨?

 余光中指错了地方

 晒晒李敖的青春痘——许骥《敖视大学》序

 唐浞:最后的浪漫主义者

 过潇园而不入兮

附录

 书箱深处的诱惑

 “你姓子吗?”——说说我的笔名

后记

试读章节

我在一九七九年所读的中文系“现代文学史”,现在看起来只能算是一部十分简陋、偏枯的“左翼文学史”。在这样的文学史里,当然是没有钱锺书、张爱玲、沈从文、路翎、穆旦们的座位的。因此像李长之先生这样杰出的文学批评家,那时简直就是闻所未闻。几年以后,我也开始给学生讲授现代文学课程,接触了一些新出版的现代文学史教材(特别是香港司马长风编著的那一部),视野渐渐开阔一点,这才大致知道他原是一位山东老乡,写过关于鲁迅的批评著作。但他的书,仍然没有拜读的机缘。

前不久,我偶然在学校图书馆的旧书库中发现一册书页已经发黄的“老书”,书名是《迎中国的文艺复兴》,由商务印书馆初版于民国三十五年的上海,作者正是李长之先生。该书除“自序”外,共收入二十二篇论文(包括附录七篇),大多作于抗战时期的重庆。查辞典,知道李长之先生时任中央大学教师,由助教而讲师而副教授,同时还担任着国民政府教育部的研究员。

但翻阅该书,却又发现所谈并非文学批评,而是文化建设。李先生围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对五四文化运动的估价,对未来的文艺复兴的期待”等话题展开了讨论。

李长之先生为何在抗战时期突然对中国文化建设产生了那么浓厚的兴趣呢?不妨引述一段他的“自序”作参考:“但是当我慢慢看到,不,是意识到,中国的抗战已经胜利在望了,于是想到战后的一切建设。在那百废待举之际,文化的建设岂是可以忽略的?在我们这不能执干戈以卫社稷的人,似乎至少应该对文化建设的问题贡献一点意见。这样一想,便一度想把书名改为《建设的中国文化论》。然而觉得太泛,代表不了书意。我的中心意思,乃是觉得未来的中国文化是一个真正的文艺复兴。‘五四’并不够,它只是启蒙。那是太清浅,太低级的理智,太移植,太没有深度,太没有远景,而且和民族的根本精神太漠然了!我们所希望的不是如此,将来的事实也不会如此。在一个民族的政治上的严迫解除了以后,难道文化上还不能蓬勃、深入、自主、和从前的光荣相衔接吗?现在我们应该给它喝路,于是决定名我的书为《迎中国的文艺复兴》!”

读过这段话,李长之,一位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充满憧憬和期待的热情学者的形象,似乎已经站立在我的眼前。

《论大学教育之精神》是《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的一篇短论,原题为《思想建设下:论大学教育之精神》,专门谈他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期望。

李先生用“大”和“学”二字概括他理想中的现代大学教育的精神。“大”是指“眼光大,胸襟大,目标大,风度大,体魄和智慧大”。他用这六个“大”表示对中国的大学培养出身体健康、目标高远、雍容通达之人才的深厚期望。

而对于“学”,李先生认为应有两个含义:一是“大学生应该以学为第一位”,目的是“中国在知识各方面,还处于一个需要急起直追的时代,我们实在不忍得把中国的进步再往后拖延了!为中国民族的命脉计,大学生应该负一点应作的责任”。二是阐明“学”的内涵为“科学”,而科学的精神则是“客观,体系,思辨,精确”。为此,李先生断然否定了种种非科学的做法,倡导:“在科学里,我们一切将得其平,无所谓古今,无所谓中外,无所谓人我,无所谓心物,无所谓左右。我们争的只是‘是非’!是非也不是笼统的,乃是一事之中有是有非,我们却应一律采长舍短。”

这是多么开放、多么健朗的民族复兴理想!

P112-115

序言

看了下目录,最早的文章竟然写在一九八九年六月,是山东师大助教进修班的课程作业。实则是初读北岛小说集《波动》的感想,吕家乡先生竟然给我打了九十分,真有点不好意思。八十年代中期我一度热衷于北岛其人其诗,为此到北京访问了诗人牛汉,《波动》就是这年四月份在牛汉先生家里借到的。我还带去了之前不久写的一首关于北岛的短诗,得到了牛汉先生的首肯,并说:“北岛是有些疲惫……”

接下来就是《冰心访谈记》和纪念张爱玲的一篇。一九九三年春节后,我去北京参加诗刊社的颁奖活动,想顺便到城北民族学院拜访曾经通过信的冰心老人。到了北京,因为没有电话,就在没有预约的情况下出了门。好不容易找到冰心住所,却见门上贴着“医嘱谢客”的红字条,又听得屋里有用英语交谈的声音,这时想退去,又不甘,鼓了鼓勇气还是敲开了门。开门的是冰心女儿吴青,她引我到另一房间,问明来意,有点抱歉地对我说:老人年纪大了,怕一时想不起来,得先跟她沟通一下,另外今天已有客人,最好改天再来。又把电话号码抄给我,让我第二天去前联系用。这样,才有了第二天的再次登门和访谈。

张爱玲一九九五年孤零零死在美国后,国内借势掀起新一波的“张爱玲热”,我所在的中文系也举办了一个纪念性的三人谈,我是发言者之一。后来根据发言写成这篇《到底是上海人》,一直没发表。到杭州后发给陈子善先生,他说正在筹办一个关于张爱玲的研讨会,让我届时带到会上去,结果因为某种“不可抗拒”的障碍,研讨会流产了。现在,借着编集子的机会,这文章总算浮出水面了,无奈却变成了明日黄花。

提这些,无非想说明,这些长长短短的文章,每篇都有点背景,都有些故事在前前后后。可要每篇都介绍出来,那可能就要另编一个集子了,所以还是点到为止吧。好在文章贵在节制,不见得絮絮叨叨都扯出来,海明威的“冰山”一说很得要领,只怕自己做不到。

我不止一次跟学生说,讲授现代文学就有这样的便宜,只要你愿意,你总可以设法见到你的研究对象。“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这话仿佛是专门给读现代文学的人准备的。所以,我该感谢我的职业,它使我有条件在不同背景中邂逅一些我想见到的人。见了人,回头再读其书,那又是另一番滋味了。

书的魅力和人的魅力是相互验证的,我喜欢这样一种氛围。《一些书一些人》的书名很早就想好了,这次宁文先生让这书名变成了一本实实在在的书,真是令人难忘的机缘。  附录两篇。《书箱深处的诱惑》是为纪念我父亲而写,收入此集,仍然是纪念父亲。《你姓子吗?》是为宁文先生所编《我的笔名》而写,也许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我本名和笔名之间的关联,故亦收入。

以上的话,权作小引。

二○一四年三月十八日,甲午二月十八,

春光明媚,子张写于旧时钱塘

后记

《一些书一些人》大约在七八年前初步编成,书名也于那时定下,且在宁文兄编选的某本书(《凤凰台上》还是《我的开卷》?)里提前做了广告。既然如此,就只好硬着头皮、耐着性子等待出版机会。结果一拖数年,篇目有所调整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到了大前年,总算静下心来把这本书重新理了一遍。接着又把目录发给宁文兄,竟得到他的积极回应和评价,且慨然允诺将本书纳入“开卷书坊”的出版计划,这于我真是意想不到的慰藉!

经过一个漫长的运作过程,到了今年春天,这本书好像有了尘埃落定的迹象,我也照宁文的要求开始着手准备序跋。今天通过电子稿又将《一些书一些人》校读一过,回答了责任编辑提出的几处疑问,大约也可以最后交卷了。

那么,就再说几句题外话。

我在高校近三十年,照规矩,除了站讲台,就是坐冷板凳,所谓“治学”也者。然不知为何,我却总是不能像一个标准学者那样完成这个时代所要求的若许规定性动作,诸如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国家级、省部级课题,英文摘要这些东西,实在引不起我的兴趣。讲课、读书、撰文乃至日常生活中,我大概只近于一个耽于享乐或趣味的人。我既然不能说服自己照规定动作做,也就只好由着性子乱来,结果就是很难集中于某一个具体目标,挖不出一口有水的深井。我的园地里看不到金字塔、万里长城那样完整的巨构,有的似乎只是枝枝蔓蔓的即兴小品。何以如此?或许是因为小时候置身在一个文化荒漠年代,饿坏了,一旦条件转好,便目不暇接地狼奔豕突起来,这里瞧瞧,那里看看,一路走马观花,只不肯停下来把一件事研究明白。

也像我在一首打油诗里写的那样:

年华过半正逢时,万壑千峰炫美姿。

湖上红莲桥底月,胸中沧海梦中诗。

青春作伴平生快,白粉涂鸦半世痴。

也爱蜂蝶迷五色,午潮山上探花枝。这倒也不失为一种可爱的生命形态,既然是一种自然生成的生命形态,或可为这个有趣的世界再添加一些趣味。果然如此,则于愿已足,自当抛开一切顾虑,从此做个自由自在的人去。

唯望读者理解我的这点心意。

二○一四年五月十六日,

甲午四月十八日,旧时钱塘子张再笔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9:36:45